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元认知的概念及结构,围绕国内外元认知的研究现状,评价了当前元认知的测量手段,最后针对主要几种元认知训练技术进行了总结。毋庸置疑,元认知概念的引进,拓宽了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视角。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该课题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关键词: 元认知 元认知评定 元认知训练 学习策略
元认知概念源于Flavell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所做的一项试验,他让学前儿童和小学生学习一批材料,直到他们都确信自己完全能够回忆出来为止。小学生完成学习后,通过测验,发现他们的确掌握了所有学习内容,而当学前儿童报告完成学习后,经过测验,发现他们并没有掌握所有的学习任务。
一、元认知的含义及结构述评
Flavell指出,这是因为学前儿童不能像小学生那样有效地监控、检验学习过程,调节相应的学习策略。在当时,其他人的研究也验证了这种现象的存在。因此,Flavell提出一个新概念:元认知。Flavell给元认知下的定义为:“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它相关事情的知识”,以及“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1981年,他对元认知作了更简练的概括:“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随后,又有不少学者又给出了元认知的概念,A.Brown与L. Baker认为,元认知是“个人对认知领域的知识和控制”。Yussen认为:“宽泛地讲,元认知可认为是反映认知本身的知识体系或理解过程。”Weinert则将元认知描述为“第二层次的认知:对思维的思维,关于知识的知识,对活动的反省”。Patricia认为:“元认知指关于心智运作的任一方面的知识,以及对这种运作的导向过程。”Sternberg通过将元认知与认知进行对比来揭示其含义:“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认知包含对世界的知识以及运用这种知识去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元认知涉及对个人的知识和策略的监测、控制和理解。”由此可见,目前学术界对元认知的定义还存在争议,对于元认知本质的探讨还在继续。
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学者董奇引入了元认知概念,元认知最初的引入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根据对中国期刊网(www.cnki.net)的检索来看,1989年至2001年有关元认知的学术论文总数不到300篇。但仍有一部分学者对元认知的概念、性质、结构进行了探讨。董奇、陈英和等根据国外的研究成果,认为元认知由3部分组成: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调节。程素萍主张元认知由关于认知的知识、认知调节组成。汪玲等人基于实证研究探讨了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技能构成的三成分模型。2001年以后,有关元认知的研究呈现了稳步上升的趋势,从初期的理论探讨,到细致的实证性研究,元认知已逐步深入个学科、领域。从另一方面来讲,元认知研究的兴起,同国内近年来提倡的素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不过,目前的研究表明,国内还缺乏有效评定元认知能力的工具,另外,元认知能力的训练方法还在探索阶段。
二、元认知的评定方法述评
元认知的实证研究必然涉及元认知的评定。目前,元认知的评定方法主要有自我报告法、出声思考法、对自发的个人言语的观察、作业评定法等。
自我报告法是评定元认知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提供某一任务,由被试报告在完成任务时的元认知活动。一种程序是让儿童完成任务,然后进行事后报告;另一种则不进行实际操作,而要求儿童设想自己在操作时的可能情况,并做出报告。提问的方式也有两种:开放性问题和选择性问题。关于计分方法,选择性问题计分比较简单;而开放性问题计分较复杂,有两种可行的方式:定性分析,如评价报告的流畅性如何,量化计分,如计算被试所报告的不同策略的数量或它占所有可能的策略的总和的百分比。量化计分也可以辅以定性分析,如以等级来标定被试报告的抽象性、普遍性、分化性等。
出声思考法要求被试在进行任务操作时,用语言表达自己所思所想的一切,以推断元认知水平。
作业评定法即直接依据被试的作业来评定元认知。要求被试解决某一问题,或对同伴进行指导;通过观察、分析被试的解题过程或对同伴的指导,来推断被试的元认知能力。综上所述,这些方法很难将被试的元认知能力、自我反省能力以及言语表达能力等区分开来。在使用时,应参考2种或2种以上的方法,这样才能获得更可靠的资料。
国外用于元认知能力的测量主要有四种,这四种方法是:“生成的策略”、“词列发生”、“散句的组织”和“回避作业难度”。国外学者Karen对这四种元认知测量应用多种统计手段进行了检验。分析表明:每种测量对它所测的东西来说,是有效的、可信的。但是,这些测量可能是过于单一,以至于难以测量共同的、一般的元认知能力或结构。
