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儒家学说的发展演变过程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毫无疑问,在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在其主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不断地有所扬弃与革新。本文试图来简论儒家思想文化的大致发展演变过程作简要的论述,以期对儒家思想作个概括性的了解。
  关键词:儒家学说;发展;演变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与创立
  1.殷周的“儒”者与后来儒家的渊源
  最早在殷商时代就有了可称之为“儒”的一类人,他们穿戴殷商的衣冠,习行殷商的古礼,及至周朝建立,他们文化的潜在力量仍然存在,按照孔子的话说就是“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也就是说周朝大体上沿袭了殷朝的制度文物。
  “儒”到了春秋孔子时代,也就成了殷周礼乐文化的传承者,也难怪在那个“礼乐崩坏”的年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作为殷朝遗民的后人:“其先宋人也” ,一心想要复兴殷周礼乐文化:“郁郁乎文哉,吾从于周” ,这是个很好的例证。再比如说儒家后来主张的“三年之丧”并不是他们的首创,而是对殷礼的继承:“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孔子后来的礼教文化也大概是对殷周旧礼的鼎故革新。
  按照胡适《说儒》 里的讲法,孔子最大的贡献就是把殷商民族部落性的“儒”发展到“仁以为己任”的儒,也就开始了蔚为大观的儒家学派。
  2.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说的创立与发展
  (1)儒家学说的创立的条件:春秋战国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儒家学派在这个时期的创立,有着重要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条件, 可以说是这诸多因素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2)儒家学说的创立和发展:儒家学说最早是由春秋时的孔子所创立,及至战国时代,以两位大儒孟子和荀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的意义最为重大。
  ①创立:儒家学说相当注重个人的内在修养、社会礼仪规范和现世事功。孔子最先以“仁”为儒家学说的核心内涵,在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中,“仁”这个字的出现频率最高,共达一百多次。 究竟何为“仁”,孔子对于弟子樊迟给出了明确的答复:“爱人 ”,他极力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友善、相互尊重与爱护。仁又将怎样实现呢,孔子也给出了答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是一种由内在修养到外在推及的一个过程。其次,孔子多次强调恢复“周礼”,讲究“克己复礼”,用“礼”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比如“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而且还以“礼”来建构一个社会等级规范,让社会成员恪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的等级秩序。如果说“仁”和“礼”是孔子思想在个人内在修养和人际关系之间的体现,那么,在现世事功上,孔子则多次强调“义”,即一种社会道德规范,“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反对见利忘义。
  ②发展:孟子在孔子“仁道”的基础上衍生出“仁心”(或恻隐之心)和“仁政”的思想:“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其中“仁心”则是个人内在的心理情感,“仁政”则为社会政治理想。孟子在个人与天下之间,也就是“内圣”与“外王”之间提出更为明确的入世主张:“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样积极勇进的心态更是鼓舞了后来的儒者士大夫。“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即把个人的内在修养与外在的社会功利更为直接地结合起来。在“义”这个方面,孟子更是鲜明地强调君子当“舍生取义”,比孔子对于“义”的思想更为进取勇为。荀子在孔孟“礼”的基础上引进了“法”,他认为人性本恶,作为人性自私的对立面,法的基本特点是胜私,法是正义的象征,在强调礼的规范、调解作用时,荀子又把法提到了突出的位置:“法者,治之端也” ,“道之与法也者,国家之本作也” , “故学也者,礼法也” 。
  二、儒教的式微
  (1)魏晋时期玄学的兴起:东汉末年,经学的发展日趋谶纬化而不能用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随着政治的黑暗腐朽与社会上动乱灾害的横行肆掠,儒学的“不周世用”导致其陷入深沉的信仰危机中。在两汉逐步确立的“三纲五常”的名教也遭到质疑甚至是颠覆,人们开始从老庄哲学中寻求对人生意义的探求,从而建立了一种玄学的哲学思辨体系,并且对儒家思想发起冲击,主张自然而然而反对儒家制定的繁缛礼节即名教。
