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红尘深处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gyuns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入住红尘
  那两年我一直住在红尘深处。我说的不是你理解的红尘,而是红尘路33号。
  搬进红尘路是四月末的一天。天气晴朗,春天还很有春天的样子,阳光还不让人心生敬畏,这个城市春天实在太短了,短得令人猝不及防,我不得不奋力抓住它的尾巴。老艾略特说,四月是无望的季节。对此,我不敢苟同。至少,在这里,四月是美好的,我对它的好感皆停留在春天。街头的悬铃木,叶子阔大,最初的白已变成真正的绿,小巷深处遍植樟树,绿荫遮天,两旁的野蔷薇青翠欲滴,姹紫嫣红开遍,恍如走在山道中,让人内心熨帖。而其他季节,夏天太热,秋、冬太冷,它更像别人的城市,使人感到遥远。
  工作三年,这已经是第四次搬家,我是一个典型的住在别处的人。
  巷子太窄,又被各种商贩摊子挤压,路面只剩下一条缝,不得不提前下了的士。穿街过巷,一趟趟来回搬东西,像一个在壕沟里运输弹药的游击队员。
  城中村。房子多是当地人自己修的,年代久远,某些角落还留有菜地。房子临街的一面缀满爬山虎,像长了络腮胡的老头,年岁虽然大了,却虎虎生威,此时,它们正攒劲往上爬。就是因为这一墙爬山虎我才看中它的。三楼层的民房,墙体颜色上下深浅对比明显,大约先前只有两层,之后又加盖了一层。城中村都是这个搞法,很多房子不断增高,为了赚取出租费,哪怕成为危房,也在所不惜。
  院门开着,一台废弃的压水机进入视线。孤零零的断柄满是铁锈,被风刮得当当作响,像一只苍老的求助的手臂。看到那台压水机,我觉得自己没走错地方,抬头,见门牌上面写着“红尘路33号”,就是这里了。
  “你终于来了,以为你不住了,交了押金这么久,差点租给别人。”
  房东姓聂,五十开外,五短身材,罗圈腿,这让他走路时看起来总是憋着一股劲,他说是当兵时留下的后遗症,这一点跟父亲很像。房东爱抽烟,嗓门很大,跟谁说话都显得很活套熟络的样子,这一点跟父亲也很像。
  一楼、二楼是主人自己的家眷房,租客在三楼。房东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子都成家了,至于添有几个孙子,就搞不清了,总之,很大一家子。
  先整理书,再安置零碎的生活用品。小小的屋子,书摆出来,占据了大半。很难说我是为自己找房子,还是在给书找一个住处。这些年一直与书相依为命,饥寒落魄中互相取暖,它们跟着我四处流浪,居无定所,不是呆在暗无天日的角落,就是蹲在潮湿的地下室,很多书页上布满了虫洞和霉斑,像我一样一副穷酸相,真是受尽了委屈。此刻,它们一定是高兴的,我打开房门,让阳光斜照进来。长久以来,它们从未如此光彩照人,我觉得,那光似是从书中射出来的,箭芒一样的色调,那么熟悉——无数夜晚,内心暗淡、怀揣乌云的时刻,是它们洞穿黑暗,微弱而锋利的光为我照亮前路,像灵魂的拐杖,支撑我踉踉跄跄走到现在。最孤独的时候,我甚至相信,哪怕身边谁也没有,光靠书也能度此一生。
  走廊的木头布满霉斑,外沿甚至长出了一丛丛小木耳,夕阳下,木耳们黝黑发亮。打理好一切,已近黄昏,夕阳将坠,阳光有如薄刃,在脸上轻轻刮着。春天就是好,再过半个月,那刀刃便能划破肌肤,刀刀见血了。
  2、红尘路33号
  红尘路33号并不是一个院子的门牌号,这个小区所有院子都用33号做门牌。严格地说,这里也不能称之为一个小区——只是在某个区域画了个圈,由几堵似断非断的矮墙围着。红尘路的门牌非常紊乱,很多序号残缺不全,过了十字路口,只有16号、21号、30号和33号,如同一本书中缺了众多页码。好在,它并不是一本书,造不成阅读障碍,这座城市没有谁是不可缺少的。