另外,问卷法也是量化个体元认知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国外学者Schraw根据Brown的元认知定义编制了《元认知意识问卷》(MAI),包含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调节两个分量表,目前是国外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元认知测量工具。《状态元认知问卷》由欧尼尔编制,状态元认知被定义为人们在智力情境下随强度和时间变化的一种瞬间状态。该问卷由20个题目构成,测量个体在特定智力情境下的元认知特点,包括计划、监控、认知策略、自我意识等四个分维度。国内学者汪玲、郭德俊、方平等人编制修订的《元认知问卷》,该问卷由56个题目组成,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技能三个分量表。还有最新编制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元认知技术问卷。该问卷包括31个项目,分别是计划10项,监测11项,调控10项。该问卷具有很好的区分度,同质性信度、分半信度、重测信度都较好,经分析该问卷的内容效度和构想效度也较好。
三、关于元认知的训练技术述评
元认知训练指通过提高学生元认知知识,激发元认知体验,加强元认知调控以促进元认知能力的手段及途径。一般来说,元认知的训练并不拘泥于哪一种方法。只要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并进一步调控思考策略的手段,都可以作为元认知训练方法。
有人曾对多种训练方法进行过归纳,提出了一些较为常用的方法,如国内学者莫雷将国外有关元认知训练的方式划分为四类:自由放任式、直接传授式、元记忆获得程序与启发式自我提问。师保国则根据适用范围及其与学科知识结合的程度,将这些训练方法归纳为三种类型:通用型、结合一般学科型以及结合具体学科型。张庆林则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分为分析题意、解答问题和总结思路三个阶段,并提出了专门的训练策略。在训练技术上,一般采用自我提问、陈述理由、他人或相互提问的方法结合具体的学科内容进行训练,目的是引导学习者的注意力从问题转向个体的认知过程本身,逐渐学会如何对具体问题进行计划、监控和评价。Davison等人提出元认知的四阶段训练方案,认为可以分为辨别和界定问题、形成对问题的心理表征、计划问题解决的步骤和对解决过程进行评价四阶段。Palinscar和Brown于1984年提出的“相互教学”,(Re-ciprocal teaching,RT教程),它以教师和学生轮流充当教师的角色来引导对话,向学生传授“总结、提间、澄清和预测”四种阅读理解策略。Pearson和Johnson在1978年提出了“问题——答案联系技术”(The question-answer relations technique,QAR分类法)。Paris等人在1984年提出了“直接传授的学习策略”(In-form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ISL教程)。ISL教程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对阅读的目的、计划策略的意识。第二,综合理解与意义。第三,阅读的评价和调节。
目前,大多数的元认知训练都与学习策略密不可分,而元认知的研究成果也主要用于如何提高人们的学习效率,包括元认知在提高算术,阅读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元认知同其他心理特性,如记忆、认知等关系,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元认知,控制元认知,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20世纪80至90年代,学习策略成为了国内外的学者的研究热点,主要是通过观察成功学习者的行为与他们使用的学习策略来指导学习较差的人(Benson,2005)。O.Malley和Chamot(1990)将学习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社会情感策略三种,其中元认知策略监控其他两种策略,是一种高级管理技能。他们认为元认知策略涉及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对学习的计划,以及在理解与输出发生时对其进行监控。认知策略可以帮助人们构建知识,而元认知策略则监控并巩固这一构建过程,同时对所理解的内容进行评价并把所学知识用于新的语境中。Oxford(1990)认为,元认知策略能够帮助学习者规范认知策略。通过关注、计划及评估学习过程来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基于此,O.Mallet和Chamot(1990)把策略训练分为融入课堂教学的融入式策略训练和独立于课堂教学的明示策略训练。Oxford(1990)则把策略训练分为策略意识训练、一次性策略训练和长期策略训练三种。明示策略训练又分为“开胃式”、“三明治式”、“甜点式”三种方式,融入式策略训练则是“奶茶式”。
“开胃式”策略训练是指在传授知识前向学生介绍元认知知识或策略,或在教学前告诉学生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中将会使用哪些学习策略。“三明治式”策略训练就是穿插在教学过程中的策略。是在如果教学活动结束后,告诉学生他们使用了哪些学习策略,这种方法就称为“甜点式”策略训练。“奶茶式”策略训练是把学习策略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习任务和学习策略融为一体。
元认知概念的引入无疑为我国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传统的行为主义教学范式出现了动摇,以认知为主的教学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是同国外相比,我国对元认知的研究还不够全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只能在局部地区实行有关元认知的训练教学。同时,教育者还要做到:
