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专题整合教学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156592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处理好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我们必须先明晰教学中应有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关于这一点,华东师大教授郑桂华老师认为:“如果仅从中小学的教育的角度来说,把适合中小学教育的传统文化内容定义为‘历代文化经典’,再把‘历代文化经典’的内容称作‘古诗文名篇’,比如,孔孟的语录属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语文教材中就被称为‘古诗文名篇’。”对此,作者深表赞同。
  遗憾的是,相对于以往能在课堂上相对集中地诵读历代经典名篇,耳濡目染地学习传统文化,现代语文课堂在学习传统文化上有点零敲碎打的感觉了。因为语文课本中的传统古诗文名篇已被编入各自不同的单元,语文课堂教学本应包容的传统文化也因此而变得四分五裂,于是,传统文化与孩子们渐行渐远。
  为了让传统文化找到回家的路,找到在课堂上安身立命的支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借鉴了古人集中地诵读经典的经验,重新整合教材,实施古诗文专题教学。
  下面,本文拟从四个维度进行阐述:
  一、实施专题整合教学,须创设浓厚的传统文化课堂情境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赋予了语文课堂天生具有文化的情境,那种放逐了情,拆碎了境的语文课堂是背离语文学科属性的,注定不会长久。因此,实施专题整合教学,必须创设浓厚的传统文化情境。
  举个例子,在教学《论语》十则时,教者有意识地从本篇课文延伸开来,整合出一个关于“圣人的人生智慧”的传统文化学习专题。首先,从“学而时习之不亦說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几则语录中,整合出孔子论述“何为乐”的专题,供学生合作、探讨;其次,又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之为知之不知,是知也……”这几则整合出“怎样学”的专题探讨;为此,教者在课前布置学生分组来收集好这两个主题的名言熟语,准备在堂上分享交流,并引导他们在课前准备好、收集上课的素材。于是,这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安排,这种关于“读经典篇章,探究人生智慧”的氛围已经在课前酝酿起来。
  到了上课时,学生手中打开的《<论语>十二章》早就不是冷若冰霜的片言只字,在他们心里漾满了对古圣先贤表述“何为乐”“怎样学”的热切期待。
  接着,教师就可以按照之前早已经布置的预习,由两个不同的小组学生代表展示配乐朗读,当学生分别读着那十二章经过整合、编排,而又有着不同主题的《论语》语录时,那种满足无法言语表达,那节课的课堂氛围从一开始就是暖暖的、浓浓的……于是,这种学习传统文化情境渐渐在孩子们的千呼万唤之中拉开了帷幕……
  试想,假如未经专题整合,没有课前、课中的情境设置,孩子们能够有如此地投入吗?课堂能够有如此的氛围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二、运用专题整合教学,须扩充学习传统文化的容量
  作为一门具有工具性的学科,语文课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多听、多读、多写,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同理,作为一门具有人文性的学科,传统文化要融入到语文课堂,也必须扩容学习传统文化的容量,让孩子们多读、多悟、多品,这样一来,整合教材进行集中的、大量的专题阅读是必须的。
  这一方面的例子枚不胜举:如,古诗文名篇当中的游历山水的篇章占的分量可谓举足轻重,如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的传统经典,教师的一般做法是逐篇教学。其实我们还可以把他们作为一个专题引导孩子们学习,探寻当中隐藏的“游历山水的文化”。
  经过初步預习,孩子们认识到《与朱元思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三篇课文不仅描绘出风光之美,更饱含作者思绪万千的入世情怀;而在《答谢中书书》)《三峡》《观潮》三篇文章中,则分别凸显出不一样的“山水之美”:《答谢中书书》着眼于大自然“大美之美”,《三峡》立足于山水的苍凉与雄浑之美,而《观潮》更多的是自然界的激情澎湃之美。于是,教师分别补充了一系列文字资料给学生,如:关于苏轼“八起八落”的人生经历、张岱的明朝遗民之痛,关于三峡奇丽的风光、钱塘江潮的神奇壮观等等,引导学生在课前或在课中开展阅读、交流、探究。
  在那些专题教学的日子里,教师陪着孩子们,或在悠扬古筝的配乐下与他们放声诵读,或在课堂中间与他们轻声探讨,或在课中交流后让他们高声激辩,然后引导他们静静地仿写……一时间,满世界都是古代圣贤的音容笑貌——时空似乎唯有古圣先贤的墨香萦绕心头,不闻窗外世俗的纷纷扰扰,如此一来,孩子们仿佛置身于旷远幽深的时空,聆听着古人对于自然界的敬畏与膜拜,叩击着古人那流淌着赤诚的精魂,怎能不对古人的“山水文化”心驰神往呢?
