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实验课: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有效整合的路径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u850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教育科研是推动教育科学和教学实践发展和变革的原动力。但这一理念并不为广大基层教师所完全接受。一些教师对教育科学研究仍然存在片面的认识,认为教育科研是专业研究人员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无关;也有一些教师是教育实践研究能力明显不足,想研究却找不到突破口;更多的教师们觉得教学任务已经很繁重,无暇研究。为此,如何让教育科研走向教师,真正发挥推动教育科学的发展、教学实践的完善的动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 现状与问题:科研与教学“两张皮”
  在追求教师专业发展的背景之下,教育科研越来越受到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以及教育科研机构的重视,教师的管理者们往往趋向于把教师的科研成果看成是教师专业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尺。正是有着这样的一个价值取向,于是乎,广大教师为了提高科研成果,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教育科研受到了热捧。当然,这里不排除一些教师为了职称、绩效的评审而“被科研”的现象,即为了科研而科研的现象极为普遍。
  这种问题存在的根源使中小学层面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实际严重分离,也就是部分专家学者所说的“两层皮”现象。为了清除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实际之间的“隔膜”,我们需要搭建一个连接研究与实践的桥梁,让教师们在课堂上开展与课题相关的研究,以研究者的视角审视每一个“教与学”的过程,带着对问题的思考走进课堂,带着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走出课堂,掌握一条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研究成果转化的科学而规范的研究途径。
  大教育科研观认为:“教育科研不应是狭义的科研,不仅包括重大发明创造、宏观理论著述,还应该把教育改革、学科实验、教学研究,以及教育工作实践研究也都纳入到这个范畴中来。”笔者认为这一观点的提出,绝不是对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简单拓宽,而是清晰地表明教育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在于教育教学实践,在于每一个“教与学”的环节之中,应该鼓励更多的教育实践者参与到教育科研这个队伍中来,以自己日常教学实践情景为阵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科学研究,将科学研究与日常教学实践有机地整合起来,在实现教育教学效果改变的同时,提高自身科研素养,并运用自身实践研究成果推动教育科学的发展。
  为此,我们提出了课题研究与课堂实践整合的思路,并以“课题实验课”的实践研究作为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载体,以期通过“课题实验课”概念界定、操作步骤、操作技术的探索和确定,使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情景下开展课题研究成为可能。
  二、 “课题实验课”: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
  (一) 基本概念
  “课题实验课”是指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融入相关课题研究所需要的有效课堂观察的实践研究课。[1]它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个单元或片断,将这样若干个单元或片段循序渐进地连接在一起,便形成课题的研究过程与整体脉络。“课题实验课”注重在课堂上对课题进行实践研究并提出引领策略,引导广大基层教师带着课题研究中的问题走进课堂,再带着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走出课堂。“课题实验课”的提出,具有促进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的整合、促进课题研究过程的科学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三层重要意义。
  (二) 基本特征
  “课题实验课”具有4种特征:其一,具有教学与课堂观察的双重目标。实践中,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有效课堂观察开展的前提。其二,参与者既有合作又有分工。研究过程中,参与者被分为授课者和观察者两种角色。课前,这两者需要共同研究,做好教学设计和课堂观察设计。授课过程中,授课者的分工就是按照预设来实现教学目标,观察者的分工就是采集实验数据,实现课堂观察目标。课后,两者共同完成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反思。其三,与课题研究密切相关。“课题实验课”只有紧紧围绕所研究的课题进展情况展开,才能够采集到准确、有效的数据,从而为课题研究结论提供有力论据。其四,使一系列研究课形成的序列,具有连续性。“课题实验课”不是一节孤立的课,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研究序列,要具有连续性。一节孤立的“课题实验课”所采集的数据只能作为一个点,只有将实验点连成线,再将线连成面之后才能形成完整的数据网络,才能足够支撑课题研究的最终结论。
  三、 “课题实验课”的实施步骤与策略
  一种新理念的有效落实,必须依靠具体明确的实施步骤与方法。在推出“课题实验课”这一课堂实践研究的载体后,笔者曾在十余所典型学校内开展了“课题实验课”的实践工作,以期尽快摸索出一套“课题实验课”研究的基本步骤,为开展大范围的实践研究提供先决条件。
  (一) 实施步骤
  为便于基层教师掌握“课题实验课”的环节和节奏,更好地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课题研究,研究人员将课题实验课的实施过程分解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课前准备阶段,教师们需要在这个阶段里确定教学目标与课堂观察目标,进行教学预设,选择相应的观察工具;第二阶段为课堂实施阶段,教师们进入课堂教学并开展课堂观察,收集相关数据;第三阶段为课后反思阶段,教师们进行数据的分析与结果的呈现,并撰写研究报告。
  (二) 实施策略
  1. 聚焦课堂教学中的真实问题
  “课题实验课”的提出是为了解决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的“两层皮”问题,聚焦于课堂教学中的真实问题是二者结合的源头。所以在研究题目的设置过程中,教师们要选择“教与学”环节中的真实问题,切忌大而空的理论问题。这个理念的提出似乎比较容易,可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问题还是很多。不少教师不会将课题中的问题融入日常教学,不会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观察及信息采集。为了解决理念落实中的具体实施问题,突出课题研究的实验过程,我们把在课题实验过程中开展的系列研究课称之为“课题实验课”,并将其作为课堂实践研究的载体。
