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有偿家教是受教育资源稀缺、家庭、人口等因素的影响自发而形成的。本文针对政策的差异性进行归因分析。试图找出一种合理的方式来缓解“有偿家教”,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维护学生、教师、学校的利益。
关键词 有偿家教 政策分析 有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Local Government Paid Tutor Policy Differences and Attribution Analysis
ZHANG Bin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36)
AbstractPaid tutor is affected by the scarcity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family, population and other factors formed spontaneously. In this paper, the differences were attributed to policy analysis. Trying to find a reasonable way to ease the Paid tutor. Ensur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 schools, maintenance of students, teachers and school interests.
Key wordspaid tutor; policy analysis; effective management
1 关于有偿家教的问题
有偿家教是指少数教师利用节假期休息时间对有补课或课外辅导需求的学生提供有偿服务的活动或行为。其负面影响很明显,容易使教育涂上功利化、商业化的色彩,容易使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蜕变为金钱关系。当然,通过有偿家教也能给学校、教师、学生带来某些利益。
正是因为这样,才会出现肯定与反对的意见并存。笔者认为,恰是供给关系的客观存在酝酿了在职教师有偿家教这个教育市场,我们应该承认有偿家教的合理存在,并且要对这部分需求给予有效的管理。我们看到不提倡有偿家教,单纯利用较高的师德来规范教师的行为更是显得苍白无力。事实上,以在职教师有偿家教的规范化管理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在我国还比较欠缺,本研究的重点是构建一个新的规范化管理体系。
2 有偿家教问题的政策差异
2.1 以山东省为代表——坚决禁止
2009年10月28日备受社会争议的《山东省义务教育条例》获得山东省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在职教师不得从事各种有偿补习活动”正式被写入条例。
在职教师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有偿家教,对正常教学有无影响本身并不好一概而论,法学上有个“法不禁止即允许”的原则,地方立法禁止在职教师有偿家教的行为是不是有侵权之嫌呢?上面我们提到,有偿家教这个教育市场是存在的,有需求就有市场,只是由于“有偿家教”这个市场还没有“游戏规则”,“有偿家教”处于无法可依,无规可循的状态。
2.2 以浙江省为代表——不成文禁止,但也不提倡
在2009年11月23日开始举行的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的《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草案)》修改稿却将“教师在工作日期间不得从事有偿家教”条款,在修改稿中改为“教师应当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抵制有偿家教的表述。①这一改动被媒体广泛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些地方是承认有偿家教存在的,同时似乎也有允许之意。
对于在职教师进行有偿家教问题,一直以来社会上是颇有争议的,各地教育部门的看法也是不一的:山东明文规定禁止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活动,但是南京教育部门对有偿家教却有条件开禁;同在浙江,杭州鼓励名师“走穴”,而在宁波推行教师信用承诺,明确提出不搞家教,不搞兼职。总之,有偿家教是现实存在的,对于有偿家教不同的政策规范表明了各个地方对教育理念以及对有偿家教的不同态度。
3 有偿家教政策差异的归因分析
3.1 评价机制的单一
社会、家长对学校升学率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形成现在一个状态就是:对学校、教师评价唯一的标准就是升学率,如何提高升学率,并且保持一个较好的升学率,在与其它学校的竞争中获得社会更多的认可成为学校的一个难题。②更为可怕的是,学校通常把这些考核结果与每位教师的评优、聘任、淘汰、甚至除名等紧密联系起来,作为优胜劣汰的重要依据和条件。这就为许多教师应付学校考核、避免淘汰危机找到了好办法,家教由此更加受人青睐。
3.2 相关利益者复杂
教师和教育本身很自然的会受到市场化观念的影响。教师的工资比起天价的房子和较高的生活成本来说是很少的,教师们的生活是比艰辛的。如果一个初三班级52人中只有6人不在数学老师那里补课,每周六上午上两班,每个班20多人,每人每次收费50元,这个教师每月的家教收入就高于8000元,有个高三的数学老师双休日要辅导4个班80多人,收入过万。③
