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运用文学评论中的陌生化理论延长感觉接受过程,对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进行分析研究,旨在对英语课堂教学有指导意义。通过对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通过对角色、组织形式和材料的陌生化,有意识地革新传统教学方法,可有针对性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陌生化理论 高职院校 英语课堂教学
严格地说,陌生化理论属于文学评论理论的范畴,更进一步说属于文学评论中形式主义理论范畴,但文学评论中的一些理论也能给英语教学一定的启发,本文讨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一些问题,探究陌生化理论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和改进措施,并揭示这些指导意义和改进措施的价值和意义。
一、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
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j)的“陌生化”理论(defamiliarization)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的代表理论之一。
什克洛夫斯基有一段关于什么是艺术的名言,他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藝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所谓“陌生化”,就是“使之陌生”,强调对事物的感受,强调事物的质感。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一旦变成习惯,便带有机械性和自动性。以步行为例,由于每天走来走去,人们不再意识到它,更不会感受它,步行变成机械性、自动性的习惯动作。然而,舞蹈是一种感受得到的步行,此即对步行的陌生化。这一效果充分地唤起了人们对平常事物的审美感受,延长了感觉的时间。
二、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围绕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目标,越来越多的教师尝试将各种教学方法贯穿于英语教学,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结果不令人满意。分析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生英语基础较弱。
在现实中,高职院校生源素质的普遍下降及相对贫困地区生源的增加,都给英语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困难。部分学生听力课皱眉头,口语课张不了口,读书常读破句,写作下不了笔,学习语言的“听、说、读、写”的基本功相对较弱。
2.学生太被动,学习方法不佳。
基础弱不要紧,用心学、用恰当的方法学还是能后来居上的。然而,实际情况是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比较被动,不是不学就是死学,“为父母学,为教师学”的现象较严重,是迫于权威的学。记一个“horse”则是h-o-r-s-e,读它十遍二十遍记住了,过一天又还给了教师,往往认识了马头、马尾,合在一起竟不知是一匹马。
3.教师启发方面做得不够。
相对于前面两个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难辞其咎。由于学生英语基础较弱,因此在课堂上养成了不愿开口的习惯。一旦被老师提问,便站起来说:“Sorry, I don’t know.”有的干脆沉默不语。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只好让他坐下,再叫其他学生回答,说“Sorry”的人多了,教师最后只好自己作答,逐字逐句地讲解。补基础,教师得费一番心思,指导学生如何学,更是为人师的重大责任。其在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发言,引导和启发学生做出正确答案的方面还需不断改进和提高。
三、陌生化理论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启发
前面已经提到陌生化理论,它属于文学评论理论的范畴,强调延长审美过程,使事物与审美主体保持一定距离,从而使主体获得陌生的美感。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对学生已经习惯的“事物”——传统英语教学——加以陌生化,使学生获得陌生的美感。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1.角色陌生化
转换师生角色,打破传统意义上对“教师”的定义,改变学生对教师的接受定势,使其产生陌生感,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以不同的非教师身份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减少心理负担,找准方向,树立信心。教师应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思想品德的培养者;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体。
2.组织形式陌生化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组织形式,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已经疲于传统的教师满堂灌、讲课文、讲语法、做练习,没有了激情,一味地被动接受,机械化学习,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应该采用一些对学生来讲是打破传统、相对陌生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组织一些口头报告、推销竞赛、记者招待会、辩论会、故事串讲等。这些组织形式相对于平时纯粹坐在座位上听老师讲课自然会平添许多陌生感和新鲜感,学生会更乐意主动参与这些教学活动。
3.材料陌生化
教学材料一般是指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这里对材料进行陌生化,具体是指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选择一些学生书本上不曾接触过或很少接触的材料,如时刻表、广告、字谜、说明书、剧本、歌词等,这些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陌生化就是凭借事物与主体接受之间的审美距离,吸引主体的审美关注,使主体获得较好的审美效果。
四、结语
通过对角色、组织形式和材料的陌生化,目的不在于唯陌生而陌生,而是有意识地革新传统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识,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产生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循环过程,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把文学评论理论中的陌生化概念引入到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可能有些牵强,但对于英语教学确实有一些启发。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圈定在服务社会上,在知识经济时代,英语作为世界语言之一,其作用日益凸显,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尤为重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应给学生更宽的知识面和更多服务于社会的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86.
[2]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杨象荣.陌生化[J].外国文学,2005,(1).
[5]冯克诚.教师行为规范全书—师生关系行为规范[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
[6]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孔庆炎,刘鸿章.高职高专实用英语教学改革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4,(4).
[8]任良耀.新编《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03,(3).