  (2)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尽管儒教遭到玄学者们的大肆挞伐,但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儒教思想又渐渐呈现复兴的态势。佛教是一种外来的异质文化,主张众生平等、出世出家等佛家教义,但在那个受到儒家纲常等级思想影响很深的时代里被视为异端,这样使得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举步维艰,为了使得佛教能够继续宏扬佛法,佛教思想也作出对儒教思想的让步与融合,提出了“孝”的主张。道教是在佛教之后产生的本土宗教,虽然借用了一些佛教的组织礼仪和传教方式,但还是以中国本土思想来排斥外来文化,不过通过不断的相互调解与融合,三教逐渐成并流之态。道教的产生和佛教在本土的流行,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儒教文化处于相对式微的发展阶段。
  三、儒释道三教并流
  包容博大的文化态度:唐朝立国,历届统治者都采取包容宽厚的思想文化和宗教政策,建国初就把大力倡导儒术,一代英主李世民还令孔颖达撰定《五经正义》,命天下传习。对于道教,他们甚至自认为是道家创始人李耳(老子)的后裔,更是推崇有加。初唐、盛唐时的佛教也是扶摇直上地发展,京畿之地的坊里60%都设立了寺庙,更有唐太宗派遣玄奘法师到西域取经和武则天大规模开凿洛阳龙门石窟的壮举。唐朝最为有影响力的文体为诗歌,在三位鼎鼎有名的大诗人中有李白、王维和杜甫,分别被称为“诗仙”、“诗佛”和“诗圣”,这也是唐朝三教并流的一个明显反映。
  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学说的命运
  (1)对于儒家文化的误读:辛亥革命取得一定程度上的成功,中华民国也创建了七八年,可仍然没能改变中国内忧外患的局面,一些肩负“救国”与“启蒙”的知识分子扛着“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其中就有很大的几个口号“打倒孔家店”、推翻“吃人的礼教”与“全盘西化”在当时的中国相当风靡,儒家文化被抬到了一个被攻击、被打倒、被彻底否定的地位。当时的中国人民的心理对于西方文化有着无比的向往之情,甚至快到了“西方的月亮都比较圆”的地步,于是加上自卑的文化心理,对儒家文化产生盲目极端的排斥心理。可毋庸置疑,就算到现在来反观儒家文化,都可以感叹到他的“仁民爱物”等思想具有人道主义的普世价值,也难怪余英时说“它(五四·新文化运动)一方面曾把中西文化的交流推倒一个新阶段,另一方面却也因加深了对中国文化本身的误解而使中西文化的融合错乱了步骤。” 说它是一场未完成的运动,是因为在一系列政治运动的波及干扰下,既没有重新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文化具有现代意识的价值体系,也没能构建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致体系,更没能使得中西文化在中国得到合理的融合。当然,也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唱反调的“学衡派”,就极力尊重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古典文化,坚决反对“全盘西化”,并极力宣扬儒家文化的精髓。   (2)现代新儒学派的兴起:儒家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与演变,几经风雨几遭打击,在新文化运动这种狂飙突进的思想运动中几乎遭到灭顶之灾,不过每每在社会大变革和大动荡的时候,儒家思想家就能适应、迎合时代的变迁而时时调整自己的学问重心与方向,就在这样的情形下,一些竭力想要保住中国文化传统本位的学者挺身而出,承续先秦原始儒家,特别是宋明新儒家的学术传统,以舒畅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比如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等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学派以儒为宗、糅合西方哲学思想的精义来恪守民族文化本位立场和自觉承袭儒家思想的文化使命感。 在20世纪下半期,以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在港、台东山再起,肩负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复兴的重大使命。
  五、结语
  由上述可得儒家学说的发展大体上经过了以下的发展演变过程:
  (1)儒家学说创立与发展:在春秋孔子时代创立,而在战国有了进一步传承和发展,虽然没能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但也算得上是显学,在百家争鸣的当时也有“非儒即墨”之说。汉武帝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将儒家学说定于官方地位。
  (2)儒家学说的式微:东汉末年乃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分裂割据,政治上的动乱以及道家产生和佛教的传入,在某种程度上对儒家学说造成冲击,儒家学说在艰难中缓步发展。
  (3)儒家学说与释家、道家并重发展:唐朝时期的儒释道三教并流,儒家学说得到官方支持,开始复苏并继续向前发展。
  (4)儒家学说的新突破:宋明时期,儒家学说中援引佛、道两家精义,一种新的儒家学说即理学开始兴盛与发展。
  (5)儒家学说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明末清初乃至清末,儒家学者开始怀疑先前的儒家教义,在“利义辩”中逐渐注重到“利”。
  参考文献:
  [1]朱熹(宋).《四书集注·论语集注·为政第二》岳麓书社,1987年6月
  [2]司马迁(汉).《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中华书局,2009年1月
  [3]朱熹(宋).《四书集注·论语集注·八佾第三》岳麓书社,1987年6月
  [4]朱熹(宋).《四书集注·论语集注·阳货第十七》岳麓书社,1987年6月
  [5]胡适著.《说儒》漓江出版社,2013年3月
  [6]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