1.对元认知能力的训练必须在具体学习活动中进行,若没有足够的把握,最好结合具体学科,如语文课的阅读,数学课的算术进行训练。元认知能力的训练不能只靠讲解,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只有在实践中,传授者和学习者才会更容易发现问题,这样传授者才能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
2.从事元认知训练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余元认知相关的知识,还要懂得基本的教学原理。两者相结合才会发挥出最佳教学效果来。
3.教师还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针对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具体分析,若发现学生在阅读的元认知监控中存在不足,应相应增加这一环节的元认知训练。
目前针对元认知训练方法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元认知策略迁移的问题上,与具体学科相结合的元认知训练显然对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有很大帮助,但如何将这种元认知策略成功迁移到其他学科,及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同样,如何将通用的元认知训练应用到具体学科的学习中,也值得探讨。有人认为,教育者对教育情境的创设能够促进元认知策略的学习和迁移,但目前对于该方面的研究还处与起步阶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拥有一个系统的、有效的适合本国的元认知评价、训练体系。
参考文献:
[1]董奇.论元认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
[2]李丹丹,白学军.国外元理解研究综述[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8(3).
[3]师保国.元认知训练方法研究述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8(4).
[4]汪玲.元认知的性质、结构与评定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1999,7(1).
[5]王洪林,穆伟昭.通过元认知策略训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J].基础英语教育,2006,8(5).
[6]单志艳.元认知的培养和训练概述[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9(4).
[7]任静.我国元认知研究状况浅析[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23(4).
[8]张雅明,俞国良.《儿童元认知问卷》的编制与修订[J].应用心理学,2005,11(3).
[9]Flavell J .H.Congnitive development.2ed.Englewood Cliff,NJ:PrenticeHall.1985.
关键词: 元认知 元认知评定 元认知训练 学习策略
元认知概念源于Flavell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所做的一项试验,他让学前儿童和小学生学习一批材料,直到他们都确信自己完全能够回忆出来为止。小学生完成学习后,通过测验,发现他们的确掌握了所有学习内容,而当学前儿童报告完成学习后,经过测验,发现他们并没有掌握所有的学习任务。
一、元认知的含义及结构述评
Flavell指出,这是因为学前儿童不能像小学生那样有效地监控、检验学习过程,调节相应的学习策略。在当时,其他人的研究也验证了这种现象的存在。因此,Flavell提出一个新概念:元认知。Flavell给元认知下的定义为:“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它相关事情的知识”,以及“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1981年,他对元认知作了更简练的概括:“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随后,又有不少学者又给出了元认知的概念,A.Brown与L. Baker认为,元认知是“个人对认知领域的知识和控制”。Yussen认为:“宽泛地讲,元认知可认为是反映认知本身的知识体系或理解过程。”Weinert则将元认知描述为“第二层次的认知:对思维的思维,关于知识的知识,对活动的反省”。Patricia认为:“元认知指关于心智运作的任一方面的知识,以及对这种运作的导向过程。”Sternberg通过将元认知与认知进行对比来揭示其含义:“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认知包含对世界的知识以及运用这种知识去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元认知涉及对个人的知识和策略的监测、控制和理解。”由此可见,目前学术界对元认知的定义还存在争议,对于元认知本质的探讨还在继续。
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学者董奇引入了元认知概念,元认知最初的引入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根据对中国期刊网(www.cnki.net)的检索来看,1989年至2001年有关元认知的学术论文总数不到300篇。但仍有一部分学者对元认知的概念、性质、结构进行了探讨。董奇、陈英和等根据国外的研究成果,认为元认知由3部分组成: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调节。程素萍主张元认知由关于认知的知识、认知调节组成。汪玲等人基于实证研究探讨了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技能构成的三成分模型。2001年以后,有关元认知的研究呈现了稳步上升的趋势,从初期的理论探讨,到细致的实证性研究,元认知已逐步深入个学科、领域。从另一方面来讲,元认知研究的兴起,同国内近年来提倡的素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不过,目前的研究表明,国内还缺乏有效评定元认知能力的工具,另外,元认知能力的训练方法还在探索阶段。