[9]杨美华,张晓宁.从《新编实用英语》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交际原则的实施[J].无锡师范学报,2004,(2).
[10]Holmberg,B.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istance Educ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
关键词: 陌生化理论 高职院校 英语课堂教学
严格地说,陌生化理论属于文学评论理论的范畴,更进一步说属于文学评论中形式主义理论范畴,但文学评论中的一些理论也能给英语教学一定的启发,本文讨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一些问题,探究陌生化理论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和改进措施,并揭示这些指导意义和改进措施的价值和意义。
一、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
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j)的“陌生化”理论(defamiliarization)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的代表理论之一。
什克洛夫斯基有一段关于什么是艺术的名言,他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藝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所谓“陌生化”,就是“使之陌生”,强调对事物的感受,强调事物的质感。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一旦变成习惯,便带有机械性和自动性。以步行为例,由于每天走来走去,人们不再意识到它,更不会感受它,步行变成机械性、自动性的习惯动作。然而,舞蹈是一种感受得到的步行,此即对步行的陌生化。这一效果充分地唤起了人们对平常事物的审美感受,延长了感觉的时间。
二、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围绕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目标,越来越多的教师尝试将各种教学方法贯穿于英语教学,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结果不令人满意。分析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生英语基础较弱。
在现实中,高职院校生源素质的普遍下降及相对贫困地区生源的增加,都给英语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困难。部分学生听力课皱眉头,口语课张不了口,读书常读破句,写作下不了笔,学习语言的“听、说、读、写”的基本功相对较弱。
2.学生太被动,学习方法不佳。
基础弱不要紧,用心学、用恰当的方法学还是能后来居上的。然而,实际情况是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比较被动,不是不学就是死学,“为父母学,为教师学”的现象较严重,是迫于权威的学。记一个“horse”则是h-o-r-s-e,读它十遍二十遍记住了,过一天又还给了教师,往往认识了马头、马尾,合在一起竟不知是一匹马。
3.教师启发方面做得不够。
相对于前面两个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难辞其咎。由于学生英语基础较弱,因此在课堂上养成了不愿开口的习惯。一旦被老师提问,便站起来说:“Sorry, I don’t know.”有的干脆沉默不语。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只好让他坐下,再叫其他学生回答,说“Sorry”的人多了,教师最后只好自己作答,逐字逐句地讲解。补基础,教师得费一番心思,指导学生如何学,更是为人师的重大责任。其在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发言,引导和启发学生做出正确答案的方面还需不断改进和提高。
三、陌生化理论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启发
前面已经提到陌生化理论,它属于文学评论理论的范畴,强调延长审美过程,使事物与审美主体保持一定距离,从而使主体获得陌生的美感。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对学生已经习惯的“事物”——传统英语教学——加以陌生化,使学生获得陌生的美感。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1.角色陌生化
转换师生角色,打破传统意义上对“教师”的定义,改变学生对教师的接受定势,使其产生陌生感,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以不同的非教师身份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减少心理负担,找准方向,树立信心。教师应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思想品德的培养者;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体。
2.组织形式陌生化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组织形式,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已经疲于传统的教师满堂灌、讲课文、讲语法、做练习,没有了激情,一味地被动接受,机械化学习,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应该采用一些对学生来讲是打破传统、相对陌生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组织一些口头报告、推销竞赛、记者招待会、辩论会、故事串讲等。这些组织形式相对于平时纯粹坐在座位上听老师讲课自然会平添许多陌生感和新鲜感,学生会更乐意主动参与这些教学活动。
3.材料陌生化
教学材料一般是指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这里对材料进行陌生化,具体是指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选择一些学生书本上不曾接触过或很少接触的材料,如时刻表、广告、字谜、说明书、剧本、歌词等,这些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陌生化就是凭借事物与主体接受之间的审美距离,吸引主体的审美关注,使主体获得较好的审美效果。
四、结语
通过对角色、组织形式和材料的陌生化,目的不在于唯陌生而陌生,而是有意识地革新传统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识,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产生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循环过程,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把文学评论理论中的陌生化概念引入到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可能有些牵强,但对于英语教学确实有一些启发。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圈定在服务社会上,在知识经济时代,英语作为世界语言之一,其作用日益凸显,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尤为重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应给学生更宽的知识面和更多服务于社会的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86.
[2]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杨象荣.陌生化[J].外国文学,2005,(1).
[5]冯克诚.教师行为规范全书—师生关系行为规范[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
[6]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孔庆炎,刘鸿章.高职高专实用英语教学改革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4,(4).
[8]任良耀.新编《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03,(3).
[9]杨美华,张晓宁.从《新编实用英语》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交际原则的实施[J].无锡师范学报,2004,(2).
[10]Holmberg,B.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istance Educ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