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如能投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那么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师生关系;情绪;社会实践
教学活动离不开对学生情感的陶冶,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者就必须在教学中投入自己的情感,通过一定的情感氛围,融事于理、融理于情,充分调动学生探索、发现的兴趣,拨动他们求真、求善、求美的心弦,最终达到知、情、信、意、行的统一,从而达成育人的目标。思想品德课的学科性质和教学原则决定了思想品德教师更需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下面就情感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关爱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老师的注意、鼓励、肯定、尊重、关爱,会让学生如沐春风,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情绪,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在感悟交流的氛围中进行的,知识的传递是以心理间的相互影响为前提的。初中生一般都具有依赖性、趋向性,对于那些真心关爱他们的老师,会显得愿意亲近,甚至崇拜,偏爱老师所任教的学科,老师的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句赞许都可以给他们带来愉悦和力量。特别是对一些后进生,要促使他们情感转变,以至行为转变,不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指导他们、感化他们、温暖他们,不帮他们营造良好的集体环境、家庭环境,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的。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
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以个体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如,讲到“感受社会变化”一目中的我国社会也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时,学生脑海中会浮现出许多时事信息,如食药安全问题、生态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冷漠现象,学生的问题就是社会问题的反映,教师必须放手让学生大胆质疑,再用感人的事例,正面进行精致煽情,渲染气氛,让学生沉浸在丰富的、向上的社会生活世界中,从中得到共鸣,产生共享,经历感悟,达成共识。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己发现感知
新课程改革要求“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直观、具体的情境往往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我们要及时将预设的情境与教学内容完整、有机的结合,营造体验的氛围,在这一氛围中让学生学到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在学习“宽容的作用”这一知识点时,利用书本中的“公共汽车上的冲突”设计小品,请两组同学上来表演,再现情境,让潜在的道理以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和道德品质的提升。利用情境,结合教材设计问题,特别是具有探索性、研究性、开放性的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才能展现答案的多样性,这样的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他们把知识内化为素质,外化为行动。
四、发挥环境感化的效应,陶冶学生的情感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充分利用好存在的特定环境可以丰富教育手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情感,提高教学效果。如,植树节时进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教育,教育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国庆节时进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他们爱国主义情感;圣诞节、感恩节等外来节日时,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做到“洋为中用”。
我们生活的世界瞬息万变,时政热点问题贴近实际,学生可通过各种途径获得资料,时事政治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如,讲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我让学生课前按小组收集资料,在课堂上把收集的资料大家分享,学生收集了劣质奶粉、地沟油、瘦肉精等热点事例,展示了各自的才能,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增强了法律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提升了道德品质,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注重情感体验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平常教学中,应按照新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结合本校实际、学生的实际,开展各种特色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如,开展尊老敬老活动、主题板报评比活动、“环保小卫士”活动、义务劳动、捐款献爱心活动、其他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同时,注重地方资源的开发利用,如,组织学生参观顾正红烈士故居、组织学生参观新四军纪念馆、组织学生欣赏东台发绣作品等。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这样才能产生将来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努力的情感和态度。这也很好地印证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
思想品德教学必须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形式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情感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亲近社会、关注国家,使他们在体验和实践中产生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不断提高自身,完善自我,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单位 江苏省滨海县正红初级中学)
编辑 薄跃华
关键词:师生关系;情绪;社会实践
教学活动离不开对学生情感的陶冶,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者就必须在教学中投入自己的情感,通过一定的情感氛围,融事于理、融理于情,充分调动学生探索、发现的兴趣,拨动他们求真、求善、求美的心弦,最终达到知、情、信、意、行的统一,从而达成育人的目标。思想品德课的学科性质和教学原则决定了思想品德教师更需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下面就情感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关爱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老师的注意、鼓励、肯定、尊重、关爱,会让学生如沐春风,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情绪,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在感悟交流的氛围中进行的,知识的传递是以心理间的相互影响为前提的。初中生一般都具有依赖性、趋向性,对于那些真心关爱他们的老师,会显得愿意亲近,甚至崇拜,偏爱老师所任教的学科,老师的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句赞许都可以给他们带来愉悦和力量。特别是对一些后进生,要促使他们情感转变,以至行为转变,不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指导他们、感化他们、温暖他们,不帮他们营造良好的集体环境、家庭环境,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的。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
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以个体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如,讲到“感受社会变化”一目中的我国社会也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时,学生脑海中会浮现出许多时事信息,如食药安全问题、生态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冷漠现象,学生的问题就是社会问题的反映,教师必须放手让学生大胆质疑,再用感人的事例,正面进行精致煽情,渲染气氛,让学生沉浸在丰富的、向上的社会生活世界中,从中得到共鸣,产生共享,经历感悟,达成共识。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己发现感知
新课程改革要求“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直观、具体的情境往往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我们要及时将预设的情境与教学内容完整、有机的结合,营造体验的氛围,在这一氛围中让学生学到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在学习“宽容的作用”这一知识点时,利用书本中的“公共汽车上的冲突”设计小品,请两组同学上来表演,再现情境,让潜在的道理以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和道德品质的提升。利用情境,结合教材设计问题,特别是具有探索性、研究性、开放性的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才能展现答案的多样性,这样的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他们把知识内化为素质,外化为行动。
四、发挥环境感化的效应,陶冶学生的情感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充分利用好存在的特定环境可以丰富教育手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情感,提高教学效果。如,植树节时进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教育,教育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国庆节时进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他们爱国主义情感;圣诞节、感恩节等外来节日时,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做到“洋为中用”。
我们生活的世界瞬息万变,时政热点问题贴近实际,学生可通过各种途径获得资料,时事政治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如,讲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我让学生课前按小组收集资料,在课堂上把收集的资料大家分享,学生收集了劣质奶粉、地沟油、瘦肉精等热点事例,展示了各自的才能,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增强了法律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提升了道德品质,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注重情感体验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平常教学中,应按照新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结合本校实际、学生的实际,开展各种特色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如,开展尊老敬老活动、主题板报评比活动、“环保小卫士”活动、义务劳动、捐款献爱心活动、其他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同时,注重地方资源的开发利用,如,组织学生参观顾正红烈士故居、组织学生参观新四军纪念馆、组织学生欣赏东台发绣作品等。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这样才能产生将来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努力的情感和态度。这也很好地印证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
思想品德教学必须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形式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情感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亲近社会、关注国家,使他们在体验和实践中产生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不断提高自身,完善自我,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单位 江苏省滨海县正红初级中学)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