禁止有偿家教政策的出台,使得学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行为和师德管理有了直接的政策文本;对于从事有偿家教的教师来说,禁止有偿家教政策无疑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使得这部分教师收入降低; 从另一方面来说,间接拉平了与没有从事有偿家教的教师收入,是均衡化的发展过程;现实生活中,希望开小灶或者希望提高成绩的学生肯定存在,全面禁止有偿家教后就不存在家教学生与非家教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4 构建有偿家教的管理体系
目前,从事有偿家教的现象非常普遍,对于有偿家教管理的不利,对教育本身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有偿家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在一定的时期内将会继续存在,所以必须研究管理对策。
4.1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增加教师的地位、福利待遇
对一般教师特别是大部分中小学教师而言,工资收入几乎就是其全部收入,这与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表面给予的“桂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④
4.2 创建一个教师家教管理服务中心
这个家教服务中心可以是教育主观部门来主管,也可以是行业协会来规范。首先,要对教师的上岗资格做认定,要选择有学历,有经验、良好师德的教师,全部教师的信息要有数据库的备案;第二,根据家教的人员来收取辅导费,纳入税收系统,负责家教的收费设置辅导的标准和上线人数,保证家教质量;第三,家长、学生要及时的反馈,推荐服务质量优秀的老师,客观评价教师的工作,对于一些不合格、责任心不强、效果不好的老师及时退出这个教师集体。
4.3 学校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家教的服务质量
如果从事有偿家教的在职教师(生源基础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教育教学质量低于学校的平均水平;或是在一个学年度对学生进行的各种质量检测中三次及其以上在校的教育教学处于学校平均水平以下的,那么学校可以与管理服务中心要求收回此教师的家教权力。这样既可以保证教师正常的教学质量,也可以保证家教的整体质量水平。
注释
①浙江教育资讯2009-11-26http://www.eol.cn/zhejiang_news_5345/20091126/t20091126_424910.shtml
②何宏伟.教师有偿家教的治理模式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8(5).
③廖作秀.在职教师有偿家教规范化管理的政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④檀传宝.公权对私域的蔑视与僭越:对“有偿家教”及其行政处理方式的若干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5(1).
关键词 有偿家教 政策分析 有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Local Government Paid Tutor Policy Differences and Attribution Analysis
ZHANG Bin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36)
AbstractPaid tutor is affected by the scarcity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family, population and other factors formed spontaneously. In this paper, the differences were attributed to policy analysis. Trying to find a reasonable way to ease the Paid tutor. Ensur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 schools, maintenance of students, teachers and school interests.
Key wordspaid tutor; policy analysis; effective management
1 关于有偿家教的问题
有偿家教是指少数教师利用节假期休息时间对有补课或课外辅导需求的学生提供有偿服务的活动或行为。其负面影响很明显,容易使教育涂上功利化、商业化的色彩,容易使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蜕变为金钱关系。当然,通过有偿家教也能给学校、教师、学生带来某些利益。
正是因为这样,才会出现肯定与反对的意见并存。笔者认为,恰是供给关系的客观存在酝酿了在职教师有偿家教这个教育市场,我们应该承认有偿家教的合理存在,并且要对这部分需求给予有效的管理。我们看到不提倡有偿家教,单纯利用较高的师德来规范教师的行为更是显得苍白无力。事实上,以在职教师有偿家教的规范化管理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在我国还比较欠缺,本研究的重点是构建一个新的规范化管理体系。
2 有偿家教问题的政策差异
2.1 以山东省为代表——坚决禁止
2009年10月28日备受社会争议的《山东省义务教育条例》获得山东省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在职教师不得从事各种有偿补习活动”正式被写入条例。
