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成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技术之一。当前,计算机与 网络逐步渗透于各行各业,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近,不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 和生活。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也越来越重要,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
在我校一周只安排一节信息技术课,是作为所谓的副科来上的,但学生们是非常的喜欢。信息技术课一到,学体们是欢呼雀跃。教室里是充满了一派“喜庆”气氛。但作为教师,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如何教好这门课,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谈谈我自己在几个方面的教学思考:
一、 巧设“导语”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使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乐于去学新的知识。 中学生的年龄、心理决定了他们对各种新生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有极强的求知欲望。作为计算机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从而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 使他们乐学。当然这儿所说的“导语”,不仅仅是指“语言”,还可以是“范例”。让学生看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教师制作完的成品。比如:讲解WORD时,我就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出能够反应每节课知识点的范例,“春”“迎国庆板报”、“父亲节贺卡”、以“光盘行动这时就不能任由他们胡闹了,要认真的上好这节课,让学生要学到一点有用的东西,而不是任由他们上上网就算了。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为主题的用Word设计的版报等。用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总之,上课开始,巧设“导语”,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从而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学习,认真对待这门课程,才会有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 巧妙设计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的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務”。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从而让学生拥有学习真正主动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任务”,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学习WORD中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父亲节贺卡”,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方式。如我所愿,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于我补充的内容,他们也掌握的既快又牢固。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的目标在于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它特有的优势展示着强大的生命力。
三、运用“小组长教学”法
“小组长教学”是指由一个学生教其他学生的个别化教学方法,是一种辅助教学方法。目的是通过同学之间的教与学来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互教互学,以便促进全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意识,形成合作互助的精神。
四、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课程改革中,教师不能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要把握好教学进程的坡度,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和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学生试着自己去解决,在自身实践中体会和提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关注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教师也要做到少讲,让学生自学,做到精讲多练,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
五、演示、实践
结合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传奇世纪”电子教室的“教师演示”功能,把学生机的屏幕锁定,使学生机的屏幕信息与教师机一致。这样再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5-20分钟进行讲解、示范,并力求讲话幽默风趣,有感染力。当然按照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一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上机实践,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尽量精讲、少讲,把时间最大限度的放给学生去上机实践。 因为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我觉得应该让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探索课本没有的知识,扩大知识面。
六、合理设计评价制度
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对教学效果做出的价值判断。通过评价,学生可以知道自己学习成绩的进步,会产出成绩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一个好的评价可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内在动力和需要,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
总之,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从新的教学观念入手,营造创新环境,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让学生觉得喜欢学想学信息技术,让他们觉得学着一门课是有意思的,有用的,有价值的。同时,也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际应用中创造发展。
在我校一周只安排一节信息技术课,是作为所谓的副科来上的,但学生们是非常的喜欢。信息技术课一到,学体们是欢呼雀跃。教室里是充满了一派“喜庆”气氛。但作为教师,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如何教好这门课,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谈谈我自己在几个方面的教学思考:
一、 巧设“导语”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使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乐于去学新的知识。 中学生的年龄、心理决定了他们对各种新生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有极强的求知欲望。作为计算机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从而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 使他们乐学。当然这儿所说的“导语”,不仅仅是指“语言”,还可以是“范例”。让学生看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教师制作完的成品。比如:讲解WORD时,我就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出能够反应每节课知识点的范例,“春”“迎国庆板报”、“父亲节贺卡”、以“光盘行动这时就不能任由他们胡闹了,要认真的上好这节课,让学生要学到一点有用的东西,而不是任由他们上上网就算了。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为主题的用Word设计的版报等。用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总之,上课开始,巧设“导语”,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从而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学习,认真对待这门课程,才会有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 巧妙设计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的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務”。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从而让学生拥有学习真正主动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任务”,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学习WORD中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父亲节贺卡”,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方式。如我所愿,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于我补充的内容,他们也掌握的既快又牢固。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的目标在于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它特有的优势展示着强大的生命力。
三、运用“小组长教学”法
“小组长教学”是指由一个学生教其他学生的个别化教学方法,是一种辅助教学方法。目的是通过同学之间的教与学来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互教互学,以便促进全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意识,形成合作互助的精神。
四、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课程改革中,教师不能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要把握好教学进程的坡度,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和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学生试着自己去解决,在自身实践中体会和提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关注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教师也要做到少讲,让学生自学,做到精讲多练,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
五、演示、实践
结合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传奇世纪”电子教室的“教师演示”功能,把学生机的屏幕锁定,使学生机的屏幕信息与教师机一致。这样再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5-20分钟进行讲解、示范,并力求讲话幽默风趣,有感染力。当然按照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一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上机实践,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尽量精讲、少讲,把时间最大限度的放给学生去上机实践。 因为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我觉得应该让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探索课本没有的知识,扩大知识面。
六、合理设计评价制度
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对教学效果做出的价值判断。通过评价,学生可以知道自己学习成绩的进步,会产出成绩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一个好的评价可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内在动力和需要,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
总之,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从新的教学观念入手,营造创新环境,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让学生觉得喜欢学想学信息技术,让他们觉得学着一门课是有意思的,有用的,有价值的。同时,也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际应用中创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