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大众理财顾问》杂志举办的“2007中国开放式基金投资顾问倾向调查”活动,得到了本刊编委巴曙松先生的重视。他对本次活动在基金行业激励和投资者教育上的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在此基础上激发了对基金与金融市场关系的延伸性思考,作为对本次活动的代点评
如果把中国基金业1O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走过的道路,与成熟市场的基金发展相比较的话,最为引人注目的,应当是基金快速发展对于改变居民资产结构和对上市公司、相关金融市场的创新推动作用。作为治理最为透明规范、监管法规相对完备的金融机构之一,中国的基金行业以其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与路径,对中国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点是很多成熟市场的基金行业所没有或者较少体现出来的行业特征。或者说,在特定的市场条件下,快速发展的基金,成为了中国金融市场上增强总体市场活力的“鲶鱼”。
改变中国人的资产结构
基金开始作为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开始改变中国人的资产结构。
作为投资理财工具,基金在十年间经历了从最初的鲜为人知到近两年的火爆发行,使更多渴望参与投资但又缺乏投资知识或精力的人有机会参与市场。2007年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126.48%,为投资者带来了显著的回报,也使更多的投资者由于赚钱效应认识并投资了基金。投资者积极认购、申购基金,导致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结构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从资金流量账户看,个人可以用到金融投资上的资金总量在2007年上半年是24万亿元。从这些资金的投资方向看,上升最快的是基金,占比达到25%。全社会对股票、基金类资产的偏好,实际上就是居民资产结构调整的过程。
基金的大发展壮大了证券市场的规模,正因为证券市场有了较为充裕的资金,才逐步提高了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从一定程度上增大、改变了我国的金融市场结构。2007年前10个月国内金融市场的融资总量接近5万亿元,股票融资的占比是8.4%,占整个融资的结构比重明显上升。
在金融市场发育逐渐成熟的条件下,基金行业的飞跃契合了居民理财需求的爆发。个人投资者持有的基金资产从2004年二季度的46.6%上升到62%,成为基金资产的最大持有人。飞跃之前的中国基金业一直处于产业形成阶段,基金作为创新的金融工具,只是被一部分股民了解和参与,保险公司、财务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才是基金的投资主体。广大居民的理财意识由于家庭财富偏低、金融产品单调等原因,尚未被激发出来。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本轮股市牛市,正好与国内居民财富快速增长、金融体系跨越式改革、金融创新迅速发展的大趋势相结合,大大激发了居民理财的热情。
基金改变了投资者的投资习惯甚至生活方式。比如定期定投业务的开展,帮助投资者建立了长期投资、不进行短线操作的投资习惯;这也使得基金资金来源更加稳定,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为赎回压力带来的对市场的冲击,减轻了市场的波动。
推动上市公司成长
参与过股权分置改革的人士大概不会否认,如果没有基金行业的快速发展,股权分置改革在启动阶段可能不会如此顺利。在这场史无前例的重要金融改革中,基金公司作为重要的流通股股东,他们的投票往往直接决定了股权分置方案的成败。上市公司在制定方案时将会更加重视基金的作用,基金为基金持有人争取更大的利益,保护了众多中小股东的利益,也为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贡献了力量。同时多数基金公司也成功把握了后股改时代的投资主题,带给了投资者回报。
当然,这只是基金走进上市公司的一个渠道而已。优秀的基金公司作为专业投资者,可以跳出企业,从更一般化的战略、管理、财务视角分析企业的问题,在股权结构较为分散的企业中,基金公司持股较多时可以积极发挥股东作用,向企业管理层提出经营策略、投融资的建议,进而与优秀企业共同成长。
2008年年基金公司专户理财业务正式获准,这为全流通背景下企业完成战略并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由于专户投资受到的约束较少,不存在组合仓位上的双十规定,同时专户信息的隐秘性,也使得收购方可以较为顺利地完成筹码的积累。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在基金公司设立专户的形式,指定某一时期在二级市场吸收目标公司一定规模的股票,配合其他手段完成收购,这种模式在国外已经屡见不鲜。对比传统业务,基金公司可以在战略并购中收取高得多的管理费,既实现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互动,也实现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对接,使得二级市场有可能成为资源整合的平台。
