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三里屯中宇大厦三楼的一间办公室里,两座艾美奖奖杯被摆放在显眼的位置。
奖杯的得主是一家名为Base FX的特效制作公司,它的制作和管理团队全在北京。今年5月,Base FX与特效巨头工业光魔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这意味着它们将参与更多好莱坞大片的特效制作。工业光魔是由著名导演乔治·卢卡斯于1975年创立的特效公司,它曾垄断了好莱坞70%的电影特效工作。
近三年来Base FX一直保持超过50%的增长率,这并不是业内增长最快的,但创始人Christopher Bremble的策略是让Base FX成为内地规模最大的影视特效制作公司。据其提供的数据,去年Base FX收入达到4000万。从前三个季度的财务状况来看,Bremble预计今年公司的总收入将在6000万元至7000万元之间。
目前Base FX有大约250名员工,明年这个数字将超过300。公司之前已经完成了《碟中谍4》、《金陵十三钗》和《四大名捕》等等数十部电影的全部或者部分特 效。
“这类公司的寿命一般不超过6年,如果把范围缩小到中国,那就是不超过3年,”Bremble始终保持着对这个行业风险的警惕,“这不是卖自行车那样的生意,你卖的是人们在非常特定的情形下才需要的东西。它需要高资本投入,非常不稳定。”
这正好是Base FX成立的第6年。2003年,33岁的Bremble来到中国。他此前的身份是好莱坞的一名编剧和导演,先后在Fox Family和Showtime Network供职。那时候内地的特效行业才刚刚开始—除了几家国有特效企业,只有一些零散的工作室和培训机构。
Bremble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他聚拢一批特效师开始接一些零散的项目。三年之后,Bremble拉来在海南认识的朋友谢宁,两个创始人带着12个特效师开始了Base FX的生意。
一开始Bremble依靠好莱坞的人脉为公司找来项目,但也只是上不了院线的B级片。即使后来接到HBO这样的大客户,也是从最低端的活儿干起。“比如擦掉录像镜头中的时间码,再把头发一根一根补齐,”Base FX副总裁谢宁说,“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就是体力 活。”
但内地低廉的成本还是让Base FX逐渐体现出优势。按照当时的美元汇率,Bremble的报价仅为美国公司的1/8。即使现在有人民币汇率上升、人力成本和场租上涨的因素,Base FX和美国公司的价格还是可以拉开差距。
2008年,Base FX大概已有50名员工,Bremble组织所有人进行了一次投票,以决定公司保持现状还是扩大规模。如果保持现状,大家可以生活得比较舒服,只接熟手的项目就好;公司扩大则意味着要不断尝试更新更大的项目,并面对更高的风险。在创始人看来,电影特效是一个不可控的行业,它不像快消品可以事先精确地算出一个产品需要多少人工多少天。通常情况下,每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新的难题。
最后所有人都在邮件投票中选择了扩张,Bremble和谢宁开始弱化对项目的取舍。在“活得舒服”的工作室中,创始人乐于接收重复性的特效场景。Base FX为了能够拿到尽可能多的片子,会选择没有尝试过的项目,“为此我们有时候会接一些烂片。”
事实上从创业开始,创始团队就带有将公司做大的野心。公司成立之初,Bremble让员工放弃国内通行的3D制作软件Maya,转而学习Houdini。如果说Maya可以为制作人员提供诸如“波浪”效果的套件,Houdini则给你一个包含扳手和铁钳的工具箱,在处理复杂特效时更具开放性。
Bremble从国外得到的另一个经验是流程化。在国内规模不大的工作室中,为了节约成本,每个员工往往担任着“多面手”的任务,一个项目会尽可能让更少的人去完成。
Base FX的做法则是让员工变成细分的标准工种,在标准化的环境中工作以提高整体效率。2009年,Bremble建立了流程管理部门。现在这个部门的负责人是刘鲁,他与同事负责听取制作部门总监的意见,并为其制作合适的流程工具。
