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试是教育教学评价的一种方法和途径,将考试作为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唯一手段,在我国由来已久。考试的内涵绝大部分是针对学生的,主要是考学生,孩子们在考试中只是消极的被评价群体,考试真正成了“烤试”。学生除少数“精英”外,绝大部分学生害怕考试,敌视考试实属情理之中。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如何在考卷中给孩子营造一个开放开明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活动呢?下面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几点浅见。
一、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
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不存在“优等生”与“劣等生”之分。而我国的传统教育是“淘汰”教育,是“精英”教育,是应试教育。这与我国几千年的科举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应试教育的考试,让我们的孩子成为批量产品,高分就是优等生,低分就是劣等生,绝少关心孩子身心潜能和个性的充分发展。综观成功人士,比尔·盖茨、齐白石、爱迪生……其个性特征才是成就一番事业的根本要素。我们教师应树立多元化的教育观,考试评价也应体现多元性。例如在口试中:大家好,请你从下面四项(朗读、背诵、听说、演讲)中任选两项作为自己的口试题。每一项还有极大的选择空间。在听说中,可以讲一个简短的故事,也可以说说自己看到的最有趣的事……在笔试里:请你回忆一下,写出关于读书的名句、格言,写一句即可,写两句更好……
二、考题要求充满人文关怀
“看拼音,写汉字”、“修改病句”等,使试卷俨然是一位审判官,一脸冰霜与威严,让绝大部分学生与试卷处于敌我势不两立的境遇。在学生的潜意识中,考场是殊死拼搏的战场,考试是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学习是恪守优胜劣汰规则的。因此,学生害怕考试,在考试中如履薄冰。而在教育教学中有“亲其师,信其道”之说,考试评价中也应力求渗透着亲和力,让学生有宽松的考试氛围和愉快的心情,从而乐考、善考。那么,如何使考试评价充满温情与关怀?首先,在卷首语、卷中语、卷尾语里要充分体现。“……现在赶快动手吧,一定要细心呦!”、“……大家一定感到累了吧,可不要放松,再加把劲,仔细检查检查”等等;其次,题目将过去那种命令式的要求改变为温馨的提示。如:“比一比,看谁的字写得最漂亮”、“病句医院,今天请你出诊”、“勇士们,前面有五道关口等着我们去闯,看谁是力量与智慧的化身”……通过改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的兴趣。
三、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现实生活才是孩子们最大的课堂。我们的教育教学应提倡学校教育生活化。在试卷中能找到生活的影子,可以大大增加试卷的亲和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如果考试评价的内容从较多层面上涉及到孩子们的学习、游戏等生活、学习空间,以及当地发展状况、风土人情、本地的历史、风景名胜等等,就会赶走孩子们参加考试的紧张心理,从而愉快地完成考试。例如设计这样的题型:在“帮帮他(她)”一题中,小林看《格林童话》时,遇到“炙”字不认识,该用 查字法,怎么查? 增加“口语交际”之类的题型……
四、让孩子们有成就感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解决问题的愿望或趋势,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的内在驱动力。在考试评价中应特别关注如何激发孩子们的成就动机,提高学生的兴奋度。例如有些题目难度并不大,但是,题目要求里提示:这几道题有点难,你能答出来吗?当他完成后会有自豪感,更有信心去完成下面的任务。再如,把“阅读分析”改为“闯关”,在“闯关”中设几道关口,学生每过一关,都会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总之,考试评价应着眼于“人文性”,着眼于学生一生的成长,让孩子们真正成为发展中的“人”。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如何在考卷中给孩子营造一个开放开明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活动呢?下面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几点浅见。
一、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
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不存在“优等生”与“劣等生”之分。而我国的传统教育是“淘汰”教育,是“精英”教育,是应试教育。这与我国几千年的科举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应试教育的考试,让我们的孩子成为批量产品,高分就是优等生,低分就是劣等生,绝少关心孩子身心潜能和个性的充分发展。综观成功人士,比尔·盖茨、齐白石、爱迪生……其个性特征才是成就一番事业的根本要素。我们教师应树立多元化的教育观,考试评价也应体现多元性。例如在口试中:大家好,请你从下面四项(朗读、背诵、听说、演讲)中任选两项作为自己的口试题。每一项还有极大的选择空间。在听说中,可以讲一个简短的故事,也可以说说自己看到的最有趣的事……在笔试里:请你回忆一下,写出关于读书的名句、格言,写一句即可,写两句更好……
二、考题要求充满人文关怀
“看拼音,写汉字”、“修改病句”等,使试卷俨然是一位审判官,一脸冰霜与威严,让绝大部分学生与试卷处于敌我势不两立的境遇。在学生的潜意识中,考场是殊死拼搏的战场,考试是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学习是恪守优胜劣汰规则的。因此,学生害怕考试,在考试中如履薄冰。而在教育教学中有“亲其师,信其道”之说,考试评价中也应力求渗透着亲和力,让学生有宽松的考试氛围和愉快的心情,从而乐考、善考。那么,如何使考试评价充满温情与关怀?首先,在卷首语、卷中语、卷尾语里要充分体现。“……现在赶快动手吧,一定要细心呦!”、“……大家一定感到累了吧,可不要放松,再加把劲,仔细检查检查”等等;其次,题目将过去那种命令式的要求改变为温馨的提示。如:“比一比,看谁的字写得最漂亮”、“病句医院,今天请你出诊”、“勇士们,前面有五道关口等着我们去闯,看谁是力量与智慧的化身”……通过改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的兴趣。
三、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现实生活才是孩子们最大的课堂。我们的教育教学应提倡学校教育生活化。在试卷中能找到生活的影子,可以大大增加试卷的亲和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如果考试评价的内容从较多层面上涉及到孩子们的学习、游戏等生活、学习空间,以及当地发展状况、风土人情、本地的历史、风景名胜等等,就会赶走孩子们参加考试的紧张心理,从而愉快地完成考试。例如设计这样的题型:在“帮帮他(她)”一题中,小林看《格林童话》时,遇到“炙”字不认识,该用 查字法,怎么查? 增加“口语交际”之类的题型……
四、让孩子们有成就感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解决问题的愿望或趋势,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的内在驱动力。在考试评价中应特别关注如何激发孩子们的成就动机,提高学生的兴奋度。例如有些题目难度并不大,但是,题目要求里提示:这几道题有点难,你能答出来吗?当他完成后会有自豪感,更有信心去完成下面的任务。再如,把“阅读分析”改为“闯关”,在“闯关”中设几道关口,学生每过一关,都会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总之,考试评价应着眼于“人文性”,着眼于学生一生的成长,让孩子们真正成为发展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