  三、实施专题整合教学,须提升学习传统文化的品质
  众所周知,那些只重视字句落实的文言教学就是典型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鲜有对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文化进行细致考究。于是,传统文化早已在翻译、串讲中消失殆尽了,毋庸置疑,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更加不利。
  于是,实施专题教学,必须提升传统文化的学习品质。
  首先,在专题教学里,语文老师必须“叫停”落后的翻译、串讲手段。然后,把诵读、咬文嚼字、知人论世、合作探究作为专题教学必须的手段。
  例如,在教学《陋室铭》《爱莲说》时,有意识地把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和刘禹锡的《秋词》一同拿出来对比阅读,设立“以陶渊明、周敦颐以及刘禹锡三人为例,探究古人入世与出世哲学”的文化专题教学。
  具体的课堂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是探究周敦颐和陶渊明的不同世界观——通过诵读短文《爱莲说》、诗歌《归园田居》,感知两人在世界观上的差异,然后咬文嚼字,对“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同予者何人”这些词句细细地咀嚼,得出周敦颐的选择是直面困境并洁身自好,而陶渊明却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透露了避世隐居的志向;接着,重点品读《陋室铭》,着重探究:刘禹锡面对纷扰的世俗,他的人生选择是陶渊明式的,还是周敦颐式的?教学手段还是引导孩子们诵读、咬文嚼字,最后结合陶渊明和刘禹锡两人身处的不一样的社会背景,回到文字里细细品析,相互交流,达到知人论世。结果,学生们在紧张的争辩中得出明确的结论:刘禹锡是一个不折不扣、顶天立地的君子,他和周敦颐一样,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却不退不让,坚守着做人的底线,是中华民族的顶梁柱。   后来,课堂上孩子们还情不自禁地喊出:“中华民族正是有着千千万万的刘禹锡、周敦颐,才有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辉,才会有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屹立不倒……”此时到处弥漫着孩子们对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其情其景让人为之动容。
  毫不夸张地说,正是专题教学提升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品质。
  四、运用专题整合教学,须挖掘出传统文化的高度和深度
  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积淀,博大精深。我们务必要在课堂上开掘出其中的宝藏。
  在这个方面,北京特級教师王君老师就有过许多颇有创意的专题教学成功经验。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词五首》一课,王君老师经过精心组织,设立一个“问君能有几多愁”的专题教学,引导学生围绕古人“怎样抒写愁”的文化进行解读和欣赏。
  首先,课例打破了教材编排顺序,高屋建瓴地以一条主线“谁的愁更愁”把五首词串联成两个板块:第一板块是问问词中女子的愁滋味,比较探究《望江南》《武陵春》中哪一位女子的愁更深。在上课期间,老师引导孩子们对词句的吟诵和品味,对背景的分析和解读,得出词中女子的确愁肠满肚,但是李清照的愁更深,表现的手法更新。第二板块是问问词中男词人谁的愁更愁,经过集中的品读和比较探究,得出了三人的愁在表现情感上范仲淹的更加苍凉,而苏轼的更加豪迈,辛弃疾的更加悲愤。
  其次,把两个板块探究的内容进行整合、对比探究,得出女子的愁更加细腻,是儿女情长;得出了三个男词人的愁更加豪放,更加励志,他们的愁是家国之愁,是好男儿要保家卫国的壮志难酬。因此,学生通过对词中“愁”的探究,更深刻地感知了词的内涵,更深刻地把握了词表现的情感。
  其实,这样的专题整合教学是可以复制到许多的古诗文名篇的教学中来,如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五、六单元《公输》《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三个篇目,本在不同的单元,却完全可以围绕古代纵横家“劝谏”的文化艺术进行专题整合教学,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当然,专题整合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在开始之初一定会有许多不尽完善之处,正如我们常常说“语文课本来就是一节没有完美的课”一样。但是,我坚信,只要我们坚持,把专题整合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一定会迎来语文课堂的春天,一定能引领着传统文化找到安身立命之所,找回自己真正的家。
  參考文献:
  [1]郑桂华.初中语文教与学[J].人大书报资料中心,2014.9
  [2]王君.青春语文[M].语文出版社,2010.5
其他文献
【摘要】“解决问题”三步教学模式解读(以中、高年级为例):“阅读与理解”是指阅读题目、理解题意,完成三件事:找信息、提问题、示意图;“分析与解答”是指分析题意、解答题目;完成两件事: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回顾与反思”是指回顾检查、反思总结,完成三件事:回顾、检查、总结。  【关键词】解决问题;教学模式;解读;建构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针对“问题解决”指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
家长学校是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升家长素质的重要场所,是实施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的重要载体。家庭教育是孩子成才的重要基础。研究表明,家庭教育的时间虽然在整个教育中只占20%,但所起的作用占整个教育的80%。广州市天河区长兴街道在8年前就开办了社区家长学校,在长期办学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一、加强领导,建立完善体制机制  长兴街成立了家庭教育领导小组,组长由街党工委
