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不断变革,社会福利制度稳步推进,志愿服务需求也日趋增长,加上媒体对志愿服务的广泛报道,居民参与意识不断提高,使我国志愿服务行业在近几十年中得以迅速发展。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新兴网络社交深入寻常百姓的生活当中。这使得志愿服务推广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并且在志愿服务活动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志愿服务;影响
一、新媒体的内涵与特征
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技术和传播方式,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传播方式。从传播模式而论,是指“所有人向大众实时交互地传递个性化数字复合信息的传播介质。从外延上看,新媒体主要以搜索引擎、网站论坛、微博博客、IPTV、网络报刊等网络传播形式,以及手机报刊、短信彩信、客户端APP等移动互联网传播平台等。
新媒体改变了原有的志愿服务交互模式,具有不同于传统社会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广泛性、交互性和时效性三个方面。其中,广泛性打破以往受地域条件、时间、以及其他因素造成的封闭性的传统模式,随时随地传播志愿服务信息;交互性打开了发布者与受众双向信息反馈的渠道;时效性即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紧急的志愿服务或者公益活动。
二、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社交媒体比例最高的国家, 2015年可能要载入中国媒体发展史。因为,这一年,中国用户花费在数字媒体上的时间已经过半,一举超过传统媒体。伴随而来的是广告进一步从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目前,社交媒体依旧是新媒体中最为活跃且最有发展潜力的领域。中国用户各类媒体花费时间据eMarketer的最新报告,2015年中国用户所有媒体每天总用时为6小时08分。根据凯度发布的《2015中国社交媒体发展报告》,社交媒体用户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日趋主流。社交媒体用户在城市居民中的百分比已经从2013年的28.6%上升到2014年的34%,90后成为最大人群。微信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25%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30次。55.2%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公众号是微信的主要服务之一,近80%用户关注微信公众号。截止2014年9月30日,微博月活跃用户数(MAU)已经达到1.67亿人。微博用户年龄结构较为均衡:从月活用户的年龄比重上看,19-35岁用户占月活跃用户总量的72%,80、90后为微博活跃用户主体,且年轻化用户有较为明显的增长趨势。客户端越来越普及,诸如志愿龙江手机客户端,专门为志愿者提供资源和信息。2015年,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动下,新媒体迅速全方面广泛渗透,是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因此,建立网络志愿平台是社会公益发展大势所趋。
三、新媒体对志愿服务活动各个阶段的影响
新媒体以其强大的传播群体和新兴的运作模式,影响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志愿者。它的出现和发展对志愿服务的运作模式和传播方式有着重大启发。其传播的广泛性和强大的交互性和及时的时效性,极大地增强了志愿服务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一)新媒体极大地推动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发起
青年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群体,是最先接触到新媒体的群体。传统媒体的信息量及更新速度在信息化发展如此迅速的现在,很难满足青年人的需求,而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新媒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青年人也是传播公益理念、践行公益事业的中坚力量,当前的志愿服务需要富有活力和行动力的青年力量。
因此,青年人借助新媒体成本低、传播快、效率高及覆盖广的特点,可以提升志愿服务工作的参与度和关注度。借助互联网及新媒体平台,对志愿服务项目的策划、组织、发起及交流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也能更加迅速、广泛的动员青年群体参与更加专业、富有主题的慈善公益事业和志愿活动。
与此同时,还能借助社交平台,如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大V、校内论坛等形式发布志愿服务的信息,更加轻松、便捷且有针对性的召集志愿者,更好的完成志愿项目。
(二)新媒体在志愿服务活动实行过程中凝聚正能量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传播中具有广泛的社交性,提升了读者的参与度。因此,新媒体已发展成为增进彼此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利用在志愿服务项目中,已经发展成为对外宣传志愿理念、凝聚志愿者精神的最佳方式。
志愿服务中的各类资源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有效整合,提供给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同时获得更强的关注度。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吧志愿服务工作和新媒体有效结合,不仅使开展志愿服务更加方便,也使得获取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信息更加便捷、高效。
“新媒体+志愿服务”的工作形式将逐渐成为社会各界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弘扬社会风气、凝聚志愿者精神的重要方式,给青年志愿者群体诸如了许多“正能量”,为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三)新媒体更好的延续品牌活动
新媒体的社交性是志愿者群体中最受欢迎的部分,越来越多的人也正是通过诸多社交平台获取志愿服务信息。微博、微信及各类论坛成为了最为活跃的部分,志愿者们通过这些平台发布志愿生活、典型人物和志愿者风采,与社会各界关注志愿服务的人充分互动,不断扩大了志愿服务的品牌效应,过大了组织影响力。这种志愿服务交流平台将有效促进青年志愿者的交流,提高志愿服务质量,引起更多人关注并影响更多人加入,有利于对品牌活动的延续。
参考文献:
[1]张朱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6.