  住在这里的多是底层人,来自各地,只为谋生。他们口音混杂,像我一样,为省钱,租住到城中村,每日早出晚归,跟在乡下当农民没什么区别,只是换了一块田耕作而已。每天早晨,推开门,引车卖浆者的高音喇叭,推过去,走过来,到傍晚,又携带一身疲惫和烟尘回来。站在走廊,一边春水河柳,生机盎然,另一边墙色暗淡,枯如死灰,这就是红尘路33号。
  发现自己住在一片隐喻之中是在半个月之后,那些紊乱与缺失的背后似别有深意。红尘路的小岔分径,有着极具暗示性的名字:先是弱冠台,再是茫然路,接着是跑马场,最后一个巷子叫光荣路——通向殡仪館。因为殡仪馆和火葬场的存在,又生出另一条小道——新乐巷,那是往生极乐的地方。整条红尘路,长五公里,纵贯整个城区,像贯穿某人的一生。在这里出生,长大,成年了,有点茫然,之后,开始驰骋,最终,光荣牺牲,送至殡仪馆火化。至于能否获得新生,就得看自己的造化。不知道城市的最初修建者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殡仪馆离得这么近,难怪房租矮一大截。开始发现的时候,很有些担心,这里会不会每天都有哀乐?晚上能睡好么?侧耳去听,似乎真有哀乐隐隐传来,不过,转念一想很快便释然。
  我曾在老家放过七年羊。整整七年,每日在山中独来独往,站在高处将云朵踩在脚下,方圆二十里,哪个村子死了人,哀乐尽入耳中。一个人在山上是真孤独啊,那些年,除了风声和鸟鸣,唯一听得见的人间消息就是死人时从高音喇叭里飘过来的哀乐,听的多了,忍不住跟着哼上一段,那节奏竟成了一种美好的期待,要是哪天不死人,音乐不响起来,我就觉得特别难受,心里空落落的,感觉自己快要死去一样。哀乐也是乐,某种时候也能给人慰藉与倚靠,那些死亡的消息对别人是哀伤,对我却暖若春风。
  因为在市中心,这里不准放鞭炮,噪音也控制得很严,灵堂里的喇叭开到最小,不细心根本听不出来。其实,即便有一点噪音,于我而言也无碍,经济问题才是首先要考虑的。
  住在附近的老人告诉我,“茫然路”应当写作“尨然路”,“尨”,意为多毛的小狗,与“茫”同音,后人弄混了。这一带是古刑场(这大约是殡仪馆位于此地的缘由),每次砍头都会引来野狗围观舔血,“尨”字生活里很少见,人们索性写成“茫”。如今,住在“茫然路”的大多是老人,他们要么下棋,要么搬一张板凳靠着墙晒太阳,每日如此,浑浑噩噩,坐等死亡的到来,他们的确活得很茫然。   红尘路对面是河街。一溜的青石板路,它的一端叫大河街,另一端叫小河街,以前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都只叫“花街”,是妓院所在地。过去,那里满是吊脚楼,到了晚上,每间小屋都会挂上灯笼,等着上岸的人来摘。吊脚楼三十年前拆得一间不剩,如今换成了小宾馆,依然继续着古老的行业,跟一千年前没什么两样。河街旧时全国闻名,有着巨大的声誉,当年沈从文沿沅水而下,就是从这里上岸的。他在吊脚楼呆了大半年,每天混在无业游民中四处晃荡,闲来替表哥写写情书。那些情书自然写得很美,也很奏效,替表哥捕获了芳心,而这竟成了他文学生涯的开端。既是红灯区,自然也就成了扫黄打非的重点,每次口号一来就去扫一扫,扫完没多久又都重新开张,这是公开的秘密。
  我喜欢站在阁楼上看人们来来往往忙碌的样子,他们叫卖、瞌睡以及相互争执。可我从没看清红尘路的样子,我来的时间太短,还没真正深入红尘深处,没与它融为一体。邻居们一个个神秘莫测,卖保险的、卖珠宝的、做传销的,啥都有,起早贪黑,我迟迟没对上号,就连住在一起的左邻右舍,也只是粗略印象。
  与其说对他们有印象,莫如说是对他们制造的声音有印象。右边住的是一个女孩,年纪跟我相仿,我住进去一个月,只见过她三次,都是在晚上,匆匆打个照面。她每次上楼后,都要收拾忙活好一阵,然后再打一通电话,她的高跟鞋,咯噔咯噔,那个响啊。我睡得晚,好几回,刚闭眼就被她踩在木板上的声音吵醒了。我怀疑她是在河街干那一行的,可她的打扮并不妖冶,穿牛仔裤,而不是短裙,而且,有两次她带了同一个男人来过夜,看神情像是她男朋友。如果说这个女孩制造出的声音是飞镖或者暗器,出其不意,那么,左边那对夫妇为我准备的则是核武器——不,应该是喀秋莎火箭炮才对,核武器不会那样接二连三地发射。
