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改变以往封闭式教学,构建一个开放有生机、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堂,有效组织教学,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上课伊始,教师精彩的导入是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巧妙的课堂导入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重要环节,可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使其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先出示杜甫《蜀相》中的名句“出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让学生说出这句诗是吟咏哪位名人的,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了解作者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拳拳忠君情。接着出示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句对《出师表》的高度评价,学生已按捺不住阅读的欲望,极大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二、对话文本,领略神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对话的过程。”的确,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对话上有着独特的魅力,因为它不是一堆呆板的、僵死的符号,它由作者赋与了生命,使语文学习更精彩:可以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语文课堂教学,呼唤着生命的“对话”。如果说课文的内蕴意境就是那无限春光的话,文本对话才能使学生真正领略其神韵。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一节课让学生读上十分钟、二十分钟,或齐读,或分读,或泛读,或听读,保证让每一个学生都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悟、有所感。文本对话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在聆听作者的心声,认同作者的心声的同时,也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
于漪老师说:语文就是我的精神家园。通过交往、对话、倾听、诉说,从中享受自然,体验人生,经历艰难曲折,步入思想高地,领略无限风光。那种欢乐,那种情怀,那种在母语家园里边遨游边吮吸雨露甘醇的自由自主,难以言表。多么令人向往的精神家园。作为语文教师应抓住语文教材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对话,引领学生走入文本、走进语文这个风光无限的精神家园,去丰富自己的语言、提升自己的人格,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对话,让心灵走进文本;对话,让课堂更精彩;对话,让课堂充满活力!
三、阅读质疑,学会思辨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
开放的语文课堂就应该鼓励学生善于质疑,学会思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有时候学生提的问题就是语文课堂探究的亮点。在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时,有学生质疑“张岱到湖心亭看雪,到底是一个人去的,还是两个人去的?开头说 ‘独往湖心亭看雪’,而后来又写道‘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不是矛盾吗?”我表扬了这个同学。“下面就请同学们帮助解决吧?”这种情境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迫不及待地再次进入文本。“从文章里走个来回”,自己阅读品味感悟。学生的主体性就能真切地表现出来。他们主动求索、探究,成为问题的解决者,成为文本意义的生成者。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该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学生们开始了激烈地争论。课堂氛围异常热烈,教学难点得到解决。古人云“非问无以广识”。质疑也催化学生的思考,“学而不思者罔”,疑问的生成,促使学生为“疑问”而思,为“疑问”而学,为“疑问”而创。疑问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
四、明确分工,合作交流
“启迪智慧是人类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类自觉的最高造诣。”(德国·福禄培尔语)是的,“启迪智慧”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要培养有开拓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离不开语文课上有步骤、有计划的训练。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倡导要充分发挥民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合作学习、分组讨论、思维探究的的新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首先采用有效的分组形势,可以是两人接对子;随机三人组;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将全班分成两组竞赛。其次使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任务。如谁主持、谁记录、谁代表小组发言等。在小组里不能有闲人。活动前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为便于学生探究,除课本资源外,尽可能多渠道提供有助于解决问题、启发思维的背景材料、相关资料等各类学习资源。还要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这是合作学习能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根据议题的深浅难易和小组人数的多寡安排讨论时间。当然合作学习要把握合作契机——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在理解的疑惑处、在学生有发现时、在学生争执时……
五、熏陶渐染、激发动情
新课改倡导对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美好的情感入手,调动学生丰富的内心情愫,让他们用心去感受和体验作品中那中对自然和生命的关心和思考,对生物命运的把握和喜怒哀乐情感的宣泄。例如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引导学生从作者舒缓的描述和营造的“悲”、 “喜”气氛里,触摸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和体验这种人性的博大。
