点燃热情 找准起点 持续发展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ic0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距离城关60公里,所属14所学校,250位老师,分为平原点、由义点、潮碧点。平原点5所学校有教师150名,由义点和潮碧点9所(撤并前是13所学校20个教学点)61名语文老师(按参评职称的学科来统计)分布在两边的山头,如何通过校本培训来提高这些老师的专业水平呢?
  
  一、对症下药,消除疑虑,坚定信心
  
  由于边远学校老师所担任的学科多,一个人往往担任好几个学科的教学,有时去年担任语文科教学,今年却担任数学科的教学,我们按照这些老师参评职称的学科来统计,共有61名语文老师。为了使校本研修工作有的放矢,我们先做了全面调查。
  通过分析,觉得做好校本研修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要有压力。从论文情况不难看出,老师对于自身的专业成长不是很在意,但是对会影响到自身前途的如专业合格、学历达标、普通话水平测试方面他们很在意。给这些老师施加校本研修的压力是必要的,但是要严而有格。
  2.要有弹性。这些老师是家中的顶梁柱,我镇是乌龙茶主产地之一,让他们放弃茶叶制作而搞校本研修无疑是“谋他们的财、要他们的命”。因此,在校本研究一开始我校就郑重承诺,春茶、秋茶制作期间绝不安排校本研修活动。这样,老师也就安心了。
  3.要有信心。边远学校的老师对于参加校本研修,他们自己认为是“自不量力”,有着严重的畏难情绪,这种畏难情绪更多的是自卑心理所致。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最好办法是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潜力。我们当时列举了好多事例,深入浅出,用身边人说身边事,让老师们坚信事在人为。老师的顾虑消除了,深入开展校本研究已是水到渠成的事。
  
  二、找准起点,突破瓶颈,循序渐进
  
  其实,在学习“修订大纲”、研究修订教材、学习“课程标准”过程中有很多的专家来到我校做课、讲学,但是这些边远学校的老师往往是觉得讲座很精彩,可是没办法操作,名家的课实在好,却总学不来。因为有了这些教训,在开展校本研究初时阶段我们认为既然“高不成就低就”,决定低起点,由身边人来做专业引领,循序渐进。
  1.培训骨干。说实在话,校本研究是立足学校的教学研究,安排谁来主讲,讲什么,怎样讲?我们的做法是,一发挥领导班子的带头作用。其次,我们安排市级、县级的骨干教师作为又一批开头先锋,要求他们上汇报课,开设学习心得讲座。对这些老师的讲座,要求他们不能照搬名师名家的做法,要立足实际,尽量引起其他老师的响应和思考。第三,我们要求这些学校的领导和年轻的老师特别是那些未婚或是家庭负担较轻的老师率先行动起来,做校本研修的先行者。
  2.尝试讲座。各校每周要进行两个小时的理论学习,具体内容由他们安排,但中心学校教导处根据他们的安排情况提出具体建议,以便这些学校在培训中具有系统性,全面提高语文教学素养。挂钩的班子成员务必先跟开设讲座的老师取得联系,对讲座内容进行指导。
  3.比较上课。校本研修最终成果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既然名家名师的课一时学不来,就学身边老师的课。多人上同一堂课。每学年安排一些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到这些学校上公开课,所在点的语文老师全部参加听课。一星期前公布课题,要求这所学校的全体语文老师集体备课,然后指定一位语文老师,在学科带头人或是骨干教师上课后,这位老师接着上同个课题的课。
  