在职教师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有偿家教,对正常教学有无影响本身并不好一概而论,法学上有个“法不禁止即允许”的原则,地方立法禁止在职教师有偿家教的行为是不是有侵权之嫌呢?上面我们提到,有偿家教这个教育市场是存在的,有需求就有市场,只是由于“有偿家教”这个市场还没有“游戏规则”,“有偿家教”处于无法可依,无规可循的状态。
2.2 以浙江省为代表——不成文禁止,但也不提倡
在2009年11月23日开始举行的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的《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草案)》修改稿却将“教师在工作日期间不得从事有偿家教”条款,在修改稿中改为“教师应当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抵制有偿家教的表述。①这一改动被媒体广泛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些地方是承认有偿家教存在的,同时似乎也有允许之意。
对于在职教师进行有偿家教问题,一直以来社会上是颇有争议的,各地教育部门的看法也是不一的:山东明文规定禁止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活动,但是南京教育部门对有偿家教却有条件开禁;同在浙江,杭州鼓励名师“走穴”,而在宁波推行教师信用承诺,明确提出不搞家教,不搞兼职。总之,有偿家教是现实存在的,对于有偿家教不同的政策规范表明了各个地方对教育理念以及对有偿家教的不同态度。
3 有偿家教政策差异的归因分析
3.1 评价机制的单一
社会、家长对学校升学率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形成现在一个状态就是:对学校、教师评价唯一的标准就是升学率,如何提高升学率,并且保持一个较好的升学率,在与其它学校的竞争中获得社会更多的认可成为学校的一个难题。②更为可怕的是,学校通常把这些考核结果与每位教师的评优、聘任、淘汰、甚至除名等紧密联系起来,作为优胜劣汰的重要依据和条件。这就为许多教师应付学校考核、避免淘汰危机找到了好办法,家教由此更加受人青睐。
3.2 相关利益者复杂
教师和教育本身很自然的会受到市场化观念的影响。教师的工资比起天价的房子和较高的生活成本来说是很少的,教师们的生活是比艰辛的。如果一个初三班级52人中只有6人不在数学老师那里补课,每周六上午上两班,每个班20多人,每人每次收费50元,这个教师每月的家教收入就高于8000元,有个高三的数学老师双休日要辅导4个班80多人,收入过万。③
禁止有偿家教政策的出台,使得学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行为和师德管理有了直接的政策文本;对于从事有偿家教的教师来说,禁止有偿家教政策无疑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使得这部分教师收入降低; 从另一方面来说,间接拉平了与没有从事有偿家教的教师收入,是均衡化的发展过程;现实生活中,希望开小灶或者希望提高成绩的学生肯定存在,全面禁止有偿家教后就不存在家教学生与非家教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4 构建有偿家教的管理体系
目前,从事有偿家教的现象非常普遍,对于有偿家教管理的不利,对教育本身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有偿家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在一定的时期内将会继续存在,所以必须研究管理对策。
4.1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增加教师的地位、福利待遇
对一般教师特别是大部分中小学教师而言,工资收入几乎就是其全部收入,这与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表面给予的“桂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④
4.2 创建一个教师家教管理服务中心
这个家教服务中心可以是教育主观部门来主管,也可以是行业协会来规范。首先,要对教师的上岗资格做认定,要选择有学历,有经验、良好师德的教师,全部教师的信息要有数据库的备案;第二,根据家教的人员来收取辅导费,纳入税收系统,负责家教的收费设置辅导的标准和上线人数,保证家教质量;第三,家长、学生要及时的反馈,推荐服务质量优秀的老师,客观评价教师的工作,对于一些不合格、责任心不强、效果不好的老师及时退出这个教师集体。
4.3 学校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家教的服务质量
如果从事有偿家教的在职教师(生源基础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教育教学质量低于学校的平均水平;或是在一个学年度对学生进行的各种质量检测中三次及其以上在校的教育教学处于学校平均水平以下的,那么学校可以与管理服务中心要求收回此教师的家教权力。这样既可以保证教师正常的教学质量,也可以保证家教的整体质量水平。
注释
①浙江教育资讯2009-11-26http://www.eol.cn/zhejiang_news_5345/20091126/t20091126_424910.shtml
②何宏伟.教师有偿家教的治理模式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8(5).
③廖作秀.在职教师有偿家教规范化管理的政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④檀传宝.公权对私域的蔑视与僭越:对“有偿家教”及其行政处理方式的若干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