  他们应该是两口子,四十岁左右,邵阳人,在此地做小买卖,一口宝庆方言,口音跟我老家永州差不多。两地原是隔壁,现在我们又成了邻居,可他们并未对我这半个老乡表示任何友善。
  他们感情很好,且精力旺盛,颇懂得一些技巧,善于持久有力地表达爱,每天即便忙得很晚,收工回来后,还不忘关怀一下对方。好吧,说直白点,他们做爱的声音太大了。要知道,我们相邻,两房之间只隔一层很薄的木板,一记重拳就能打出窟窿的那种,他们的声音像电磁波在寂静无声的深夜穿墙而来,渗入我的骨头,在骨髓里放肆流淌,我感觉身体快都被那声音拆散了,定定地躺在那,动弹不得。
  他们花样众多,一会儿在床上,一会儿站起来扶着墙。女人不仅呻吟,还会嚎叫,五指扣向木头,划过墙壁,跟求救似的,挣扎着。她的指甲一定很长,不然怎么刮擦得那么响?他们这是要把对方撕碎,然后,像泥巴一样用水调和了,重新捏到一块儿。真可怕。有时他们还会二次作战,前后持续四十分钟。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人们总说“女人四十如虎”了,不仅如虎,简直如水,是洪水。那段时间,每天搞完事就上床躺着,静候隔壁的呻吟,我没有偷窥癖,而是别无选择,他们的事不结束,我就不可能入睡。与其睡到一半被吵醒,不如等他们完事。我成了他们嚣张爱情的见证者,像独自看一部毛片——不,是听。他妈的,能轻点么,这可是午夜零点啊,别人还睡不睡?他们这是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我的痛苦之上。那时,我27岁,脑袋正常,身体也没有任何毛病,正值当年,却尚未尝过女人的滋味,隔壁这种行为于我而言简直是酷刑。
  无法忍受,只能反抗。我用手在墙上敲击两下,轻轻地喊了一句:“你们稍微小点声啊。”
  隔壁停顿了一下。我以为他们听到并明白了我的意思,就此停歇,哪知当即传来这样的回答:“关你娘屁事,滚!”
  接着,继续地动山摇,哼哼唧唧。
  “啊啊,哎哎……”
  我的个老天爷,要是有刀,我就踹开门,一刀一个将这对狗男女宰了。不过,这念头仅仅是一闪。活了二十几年,尚未作过杀人的准备。身边并非无刀,平常自己做饭,菜刀就放在砧板上,而砧板就在床头,触手可及。
  我决定去跟房东交涉,不然,没法睡觉。那段正是单位最忙的时候,每天累得身心疲惫。“人家那个嘛”,房东支吾一声,嘿嘿地笑,“他们在自己房里,又不犯法,我能怎么样,房子租出去就是他们的了。”似乎暗示,我也可以这样……
  这样的回答无法令人满意。不止我一个租客有意见,他们的声音那么大,整个院子都能听见,可除了我这个愣头青,没人站出来指责。邵阳佬霸蛮,讲狠,在外面做生意,爱搞小团体,得罪不起,作為房东,他有钱收就可以了。房东表示,他会转告邵阳佬的,可接下来的两天,情况并未好转,甚至变本加厉了,他似在有意向我示威。要想战胜他,只有一个办法,找一个女人,弄出比他更大的动静。可我不知道上哪去找一个这样的女人,一个心甘情愿让我睡的女人。女人这个命题对我来说实在太难了,大学时代的两段感情均以失败告终,真不知道,女人究竟是怎样一种动物,魔鬼的成分多一些,还是天使的成分多一些。可能两者都不是,她们只是一会儿假装魔鬼、一会儿又假装天使而已,细嫩的皮囊之下装着的到底是啥,真心弄不明白。
  我只能说,女人叫床的声音很好听,如果她不是在隔壁的话……一个人能把美好的东西表达得那么痛苦,或者说,能用痛苦的方式来表达美好,除了文学,可能只有做爱了吧?文学那种滋味我是知道的,而做爱,却只能靠想象……
