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文教育作为民族的母语教育,传承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负载着我们民族的情感、思想和哲学,饱蕴着独属于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智慧。然而几十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语文教育推行标准化考试,抛弃小学语文教学的特性,忽视儿童的创造性,强调答案的标准化和客观性,将小学语文教学限定在死记硬背、重知识轻能力、重训练轻陶冶的狭小空间。笔者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创新提出“情景演绎—知识学习—发散想象”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尝试,探讨这种模式对克服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存在问题的效果,思考教改工作中值得注意的问题与更有效的改进措施。
一、场景演绎法——切身融入学习场景
角色扮演是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自我分析、揣摩、演绎课文中各角色的语言、表情、动作、心理,将课本中的生动形象完美再现,“化物为我”地加深学生对课本语言、故事意义的理解。以《小马过河》一课为教学案例,该课中小马和妈妈、牛伯伯、小松鼠的对话符合小学生口语的特点,教师通过精心准备各种深受学生欢迎的动物头饰,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各个动物,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喜爱上各种可爱的动物形象,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再现文中的故事场景,加深对文中情节和语言的掌握,培养学生口语、组织策划和实施等能力。
二、描述对照法——在比较中发现语言文学的美
描述对照法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一种有效方法。课文中穿插的一幅幅色彩分明、趣味盎然的图画,是教师实施描述对照教学方法的最好蓝本,可让学生通过看图描述,将图中的场景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然后教师以其描述与课文中的描述对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图画分析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中的《小鸭子回家》一课为例,课文中共三幅插图,教师在让学生描述第一幅图之前,可先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小鸭子和小蜜蜂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描述后,教师可指导学生读课文一至四自然段,将学生的口头描述和课文描写对照比较,指出优劣。继而学生描述第二幅图,对照学习第5至第7自然段在朗读上作重点指导,如“蜜蜂说:别怕,别怕,让我保护着你回家”等语言,让人感觉到虽然在大森林里,但是很温暖,没有孤独感。最后学生比赛描述两副图,对照课文评比并思考:小鸭子是怎样回到家的?三位朋友是怎样帮助下鸭子的?这样从易到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审美的深刻性学生通过图与文本描述对比,从中理解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
三、情境创设法——在情景中放飞想象的翅膀
1.用音乐带动情绪
物理巨匠爱因斯坦曾说:“没有早期音乐教育,干什么事我都会一事无成。”音乐作为我们理解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重要来源之一,无疑是儿童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因素。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之前,可以先放一段与所读课文有关的音乐,把学生带入音乐描绘的情境中,这样就容易建立关于所读课文的具体形象。音乐教学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我校教师讲《威尼斯的小艇》一课配以亨德尔的《水上音乐》,讲孟郊的《游子吟》则配上琵琶曲《泣》,从而感染学生的情绪,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感陶冶中很快投入学习活动,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如教授《池塘边的叫声》一课时,可通过放一段青蛙在池塘边的音乐,让学生说一说听到了什么?这样开课会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如我在乡下听到青蛙的叫声,接下来学生听录音,听一听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把自己听到的说出来,学习兴趣大增。
2.用图画挥洒想象
孩童时代是孩子最具有想象力的时代,童话作品的奇异幻境和奇妙幻想让学生着迷,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以情境绘画的方式再现作品,使孩子将对作品的理解和天马行空地的想象挥洒于纸上,展现给我们。以《小闹钟》一课的教授为例,教师可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让学生把2到5自然段中猫头鹰的家、小兔子的家、小熊的家等内容画一画,在绘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再就学生的话展开小型的“画展”讨论。整个课堂下来,学生的审美能力就会提高。
3.用讨论激发想象
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合作讨论,对于学生思考和想象的激发,不同思考角度的火花碰撞,都有十分显著的作用。我校某位老师在教授《七色花》一课过程中,在班里举行了一个名为“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的讨论会,让学生想象,假如他们和课文中主人公一样,拥有了一朵七色花,他们会怎么做?通过这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向美、向善。
四、结语
相较于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情境创设”的新型教学模式十分有效,在教学导入、知识传授、教学拓展整个过程中创设情境,有利于增强课题的趣味性,化枯燥无趣的语文知识为生动立体的情景画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应用,真正发挥语文教学的效用。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知识量过大,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等问题,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度,在上语文复习课时对课本有所取舍,有选择性地利用课本,而不是全盘接收。
参考文献:
[1]焦炜,徐继存.课程行动研究模式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10.