“想象成一个制造流水线,”刘鲁说,“产品从你观看的角度来说是影视作品,但在我看来它就是一个数据流。”
Base FX要求每一个模块都要形成数据,为此购买了流程管理软件。刘鲁对其重写,将包括员工对一个场景的制作时间、使用软件、文件格式和用户反馈等等模块全部纳入其中。
Base FX有10个制作部门,大的项目会调动所有部门一起协作,这就涉及到每个环节和上下游的传递过程。例如动画部门,在它的上游还有模型、装配和贴图几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会有随时更改重新提交的可能,动画也需要和它们不断交互反馈。
在流程管理标准化之前,动画主管张景瑞传统的做法是邮件通知。他意识到这个方法的到达率有问题,不是所有人都会看邮件或是在制作过程中有所注意,总会出现因为调取文件不同而丢失成果的情况。
新的流程管理规定是更新只能存放在文件夹最外一层,而动画环节也只能调取到这一层的文件。
最后实现的效果是,一个制作人员输入几个数字开始他今天将要工作的场景,流程管理软件将这个成品的存放位置、参考数值、文件格式和使用工具规定好,不再让员工从脑中调取“应该怎样做”的记忆,并预估出一个项目完成所需要的时间。
预估时间非常重要。因为涉及招标,特效企业要事先提交方案和具体报价,这就要求Base FX得知道完成一个项目所需要的成本,而Base FX是以项目天数去收费的。
为了尽可能的提高效率,Base FX还在每个部门设立了技术指导的职位,负责技术研发。比如狼群在沙漠里奔跑,脚下扬起尘土的效果,如果让特效师在每个脚掌落地时做出飞扬的尘土,面对群狼“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Base FX研发出的解决方案是做出工具,让计算机根据狼群的速度、体重、重力加速度等参数自动计算模拟出每只脚掌踏到地面后扬起的尘土动态,然后再让特效师进行微调,“可以省去80%的工作 量”。
“如果不建立流程化的制度,Base FX绝对发展不到现在的规模。”谢宁说。即便如此,因为客户会不断的提出和修改要求,Base FX还是经常不能按照计划完成项目,从而造成项目堆积和拖延的情况。这也是Bremble反复强调的“风险”所在。
Base FX设有项目管理部门,这里的员工负责制定计划和项目数据的管理。制作部门所有的行为都变成数据存放在服务器中,项目管理人员根据记录跟进流程。“制作当中一定会出问题,包括项目之间也会有冲突。”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前员工对《第一财经周刊》说。当项目堆积起来,一个人协调六七十名制作人员的进度也曾让他“非常崩溃”。
除了继续修正流程没有别的办法。刘鲁对现在的标准仍不满意,比如这一行业的国外公司有名为Surfacing的部门,在Base FX被拆成了材质和灯光两个部分,拆分传递的效率不如一个部门的整合,但他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去改变这个习惯。
在进入每个项目之前,刘鲁的部门要开发许多对应的工具。工具是一套程序,最简单的例子是数据转换,以及为上百个系列产品重命名的应用。流程的建立让Base FX有了与亚洲其他公司竞争的底气,“虽然制定流程需要多出一些开支,但最终我们还是能比韩国公司便宜20%。”Bremble说。
知名度的转折点出现在2010年9月,Base FX为HBO电视迷你剧《太平洋战争》制作的贝里琉岛登陆镜头拿下了当年的艾美最佳特效奖。这部剧成为了日后Base FX的一张名片,它的制片人是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和汤姆·汉克斯。
在此之前工业光魔已经注意到了Base FX并开始与Bremble接触,公司也有了像HBO这样稳定的客户。但这个行业有一些连好莱坞也无法避免的事情—公司最初两年因为项目断档导致资金无法周转的情况,谢宁已经不太数得清有多少次了。
公司变大之后,类似的风险随着人员和设备开支的增多而变得更高。就在一年前,Base FX为了接下《复仇者联盟》的特效推掉了很多订单,工作开始的两天前他们才知道这个项目已经给了别人。Bremble立刻寻找后备项目,却又发生了延付的状况,Base FX资金链再一次出现危机。