【摘要】电子书包的使用提升了师生间互动的质和量,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提高了教学效率。电子书包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想象空间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等方面都发挥了作用。电子书包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使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关键词】电子书包;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促进读写  “电子书包”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应运而生的产物。众所周知,传统的小学教学模
[摘要]班主任不仅仅要承担一定的学科教学任务,更需要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动态、心理动态等进行跟踪了解,从而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积极的帮助和指导。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正是思想发展的重要转变时期,如何展开“心”与“心”的沟通交流,减少具有逆反心理的初中生,最终使初中教育教学活动取得相应的成就。基于此,本文以“周信”为主要的沟通方式,分析当前师生沟通交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而借助“周信”展开一系列的交流
【摘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要从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指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拓展学生自主阅读的范围、建立形式多样的激励机制等方面开展,从而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关键词】自主;阅读;拓展;激励机制  《語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于中学生而言,阅读则是获取知识财富的主要途径,是语文课程学
【摘要】提高中学古典诗词的教学效率,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解决长期以来古典诗词教学的盲目性和不知所措问题,应该立足“篇章、知识、训练”三个“基本”,在此基础上,确立由两种类型选文组成的篇章体系,建立切实有用、具有基础价值的四类知识体系,创立由诵读训练系统 、鉴赏能力训练系统和答题技能训练系统构成的训练体系。  【关键词】古典诗歌;教学体系;篇章;知识;训练  时至今日,在中学几乎没有人不重视古典
摘要:艺术教育是开启幼儿心灵的钥匙。在幼儿园艺术领域教育教学新模式下,以人文主题统领的艺术教学中,艺术教育与幼儿的成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如何最大化发挥艺术教育对幼儿成长的积极影响?笔者受中山市三乡镇白石环幼儿园多年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启发,从奥尔夫音乐的原本性、开放性和本土化等特性延伸至创意戏剧活动的开展。本文对此做了深入的探究,旨在通过发挥创意戏剧教育性的优势,让农村幼儿园的幼儿能够在宽松、有
【摘要】古代诗歌鉴赏“解题型”微课的开发与应用在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选择性学习上有重要作用,具有多方面的实践意义。开发“解题型”微课要注意三点:一是厘清常见术语,分清易混概念;二是针对高考题型,进行专项指导;三是关照少数学生,解决个别问题。  【关键词】古诗鉴赏;解题型;微课  “微课”一词,最早见于《佛山日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的报道,其全称是“微型视频课例”,简称微课。一般认为,微课是指按
【摘要】问题解决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以积极探索的态度,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创造性解决来自数学学科本身或现实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新问题的教学活动。问题解决是数学的核心问题,强调问题解决是数学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问题解决”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获得问题的最终解决,从而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一、小学科学领域实验教学现存问题  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科学探究实验,其中物质科学领域的实验占了不少的内容。但在物质科学领域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专业技能欠缺、对其不重视、指导策略不到位等原因,容易导致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思维能力不足。  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曾经对四年级科学科进行专项抽测——实验考核,发现部分学生对仪器的使用操作不当,如学生未能完全正确地组装电路检测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