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活教育理念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基石,生活教育理念给学校课程教育指明了方向,促进了学校课程教育的发展。初中物理课程教学也要更多地融入生活教育思想,灵活选择教学策略,推进初中物理教学不断优化,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引领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物理学科素养。本文就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生活教育理念提出几点策略。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16-0150-02
初中物理学科知识往往是源于日常生活,与现实世界息息相关。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日常生活,将学习素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就可以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初中物理教师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积极探寻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努力将物理知识置于生活中去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认识物理知识的本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1]。教师要将生活教育理念融入物理教学,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引导学生将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那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生活教育理念,采用更多灵活有效的策略来优化物理课堂教学呢?
1 融入生活化情境,激起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欲
物理学科较为抽象,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这会影响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一些学生对物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差,如果想要慢慢改善这种状况,教师就必须创新物理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学习方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紧贴学生生活的情境,以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自主进行物理知识的探究。这样,学生既能习得知识,又能解决与生活相关的物理问题,同时也能够体会到物理就源于生活。
以“光和电”的教学为例,课本借助自然界中神奇的闪电现象引入本课的学习内容,接着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引出摩擦起电等知识。教师可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加上简单的小实验让学生初步感知静电相关知识。如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盛放小糖块的瓶子,将瓶子摇晃几下,就很难把瓶中的小糖块倒干净。又如取一个塑料袋,通常很难把这个塑料袋口一下子打开,将塑料袋搓搓后,即可轻松分开袋口;冬天夜上睡觉时,脱下毛衣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还伴随着小“火花”……这些神奇的现象,能够激发学生对摩擦起电相关知识的学习热情与探究欲望。
2 选择源于生活的实验,让生活融入物理课堂
实验是学习物理知识的主要方式之一。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探索,能近距离观察到物理现象,从而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更具深度。一些学校的实验设备不足,实验器材不能满足物理实验的需求,但只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利用好身边的素材引导学生开展生活化物理实验,就能够激发学生开展物理实验的兴趣。
如在“杠杆原理”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在吃饭时,用筷子夹起较大块且较重的食物时,怎么握筷子比较省力?并让学生尝试着用筷子来夹起较重的物体,之后带领学生分析支点、动力点与阻力点,进而让学生充分理解省力、费力杠杆的原理。又如学习“升力”的相关知识时,要让学生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器材进行实验。让学生把两张纸竖着摆放,自然下垂,然后沿着纸张的中间吹气,努力将两张纸吹开,学生不难发现,越是用力吹气,两张纸就合得越紧。经过动手实验,让学生分析让纸张合紧的力量到底从哪里来,进而让学生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之间的关系。
3 巧设生活化物理问题,培养物理学科思维能力
研究表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效果是比较差的,而通过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知识,能使学生的学习比较高效,也便于学生建构整体认知,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巧妙预设生活化的物理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通过分析、归纳与总结,进而掌握相关知识。
3.1 巧设对比性问题,清晰理解知识
在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会出现混淆。此时,教师就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實际,通过设置对比性问题,让学生充分理解不同物理知识间的差异,从而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知识,不断提升学习效果。
如在学习“重力与压力”时,笔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力与压力的区别,在课前设置了如下问题:
(1)你能感受到自己所受到的重力吗?什么时候能够感受到?
(2)你站立在地面上所受到的重力与坐着时受到的重力一样吗?
(3)你能感受到自己对地球的压力吗?
(4)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与压力的方向“垂直于物体”是一样的吗?
(5)你所受到地球的重力与你对地球的压力一
样吗?
(6)你站在有坡度的地面时,受到的重力与对地球的压力一样吗?
笔者预设了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探析,在渐进的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对压力这一概念的深度认知,也让学生学会准确区分压力与重力。
3.2 分解疑难性问题,深入知识本质
在初中物理知识中,往往有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此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洞悉其中的各部分知识,把握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分解性理解,从而更好地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分解性问题的解决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引领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如在“探究汽化与液化的特点”这一部分的教学中,在讲解液化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解性理解,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 (1)寒冬的早晨,常常会见到玻璃上附着一些水雾,这是水的哪一种物态变化?
(2)水蒸气的温度是多少?
(3)水蒸气的温度与窗户玻璃的温度相比,谁的温度较低?
(4)水蒸气在怎样的条件下会液化?
(5)水蒸气液化为水雾,会在玻璃的哪一面呢?
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笔者将液化这一概念的理解过程进行有效分解,借助学生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的认知进行物理知识探索,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知识。
4 走进日常生活,灵活运用物理知识
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知识的最终目标。基于此,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日常生活,灵活运用已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让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一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往往是三分钟热度,很难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基于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灵活结合,引发学生对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思考。同时,每当学习了新的物理知识,教师都应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便提升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习了“影响水蒸气液化快慢的因素”这一节知识后,笔者就向学生提问:“小明的妈妈买了一些水果,但是买多了,兩三天都吃不完,你能帮她想出让水果保鲜的办法吗?”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交流探讨。有的学生说:“可以套上塑料袋。”有的学生说:“放冰箱冷藏。”有的学生说:“把水果放到阴凉处。”通过联系生活,学生便能学会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又如在学习了“平面镜成像原理”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的实际问题:某地需要沿着一条河流给相隔较远的两个小村子建一个水库,请通过画图的方式来找出距离两个村子最近的位置,在此建立水库。学生就能够积极利用已学的光学知识作图,找出距离两个村子最近的位置。
总之,在当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积极联系生活实际,让生活化教育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与能力的源泉,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胡翠平(1972~),女,汉族,江苏宿迁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物理教学。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16-0150-02
初中物理学科知识往往是源于日常生活,与现实世界息息相关。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日常生活,将学习素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就可以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初中物理教师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积极探寻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努力将物理知识置于生活中去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认识物理知识的本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1]。教师要将生活教育理念融入物理教学,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引导学生将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那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生活教育理念,采用更多灵活有效的策略来优化物理课堂教学呢?
