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主题性报道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jock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报道离不开主题,主题是新闻舆论导向的标志。文章就如何写好新闻的主题性报道进行了探讨。
   现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不仅仅是靠组织和行政力量不推行,更多的是靠新闻媒体来传播,在新闻传播中,主题性报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推动作用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主题性报道?主题性报道是指具有明确主题思想的新闻报道,是媒体通过对客观事实的报道所表达出的主观意图,这种报道往往是集新闻与宣传特征为一体的,集中体现出党委政府的思路,充分发挥舆论的主导性。因此,做好主题性报道是新闻媒体重点努力的方向,也是其在新闻实践中大量采用的报道形式。但是,在做主题性报道过程中,由于新闻采编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有报道中简单化、八股化,缺乏生动性、鲜活性,新闻往往靠罗列一些数据,堆砌一些做法、成绩,使人们看上去就像是政府、部门的工作总结,这样的新闻必定导致受众接受程度低,宣传效果差。对地方电视台来说,在外宣工作中要达到较好的宣传效果,就必须转变做新闻的观念,抓重点、找角度、抓细节,创新表现手法,做到内容与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让主题报道更加深入人心,更容易让人接受,这样效果才会更好。
   做好主题性报道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选题时要注重题材的导向性,找准角度和“兴奋点”。在主题性报道中,对于党委政府的工作成绩说千个“好”字,也不如举一个实在的例子更让人觉得有说服力。要懂得受众心理,“艺术”地、有策略地做新闻,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新闻是有倾向性的,但光有立场还不行,做好主题性报道的首要问题是如何选好导向性强的题材。央视节目在选题上下了很多的功夫,很值得我们学习。象央视《新闻1+1》在选题方面,侧重民生,很多报道深度性强,如1月13日的《自行车:如何自行?》,广州市市长收到市民送来的自行车,以委婉的方式向市长反应自行车停车的不便。节目围绕这一事件展开评论,分析造成自行车停车难的原因。由于注重导向性,找准了角度和“兴奋”点,新闻自然上升了层次。节目播出后,在观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二是善于利用新闻背景。新闻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要求新闻从业者不仅仅运用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去及时发现、挖掘客观存在的新闻信息资源,同时还要善于运用新闻背景,最大限度地深化主题,提高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
   很多电视记者在做新闻时尽管前期采访做得不错,该拍的镜头有了,该采访的对象也有了,但是在写新闻稿件时却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不善于运用背景材料,总是停留在“点”上出不来。这样做新闻显得题材太小,尤其是要想往省级以上媒体送,提高外宣用稿量显然不行。这就涉及到做主题性报道如何把握从“点”到“面”的问题。要知道,在明确了报道主题后,“点”作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例子,起到的作用是深化、说明主题,为“面”服务,“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提炼主题的关键,但要做好“面”上的文章,就需要把握并恰当地运用好新闻背景资料。
   三是紧贴主题,宜近不宜远。紧贴新闻主题,才能在报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反之则没有多少实际意义。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创新,业内有一种做新闻的理念也在开始盛行,即在主题性报道中突破从点到面的传统做法,强化从点到点的自然过渡来突显主题。如央视的《新闻联播》去年推出了一个总结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的新版块,类似于“小家大事”,其中有一条新闻分别介绍了居住在不同城市的两家人,其家庭成员分别在不同的城市上班,但仍然可以经常全家团聚,原因是交通发达,不同城市间一两个小时就可到达。这条新闻把两家人的情况介绍完以后,新闻也就完了,也就是说,这条新闻在面上基本没有多少盘点、总结,而是把着墨点放在了“点”上,通过“点”与“点”的转换来说明我国在某一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当然,这类新闻不能说没有“面”上的内容,实际上,在叙述“点”的时候,通过一笔带过的简单的背景交代以及采访对象的同期声叙述,已基本把成就取得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了。由于背景资料在交代“点”的时候进行了合理的穿插,因此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是从国家方针、政策和各级各部门文件、材料、会议精神中,找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进行报道。我们在做主题性报道时要体现主动性和积极性,善于创新。新闻贵在新,可是在采访实践中,有的记者总是出现一个很困惑的问题,就是感觉围绕政府工作做的新闻好像做去做来就是那点内容,再去重复也没有什么新意。