与监管机构共同前行
在中国基金行业的发展路径中,还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就是灵活而且专业的基金行业与监管机构的互动关系。
这种良好的互动关系,首先表现在监管机构对于整个基金行业运作的专业化介入。在许多市场中,这种监管层的过分介入可能会受到严厉批评,也可能会严重制约市场的活力,但是在中国基金行业的发展中,这种监管层的介入重点集中在基金行业发展的风险因素方面,可以归结为基于风险因素的监管导向。这种严厉的专业监管,抑制了很多国家在基金市场发展早期可能出现的影响整个行业声誉的丑闻,为整个基金行业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声誉,对整个基金行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所谓“基金黑幕”之后,基金行业就因为相对严厉的监管和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被市场视为透明度最高的金融机构之一。
监管机构介入市场运作的边界,是以培育市场自身独立的运作能力为目标。一旦市场迅速学习和积累了自身独立运作的能力,监管机构就及时从相关环节中退出。这集中表现在对于基金产品的审批上。在市场的起步阶段,几乎所有的基金产品都需要报送到监管机构审批,这种审批类似于新股发行的多环节的审批和评审,时间较长,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随着市场的迅速发展,这种审批迅速淡化,审批时间迅速缩短,审批内容迅速减少,最后仅仅对少数可能存在争议的新产品进行评审,多数产品则交给市场自行发展。这就为整个中国基金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础条件。
与许多金融产品强调管制的审批导向不同,基金行业的评审是市场友好的,例如,基金行业的产品评审会议,与其说是带有审批性质的评审,不如说是一个由监管部门召集的、不同领域专家对一家基金公司的产品进行义务咨询和提出建议的会议,对于促进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提高,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大众理财顾问》杂志举办的“2007中国开放式基金投资顾问倾向调查”活动,得到了本刊编委巴曙松先生的重视。他对本次活动在基金行业激励和投资者教育上的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在此基础上激发了对基金与金融市场关系的延伸性思考,作为对本次活动的代点评
如果把中国基金业1O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走过的道路,与成熟市场的基金发展相比较的话,最为引人注目的,应当是基金快速发展对于改变居民资产结构和对上市公司、相关金融市场的创新推动作用。作为治理最为透明规范、监管法规相对完备的金融机构之一,中国的基金行业以其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与路径,对中国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点是很多成熟市场的基金行业所没有或者较少体现出来的行业特征。或者说,在特定的市场条件下,快速发展的基金,成为了中国金融市场上增强总体市场活力的“鲶鱼”。
改变中国人的资产结构
基金开始作为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开始改变中国人的资产结构。
作为投资理财工具,基金在十年间经历了从最初的鲜为人知到近两年的火爆发行,使更多渴望参与投资但又缺乏投资知识或精力的人有机会参与市场。2007年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126.48%,为投资者带来了显著的回报,也使更多的投资者由于赚钱效应认识并投资了基金。投资者积极认购、申购基金,导致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结构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从资金流量账户看,个人可以用到金融投资上的资金总量在2007年上半年是24万亿元。从这些资金的投资方向看,上升最快的是基金,占比达到25%。全社会对股票、基金类资产的偏好,实际上就是居民资产结构调整的过程。
基金的大发展壮大了证券市场的规模,正因为证券市场有了较为充裕的资金,才逐步提高了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从一定程度上增大、改变了我国的金融市场结构。2007年前10个月国内金融市场的融资总量接近5万亿元,股票融资的占比是8.4%,占整个融资的结构比重明显上升。