1 融入生活化情境,激起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欲
物理学科较为抽象,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这会影响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一些学生对物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差,如果想要慢慢改善这种状况,教师就必须创新物理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学习方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紧贴学生生活的情境,以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自主进行物理知识的探究。这样,学生既能习得知识,又能解决与生活相关的物理问题,同时也能够体会到物理就源于生活。
以“光和电”的教学为例,课本借助自然界中神奇的闪电现象引入本课的学习内容,接着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引出摩擦起电等知识。教师可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加上简单的小实验让学生初步感知静电相关知识。如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盛放小糖块的瓶子,将瓶子摇晃几下,就很难把瓶中的小糖块倒干净。又如取一个塑料袋,通常很难把这个塑料袋口一下子打开,将塑料袋搓搓后,即可轻松分开袋口;冬天夜上睡觉时,脱下毛衣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还伴随着小“火花”……这些神奇的现象,能够激发学生对摩擦起电相关知识的学习热情与探究欲望。
2 选择源于生活的实验,让生活融入物理课堂
实验是学习物理知识的主要方式之一。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探索,能近距离观察到物理现象,从而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更具深度。一些学校的实验设备不足,实验器材不能满足物理实验的需求,但只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利用好身边的素材引导学生开展生活化物理实验,就能够激发学生开展物理实验的兴趣。
如在“杠杆原理”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在吃饭时,用筷子夹起较大块且较重的食物时,怎么握筷子比较省力?并让学生尝试着用筷子来夹起较重的物体,之后带领学生分析支点、动力点与阻力点,进而让学生充分理解省力、费力杠杆的原理。又如学习“升力”的相关知识时,要让学生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器材进行实验。让学生把两张纸竖着摆放,自然下垂,然后沿着纸张的中间吹气,努力将两张纸吹开,学生不难发现,越是用力吹气,两张纸就合得越紧。经过动手实验,让学生分析让纸张合紧的力量到底从哪里来,进而让学生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之间的关系。
3 巧设生活化物理问题,培养物理学科思维能力
研究表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效果是比较差的,而通过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知识,能使学生的学习比较高效,也便于学生建构整体认知,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巧妙预设生活化的物理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通过分析、归纳与总结,进而掌握相关知识。
3.1 巧设对比性问题,清晰理解知识
在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会出现混淆。此时,教师就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實际,通过设置对比性问题,让学生充分理解不同物理知识间的差异,从而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知识,不断提升学习效果。
如在学习“重力与压力”时,笔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力与压力的区别,在课前设置了如下问题:
(1)你能感受到自己所受到的重力吗?什么时候能够感受到?
(2)你站立在地面上所受到的重力与坐着时受到的重力一样吗?
(3)你能感受到自己对地球的压力吗?
(4)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与压力的方向“垂直于物体”是一样的吗?
(5)你所受到地球的重力与你对地球的压力一
样吗?
(6)你站在有坡度的地面时,受到的重力与对地球的压力一样吗?
笔者预设了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探析,在渐进的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对压力这一概念的深度认知,也让学生学会准确区分压力与重力。
3.2 分解疑难性问题,深入知识本质
在初中物理知识中,往往有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此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洞悉其中的各部分知识,把握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分解性理解,从而更好地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分解性问题的解决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引领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如在“探究汽化与液化的特点”这一部分的教学中,在讲解液化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解性理解,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 (1)寒冬的早晨,常常会见到玻璃上附着一些水雾,这是水的哪一种物态变化?
(2)水蒸气的温度是多少?
(3)水蒸气的温度与窗户玻璃的温度相比,谁的温度较低?
(4)水蒸气在怎样的条件下会液化?
(5)水蒸气液化为水雾,会在玻璃的哪一面呢?
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笔者将液化这一概念的理解过程进行有效分解,借助学生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的认知进行物理知识探索,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知识。
4 走进日常生活,灵活运用物理知识
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知识的最终目标。基于此,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日常生活,灵活运用已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让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一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往往是三分钟热度,很难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基于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灵活结合,引发学生对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思考。同时,每当学习了新的物理知识,教师都应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便提升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习了“影响水蒸气液化快慢的因素”这一节知识后,笔者就向学生提问:“小明的妈妈买了一些水果,但是买多了,兩三天都吃不完,你能帮她想出让水果保鲜的办法吗?”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交流探讨。有的学生说:“可以套上塑料袋。”有的学生说:“放冰箱冷藏。”有的学生说:“把水果放到阴凉处。”通过联系生活,学生便能学会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又如在学习了“平面镜成像原理”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的实际问题:某地需要沿着一条河流给相隔较远的两个小村子建一个水库,请通过画图的方式来找出距离两个村子最近的位置,在此建立水库。学生就能够积极利用已学的光学知识作图,找出距离两个村子最近的位置。
总之,在当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积极联系生活实际,让生活化教育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与能力的源泉,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胡翠平(1972~),女,汉族,江苏宿迁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