  三、登高望远,持续发展,与时俱进
  
  语文校本研究是让语文老师不断提高自身语文教学的素养,如果总是停留在一个平台,老师的专业很难会有持续的提升,老师们也会因太早遇到“高原”,无法适应“高原反应”而丧失信心。
  1.走出去,自我比较。开始走出去的是一些班子成员,然后是一些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边远老师均走出去,开开眼界。
  2.请进来,平等对话。专家什么时候介入语文校本研修,我们觉得应当是在老师把学习当成一种心理需要时、在老师自我学习遇到困难时再把他们请进来。
  3.坐下来,拓宽渠道。虽然学校努力搭建各种平台,但终究是有极限的,学校的资金也是有限的,我们建议老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机会,拓宽学习渠道。
  4.站出来,表现自我。校本研修开始时很多人是被逼着去开设讲座,去上公开课。从“要我表现”到“我要表现”是校本研修成果的一种体现。
  5.潜下心,自我鞭策。校本研究可以年复一年,但是老师的专业发展是有高原区的,如何跨越高原区,关键是老师要潜下心,把业务学习当成一种心理需要,建立自己的研究专题,寻找突破口,以更高的目标来激励自己。
  回首这几年来,边远学校的语文老师热情高涨,克服家庭上的、教学中的种种不变,以校为本,互相勉励,共同帮助,“靠自己的骨头长肉”,老师们业务长进了,心态年轻了,我们由此感到欣慰。放眼未来,还会有很多困难摆在面前,“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将竭尽所能,群策群力,全心拼搏,力争使边远学校语文老师的校本研修更上一个台阶。
其他文献
知道翟裕康老师已经有20年了,但与他真正的接触还是在近两年。他不蛮干,善于思考,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智慧型的老师。翟老师的教学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我仅从教材处理这个角度尝试解读一下他的教学功力。    敢冒大不韪——一切从实际出发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内容以及呈现方式也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在使用教材时也尽量考虑编写意图,但它不是“圣经”,对于不合实际的内容教师也应有取舍、重组、开发的
考试是教育教学评价的一种方法和途径,将考试作为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唯一手段,在我国由来已久。考试的内涵绝大部分是针对学生的,主要是考学生,孩子们在考试中只是消极的被评价群体,考试真正成了“烤试”。学生除少数“精英”外,绝大部分学生害怕考试,敌视考试实属情理之中。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如何在考卷中给孩子营造一个开放开明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活动呢?下面谈谈自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在课改实践中,教师要认真学习,充分认识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评价特色和评价策略,以人为本,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探索兴趣,帮助他们通过学习生活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完整的精神世界。    一、承认个体差异,注重发展性的赏识评价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牛津小学英语》5B第四单元第二课时(Work in pairs和Read and say)  教学目标:1 能听得懂、会说、会读和会拼写单词e-mail, busy, town, age, well  2 能听得懂、会说和会读日常交际用语I’m verybusy. We’re the same age.  3 能听得懂、会说、会读、会写句型What does
毕业试卷一启封,教师们就大发感慨:“现在的语文真是没法教了。”有好事者曾作出统计,整张试卷,课本知识仅占30%左右,其余都是活学活用的课外知识,怎能不引起教师们的哗然?由毕业试卷我们又想到“纲要”中也曾多次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就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所谓美育,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过程,特别是语文教学,都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完善自我,在心理、思想等方面得
“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在教书匠和教学艺术家之间,最大的区别恐怕就是具有教学的创造性了。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以其朴实而又新颖的教学方式,激活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让学生去发现课文和生活中的“五角星”。这一堂课力求训练扎实,生动活泼、富有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    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突显一个“精”字    是选择适应教
李渔在《中国画论·神韵说》中说:“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的“空白”之处。这些“空白”给读者提供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去研究和探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课程体验、追寻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应重视研究文本中的“补白”艺术,要充分引领学生去发现“空白”、填补“空白”,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自从2001年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教师不再只是习题的“研究者”和考试的“指导者”,而是拥有先进教育理念、懂得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学习、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即教师不能只做立足于做三尺讲台的合格的“教书匠”,而要力争做新时代的科研型的教育工作者。这实际上对教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教师教科研的能力作为教师的基本技能之一。那么,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内容和素材又如何去追
课程改革给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深刻变化,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有的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产生了一些困惑,导致了行为上的偏差。这不利于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也引发了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我们该追求什么?数学课堂应该留给学生什么?教师该如何“帮”学生“做数学”?本人曾多次聆听了不同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想就其中两位教师所上的两个片断谈谈自己的思考。  教学片断一:(教师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