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茶文化建设 助推茶产业发展

来源 :贵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ei20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过了40个年头,随着改革的春风,茶文化的复兴,贵州茶产业就像春天的茶芽一样,发展迅速。
  二十一世纪,贵州迎来西部大开发,全省经济高速增长,也带动了贵州茶产业茶文化的快速发展。为推动贵州茶叶生产、贸易、消费和茶文化升级,帮助贵州茶叶企业品牌建设、搭建销售渠道,促进贵州茶产业发展、茶文化传播,2005年8月,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正式挂牌成立。成立之后,积极贯彻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与省内外相关行业协会学习与交流,开展贵州茶文化研究与普及、茶品牌宣传与推广等茶事工作。
  发挥桥梁作用 搭建产销平台
  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社团组织的服务,茶文化的发展,也需要茶文化社团组织的研究、传播等服务。在改革的浪潮中,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积极发挥桥梁作用,为贵州茶文化发展不遗余力,向贵州各市(州)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成立市(州)茶文化研究会的建议,先后在遵义市、贵阳市、凤冈县、沿河县等地成立了茶文化研究会,为各地的茶文化研究与传播、茶事活动、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加快贵州茶文化建设、发展和传播,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积极与全国各地茶文化研究会进行交流、学习与合作,积极参加省内外各项茶事活动,助力宣传推广贵州茶产业茶文化。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紧密的联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并担负着上下联通的桥梁作用,为贵州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牵线搭桥,向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为贵定县申报了“中国苗岭贡茶之乡”荣誉,还为雷山县、湄潭县等产茶县申报并获得“中国茶文化之乡”等荣誉,从而进一步增加了贵州茶文化自信,提升了贵州茶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
  为加大贵州茶文化的宣传,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向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学会等单位为贵州申办“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第三届全国茶艺职业技能竞赛”的承办权,并向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协调为贵州茶文化节暨茶博会、茶人会等国际性茶事活动的主办。都匀毛尖(国际)茶人会是按照时任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的指示,由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傅传耀提议,并协调各级政府及有关单位而于2016年举办,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国际友人、港澳台嘉宾及茶叶企业等2000余人参会,茶人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提升了贵州茶的世界影响力和美誉度。
  在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主办的“首届兴文强茶贡献奖”“六茶共舞,三产融合”等全国性评选活动中,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积极向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提名申报贵州茶企茶人参与评选,贵州贵茶公司、兰馨茶业公司获奖,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原会长庹文升与陈宗懋院士等人获得“特别奖”。在2012年举办的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期间,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与浙江省茶叶產业协会经过前期多次商议,共同签订了“黔浙茶产业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了黔浙两省茶产业发展的经验交流与紧密合作,为贵州茶产业招商引资、茶叶技术、人才引进、茶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出版书刊音像 传播黔茶文化
  千百年来,历史的长河从贵州缓缓流过,贵州悠久的种茶和利用茶的历史,积淀了厚重的茶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饮茶习俗。为大力传播贵州茶文化,构建贵州茶文化精神高地,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对贵州茶的历史、文化、民俗等进行深入挖掘与整理,再通过编撰出版书刊、拍摄纪录片、建立传播平台等方式,对贵州茶文化进行全方面的、多样式的传播宣传。
  茶文化图书,是构建茶文化的精神高地,也是茶文化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以茶文化研究和传播为己任,先后创办了《茶韵》期刊、“茶人汇”微信公众号,编撰出版《贵州茶》《贵阳茶读本》等图书,支持《茶韵》主编罗庆芳编撰出版《饮茶与文化》《罗庆芳茶诗选》《文化力量与黔茶发展》《小茶方喝出大健康》《贵州绿茶品鉴》《贵州茶文化丛书·十卷套》等茶文化图书,还担任《贵州茶百科全书》黔茶文化篇的编撰工作,目前还在编纂《中国茶全书·贵州卷》茶文化篇。
  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联合贵州广播电视台拍摄《茶旅贵州》“花溪篇、贵定篇、都匀篇、凤冈篇”四集电视纪录片,并在贵州广播电视台五频道陆续播出,全面展示贵州茶的自然风光、民族风俗、茶文化历史等,新颖的形式,精彩的内容,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可,以及广大观众的喜爱。
  广泛开展活动 助推产业发展
  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坚持“深耕茶道、厚植茶文、营造环境、助推发展”的宗旨,积极开展各类茶事活动,并受到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领导的指导和批示。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除协助全省各地政府开展茶事活动外,还广泛主办、承办各类茶事活动,并先后开展贵州名茶评选、贵州茶业经济年会、茶与酒行业高端论坛、斗茶赛、丝绸之路·黔茶飘香、茶艺大赛、草木茶会、中日韩茶文化交流会、茶文化建设座谈会等茶事活动,