  2. 组建研究联盟
  通过“课题实验课”的理论框架,我们不难发现,“课题实验课”在多数情形下不是一人所能为之的,而是需要一个团队的共同努力。这里的合作包括共同研讨预设,确定观察工具,收集、分析和整理数据。很多参与“课题实验课”研究团队的教师将同伴间的互助研讨过程形象地比喻为“同心状态”。在这样的“同心状态”中,教师们相互交流,共同成长。这样的合力攻坚联盟,对教育教学效果的改变及学校的整体发展也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3. 认真理解双重目标之间的关系
  “课题实验课”属于教学实验的范畴,它具有教学实验的基本特征,即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在“课题实验课”的双重目标中,实验目标是为了揭示课堂“教与学”行为之间的某种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实现其培养人的目标,在“课题实验课”的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在坚持培养人的教学目标基础上再追求规律的揭示。如果一味追求实验目标的实现而忽视了教学目标的实现,那就违背了教学实验的本质特征,所获取的实验数据也就没有实用价值。
  4. 明确“课题实验课”中的观察对象
  每一个课堂中的活动和行为都是纷繁复杂的,即使一个片断的观察都会让人感到应接不暇。要想在这样的场景中搜集到有用的信息,就必须明确每一节课的观察对象,聚焦于个别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观察。那么依据什么来聚焦呢?在探讨这一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提到实验假设。教师在开展每一项教学实验之前的实验假设,就是观察聚焦的有效依据。数据采集工作围绕检验实验假设的真伪性而展开,所采集到的数据为实验假设的证实与证伪提供支持。
  与此同时,教学实践研究的对象是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过程,这里既包括教学行为,也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及两者之间的交互过程。所以,课堂观察的着力点,不应片面地倾向于某一个方面。例如在某新教学策略的实验过程中,我们除了要观察教师对这一新教学策略的实施情况,更重要的是要观察学生对这一新策略的反应情况,并通过学生的表现来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内容设计得是否合理及教学策略有效性与否。
  5. 观察方式及工具要具有多样性
  中小学的教育科学研究领域涉及众多研究范畴,每个研究范畴又区分为若干个研究分支,在不同分支领域开展研究的过程中要采取不同的科研方法。同理,针对不同“课题实验课”上的课堂观察,我们也要采取不同的观察方式,运用相应的观察工具。教师们要在抓住实验本质及数据采集基本原则和服务对象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研究的特点,选择或开发适宜的数据采集方法及工具。
  四、 总结与反思
  1. “课题实验课”的研究方法不但能有效推进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结合,而且在促进教师自身成长、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实验过程中,教师们在实验数据的提示下不断转换各种教学策略,不断筛选适用于学生的最佳教学策略与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2. “课题实验课”起到了研究与实践整合的“助推器”作用,它引领教师们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开展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及自身素质的长足发展,具有很大的实践推广价值。
  3. 随着实验范围的进一步扩大,研究小组积极收集教师的反馈数据,及时对“课题实验课”的理论框架进行微调,并针对教师们参与“课题实验课”的一般困惑,推出了若干实施建议。
  4. 城区内实践推广活动受到了基层学校与教师的广泛欢迎,农村学校在观摩与学习的过程中也跃跃欲试地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为了给农村学校提供更好的实施与操作平台,我们在城区学校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摸索农村教师在开展“课题实验课”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并开展解决策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许凌云,杨青. 课题实验课——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得力助手[J]. 中国教育学刊,2009(7).
其他文献
本文根据应用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从学习者认知角度,探讨视听说动态认知模式在学习者语言输入、语言吸收和语言输出过程中的作用.分析了语
一、 思考:提出“阐述课文的写作”的基本理念  本文阐述的对象是阅读教学的范式构建,却要从写作教学说起。  (一) 写作教学之本:是贴近生活,还是感悟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这句似是而非的格言来到中国后,仿佛学生写作上的一切缺点与问题都可以归咎于缺乏生活。其实,人不贴近什么也不会不贴近生活,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与生活贴近着。甲乙两名学生年龄相近、生活阅历相仿,若写作水平有上下高低之分,主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万章下》)古诗词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作者无疑是教学常规,但是笔者发现在"作者介绍"这一环节,大多数教师只是局限于教科书注释中时代、字
新课程的实施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它要求语文教师扬弃传统的教学观念,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改变旧有的教学方式,倡导新的学习方式;突破封闭式课堂教学,建立开
【目的】利用土壤多样性理论方法分析罗布泊地区的土壤多样性。【方法】利用ArcGIS对空间数据进行矢量化,获得空间数据的属性值。多样性指标的计算和成图则在Excel中完成。【结果】罗布泊地区土壤类型单一。在地形地貌上,石膏质盐壳上发育的土壤亚类,其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值都很高;在地质构造单元新生代盆地上发育的土壤亚类,其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值数是最高的,但是均匀度却是最低的。面积与丰富度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