“要找到第二天就能开工的工作非常困难,比如我现在已经预定到2015年的订单了,”Bremble说,“我的一些员工可能并不明白,当你为一个行业,尤其是电影行业服务,你并不能指望客户按时付钱。”
因为断档而产生的人员流失是Base FX的一大困扰。同时这个行业本身的流动率很高,国内培训质量跟不上,公司在急速扩张的同时无法及时补进人才。从2009年开始,Base FX成立了一个名为Base Camp的部门,负责新进人员的培训。
Base Camp提供为期三个月的课程,每期通过面试招进15个已经分配好部门的新员工,不收费,学员也没有薪水。除了基本的软件技能之外,Base Camp的导师主要讲授流程和上下游沟通的课程,保证课程结束学员能立刻上手。
这些学员每个月都面临一次淘汰考核,最终会淘汰掉1/3的新人。相较于国内大部分止于技术操作的课程,Base FX更注重拆解问题和实际处理能力,“如果公司是个水球队,那我们招这些人进来不是教他们游泳,而是讲游泳池是怎么回事,水球规则是什么,手势是什么意思。”谢宁说。
在规模扩大之后,谢宁希望每个新进人员都要通过Base Camp的培训和筛选。但细分的标准化让已经在职的老员工则面临另外的问题—技术瓶颈。 相对于小工作室的多面手状态,Base FX的员工只能在自己的部门中重复工作,这也导致不少年轻人入职一年之后跳槽到其他特效公司或者自己创业。
谢宁给出的解决办法是跨部门培训,让有转岗意愿的员工得到技术指导,并且促进部门融合,鼓励员工了解自己上下游的技术领域,“但员工也要有定位,是喜欢独立打造一辆自行车,还是想参与到宝马的生产中 去?”
人力占据了这家公司70%的费用开支。与工业光魔的合作让Base FX有了继续扩张的底气,工业光魔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和好莱坞的客源,而Base FX则为这家特效巨头打开中国市场。因此,未来Bremble将提高国产电影客户的比例,将海外和国内制作从原来的4∶1提升到1∶1。
Base FX成立的6年时间,Bremble只接受了一笔来自好友的小规模启动资金,但为了2015年扩张到至少600人的规模,他现在已经开始准备自己的下一轮融资计划。
奖杯的得主是一家名为Base FX的特效制作公司,它的制作和管理团队全在北京。今年5月,Base FX与特效巨头工业光魔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这意味着它们将参与更多好莱坞大片的特效制作。工业光魔是由著名导演乔治·卢卡斯于1975年创立的特效公司,它曾垄断了好莱坞70%的电影特效工作。
近三年来Base FX一直保持超过50%的增长率,这并不是业内增长最快的,但创始人Christopher Bremble的策略是让Base FX成为内地规模最大的影视特效制作公司。据其提供的数据,去年Base FX收入达到4000万。从前三个季度的财务状况来看,Bremble预计今年公司的总收入将在6000万元至7000万元之间。
目前Base FX有大约250名员工,明年这个数字将超过300。公司之前已经完成了《碟中谍4》、《金陵十三钗》和《四大名捕》等等数十部电影的全部或者部分特 效。
“这类公司的寿命一般不超过6年,如果把范围缩小到中国,那就是不超过3年,”Bremble始终保持着对这个行业风险的警惕,“这不是卖自行车那样的生意,你卖的是人们在非常特定的情形下才需要的东西。它需要高资本投入,非常不稳定。”
这正好是Base FX成立的第6年。2003年,33岁的Bremble来到中国。他此前的身份是好莱坞的一名编剧和导演,先后在Fox Family和Showtime Network供职。那时候内地的特效行业才刚刚开始—除了几家国有特效企业,只有一些零散的工作室和培训机构。
Bremble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他聚拢一批特效师开始接一些零散的项目。三年之后,Bremble拉来在海南认识的朋友谢宁,两个创始人带着12个特效师开始了Base FX的生意。
一开始Bremble依靠好莱坞的人脉为公司找来项目,但也只是上不了院线的B级片。即使后来接到HBO这样的大客户,也是从最低端的活儿干起。“比如擦掉录像镜头中的时间码,再把头发一根一根补齐,”Base FX副总裁谢宁说,“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就是体力 活。”