  邵阳佬的感情似乎并不像晚上在床上表现出来的那么和谐。他们经常吵架,有时还会动手。女的相貌姣好,却身手不凡,会点梅山功夫,男的控制不住局面,被逼得无路可退。女的一边挥舞拳头,一边破口大骂:“小婊子!”看来一定是与另一个女人有关了。她的指甲果然很长,适合练九阴白骨爪(后来我喊她“梅超风”),难怪晚上能把木板抠得那么响。那一回男人进退维谷,最后,逼得向我求助,要我为他作证——他从未带其他女人来过。他完全忘了,前天晚上还在骂我的娘,现在却厚颜无耻让我去解围。而我,竟真去为他作证了。在此之前,从未看清他的面目,不知道他鼻子多大,眼睛多小,听到的仅仅是声音,对声音的辨认我一贯是很弱的,当我明白自己所帮的人就是前天骂我的那个男人时,后悔不已,可那时我俩已经是好朋友了,两瓶啤酒下了肚,什么仇恨都不再提起。就这样,我们莫名其妙完成了从敌人到朋友的转变。至于要作证的问题,鬼知道他有没有带别的女人来过,今天才算真正认识他呢。   然而,他们晚上的动静并未降低,以前不认识我,所以不把我当回事,现在我们已经是朋友,就更肆无忌惮了……
  有一段,隔壁突然安静了。后来方知,邵阳佬生意没做好,亏了。贫贱夫妻百事衰,百事之中房事首当其冲。
  艺多不压身,这话用在邵阳佬身上再合适不过,他自称干过十八个行当,我觉得这稍显夸张,但打个对半,说干过九个,我是信的。他们很快在不远的街道口开了一家理发店,虽然去的不是周边小区的老大爷,就是来自河街的坐台小姐以及老鸨子,但生意好就行。每次路过,我都忍不住停下脚步,往里张望一把,有的姑娘样子真漂亮真清纯啊,坐在那,身段迷人,可她们是干那个的,真暴殄天物。邵阳佬凑到我耳边说:“怎么,看上哪一个?我给你搭线。”我吓得拔腿就跑,而他,则在后面哈哈大笑,那个姑娘竟然也跟着哈哈大笑。听得出,那是一种江湖油头对刚进城的土鳖小子的嘲笑,一半是调戏,一半是侮辱。我想掉头,掏一把钱,砸在姑娘面前,大喊一声:“今晚就你了!”可我没那个勇气,更不想把第一次交给一个妓女。心里生出一个古怪念头,这么漂亮的人怎么可以谁花钱就能操呢?
  邵阳佬的店子开张没两个月,就歇了业,整日关着,隔壁住房也人去楼空。去问房东,房东说他交了三个月房租,并没退房。直到过了年,邵阳佬才重新出现,理发店也重新开了张,还贴出一副对联,“问天下头颅几许,看帅哥手段如何”,原本应该是“看老夫手段如何”才对,对联被他改得不伦不类。侧身往里乜了一眼,里头有一个女人在忙活,并不是“梅超风”,共同之处是都很漂亮。
  “咦,换老板了?”
  “老板没换,换老板娘了不行?”那女人骄傲地说。
  看起来她比以前那个女人还要厉害,不知道会什么绝世武功,是如何赶走前任的,那个前任可是会九阴白骨爪的啊!
  说着,邵阳佬从里间出来了,算印证她的话。此前那女的可能根本不是他老婆,当然,可能这个也不是。我纳闷的是,此君样貌平平,至于钱,看来也不会太多,潦草过日子而已,不然,怎么会租在这种地方。他是如何搞到这么多漂亮女人的?单身如我,很想弄清白。
  房东大爷淡然地说:“这有么子关系?”笑我的少见多怪。
  3、我的房东大爷
  房东大爷对什么都不在乎。他见的人太多,对那些搬进搬出的租客,早已看淡,在乎的只有女儿。印象中,自从搬进那个院子,凡是房东大爷出现的时候,女儿一定跟在他身后,高大壮硕的女儿,像个保镖。然而,细看,又不像,很不像。保镖应该凶神恶煞,而她,总是笑嘻嘻。眼睛空洞,无神,直愣愣的,对了,那是智障者才有的表情。
  我的房东大爷,每天准时起来喝早茶,比上班族都早,中午给家里人做饭,剩下的整个下午,就是带女儿出门晃荡,跟遛狗一样。傻女儿有依赖症,寸步不离他,据我观察,她的智力大约停留在三四岁儿童的阶段,痴痴呆呆,咿咿呀呀,对谁都笑,都点头招呼。房东对租客非常热情,尤其是像我这样的年轻人,老家哪里的,在什么单位上班,单身与否。他的热情,超过了平常的主顾。终于看出,他不是对客人热情,而是对女儿的未来热情,他太想将这个傻女儿抛售出去了——谁娶走他女儿,就能得到院里的一套房子,这是我从一个老租客那听来的。我觉得他应该搞清楚目标范畴,对准年龄大一点的人,而不是我这样的小伙子——他女儿起码三十几了,脑子还有问题,难道还想找一个我这样的年轻人?他未免太高估那套房子的诱惑力。有时,路过一楼客厅,他会主动让我进去坐,顺口问一下工作和家庭情况,以前不明就里,每次都欣然接受,我把这当成一个房东对客人的关心、与租客搞好关系的手段,听说那之后,再也不敢去了。真怕他在递给我一个苹果的时候,顺便也将那个壮硕高大的女儿塞过来,我这小身板可受不了……