  [7]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
其他文献
期刊
摘 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来临,档案作为知识的结晶和信息源,其需求量和利用率也相应越来越高,越来越被人们和社会高度重视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作为新时期的一项系统工程,在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和固定模式的基础上,正在积极探索创新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档案;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来临,档案作为知识的结晶和信息源,其需求量和利用率也相应越来越高
随着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县市广播电视台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存挑战。如何摆脱这种发展的状况,文章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县市广播电视台的新闻栏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当前,在我国的广播电视传媒中,广播电视正逐步向产业化发展,市场经济的大潮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各小县市的电视台被死死地限定在夹小的空间内,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使这些在夹缝中生存的电视人如何既要作好党和人民的“
新闻报道离不开主题,主题是新闻舆论导向的标志。文章就如何写好新闻的主题性报道进行了探讨。   现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不仅仅是靠组织和行政力量不推行,更多的是靠新闻媒体来传播,在新闻传播中,主题性报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推动作用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主题性报道?主题性报道是指具有明确主题思想的新闻报道,是媒体通过对客观事实的报道所表达出的主观意图,这种报道往往是集新闻与宣传特征为一体的,集中体现出
社会新闻因其特点而更被受众关注,作为社会新闻记者,更应掌握社会新闻的时效性原则,及时赶赴新闻现场,善于观察、勤于提问,最快时间把社会新闻公诸于众。   社会新闻是新闻的一大类别,是一个较大的范畴,它主要是指反映现实社会和自然界存在的客观社会新闻事实信息及社会生活中有关社会问题、伦理道德、社会风尚、生活情趣等的报道。与时政、经济、教育等领域的新闻相比较而言,更易于被广大受众所关注,恰因如此
从现实来看,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主阅读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提升不仅可以使学生自发地探究语文学科的内在规律,而且可以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技巧,进而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阅读技巧的把握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个性化因素的制约,为此,语文教师应在学生的阅读方面加以指导和点拨,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问题引领,提高自
笔者经过探究,给出一种利用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内棱的法向量计算二面角大小的方法:二面角A-DE-B的大小:如图1,设AD_1⊥DE于点D_1,再设BE_1⊥DE于点E_1,从而的大小就等于所求
摘 要: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小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可以帮助小学生在学习中、生活中、成长过程中树立一个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教师应在传授语文课本知识时结合实际有机渗透德育教育,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德育教育,从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德育教育;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是人生教育的起步和奠基阶段,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它在培养小学生的道德精
本文详细的介绍了焊接电源、焊接电流、焊接速度、电弧电压、焊接层数、焊条类形、焊条直径等工艺因素对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焊接质量的影响和造成的相关缺陷。详细的分析了单
每个节目都有自己的定位,节目的定位决定了节目的风格。我认为,老年节目的风格应该是平实,至少这是我们应该追寻的一个方向。平实是不花哨、不浮躁、不追流行、不媚时尚;平实是自然、是真实、是娓娓道来的亲切、是言之有物的质朴。平实是内容也是形式,是主宰和形式的灵魂。  一   电视专题节目绝大多数报道的是现在时,即现实发生的事,而老年节目却多有过去时。"话说从前"是老年人的特征,也是老年节目传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