   主题性报道只要选准了人物,讲好了故事,也就成功了一半。那么,在采访中如何把握“见人见事见细节”呢?重要的是精心选好一个(或几个)人物,讲好一段故事,细节要精彩、突出、感人、鲜活生动;人物的思想、观念要有对比、有冲突。作为电视新闻来讲,由于节目时间的限制,需要选取那些最突出、最生动、最有代表性的细节,比如采访对象的一声吆喝、一个微笑等,都是很好的细节。当然,如果能在后期编排上增加一些特效功能,并合理處理结构上的衔接问题,相信做出来的新闻就会真正体现电视的优势,不仅深化了报道内容和主题,还增强了可视性,达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作者简介:高宇光(1969.6-),男,黑龙江省富锦市广播电视台新闻部副主任。)
其他文献
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干旱,导致江河、湖泊水位异常偏低。农业、水产、养殖业遭受损失,水运和生态环境受到影响,部分地区出现饮水困难。文章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新华网和搜狐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学习语文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对语文文本的分析和解读。对文本的解读首先必须从文本的立意开始,然后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深入的研读。传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总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现在可供学生查阅的资料更丰富,已经不再局限于过去的“课课通”这样单一的参考书,百度文库或者豆丁网这样新兴的网络资源已被越来越多的学生使用。有了如此众多材料的解读,打开了学生对多元文本解读的大门,拓展了他们学习语文的途径。  一、依托文本,
摘 要:现代社会的标志就是工业革命后人类学会了生产各种工具。而石器时代的各种简单粗糙的工具是后来出现的机械的先驱。从制造简单工具递进到制造由许多个零件、部件组成的现代机械,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工业革命更是加快了机械的发展,把机械推向了一个更高的维度。无数的机械走进了我们寻常的百姓生活中,小到我们的计时手表,大到汽车飞机,都离不开机械的范畴。  关键词:生活;机械;常识  一、目的  人类日常
在江苏淮北地区土地平整后形成的生土上,对水稻小麦水稻、水稻油菜水稻、水稻绿肥水稻3种种植模式不同施肥条件下的氮、磷、钾产投比及与土壤肥力关系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
老街  这是一座小县城,小县城有一条老街。老街下面是一条小河。河面虽不宽,一座小桥就过去了,但河水很深,有好几米。老街确是很老了,像一位满脸皱纹的老人坐在小河边。高高低低两溜儿小瓦房。屋顶铺满飘落的树叶,杂草从树叶下探出头,瘦瘦高高地往上长,微风吹来就急忙弯下腰,几分颤抖,又有几分欢乐。风儿抱起片片树叶,悠悠地撒在小街上。街面用厚厚的条石铺成,横横地到小街尽头。时光老人驮着沉沉的岁月从小街走过,早
期刊
解说词配画面,说教式的议论是目前众多电视专题片的固定模式,表现形式单调,声画两层皮,缺乏真实感等问题是各级电视台在专题片创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文章作者从新的视角,对电视专题片的创作、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看法。问题选的准,论述深刻、有力,令人信服发人深省,对各级电视台专题片创作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值得广大电视工作者借鉴。   近年来,随着电视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大家对电视的要
期刊
摘 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来临,档案作为知识的结晶和信息源,其需求量和利用率也相应越来越高,越来越被人们和社会高度重视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作为新时期的一项系统工程,在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和固定模式的基础上,正在积极探索创新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档案;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来临,档案作为知识的结晶和信息源,其需求量和利用率也相应越来越高
随着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县市广播电视台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存挑战。如何摆脱这种发展的状况,文章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县市广播电视台的新闻栏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当前,在我国的广播电视传媒中,广播电视正逐步向产业化发展,市场经济的大潮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各小县市的电视台被死死地限定在夹小的空间内,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使这些在夹缝中生存的电视人如何既要作好党和人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