  每个单身男租客入住时都能得到别样的关心,厨具、桌椅和晾衣架,皆可提供便利,要是两口子,或者年纪大一点的,则连垃圾桶都讨不到。当时穷得没法子,父亲做了手术,四处借债,真想咬咬牙,狠心把他的傻女儿娶了算了,这话有一回跟别人开玩笑说过。不知怎么,吹到房东大爷耳朵里去了,他开始对我大献殷勤,逢年过节,嘘寒问暖,那架势可把我吓坏了。
  房东大爷遛女儿的样子非常认真,他走在街上,天庭饱满,昂首挺胸,羅圈腿也正了,左顾右盼,眉目之间似有言语。
  “都来看看啦,娶个女儿,送套房子啦……”
  遗憾的是,这条街上的所有邻居以及租客,没有谁不钦羡他的房产,同时,也没有一个人愿意接纳他的傻瓜女儿。尽管如此,他每次出门都兴高采烈,仿佛身后带了一个宝贝。只一回,那是中秋节,我从一楼大厅经过,他们一家坐在那,桌子很大,是能转动的大圆桌。一家子人,体积硕大的女儿一个人占了两个人的空间,房东大爷忍不住叹了口气,如果这个女儿有人要,嫁出去的话,桌子大小就刚好合适了……他女儿不懂他在说什么,拿着个大柚子,傻乎乎地坐在那笑,奋力剥着。
  我上了楼。月亮挂得高高的,硕大,圆满。平原上的月亮看起来比老家山里的大很多,那里群山阻隔,都是大山,把月亮比下去了。而这儿,恰恰相反,楼房再高,跟山比起来也是瘦弱的,就把月亮衬大了。是真大啊,圆通通,大脸盆似的,我从没见过这么大的月亮,山里的月亮跟月饼差不多大,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月饼就是按照月亮大小做的,不然为啥都一般大呢……
  独自站在走廊上,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孤独的月亮,被世界遗弃了,眼睛有点湿润,每逢佳节倍思亲……儿时,每年中秋都跟母亲到舅舅家过节,舅舅家的院子比房东家的还大,装扮得井井有条,石榴、柚子、桂花,都在季节上,花香果醇。舅舅是一个爱花人,他的院子什么时候都内容充实,竹篱笆下月影婆娑,积了很厚一层蛐蛐声,那些蛐蛐很笨,手电筒照过去,一动不动,只拼命地叫,每次捉蛐蛐,舅舅都会在一边帮我的忙……房东上来,送了我一个月饼。年轻人,一个人在外面不容易,就是个意思,他笑着说。我接过月饼,等到房东转身下楼,甩开膀子,奋力扔向远处,月色里“咕咚”一声,不知砸在什么东西上。   秋天,湖区萧条,这里的鸟比人还多。它们随处停歇,街边的绿化带、树上,房子的天台上,黑压压的,起起落落,甚至混迹于熙来攘往的人流中,毫无惧意。站在窗前就能看见大雁,它们在空中飞成大写的“人”字和“一”字,千百年来秉持这个方向不变。这情形多年前只在乡下见过。大雁飞得很高,也很笨,不过样子好看,通常飞得高而远的都是笨重而执拗的家伙。
  还是喜欢早上起来看见炊烟把大地摇醒的样子,城里没有炊烟,只有雾霾。秋天的大雾让所有人都活在一团糨糊里,鸟群也失去方向。有一次大雾弥漫了好几天,等到天晴,很多汽车的前窗都有撞死的鸟,道路中也有被轮胎压扁的鸟类的尸骸,羽毛粘在路面,在风中颤动,这迷路者的结局。在常德,和中国其他小城市一样,绝大多数人都像雾中的鸟,稀里糊涂活着,由于缺乏时间,也缺少思考,人们不得不爱,却不知为何在爱,他们很少主动选择什么,或者抗争什么,完全顺着生活的潮水涌动。
  我终于提到了爱。
  当我提到爱的时候,就会想起那场大雾,就好像是大雾替我送来了一个女人,不然,我们怎么就相爱了呢?
