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跳出小课堂和单一的课本,走向生活与实践,真正地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明确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注重平时,强化重点、难点训练;走出课堂,让学生自觉地走向社会生活;关注个性,让学生愉悦地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把握好运用多媒体的度。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思考
由于教学方式传统、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职业怠倦的形成、教育机制的陈旧等等因素的影响,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仍没有走出“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怪圈。要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跳出小课堂和单一的课本,走向生活与实践,真正地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明确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把课文当作教学目的。其结果是:学生加深了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但语文能力却没有明显提升。
其实,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是教学内容的一个载体。语文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认真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确定有效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学会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训练,取得新的收获,从而达到“用课文教学生学会语文”的主要目标。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搞好两个开发:课程开发及组织、引导、激励学生的方法、手段的开发,让学生用起、用好课外大舞台,能把读书、写作化作生活中的自觉行为,这才是优质的语文教学。
二、注重平时,强化重点、难点训练
就农村小学语文来说,学生阅读、写作能力不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在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填写的试卷分析表中,无不反映这一问题,整改措施中也无不包含诸如 “强化阅读、写作训练”等字眼,但就是收效不大。原因何在?说到底还是平时少训练。如果把在复习期间让学生集中练习的阅读、写作的多如牛毛的题目,用在平时,一天一练,或是几天一练,学生阅读、写作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如果我们重视课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不应该如此低下;如果我们重视每课时目标的达成度,特别是阅读、写作目标的达成度,在教给学生阅读、写作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像对待考试中的短文阅读一样去阅读每一篇课文,真正读懂课文,让学生像对待考试作文一样写好每一篇习作,学会写作,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就不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理想。
三、走出课堂,让学生自觉地走向社会生活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之间联系较少,学生参与课余实践活动不多,使得学生的目光与思维被束缚在教室里,拘泥在课堂上。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资源,学生无法接触,更谈不上应用。
要改变这种现状需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在立足課堂教学的基础上,善于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最佳结合点,找准课堂生成资源中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切入点,尽可能让语文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
其次,教师要将学生从教室带入大自然,去采撷大自然中的美妙诗篇,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激活思维与语言的潜能。如春天来了,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课本中对春天的感知,延伸至走到大自然中去实地体验与感悟春的美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课堂走向他们向往的生活。
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和运用语文知识,逐步养成在平时生活中培养自己语文能力的良好习惯。如可以布置学生每天看看新闻等课余活动。
四、关注个性,让学生愉悦地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
目前的教育中有些教师虽然有个性化教学的意识,但很大程度是流于形式,“放手”不够,未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新的小学语文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强,文章的时代感强,文质兼美,富有活力。但有些语文教师对一篇篇优美的文本所采取的支离破碎的分析与讲解,逼着学生死记硬背那些味同嚼蜡的意义或符号的做法,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与思维,导致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作为语文教师,要让学生走向综合性的感悟与欣赏,在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同时,让学生在如诗如画的意境里,用心去感受那些富有生命力的黑白文字,让身心得到愉悦。
五、把握好运用多媒体的度
传统的语文学习的载体,主要指课本,自读课本,课外读物,至多包括影视资料。这忽视了母语学习的特殊性,其实,母语学习的载体是无处不在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单列一章,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举的资源达到20多种,此外,还特别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国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一段时间以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把多媒体作为激趣工具而过多使用,结果是课堂上热热闹闹,热闹过后收获甚微。其实,语文课堂应该重在语言文字的学习、感悟和运用,需要入情入境地读书、安静地思考和全情的表达,过多使用声光丰富、形象鲜明的多媒体,常会对语言文字起到冲淡效应,不利于语文学习。所以,语文教学中对多媒体的使用应采取惜之如金的态度,起到以少胜多的作用为佳。如,在教小学《夕阳真美》这堂课时,用多媒体出示“夕阳”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夕阳之美。学生理解“壮美”一词有困难,仅靠语言又讲不透彻,运用多媒体出示霞光中的山脉,让学生感受大山的美丽雄壮,轻而易举地形成对词汇深刻的理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语文教学应以朴素为基调,扎实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实现高效课堂。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形成与提升,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不是仅靠期末复习时强化几天就能达到的,特别是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平时的教学工作,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好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加强每一项能力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思考