但内地低廉的成本还是让Base FX逐渐体现出优势。按照当时的美元汇率,Bremble的报价仅为美国公司的1/8。即使现在有人民币汇率上升、人力成本和场租上涨的因素,Base FX和美国公司的价格还是可以拉开差距。
2008年,Base FX大概已有50名员工,Bremble组织所有人进行了一次投票,以决定公司保持现状还是扩大规模。如果保持现状,大家可以生活得比较舒服,只接熟手的项目就好;公司扩大则意味着要不断尝试更新更大的项目,并面对更高的风险。在创始人看来,电影特效是一个不可控的行业,它不像快消品可以事先精确地算出一个产品需要多少人工多少天。通常情况下,每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新的难题。
最后所有人都在邮件投票中选择了扩张,Bremble和谢宁开始弱化对项目的取舍。在“活得舒服”的工作室中,创始人乐于接收重复性的特效场景。Base FX为了能够拿到尽可能多的片子,会选择没有尝试过的项目,“为此我们有时候会接一些烂片。”
事实上从创业开始,创始团队就带有将公司做大的野心。公司成立之初,Bremble让员工放弃国内通行的3D制作软件Maya,转而学习Houdini。如果说Maya可以为制作人员提供诸如“波浪”效果的套件,Houdini则给你一个包含扳手和铁钳的工具箱,在处理复杂特效时更具开放性。
Bremble从国外得到的另一个经验是流程化。在国内规模不大的工作室中,为了节约成本,每个员工往往担任着“多面手”的任务,一个项目会尽可能让更少的人去完成。
Base FX的做法则是让员工变成细分的标准工种,在标准化的环境中工作以提高整体效率。2009年,Bremble建立了流程管理部门。现在这个部门的负责人是刘鲁,他与同事负责听取制作部门总监的意见,并为其制作合适的流程工具。
“想象成一个制造流水线,”刘鲁说,“产品从你观看的角度来说是影视作品,但在我看来它就是一个数据流。”
Base FX要求每一个模块都要形成数据,为此购买了流程管理软件。刘鲁对其重写,将包括员工对一个场景的制作时间、使用软件、文件格式和用户反馈等等模块全部纳入其中。
Base FX有10个制作部门,大的项目会调动所有部门一起协作,这就涉及到每个环节和上下游的传递过程。例如动画部门,在它的上游还有模型、装配和贴图几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会有随时更改重新提交的可能,动画也需要和它们不断交互反馈。
在流程管理标准化之前,动画主管张景瑞传统的做法是邮件通知。他意识到这个方法的到达率有问题,不是所有人都会看邮件或是在制作过程中有所注意,总会出现因为调取文件不同而丢失成果的情况。
新的流程管理规定是更新只能存放在文件夹最外一层,而动画环节也只能调取到这一层的文件。
最后实现的效果是,一个制作人员输入几个数字开始他今天将要工作的场景,流程管理软件将这个成品的存放位置、参考数值、文件格式和使用工具规定好,不再让员工从脑中调取“应该怎样做”的记忆,并预估出一个项目完成所需要的时间。
预估时间非常重要。因为涉及招标,特效企业要事先提交方案和具体报价,这就要求Base FX得知道完成一个项目所需要的成本,而Base FX是以项目天数去收费的。
为了尽可能的提高效率,Base FX还在每个部门设立了技术指导的职位,负责技术研发。比如狼群在沙漠里奔跑,脚下扬起尘土的效果,如果让特效师在每个脚掌落地时做出飞扬的尘土,面对群狼“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Base FX研发出的解决方案是做出工具,让计算机根据狼群的速度、体重、重力加速度等参数自动计算模拟出每只脚掌踏到地面后扬起的尘土动态,然后再让特效师进行微调,“可以省去80%的工作 量”。
“如果不建立流程化的制度,Base FX绝对发展不到现在的规模。”谢宁说。即便如此,因为客户会不断的提出和修改要求,Base FX还是经常不能按照计划完成项目,从而造成项目堆积和拖延的情况。这也是Bremble反复强调的“风险”所在。