让学生动情,还要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倾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适时地引导学生释放自己的情感。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写、可以唱、可以说、可以演。如在学习杨绛的《老王》时,学生就用小品表演的形式,展示病中老王为作者一家人送香油、鸡蛋的一幕,将老王的老实厚道、知恩图报表演得淋漓尽致,非常准确的诠释了对老王这一人物的理解。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上课伊始,教师精彩的导入是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巧妙的课堂导入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重要环节,可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使其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先出示杜甫《蜀相》中的名句“出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让学生说出这句诗是吟咏哪位名人的,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了解作者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拳拳忠君情。接着出示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句对《出师表》的高度评价,学生已按捺不住阅读的欲望,极大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二、对话文本,领略神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对话的过程。”的确,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对话上有着独特的魅力,因为它不是一堆呆板的、僵死的符号,它由作者赋与了生命,使语文学习更精彩:可以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语文课堂教学,呼唤着生命的“对话”。如果说课文的内蕴意境就是那无限春光的话,文本对话才能使学生真正领略其神韵。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一节课让学生读上十分钟、二十分钟,或齐读,或分读,或泛读,或听读,保证让每一个学生都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悟、有所感。文本对话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在聆听作者的心声,认同作者的心声的同时,也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
于漪老师说:语文就是我的精神家园。通过交往、对话、倾听、诉说,从中享受自然,体验人生,经历艰难曲折,步入思想高地,领略无限风光。那种欢乐,那种情怀,那种在母语家园里边遨游边吮吸雨露甘醇的自由自主,难以言表。多么令人向往的精神家园。作为语文教师应抓住语文教材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对话,引领学生走入文本、走进语文这个风光无限的精神家园,去丰富自己的语言、提升自己的人格,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对话,让心灵走进文本;对话,让课堂更精彩;对话,让课堂充满活力!
三、阅读质疑,学会思辨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
开放的语文课堂就应该鼓励学生善于质疑,学会思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有时候学生提的问题就是语文课堂探究的亮点。在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时,有学生质疑“张岱到湖心亭看雪,到底是一个人去的,还是两个人去的?开头说 ‘独往湖心亭看雪’,而后来又写道‘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不是矛盾吗?”我表扬了这个同学。“下面就请同学们帮助解决吧?”这种情境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迫不及待地再次进入文本。“从文章里走个来回”,自己阅读品味感悟。学生的主体性就能真切地表现出来。他们主动求索、探究,成为问题的解决者,成为文本意义的生成者。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该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学生们开始了激烈地争论。课堂氛围异常热烈,教学难点得到解决。古人云“非问无以广识”。质疑也催化学生的思考,“学而不思者罔”,疑问的生成,促使学生为“疑问”而思,为“疑问”而学,为“疑问”而创。疑问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
四、明确分工,合作交流
“启迪智慧是人类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类自觉的最高造诣。”(德国·福禄培尔语)是的,“启迪智慧”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要培养有开拓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离不开语文课上有步骤、有计划的训练。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倡导要充分发挥民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合作学习、分组讨论、思维探究的的新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首先采用有效的分组形势,可以是两人接对子;随机三人组;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将全班分成两组竞赛。其次使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任务。如谁主持、谁记录、谁代表小组发言等。在小组里不能有闲人。活动前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为便于学生探究,除课本资源外,尽可能多渠道提供有助于解决问题、启发思维的背景材料、相关资料等各类学习资源。还要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这是合作学习能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根据议题的深浅难易和小组人数的多寡安排讨论时间。当然合作学习要把握合作契机——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在理解的疑惑处、在学生有发现时、在学生争执时……
五、熏陶渐染、激发动情
新课改倡导对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美好的情感入手,调动学生丰富的内心情愫,让他们用心去感受和体验作品中那中对自然和生命的关心和思考,对生物命运的把握和喜怒哀乐情感的宣泄。例如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引导学生从作者舒缓的描述和营造的“悲”、 “喜”气氛里,触摸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和体验这种人性的博大。
让学生动情,还要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倾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适时地引导学生释放自己的情感。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写、可以唱、可以说、可以演。如在学习杨绛的《老王》时,学生就用小品表演的形式,展示病中老王为作者一家人送香油、鸡蛋的一幕,将老王的老实厚道、知恩图报表演得淋漓尽致,非常准确的诠释了对老王这一人物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