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教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朗读训练,不仅能促进学生边读边想,理解课文的内容,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还能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读”的地位,强化“读”的训练,让学生感到读书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让他们在朗读中进入文章的意境,受到美的感染;让他们在朗读中获取丰富的知识营养,获得美的熏陶。
一、培养朗读兴趣,调动朗读积极性
1.在想象中读
根据汉语的特点培养语感,就必须引导学生在想象中读,并通过想象,体会语言色彩。不光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形象性比较强的课文要在想象中读,就是文字比较枯燥的说明文也可以在想象中读。通过想象把枯燥的文字化为优美的形象,不仅提高了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还强化了阅读兴趣,获得美的享受。为了使学生能在想象中读,我提供足够的知识背景,采取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和语言描述的方法。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我启发学生领会圆明园的毁灭是我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让学生在想象中充分领略圆明园的创造之美。课文对圆明园的一个个景点的描写只是点到即止,语言不详,学生又少有游览古代园林的经历,要展开想象是有困难的,于是,在课前我补充文字材料,如杭州市西湖、苏州的狮子林,还投影有关圆明园景点的图,引导学生在看中想象圆明园的美,在想象中充分地读,體会圆明园的美。
2.在思考中读
在读中思考能加快加深对文字的理解,而思考对朗读起促进的作用,因此我认为要在读中指导学生多“悟”。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读完一部分停下来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读不懂的,把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再往下读。等读完全文,原来 读不懂的就会豁然开朗,一下子想通了。如教学《白杨》一文,课前学生预习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能达到课文中“预习”的要求,但对课文的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是很难领悟的,同时对课文的一些重点词句,学生是难易理解它的意思的。我要求学生预习时把它做上记号,特别要重视前后比较和体会。随着课堂的深入学习,学生通过读书思考,理解了重点词句,也就会渐渐明白课文表面写的是白杨,实际是写边疆的建设者,赞颂他们献身祖国建设事业的精神。假如没有对课文重点词语的思考,学生是不可能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这一深层的意思。
3.在感受中读
课文中有丰富的文化底蕴,除了从课文中学习语言之外,还要接受文化底蕴特别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接受人类崇高情感的熏陶,我注重引导学生用心去读书,去感受。首先抓好重点词句,运用朗读、比较、揣摩、想象等方法去感受。
二、以读为本,提高阅读能力
1.紧扣重点读
我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我紧扣“注意事物的静态和动态”这一训练重点,直扑描写的7、8自然段和描写动态12、13自然段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大榕树表态的词句和描写鸟语啁啾动态的词句,反复朗读进行了点评,让学生仔细品味,感受语言的精妙,体会事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这样,就使重点落到了实处,同时,使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克服了学习过程中“头发胡子一把抓”的盲目性,有选择地多读。
2.以读为本,变听懂为读懂,让学生感悟语言,提高阅读能力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任何一篇课文的教学,都需要学生多读。但是又不能盲目地去读,需要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读,因而导读十分重要。在教学中,我多想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在指导时,抓住“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个读的要求不放,要在停顿、重音、语言、语速、语气上多加指导。变听懂为读懂,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读中得到有效发挥。在指导学生读《鸟的天堂》时,我充分地让学生读,或默读,或诵读,或范读,在朗读的方式注重多样化,以提高学生读的兴趣。此外,读要抓住重点,对文中描写动态和静态的段落要多读,有时甚至让学生读一句话。如“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有时让学生读一个词,如“颤动”。同时,对读得好的或读得不好的同学都要给予鼓励,让学生思考 、评析读得好与不好的原因。把内容的理解和读有机结合起来,把握语言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才会读得准确,读得生动。
3.在比较中读
在教学《鸟的天堂》第7、8两个自然段时,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利用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画的内容,看谁描述得最精彩。(2)对照课文看看作者如何描述图上内容的,找出文中写得最好的词句,说说写得好的理由、用什么语气读最合适。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把自己描述和文中的描写进行比较,很快地找出文中的优美词句。一个学生说“那么多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不留一点缝隙”写得最好,一个“堆”字形象地写出绿叶的茂盛;另一个同学说“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我们的眼睛,仿佛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写得好,写出了在阳光下微风吹动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体现了生机与活力;还有一个同学说“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写得好表达了作者陶醉于树美的喜悦的心情。这样,我的提问,激活了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既体会了语言的魅力,又领略了文中所描写的静态美。这样,学生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以情促读
又如教学《可爱的草塘》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这段文字写得很美,我启发学生用惊叹、抒情的语调去朗诵。朗读时特别要注意轻重缓急。通过反复感情朗读,学生既对语言文字理解,又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有了提高。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我先让学生听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说说听懂了什么,文章主要写什么,学生答后,抓住描写桂林的水和山两个自然段,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而体会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险。