由于教学方式传统、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职业怠倦的形成、教育机制的陈旧等等因素的影响,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仍没有走出“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怪圈。要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跳出小课堂和单一的课本,走向生活与实践,真正地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明确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把课文当作教学目的。其结果是:学生加深了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但语文能力却没有明显提升。
其实,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是教学内容的一个载体。语文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认真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确定有效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学会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训练,取得新的收获,从而达到“用课文教学生学会语文”的主要目标。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搞好两个开发:课程开发及组织、引导、激励学生的方法、手段的开发,让学生用起、用好课外大舞台,能把读书、写作化作生活中的自觉行为,这才是优质的语文教学。
二、注重平时,强化重点、难点训练
就农村小学语文来说,学生阅读、写作能力不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在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填写的试卷分析表中,无不反映这一问题,整改措施中也无不包含诸如 “强化阅读、写作训练”等字眼,但就是收效不大。原因何在?说到底还是平时少训练。如果把在复习期间让学生集中练习的阅读、写作的多如牛毛的题目,用在平时,一天一练,或是几天一练,学生阅读、写作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如果我们重视课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不应该如此低下;如果我们重视每课时目标的达成度,特别是阅读、写作目标的达成度,在教给学生阅读、写作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像对待考试中的短文阅读一样去阅读每一篇课文,真正读懂课文,让学生像对待考试作文一样写好每一篇习作,学会写作,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就不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理想。
三、走出课堂,让学生自觉地走向社会生活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之间联系较少,学生参与课余实践活动不多,使得学生的目光与思维被束缚在教室里,拘泥在课堂上。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资源,学生无法接触,更谈不上应用。
要改变这种现状需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在立足課堂教学的基础上,善于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最佳结合点,找准课堂生成资源中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切入点,尽可能让语文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
其次,教师要将学生从教室带入大自然,去采撷大自然中的美妙诗篇,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激活思维与语言的潜能。如春天来了,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课本中对春天的感知,延伸至走到大自然中去实地体验与感悟春的美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课堂走向他们向往的生活。
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和运用语文知识,逐步养成在平时生活中培养自己语文能力的良好习惯。如可以布置学生每天看看新闻等课余活动。
四、关注个性,让学生愉悦地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
目前的教育中有些教师虽然有个性化教学的意识,但很大程度是流于形式,“放手”不够,未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新的小学语文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强,文章的时代感强,文质兼美,富有活力。但有些语文教师对一篇篇优美的文本所采取的支离破碎的分析与讲解,逼着学生死记硬背那些味同嚼蜡的意义或符号的做法,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与思维,导致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作为语文教师,要让学生走向综合性的感悟与欣赏,在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同时,让学生在如诗如画的意境里,用心去感受那些富有生命力的黑白文字,让身心得到愉悦。
五、把握好运用多媒体的度
传统的语文学习的载体,主要指课本,自读课本,课外读物,至多包括影视资料。这忽视了母语学习的特殊性,其实,母语学习的载体是无处不在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单列一章,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举的资源达到20多种,此外,还特别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国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一段时间以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把多媒体作为激趣工具而过多使用,结果是课堂上热热闹闹,热闹过后收获甚微。其实,语文课堂应该重在语言文字的学习、感悟和运用,需要入情入境地读书、安静地思考和全情的表达,过多使用声光丰富、形象鲜明的多媒体,常会对语言文字起到冲淡效应,不利于语文学习。所以,语文教学中对多媒体的使用应采取惜之如金的态度,起到以少胜多的作用为佳。如,在教小学《夕阳真美》这堂课时,用多媒体出示“夕阳”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夕阳之美。学生理解“壮美”一词有困难,仅靠语言又讲不透彻,运用多媒体出示霞光中的山脉,让学生感受大山的美丽雄壮,轻而易举地形成对词汇深刻的理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语文教学应以朴素为基调,扎实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实现高效课堂。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形成与提升,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不是仅靠期末复习时强化几天就能达到的,特别是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平时的教学工作,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好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加强每一项能力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