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在提问时,往往不知如何抓住要点,因此,如何让学生学会提问,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基本方法,学会把学习中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可以从审题中质疑、内容上质疑。
关键词:审题;质疑;内容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叫学问?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而学生在提问时,往往不知如何抓住要点,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提问艺术的指导。因此,如何让学生学会提问,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基本方法,学会把学习中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
一、审题中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许多文题能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有趣或有探究性的问题。这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在学习《我们家的男子汉》时,就引导学生从标题中提出问题:(1)什么样的人是男子汉?(2)谁是我们家的男子汉?(3)他为什么可以称得上男子汉?学生根据标题设问,引起阅读兴趣,急切去研读课文,寻找答案。教师只要抓好这几个问题,教学重点、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二、内容上质疑
1.从内容强调处质疑
写文章时为了强调某处,往往会在内容上反复,这种反复暗藏玄机,在这里发问,往往会由点到面去了解作家的精心构思。
如,《白楊礼赞》中贯穿全文的线索“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在文中反复出现,强调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可引导学生提问:这一句为什么在文中反复出现?学生在讨论后自然就理解了文章的结构线索及作者的情感,也会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有了更深的理解。
2.从内容矛盾处质疑
不少课文在内容上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着墨之处,在这些方面让学生思考提问,往往可把课文理解得更深,使学生思维深化。
如,《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引导学生大胆提问:“大约”“的确”不是自相矛盾吗?大胆讨论后明确:“我”到“现在”一直没有得到他的确实消息,所以用“大约”来表示猜测。但根据他最后一次离开酒店的悲惨情况看,在那冷酷无情的社会里,他的死又是无疑的。这个结尾留给人们广阔的想象空间,更有无穷的悲剧意味。
3.从内容照应处质疑
文章讲究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有的文章照应很经典,而有的则留下一些遗憾,可引导学生在这些地方质疑。
如,《爱莲说》的首尾都是对三种花的看法,为什么前面是按照菊、牡丹、莲的顺序排列,而结尾却颠倒了原来的顺序呢?而且语气也是陈述、疑问、感叹变化着使用呢?引导学生在此提问,明白作者深意。
4.从内容空白处质疑
写作中要注重文章的“悬念”艺术,尤其文学作品更讲究给读者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抓住这样的余地去发问,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问题兴趣。
如,泰格特的《窗》中,那位远窗者费尽心机、见死不救,终于躺到窗边,“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小小说在此戛然煞笔,余音袅袅。学生利用这一空白马上就提问:为什么那靠窗者能看到美丽的风景,而他却不能呢?这一问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又有一学生提问:如果那位远窗者至今还活着,他又会如何呢?这一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绪。
类似的发问适用于各种文体,如议论文,可补充论据、论点;说明文,可补充说明方法等等。
总之,提问方法很多,关键是教师要多引导、多训练,学生的提问便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同时,要防止出现两种现象:“无疑而问”“不思就问”。学生学会了提问,学习就会精彩无限。
参考文献:
[1]刘芬.让学生敢问善问.中国教育报,2002.
[2]司成勇.学会提问:“学问”教学的理论研究与模式建构.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03.
[3]刘显国.课堂提问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06.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洛阳初级中学)
编辑 薄跃华
关键词:审题;质疑;内容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叫学问?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而学生在提问时,往往不知如何抓住要点,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提问艺术的指导。因此,如何让学生学会提问,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基本方法,学会把学习中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
一、审题中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许多文题能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有趣或有探究性的问题。这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在学习《我们家的男子汉》时,就引导学生从标题中提出问题:(1)什么样的人是男子汉?(2)谁是我们家的男子汉?(3)他为什么可以称得上男子汉?学生根据标题设问,引起阅读兴趣,急切去研读课文,寻找答案。教师只要抓好这几个问题,教学重点、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二、内容上质疑
1.从内容强调处质疑
写文章时为了强调某处,往往会在内容上反复,这种反复暗藏玄机,在这里发问,往往会由点到面去了解作家的精心构思。
如,《白楊礼赞》中贯穿全文的线索“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在文中反复出现,强调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可引导学生提问:这一句为什么在文中反复出现?学生在讨论后自然就理解了文章的结构线索及作者的情感,也会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有了更深的理解。
2.从内容矛盾处质疑
不少课文在内容上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着墨之处,在这些方面让学生思考提问,往往可把课文理解得更深,使学生思维深化。
如,《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引导学生大胆提问:“大约”“的确”不是自相矛盾吗?大胆讨论后明确:“我”到“现在”一直没有得到他的确实消息,所以用“大约”来表示猜测。但根据他最后一次离开酒店的悲惨情况看,在那冷酷无情的社会里,他的死又是无疑的。这个结尾留给人们广阔的想象空间,更有无穷的悲剧意味。
3.从内容照应处质疑
文章讲究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有的文章照应很经典,而有的则留下一些遗憾,可引导学生在这些地方质疑。
如,《爱莲说》的首尾都是对三种花的看法,为什么前面是按照菊、牡丹、莲的顺序排列,而结尾却颠倒了原来的顺序呢?而且语气也是陈述、疑问、感叹变化着使用呢?引导学生在此提问,明白作者深意。
4.从内容空白处质疑
写作中要注重文章的“悬念”艺术,尤其文学作品更讲究给读者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抓住这样的余地去发问,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问题兴趣。
如,泰格特的《窗》中,那位远窗者费尽心机、见死不救,终于躺到窗边,“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小小说在此戛然煞笔,余音袅袅。学生利用这一空白马上就提问:为什么那靠窗者能看到美丽的风景,而他却不能呢?这一问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又有一学生提问:如果那位远窗者至今还活着,他又会如何呢?这一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绪。
类似的发问适用于各种文体,如议论文,可补充论据、论点;说明文,可补充说明方法等等。
总之,提问方法很多,关键是教师要多引导、多训练,学生的提问便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同时,要防止出现两种现象:“无疑而问”“不思就问”。学生学会了提问,学习就会精彩无限。
参考文献:
[1]刘芬.让学生敢问善问.中国教育报,2002.
[2]司成勇.学会提问:“学问”教学的理论研究与模式建构.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03.
[3]刘显国.课堂提问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06.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洛阳初级中学)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