朗读是语言艺术性很强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我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在指导朗读时,我充分发掘学生的朗读潜能,强化朗读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培养朗读兴趣,调动朗读积极性
1.在想象中读
根据汉语的特点培养语感,就必须引导学生在想象中读,并通过想象,体会语言色彩。不光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形象性比较强的课文要在想象中读,就是文字比较枯燥的说明文也可以在想象中读。通过想象把枯燥的文字化为优美的形象,不仅提高了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还强化了阅读兴趣,获得美的享受。为了使学生能在想象中读,我提供足够的知识背景,采取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和语言描述的方法。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我启发学生领会圆明园的毁灭是我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让学生在想象中充分领略圆明园的创造之美。课文对圆明园的一个个景点的描写只是点到即止,语言不详,学生又少有游览古代园林的经历,要展开想象是有困难的,于是,在课前我补充文字材料,如杭州市西湖、苏州的狮子林,还投影有关圆明园景点的图,引导学生在看中想象圆明园的美,在想象中充分地读,體会圆明园的美。
2.在思考中读
在读中思考能加快加深对文字的理解,而思考对朗读起促进的作用,因此我认为要在读中指导学生多“悟”。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读完一部分停下来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读不懂的,把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再往下读。等读完全文,原来 读不懂的就会豁然开朗,一下子想通了。如教学《白杨》一文,课前学生预习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能达到课文中“预习”的要求,但对课文的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是很难领悟的,同时对课文的一些重点词句,学生是难易理解它的意思的。我要求学生预习时把它做上记号,特别要重视前后比较和体会。随着课堂的深入学习,学生通过读书思考,理解了重点词句,也就会渐渐明白课文表面写的是白杨,实际是写边疆的建设者,赞颂他们献身祖国建设事业的精神。假如没有对课文重点词语的思考,学生是不可能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这一深层的意思。
3.在感受中读
课文中有丰富的文化底蕴,除了从课文中学习语言之外,还要接受文化底蕴特别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接受人类崇高情感的熏陶,我注重引导学生用心去读书,去感受。首先抓好重点词句,运用朗读、比较、揣摩、想象等方法去感受。
二、以读为本,提高阅读能力
1.紧扣重点读
我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我紧扣“注意事物的静态和动态”这一训练重点,直扑描写的7、8自然段和描写动态12、13自然段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大榕树表态的词句和描写鸟语啁啾动态的词句,反复朗读进行了点评,让学生仔细品味,感受语言的精妙,体会事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这样,就使重点落到了实处,同时,使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克服了学习过程中“头发胡子一把抓”的盲目性,有选择地多读。
2.以读为本,变听懂为读懂,让学生感悟语言,提高阅读能力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任何一篇课文的教学,都需要学生多读。但是又不能盲目地去读,需要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读,因而导读十分重要。在教学中,我多想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在指导时,抓住“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个读的要求不放,要在停顿、重音、语言、语速、语气上多加指导。变听懂为读懂,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读中得到有效发挥。在指导学生读《鸟的天堂》时,我充分地让学生读,或默读,或诵读,或范读,在朗读的方式注重多样化,以提高学生读的兴趣。此外,读要抓住重点,对文中描写动态和静态的段落要多读,有时甚至让学生读一句话。如“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有时让学生读一个词,如“颤动”。同时,对读得好的或读得不好的同学都要给予鼓励,让学生思考 、评析读得好与不好的原因。把内容的理解和读有机结合起来,把握语言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才会读得准确,读得生动。
3.在比较中读
在教学《鸟的天堂》第7、8两个自然段时,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利用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画的内容,看谁描述得最精彩。(2)对照课文看看作者如何描述图上内容的,找出文中写得最好的词句,说说写得好的理由、用什么语气读最合适。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把自己描述和文中的描写进行比较,很快地找出文中的优美词句。一个学生说“那么多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不留一点缝隙”写得最好,一个“堆”字形象地写出绿叶的茂盛;另一个同学说“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我们的眼睛,仿佛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写得好,写出了在阳光下微风吹动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体现了生机与活力;还有一个同学说“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写得好表达了作者陶醉于树美的喜悦的心情。这样,我的提问,激活了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既体会了语言的魅力,又领略了文中所描写的静态美。这样,学生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以情促读
又如教学《可爱的草塘》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这段文字写得很美,我启发学生用惊叹、抒情的语调去朗诵。朗读时特别要注意轻重缓急。通过反复感情朗读,学生既对语言文字理解,又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有了提高。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我先让学生听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说说听懂了什么,文章主要写什么,学生答后,抓住描写桂林的水和山两个自然段,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而体会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险。
朗读是语言艺术性很强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我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在指导朗读时,我充分发掘学生的朗读潜能,强化朗读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