二、元认知的评定方法述评
元认知的实证研究必然涉及元认知的评定。目前,元认知的评定方法主要有自我报告法、出声思考法、对自发的个人言语的观察、作业评定法等。
自我报告法是评定元认知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提供某一任务,由被试报告在完成任务时的元认知活动。一种程序是让儿童完成任务,然后进行事后报告;另一种则不进行实际操作,而要求儿童设想自己在操作时的可能情况,并做出报告。提问的方式也有两种:开放性问题和选择性问题。关于计分方法,选择性问题计分比较简单;而开放性问题计分较复杂,有两种可行的方式:定性分析,如评价报告的流畅性如何,量化计分,如计算被试所报告的不同策略的数量或它占所有可能的策略的总和的百分比。量化计分也可以辅以定性分析,如以等级来标定被试报告的抽象性、普遍性、分化性等。
出声思考法要求被试在进行任务操作时,用语言表达自己所思所想的一切,以推断元认知水平。
作业评定法即直接依据被试的作业来评定元认知。要求被试解决某一问题,或对同伴进行指导;通过观察、分析被试的解题过程或对同伴的指导,来推断被试的元认知能力。综上所述,这些方法很难将被试的元认知能力、自我反省能力以及言语表达能力等区分开来。在使用时,应参考2种或2种以上的方法,这样才能获得更可靠的资料。
国外用于元认知能力的测量主要有四种,这四种方法是:“生成的策略”、“词列发生”、“散句的组织”和“回避作业难度”。国外学者Karen对这四种元认知测量应用多种统计手段进行了检验。分析表明:每种测量对它所测的东西来说,是有效的、可信的。但是,这些测量可能是过于单一,以至于难以测量共同的、一般的元认知能力或结构。
另外,问卷法也是量化个体元认知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国外学者Schraw根据Brown的元认知定义编制了《元认知意识问卷》(MAI),包含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调节两个分量表,目前是国外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元认知测量工具。《状态元认知问卷》由欧尼尔编制,状态元认知被定义为人们在智力情境下随强度和时间变化的一种瞬间状态。该问卷由20个题目构成,测量个体在特定智力情境下的元认知特点,包括计划、监控、认知策略、自我意识等四个分维度。国内学者汪玲、郭德俊、方平等人编制修订的《元认知问卷》,该问卷由56个题目组成,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技能三个分量表。还有最新编制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元认知技术问卷。该问卷包括31个项目,分别是计划10项,监测11项,调控10项。该问卷具有很好的区分度,同质性信度、分半信度、重测信度都较好,经分析该问卷的内容效度和构想效度也较好。
三、关于元认知的训练技术述评
元认知训练指通过提高学生元认知知识,激发元认知体验,加强元认知调控以促进元认知能力的手段及途径。一般来说,元认知的训练并不拘泥于哪一种方法。只要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并进一步调控思考策略的手段,都可以作为元认知训练方法。
有人曾对多种训练方法进行过归纳,提出了一些较为常用的方法,如国内学者莫雷将国外有关元认知训练的方式划分为四类:自由放任式、直接传授式、元记忆获得程序与启发式自我提问。师保国则根据适用范围及其与学科知识结合的程度,将这些训练方法归纳为三种类型:通用型、结合一般学科型以及结合具体学科型。张庆林则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分为分析题意、解答问题和总结思路三个阶段,并提出了专门的训练策略。在训练技术上,一般采用自我提问、陈述理由、他人或相互提问的方法结合具体的学科内容进行训练,目的是引导学习者的注意力从问题转向个体的认知过程本身,逐渐学会如何对具体问题进行计划、监控和评价。Davison等人提出元认知的四阶段训练方案,认为可以分为辨别和界定问题、形成对问题的心理表征、计划问题解决的步骤和对解决过程进行评价四阶段。Palinscar和Brown于1984年提出的“相互教学”,(Re-ciprocal teaching,RT教程),它以教师和学生轮流充当教师的角色来引导对话,向学生传授“总结、提间、澄清和预测”四种阅读理解策略。Pearson和Johnson在1978年提出了“问题——答案联系技术”(The question-answer relations technique,QAR分类法)。Paris等人在1984年提出了“直接传授的学习策略”(In-form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ISL教程)。ISL教程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对阅读的目的、计划策略的意识。第二,综合理解与意义。第三,阅读的评价和调节。