  4、女友与书
  我的这个女朋友,她笑得特别好看,同时,哭得也特别好看。笑得好看,容易让人迷失,哭得好看,又让人无力抵抗,总之,对于她,我就像陷在大雾的鸟,或者泥沼之中的马,毫无挣扎自救的可能,我沉沦了……她一哭一笑,没来得及使第三招——闹,就将我轻易捕获,我至今都稀里糊涂的。
  不过,糊涂的是我,她却清醒着,牵手以后,她提出要到我的住处看看,此可视为第一轮考察。据说,在女人眼里,男人的房间和他的内心世界是一致的,这不能不让人心生警惕。我得把房间收拾一下,随时等候她的到来。所谓收拾,不过是一些书而已,这些年一直是跟书过日子,除了书便一无所有,它们是我精神上的情人,当一个活生生的人出现在眼前时,我完全措手不及了。
  地方太小,书满为患,最爱的部分安置在床头小书架上(我有睡前看书的习惯),其他,则乱作一团。后来,没法子了,床也被占据一半,夏天热,打赤膊睡,出了汗,一翻身,纸上染满上了我的汗渍。因为是旧城区,晚上老鼠横行,成群出动,它们把角落里的书啃得面目全非。一只,或者两只大老鼠,带一群幼仔,只咬碎,并不真吃下去。书不是肉类,也不是粮食,没有动物需要的能量——它只为我这样的人提供能量。那是大老鼠在教子女磨牙,只有将牙磨利了,才能开启它们的偷窃事业,这就好比小猫练爪子,朝一样什么东西胡乱扒拉。书的碎末儿淤积成堆,白花花的,像雪,隔三差五能从床脚扫出一堆来。自从住进红尘路,晚上熄了灯,黑暗里“刺啦刺啦”的声音从未停过,它们每“刺啦”一声,我的肉就跳动一下,这么多年的心血啊。我没办法逮住它们,一开灯便跑得一干无影无踪,实在来不及跑的,就远远地缩在床脚旮旯,让人鞭长莫及。
  实在不能忍受它们就这样被老鼠糟蹋,借机整理一下,该处理的当废纸卖掉,剩下的,收拾好,找个什么东西装起来。我想起了巷子里经常出现的那个男人。他蹬一辆小三轮,后面搁两个大竹筐,早上空车是那个速度,下午载满回来了,还是那个速度,永远慢悠悠地蹬,像踩在淤泥里。“破铜烂铁旧书旧报纸收咯,破铜烂铁旧书旧报纸收咯……”每天这么喊,像咀嚼一截甘蔗皮,有滋有味。不知道今天会不会来,盛夏季节,外面太阳太大。收拾完,搬了椅子,坐在走廊上,一边看书,一边等。大约五点钟的样子,熟悉的吆喝声出现了,我放下书,飞奔下去。
  眼前这人,方脸,粗眉,络腮胡子,右边眉毛有几根棕黑色的长须,像唱大戏的,最初以为是假须,用什么东西粘上去的,好看的,走近一瞧,却货真价实。他应该去当特型演员,而不是满街收破烂。他乐呵呵,满脸大汗地爬上三楼,进门吃了一惊。他没想到,这么小的屋子竟堆满了书,带着一脸“你到底是干什么的”的疑问。
  我问收破烂的,手上有没有结实的箱子,想淘过来,将剩下的书打包,免得天天喂老鼠。他说有,改天去拿。我继续问他的号码,又问他名字。姓范,他说。我问,范伟的范?不,是范丹老祖的范。他竟然知道范丹老祖,一个收破烂的竟然这么有文化!他告诉我,这是女儿跟他说的,女儿在成都念大学。女儿还告诉他,当年孔子被困陈蔡,曾向范丹老祖借过粮,范丹老祖是他们这一行的祖师爷,后来的读书人凡是见到乞丐和收破烂的都礼让三分。
  “你們祖师爷欠我们祖师爷的。”说到这句,他忍不住笑了一下。
  范丹老祖一边往蛇皮袋捅东西,一边巡视我的屋子,怯生生地问:“你是作家吧?我女儿也念中文,昨天还给她买了几本书呢。”
  他见我将那么多品相还很好的书当废品卖了,很惋惜。
  “都不要了么?这么好的书……”
  “不要了。”我说。
  看得出,他是个善良的人,干这一行,自然知道卖多少本旧书才能换回一本新书。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他的问题,只说了句:“哪里哪里,爱读而已,你瞧,这不穷得一清二白嘛!”范丹老祖惊诧莫名,有点同意,又有点怀疑。在他看来作家应该是坐在家里赚大钱的,是世上最容易赚钱的职业,绝不会像我这样——穷得都卖书了。
  书捆好以后,他不忙着算钱,继续在书架前端详。“看下有什么好书介绍给我女儿看看”,末了,很遗憾,“怎么都是外国书?”他对这些外国名字无从把握。
  “千万别叫你女儿读文学书了,你看我,没卵用。”
  临走时他还在念叨:“没想到今天居然碰到一个作家!”