[2]刘海燕.立足教学实践开展行动研究.科技信息,2010.
一、场景演绎法——切身融入学习场景
角色扮演是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自我分析、揣摩、演绎课文中各角色的语言、表情、动作、心理,将课本中的生动形象完美再现,“化物为我”地加深学生对课本语言、故事意义的理解。以《小马过河》一课为教学案例,该课中小马和妈妈、牛伯伯、小松鼠的对话符合小学生口语的特点,教师通过精心准备各种深受学生欢迎的动物头饰,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各个动物,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喜爱上各种可爱的动物形象,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再现文中的故事场景,加深对文中情节和语言的掌握,培养学生口语、组织策划和实施等能力。
二、描述对照法——在比较中发现语言文学的美
描述对照法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一种有效方法。课文中穿插的一幅幅色彩分明、趣味盎然的图画,是教师实施描述对照教学方法的最好蓝本,可让学生通过看图描述,将图中的场景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然后教师以其描述与课文中的描述对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图画分析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中的《小鸭子回家》一课为例,课文中共三幅插图,教师在让学生描述第一幅图之前,可先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小鸭子和小蜜蜂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描述后,教师可指导学生读课文一至四自然段,将学生的口头描述和课文描写对照比较,指出优劣。继而学生描述第二幅图,对照学习第5至第7自然段在朗读上作重点指导,如“蜜蜂说:别怕,别怕,让我保护着你回家”等语言,让人感觉到虽然在大森林里,但是很温暖,没有孤独感。最后学生比赛描述两副图,对照课文评比并思考:小鸭子是怎样回到家的?三位朋友是怎样帮助下鸭子的?这样从易到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审美的深刻性学生通过图与文本描述对比,从中理解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
三、情境创设法——在情景中放飞想象的翅膀
1.用音乐带动情绪
物理巨匠爱因斯坦曾说:“没有早期音乐教育,干什么事我都会一事无成。”音乐作为我们理解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重要来源之一,无疑是儿童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因素。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之前,可以先放一段与所读课文有关的音乐,把学生带入音乐描绘的情境中,这样就容易建立关于所读课文的具体形象。音乐教学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我校教师讲《威尼斯的小艇》一课配以亨德尔的《水上音乐》,讲孟郊的《游子吟》则配上琵琶曲《泣》,从而感染学生的情绪,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感陶冶中很快投入学习活动,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如教授《池塘边的叫声》一课时,可通过放一段青蛙在池塘边的音乐,让学生说一说听到了什么?这样开课会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如我在乡下听到青蛙的叫声,接下来学生听录音,听一听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把自己听到的说出来,学习兴趣大增。
2.用图画挥洒想象
孩童时代是孩子最具有想象力的时代,童话作品的奇异幻境和奇妙幻想让学生着迷,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以情境绘画的方式再现作品,使孩子将对作品的理解和天马行空地的想象挥洒于纸上,展现给我们。以《小闹钟》一课的教授为例,教师可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让学生把2到5自然段中猫头鹰的家、小兔子的家、小熊的家等内容画一画,在绘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再就学生的话展开小型的“画展”讨论。整个课堂下来,学生的审美能力就会提高。
3.用讨论激发想象
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合作讨论,对于学生思考和想象的激发,不同思考角度的火花碰撞,都有十分显著的作用。我校某位老师在教授《七色花》一课过程中,在班里举行了一个名为“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的讨论会,让学生想象,假如他们和课文中主人公一样,拥有了一朵七色花,他们会怎么做?通过这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向美、向善。
四、结语
相较于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情境创设”的新型教学模式十分有效,在教学导入、知识传授、教学拓展整个过程中创设情境,有利于增强课题的趣味性,化枯燥无趣的语文知识为生动立体的情景画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应用,真正发挥语文教学的效用。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知识量过大,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等问题,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度,在上语文复习课时对课本有所取舍,有选择性地利用课本,而不是全盘接收。
参考文献:
[1]焦炜,徐继存.课程行动研究模式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10.
[2]刘海燕.立足教学实践开展行动研究.科技信息,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