目前,大多数的元认知训练都与学习策略密不可分,而元认知的研究成果也主要用于如何提高人们的学习效率,包括元认知在提高算术,阅读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元认知同其他心理特性,如记忆、认知等关系,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元认知,控制元认知,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20世纪80至90年代,学习策略成为了国内外的学者的研究热点,主要是通过观察成功学习者的行为与他们使用的学习策略来指导学习较差的人(Benson,2005)。O.Malley和Chamot(1990)将学习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社会情感策略三种,其中元认知策略监控其他两种策略,是一种高级管理技能。他们认为元认知策略涉及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对学习的计划,以及在理解与输出发生时对其进行监控。认知策略可以帮助人们构建知识,而元认知策略则监控并巩固这一构建过程,同时对所理解的内容进行评价并把所学知识用于新的语境中。Oxford(1990)认为,元认知策略能够帮助学习者规范认知策略。通过关注、计划及评估学习过程来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基于此,O.Mallet和Chamot(1990)把策略训练分为融入课堂教学的融入式策略训练和独立于课堂教学的明示策略训练。Oxford(1990)则把策略训练分为策略意识训练、一次性策略训练和长期策略训练三种。明示策略训练又分为“开胃式”、“三明治式”、“甜点式”三种方式,融入式策略训练则是“奶茶式”。
“开胃式”策略训练是指在传授知识前向学生介绍元认知知识或策略,或在教学前告诉学生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中将会使用哪些学习策略。“三明治式”策略训练就是穿插在教学过程中的策略。是在如果教学活动结束后,告诉学生他们使用了哪些学习策略,这种方法就称为“甜点式”策略训练。“奶茶式”策略训练是把学习策略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习任务和学习策略融为一体。
元认知概念的引入无疑为我国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传统的行为主义教学范式出现了动摇,以认知为主的教学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是同国外相比,我国对元认知的研究还不够全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只能在局部地区实行有关元认知的训练教学。同时,教育者还要做到:
1.对元认知能力的训练必须在具体学习活动中进行,若没有足够的把握,最好结合具体学科,如语文课的阅读,数学课的算术进行训练。元认知能力的训练不能只靠讲解,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只有在实践中,传授者和学习者才会更容易发现问题,这样传授者才能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
2.从事元认知训练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余元认知相关的知识,还要懂得基本的教学原理。两者相结合才会发挥出最佳教学效果来。
3.教师还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针对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具体分析,若发现学生在阅读的元认知监控中存在不足,应相应增加这一环节的元认知训练。
目前针对元认知训练方法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元认知策略迁移的问题上,与具体学科相结合的元认知训练显然对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有很大帮助,但如何将这种元认知策略成功迁移到其他学科,及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同样,如何将通用的元认知训练应用到具体学科的学习中,也值得探讨。有人认为,教育者对教育情境的创设能够促进元认知策略的学习和迁移,但目前对于该方面的研究还处与起步阶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拥有一个系统的、有效的适合本国的元认知评价、训练体系。
参考文献:
[1]董奇.论元认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
[2]李丹丹,白学军.国外元理解研究综述[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8(3).
[3]师保国.元认知训练方法研究述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8(4).
[4]汪玲.元认知的性质、结构与评定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1999,7(1).
[5]王洪林,穆伟昭.通过元认知策略训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J].基础英语教育,2006,8(5).
[6]单志艳.元认知的培养和训练概述[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9(4).
[7]任静.我国元认知研究状况浅析[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23(4).
[8]张雅明,俞国良.《儿童元认知问卷》的编制与修订[J].应用心理学,2005,11(3).
[9]Flavell J .H.Congnitive development.2ed.Englewood Cliff,NJ:PrenticeHall.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