  我站在那一愣。看来,他闹了一个不小的误会,而我不知道怎么替他消除。
  收拾完屋子,女朋友来了,从此每个周末都过来看我。
  她爱上的肯定不是这么小的处在破旧喧嚣中的小屋,更不是街对面不远处那令人厌恶的殡仪馆,虽然她说了那么多理由,比方说附近的公园,墙上葱茏的爬山虎,但我知道都不是,她爱的只是我。她是那么的胆小,从来不敢走夜路,也从来不敢单独看恐怖片,却毅然穿过巷子,一个人从殡仪馆门口穿过,来看我。
  在这个城市,她是孤独的,我也是,而孤独正是爱情生长的土壤。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对别人如此重要,这既也让我感到了幸福,也感到一种不安。
  5、再看一眼我的红尘
  巨大的倒塌声发生在后半夜,无法示人的行径乘着夜色偷偷潜入。拆迁队将外面的围墙逐次砸倒,小区里的水管和路面不断被破坏。之后,水电也开始受到威胁,时断时续,那些房子已经完全陷落了,被沟渠分割包围。房东下了逐客令,劝我离开,以免惹上不必要的麻烦——此时,不管是谁,只要住在这里的,都被视为不合作者,除了房东自己,租客已陆续走光,我是最后一位了。
  离开的时候也是春天。巷子里飘满了樟树叶,风一吹,刷刷往下掉,像在下一场雨。当别的植物茂密葱茏之时,唯独樟树老态尽显,这种树总选择在暮春时节更换叶子,如同我总选择在春天去往他方。迎面而来的风,使我感到人世的苍凉。一个人独自穿行,没有人来送别,也没人伸出援助之手为我搬运成捆的书,女友身体柔弱,干不了这样的活,我故意没告诉她。拖着上百斤东西,在春天里满头大汗,遇见人,嘴角默默露出一丝苦笑。走在林荫道上的我,像打了败仗被迫撤退逃走的士兵。这些年我吃的败战太多,不擅进攻,逃跑起来却经验丰富,再多负重也习以为常。
  再次经过红尘路,是去殡仪馆为一位朋友送终。活着时很少见他笑,死后脸上倒堆满笑容,这让躺在那里的他看起来异常诡异,仿佛死是一桩美好的事。朋友的死让那个春天显得迷离而不可揣测,彼时,红尘路已拆得差不多,满眼狼藉。我住过的院子已经没了,但红尘路还在,从巷子深处的废墟中艰难地爬出来,无论何时,它都像蛇一样执拗地盘旋着,将这座城市箍得紧紧的。
  回头去看那片爬山虎,它们还留在原地,并未铲除,失去院墙之后如同一摊烂泥有气无力地长着。过去虎虎生威的它们,像我一样成了丧家之犬。
  那年暮春,我搬离红尘路,但并没远离红尘,相反,我被埋得更深了。
其他文献
北海道静卧于日本国最北端,与本州岛隔海相望,从地图上看,仿佛是一片遗世独立的地方。那里的山川河流都有清晰的棱角,每一帧风光都是孤独而静谧。那里有札幌旁若无人的街巷、小樽悄然安详的容颜、函馆平静的港湾与无尽的黑夜,那里有充满童趣浪漫的旭川、深藏物哀之美的洞爷、涌动鄂霍次克流冰的网走,还有温泉之乡的登别、冰雪世界的稚内,以及弥漫着薰衣草色调的富良野美瑛与桃红色的芝樱……我一直以为北海道是属于冬天的,想
期刊
安娜·卡缅斯卡(Anna Kamienska,1920-1986),波兰著名女诗人、作家、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生于克拉斯内斯塔夫,1937年开始在华沙的教师学校接受培训,二战中德军占领期间,她在卢布林地区的地下学校教书。她曾先在卢布林天主教大学攻读古典语言学,然后在罗兹大学学习。她从1936年开始写诗,1945年开始发表,1949年因出版诗集《教育》而开始引起公众和评论界的注意。上世纪40年代末成
期刊
有人说,项静是个隐藏至深的小说家。是的,隐藏至深。我所熟知的项静,是活跃在当下文学现场的青年批评家,几年来一直高产量地发布着对各路作家作品的阐释和评论,很多文学研讨会上都会和她相遇。直到最近,某次见面时,项静送给我一本刚刚出版的短篇小说集《集散地》,我才知道,评论之外,这姑娘一直也在写小说。  初识项静,印象就是个“静”字,在人群里,在饭桌上,静静地坐着,静静地对着酒桌上大家的高谈阔论和觥筹交错,
期刊