[2]景东,苏宝华.新媒体定义新论[J].新闻界,2008(3):59.
[3]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6):67.
【关键词】新媒体;志愿服务;影响
一、新媒体的内涵与特征
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技术和传播方式,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传播方式。从传播模式而论,是指“所有人向大众实时交互地传递个性化数字复合信息的传播介质。从外延上看,新媒体主要以搜索引擎、网站论坛、微博博客、IPTV、网络报刊等网络传播形式,以及手机报刊、短信彩信、客户端APP等移动互联网传播平台等。
新媒体改变了原有的志愿服务交互模式,具有不同于传统社会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广泛性、交互性和时效性三个方面。其中,广泛性打破以往受地域条件、时间、以及其他因素造成的封闭性的传统模式,随时随地传播志愿服务信息;交互性打开了发布者与受众双向信息反馈的渠道;时效性即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紧急的志愿服务或者公益活动。
二、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社交媒体比例最高的国家, 2015年可能要载入中国媒体发展史。因为,这一年,中国用户花费在数字媒体上的时间已经过半,一举超过传统媒体。伴随而来的是广告进一步从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目前,社交媒体依旧是新媒体中最为活跃且最有发展潜力的领域。中国用户各类媒体花费时间据eMarketer的最新报告,2015年中国用户所有媒体每天总用时为6小时08分。根据凯度发布的《2015中国社交媒体发展报告》,社交媒体用户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日趋主流。社交媒体用户在城市居民中的百分比已经从2013年的28.6%上升到2014年的34%,90后成为最大人群。微信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25%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30次。55.2%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公众号是微信的主要服务之一,近80%用户关注微信公众号。截止2014年9月30日,微博月活跃用户数(MAU)已经达到1.67亿人。微博用户年龄结构较为均衡:从月活用户的年龄比重上看,19-35岁用户占月活跃用户总量的72%,80、90后为微博活跃用户主体,且年轻化用户有较为明显的增长趨势。客户端越来越普及,诸如志愿龙江手机客户端,专门为志愿者提供资源和信息。2015年,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动下,新媒体迅速全方面广泛渗透,是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因此,建立网络志愿平台是社会公益发展大势所趋。
三、新媒体对志愿服务活动各个阶段的影响
新媒体以其强大的传播群体和新兴的运作模式,影响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志愿者。它的出现和发展对志愿服务的运作模式和传播方式有着重大启发。其传播的广泛性和强大的交互性和及时的时效性,极大地增强了志愿服务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一)新媒体极大地推动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发起
青年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群体,是最先接触到新媒体的群体。传统媒体的信息量及更新速度在信息化发展如此迅速的现在,很难满足青年人的需求,而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新媒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青年人也是传播公益理念、践行公益事业的中坚力量,当前的志愿服务需要富有活力和行动力的青年力量。
因此,青年人借助新媒体成本低、传播快、效率高及覆盖广的特点,可以提升志愿服务工作的参与度和关注度。借助互联网及新媒体平台,对志愿服务项目的策划、组织、发起及交流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也能更加迅速、广泛的动员青年群体参与更加专业、富有主题的慈善公益事业和志愿活动。
与此同时,还能借助社交平台,如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大V、校内论坛等形式发布志愿服务的信息,更加轻松、便捷且有针对性的召集志愿者,更好的完成志愿项目。
(二)新媒体在志愿服务活动实行过程中凝聚正能量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传播中具有广泛的社交性,提升了读者的参与度。因此,新媒体已发展成为增进彼此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利用在志愿服务项目中,已经发展成为对外宣传志愿理念、凝聚志愿者精神的最佳方式。
志愿服务中的各类资源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有效整合,提供给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同时获得更强的关注度。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吧志愿服务工作和新媒体有效结合,不仅使开展志愿服务更加方便,也使得获取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信息更加便捷、高效。
“新媒体+志愿服务”的工作形式将逐渐成为社会各界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弘扬社会风气、凝聚志愿者精神的重要方式,给青年志愿者群体诸如了许多“正能量”,为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三)新媒体更好的延续品牌活动
新媒体的社交性是志愿者群体中最受欢迎的部分,越来越多的人也正是通过诸多社交平台获取志愿服务信息。微博、微信及各类论坛成为了最为活跃的部分,志愿者们通过这些平台发布志愿生活、典型人物和志愿者风采,与社会各界关注志愿服务的人充分互动,不断扩大了志愿服务的品牌效应,过大了组织影响力。这种志愿服务交流平台将有效促进青年志愿者的交流,提高志愿服务质量,引起更多人关注并影响更多人加入,有利于对品牌活动的延续。
参考文献:
[1]张朱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6.
[2]景东,苏宝华.新媒体定义新论[J].新闻界,2008(3):59.
[3]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