  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承办的茶艺大赛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三届,每一届大赛均为贵州茶产业培养了大量的茶艺技能人才,尤其在贵阳举办的第三届全国茶艺职业技能竞赛,贵州选手参加的个人赛、团体赛、茶席设计赛,共获得2金5银6铜的优异成绩,2名金奖选手还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丝绸之路·黔茶飘香推介活动是由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傅传耀提议,经省委省政府的批示后,由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及撰写活动方案,活动先后举办了两届,由相关茶叶协会、茶叶企业、新闻媒体等组成的宣传推介团,从贵阳出发,沿着丝绸之路,到重庆、成都、西安、兰州、西宁、太原等城市开展推介活动,行程共约一万里,省里相关领导均作了批示,说:“很有成效,可沿着一带一路方向,继续加大推广力度,继续深入下去”。活动的成功举办,在全国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为黔茶开拓了一条新路子。
  一直以来,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积极发挥社团组织及研究机构的作用,深入挖掘与整理贵州茶文化历史,弘扬茶文化,普及茶知识,培育广大民众知茶、懂茶、爱茶、饮茶的茶文化氛围,推动贵州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茶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引导民众以茶富民、以茶为礼、以茶会友、以茶养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无穷魅力,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茶生活多元需求作出新贡献。也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树立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供稿)
其他文献
从2006年至今,贵州茶园规模从100万亩到700多万亩,面积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成绩后面无不体现了贵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的雄心胆略,展现了全省无数茶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可以说,茶产业是贵州现代山地农业改革发展的新样板,是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同步小康的希望产业。  发展黔茶,来自于四个领域的“厚植”,正是这些基础的完善,共同推动了贵州茶产业的发展。  一是厚植
期刊
毕节市地处我国茶树起源地云贵高原,也是全国“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干净茶、无污染”的优势核心产区之一。近年来,毕节积极推进全市高山生态茶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努力实现“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新未来。  改革开放唤醒吉茶树发新芽  毕节是贵州省古茶树资源较丰富的区域之一,在毕节市金沙、纳雍、大方、七星关、织金等县区,至今仍存活着许多树龄超过
期刊
国盛则茶兴,古代如此,当代更如此。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是中国历史上茶产业茶文化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蓬蓬勃勃,万千景象。在这期间,贵州省茶业异军突起,令全国茶界刮目相看,为全国茶产业茶文化的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发挥后发优势、弯道取直的一个典型样本。  贵州茶虽然有不凡的历史传统,如古茶籽、古茶树见证了历史的悠久,艰难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实验茶场在湄潭的出色担当,但更多的是近10年来在茶产业
期刊
安顺气候独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作为贵州茶产业发展的一脉,自改革开放以来,安顺茶产业已有四十年的发展历程。近十年来,特别是是十八大以来,安顺市茶产业发展尤甚。  乘改革东风 安顺品牌享誉神州  在五、六十年代,安顺茶叶曾通过上海、广州口岸出口世界各地。1979年安顺出口绿茶“珍眉”在上海口岸茶叶审评会上荣获一等奖。由此,云南、四川、湖南、广西及贵州等地茶商曾一度
期刊
从小喝茶,就有用大搪瓷缸的习惯。因我爱茶、喜茶、好茶,就结缘寻找自己的生活伴侣(茶),并打破稳定而平淡的生活,茶的美丽和魅力,让我放弃公职,专心做茶。  2001年,我开始茶山漫漫征途,游走于祖国的各地茶叶主产名山,东南西北,春夏秋冬,顺势顺季,西南、华南、华中、华东、江南,从城市农村到原始森林,依依踏寻。虽收获颇多,但问题更多,返黔后得幸与贵州的茶老前辈们(如:牟应书、张其生、朱志业、汪恒武等等
期刊
40年,虽然是历史长河中的短暂一瞬,却已成就一段波澜壮阔的篇章。翻阅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黔南答卷,美丽幸福、生态宜居的黔南始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行。尤其以都匀毛尖茶为代表的黔南茶产业,与改革开放同行同向,趁势而为,顺势而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享誉中外天下知 毛尖品牌传万里  素有“千年贡茶、百年金奖”美誉的都匀毛尖,是百年中华老字号品牌。1915年,与贵
期刊
象山,在抗日战争之前是湄潭县近郊的极平常的荒坡,又名打鼓坡,坡上有零星茶园但不成片不成行,是数千城里人坟葬之地。1939年10月,民国政府经济部责成中央农业实验所(以下简称中农所)和中国茶叶公司(以下简称中茶公司)两家派遣王涛、张天福、李联标、朱源林等专家最后调查选定湄潭,开始筹建中央实验茶场,1940年在首任场长刘淦芝和技术室主任李联标领导下,开始规划勘查垦植种茶,象山就很快成名。中央实验茶场自
期刊
遵义既是革命老区,也是古老茶乡。遵义地处云贵高原向湖南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受季风影响显著,终年温凉湿润。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山清水秀的良好生态,勤劳智慧的茶农,在黔北大地上完美融合,产出了形美色翠、匠心传承的遵义茶。近年来,遵义市因地制宜,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实现了遵义茶产业发展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高,“红色茶都”正逐渐崛起。  古老茶部改革重生  1939年,国民政府中央农业实验所在湄潭设
期刊
2016年6月,我与志趣相投的同事一道申请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顺利获得了学校的批准。2017年4月如期举办了首届全国茶道哲学高峰论坛,会址选在了贵阳市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之所以将极富象征意义的首届论坛放在贵州省,一方面是因为贵州省有着悠久的产茶历史,至今也是全国核心产区之一,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因为贵州有着无数非常纯粹的爱茶者,他们将与茶厮守作为志业,自身融入茶中,与茶同在,不
期刊
上个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我因参加国务院扶贫办公室和农业部组织的武陵山區科技扶贫,先后有10余年时间在贵州省石阡县和铜仁地区(现铜仁市)开展茶叶科技扶贫工作。  在农业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驻武陵山区科技扶贫组的安排下,服务范围几乎遍及贵州全省以及湘、鄂、渝、黔武陵山区全境,近年来我几乎每年都应邀重访贵州茶区,亲眼看到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特别是2007年贵州省委下发《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后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