Base FX设有项目管理部门,这里的员工负责制定计划和项目数据的管理。制作部门所有的行为都变成数据存放在服务器中,项目管理人员根据记录跟进流程。“制作当中一定会出问题,包括项目之间也会有冲突。”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前员工对《第一财经周刊》说。当项目堆积起来,一个人协调六七十名制作人员的进度也曾让他“非常崩溃”。
除了继续修正流程没有别的办法。刘鲁对现在的标准仍不满意,比如这一行业的国外公司有名为Surfacing的部门,在Base FX被拆成了材质和灯光两个部分,拆分传递的效率不如一个部门的整合,但他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去改变这个习惯。
在进入每个项目之前,刘鲁的部门要开发许多对应的工具。工具是一套程序,最简单的例子是数据转换,以及为上百个系列产品重命名的应用。流程的建立让Base FX有了与亚洲其他公司竞争的底气,“虽然制定流程需要多出一些开支,但最终我们还是能比韩国公司便宜20%。”Bremble说。
知名度的转折点出现在2010年9月,Base FX为HBO电视迷你剧《太平洋战争》制作的贝里琉岛登陆镜头拿下了当年的艾美最佳特效奖。这部剧成为了日后Base FX的一张名片,它的制片人是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和汤姆·汉克斯。
在此之前工业光魔已经注意到了Base FX并开始与Bremble接触,公司也有了像HBO这样稳定的客户。但这个行业有一些连好莱坞也无法避免的事情—公司最初两年因为项目断档导致资金无法周转的情况,谢宁已经不太数得清有多少次了。
公司变大之后,类似的风险随着人员和设备开支的增多而变得更高。就在一年前,Base FX为了接下《复仇者联盟》的特效推掉了很多订单,工作开始的两天前他们才知道这个项目已经给了别人。Bremble立刻寻找后备项目,却又发生了延付的状况,Base FX资金链再一次出现危机。
“要找到第二天就能开工的工作非常困难,比如我现在已经预定到2015年的订单了,”Bremble说,“我的一些员工可能并不明白,当你为一个行业,尤其是电影行业服务,你并不能指望客户按时付钱。”
因为断档而产生的人员流失是Base FX的一大困扰。同时这个行业本身的流动率很高,国内培训质量跟不上,公司在急速扩张的同时无法及时补进人才。从2009年开始,Base FX成立了一个名为Base Camp的部门,负责新进人员的培训。
Base Camp提供为期三个月的课程,每期通过面试招进15个已经分配好部门的新员工,不收费,学员也没有薪水。除了基本的软件技能之外,Base Camp的导师主要讲授流程和上下游沟通的课程,保证课程结束学员能立刻上手。
这些学员每个月都面临一次淘汰考核,最终会淘汰掉1/3的新人。相较于国内大部分止于技术操作的课程,Base FX更注重拆解问题和实际处理能力,“如果公司是个水球队,那我们招这些人进来不是教他们游泳,而是讲游泳池是怎么回事,水球规则是什么,手势是什么意思。”谢宁说。
在规模扩大之后,谢宁希望每个新进人员都要通过Base Camp的培训和筛选。但细分的标准化让已经在职的老员工则面临另外的问题—技术瓶颈。 相对于小工作室的多面手状态,Base FX的员工只能在自己的部门中重复工作,这也导致不少年轻人入职一年之后跳槽到其他特效公司或者自己创业。
谢宁给出的解决办法是跨部门培训,让有转岗意愿的员工得到技术指导,并且促进部门融合,鼓励员工了解自己上下游的技术领域,“但员工也要有定位,是喜欢独立打造一辆自行车,还是想参与到宝马的生产中 去?”
人力占据了这家公司70%的费用开支。与工业光魔的合作让Base FX有了继续扩张的底气,工业光魔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和好莱坞的客源,而Base FX则为这家特效巨头打开中国市场。因此,未来Bremble将提高国产电影客户的比例,将海外和国内制作从原来的4∶1提升到1∶1。
Base FX成立的6年时间,Bremble只接受了一笔来自好友的小规模启动资金,但为了2015年扩张到至少600人的规模,他现在已经开始准备自己的下一轮融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