在金融市场发育逐渐成熟的条件下,基金行业的飞跃契合了居民理财需求的爆发。个人投资者持有的基金资产从2004年二季度的46.6%上升到62%,成为基金资产的最大持有人。飞跃之前的中国基金业一直处于产业形成阶段,基金作为创新的金融工具,只是被一部分股民了解和参与,保险公司、财务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才是基金的投资主体。广大居民的理财意识由于家庭财富偏低、金融产品单调等原因,尚未被激发出来。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本轮股市牛市,正好与国内居民财富快速增长、金融体系跨越式改革、金融创新迅速发展的大趋势相结合,大大激发了居民理财的热情。
基金改变了投资者的投资习惯甚至生活方式。比如定期定投业务的开展,帮助投资者建立了长期投资、不进行短线操作的投资习惯;这也使得基金资金来源更加稳定,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为赎回压力带来的对市场的冲击,减轻了市场的波动。
推动上市公司成长
参与过股权分置改革的人士大概不会否认,如果没有基金行业的快速发展,股权分置改革在启动阶段可能不会如此顺利。在这场史无前例的重要金融改革中,基金公司作为重要的流通股股东,他们的投票往往直接决定了股权分置方案的成败。上市公司在制定方案时将会更加重视基金的作用,基金为基金持有人争取更大的利益,保护了众多中小股东的利益,也为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贡献了力量。同时多数基金公司也成功把握了后股改时代的投资主题,带给了投资者回报。
当然,这只是基金走进上市公司的一个渠道而已。优秀的基金公司作为专业投资者,可以跳出企业,从更一般化的战略、管理、财务视角分析企业的问题,在股权结构较为分散的企业中,基金公司持股较多时可以积极发挥股东作用,向企业管理层提出经营策略、投融资的建议,进而与优秀企业共同成长。
2008年年基金公司专户理财业务正式获准,这为全流通背景下企业完成战略并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由于专户投资受到的约束较少,不存在组合仓位上的双十规定,同时专户信息的隐秘性,也使得收购方可以较为顺利地完成筹码的积累。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在基金公司设立专户的形式,指定某一时期在二级市场吸收目标公司一定规模的股票,配合其他手段完成收购,这种模式在国外已经屡见不鲜。对比传统业务,基金公司可以在战略并购中收取高得多的管理费,既实现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互动,也实现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对接,使得二级市场有可能成为资源整合的平台。
与监管机构共同前行
在中国基金行业的发展路径中,还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就是灵活而且专业的基金行业与监管机构的互动关系。
这种良好的互动关系,首先表现在监管机构对于整个基金行业运作的专业化介入。在许多市场中,这种监管层的过分介入可能会受到严厉批评,也可能会严重制约市场的活力,但是在中国基金行业的发展中,这种监管层的介入重点集中在基金行业发展的风险因素方面,可以归结为基于风险因素的监管导向。这种严厉的专业监管,抑制了很多国家在基金市场发展早期可能出现的影响整个行业声誉的丑闻,为整个基金行业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声誉,对整个基金行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所谓“基金黑幕”之后,基金行业就因为相对严厉的监管和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被市场视为透明度最高的金融机构之一。
监管机构介入市场运作的边界,是以培育市场自身独立的运作能力为目标。一旦市场迅速学习和积累了自身独立运作的能力,监管机构就及时从相关环节中退出。这集中表现在对于基金产品的审批上。在市场的起步阶段,几乎所有的基金产品都需要报送到监管机构审批,这种审批类似于新股发行的多环节的审批和评审,时间较长,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随着市场的迅速发展,这种审批迅速淡化,审批时间迅速缩短,审批内容迅速减少,最后仅仅对少数可能存在争议的新产品进行评审,多数产品则交给市场自行发展。这就为整个中国基金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础条件。
与许多金融产品强调管制的审批导向不同,基金行业的评审是市场友好的,例如,基金行业的产品评审会议,与其说是带有审批性质的评审,不如说是一个由监管部门召集的、不同领域专家对一家基金公司的产品进行义务咨询和提出建议的会议,对于促进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提高,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