立夏:夏虫语冰的情话  我躺在那张棕绳木床上,身体里的节气缓缓而过,如果把一个人的一生比喻成节气,那么属于我的春天已经过去。童年代表春天,代表出生与萌芽,我从母亲的那株老树的树枝上跌落,变成一个单一的个体。在此间,母亲用柔和的风唤我,用细细的雨丝润我,让我在乡村的泥土中扎下根来。  “天务覆施,地务长养。”是说天负责施予风霜雪雨,以考验万物的精神与思想,地负责诞生与哺育,以养长万物的筋骨与血肉。 
期刊
初春的阳光暖暖地照耀着我的书房,沐浴着和风夹带了花香与草香的空气,翻阅林邦德先生“曲斋花甲回望”勤奋执着求索生命轨迹的自传《丁酉降》一书,不禁让我由衷地感受到“生活处处是艺术”以及加缪所谓“垒山不止”的幸福之真实含义,故而进一步体悟了追求生命的“深度”对于个体人生而言的现实重要意义。  林邦德先生上世纪50年代末出生于浙江宁海的一个渔村。在中国知识分子的画廊里,这个古属台州今属宁波的县城宁海已经大
期刊
她又忘了拉紧窗帘。清晨的光线从硕大的缝隙中钻进来,把整间屋子都照亮了。她看向光线投来的方向,壁虎正从一道未闭合的窗缝中爬出。灰色。不慌不忙,不快不慢,对她的注视毫不在意卻又充满警觉。她起身,朝前走了两步后停下,用一种敬畏的目光看着它直到它彻底从那道晃眼的光束中消失。她伸了个懒腰,上前拉开窗帘,推开了那扇导轨已经有点发涩的窗户。  送孙女去上学的老人正从西边的拐角处走来。她总是在这个时候看到她们。今
期刊
燕儿燕儿吱吱,不吃你的糜子。  不吃你的糜子,只借你的房子。  只借你的房子,想抱一窝儿子。  ——儿歌  宁可青龙高万丈,不叫白虎抬起头;活人不要见阎王,住房不要住南房。  啥意思?  相院廓,你是不知道,讲究得很。一要向阳避风,也就是坐北朝南,有啥好处呢?避北风,太阳照的时辰长,向阳门第春来早嘛。二要利水路通,这个好理解。三要近地近水,离的田地近,离的水源近,人种地、吃水,方便。  有道理。 
期刊
照理说,人类的基因技术破解了造物密码,各类奇草异花层出不穷,让人惊艳;而物流之便捷,使远方异色,瞬息可达。或雍容,或清逸,常置案头,在审美感受上,本应满足。可是偶尔回一趟乡下老家,邂逅路边一朵草花之后,寂然远虑的幽情,便绵绵不绝了。  “立春一刻,百草转折。”乡谚告诉我们,“立春”那一刻,蛰伏一冬的草木都欣欣然睁开眼,然后抽芽、拔节、抽须;含苞、吐蕊、结籽,一切都按照上帝画就的图谱,争先恐后,抖擞
期刊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王 维  积水不可极, 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 万里若乘空。  向国惟看日, 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 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 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 音信若为通!  这首诗是王维为送别晁衡而写的,因为晁衡要回他的祖国日本了。晁衡,原名阿倍仲麻吕,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关于这首诗以及背后的故事,中学历史课上早就学过了,它帶
期刊
有些人,以温吞麻木的方式活到一百岁,他的生命却不过区区由春而冬,一年而已。有些人,鲜衣怒马,若电光火石般一闪而逝。他以青春的死亡,点亮历史的某个至暗时刻,肉体泯灭,灵魂却上升为时间里久远的星辰。  广州天字码头,24岁  1911年,四月将尽。一个暮色苍茫的黄昏,一小队手脚戴着沉重镣铐的朝廷重犯被押解到了珠江畔广州天字码头。浩荡的江水声掩盖了犯人们镣铐碰触的声响。其时,南国大地上一派动荡,一场震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