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是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学科。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精纯的思想、深刻的道理、优美的语言文章,正是这些精华给予学生极大的教育和感染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这一优势,分析课文中精美的语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一、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在语文讲读课文中,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是融为一体的,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小学语文教材中选了大量文质优美、思想性较强的文章,这些文章运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了各种具体形象,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反映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在教学中,要从课文的字、词、句入手,结合听说读写,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启发学生品味作者是如何巧妙地遣词造句的。通过这一手段,让学生感知课文内的具体情节,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产生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恨以及情感上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让活生生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从而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就自然地受到文章主题思想的影响。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在课文第一段中,描寫了人们在长安街两旁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周总理灵车的悲壮场面。“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对青年夫妇……他们挤下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互相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在教学这一段时,教师可以抓住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语句,加以必要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拄着、背靠、挤下、探着、踮着脚望着,望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加推敲,让他们想想这些语句表现了人们什么思想,从动作中体会人们焦急的心情,深入领会人们对总理的深厚感情,体会到“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思想内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发挥了课文的教育感染作用。《草船借箭》讲读结束后,我提出:题目中的“借”字,可否换成“骗”?学生积极思维,通过辩论明白“借”本身暗含“还”的意思,体味到作者用词的精妙,而且知道了战争有正义、非正义之分,人物有美、丑不同。
二、从优美语段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以往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畸形变异,教师不是主导而是主演,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体者,渗透德育成了一句空话。如今,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我们努力探索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新方式、新方法,大胆改革,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重要性,自觉学习知识,主动接受教育。教师要注重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观,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心灵。指导学生善于分析推敲,从中感到语言美,领会到美的内涵。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文中写到“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句排比句具体写出了漓江水的美。我指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出语言的美,在学生体会到桂林山水的特点后,让学生用简笔画画想象中的桂林山水。学生兴趣大增,积极动手,尽管画得不是那么逼真形象,但可以看出他们都想画出祖国山河的美丽,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从而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通过语文教学,以美感人,从而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三、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教学中我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引导学生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朗读,使他们读中明情,读中悟理。《梅花魂》讲述一位身在异国的老华侨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其中他送“我”墨梅图时说的一段话是文章重点。在朗读前,先播放《我的中国心》录音,然后再让学生朗读,学生很快进入情境,读得很有感情,在这过程中自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在指导学生朗读《观潮》时,我播放视频,然后引导学生转换心理角色:假如你是当时在场的作者,看到这么雄奇、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你心里会怎么想,怎么说?在学生充分与作者感情契合后,我指导他们反复诵读,从容回味,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景物,读出自己由衷的喜爱,倾诉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虽然不直露张扬,却更持久有效,如春雨无声无息,深入孩子们的心田,滋润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
四、结合学生实际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在语文课上,教师要凭借教材,坚持正面启发、诱导,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在领悟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相互启发,从而进一步受到课文思想的熏陶和感染。
五、结合学生行为习惯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树立公民意识、爱国意识等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非常重要的内容,但决不是它的全部内容,德育教育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是对一个人行为习惯影响最大的一个时期,而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取决于其本身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材所负载的德育功能,抓住教学中的一点一滴,抓住学生的一言一行,加强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渗透。
在一次教低年级看图拼音识字教学中,教到“进、出、开、关”时,在学生基本读懂字义之后,我请两个学生表演出门、进门、随手关门等,再请学生说说哪些场所还有出口、入口,如校门、楼道等,教育他们要按规定有秩序地走。学生表演时还用上“您好、再见、谢谢”等礼貌用语,这样学生既加深对字词意思的理解,又受到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教师应有强烈的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
一、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在语文讲读课文中,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是融为一体的,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小学语文教材中选了大量文质优美、思想性较强的文章,这些文章运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了各种具体形象,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反映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在教学中,要从课文的字、词、句入手,结合听说读写,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启发学生品味作者是如何巧妙地遣词造句的。通过这一手段,让学生感知课文内的具体情节,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产生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恨以及情感上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让活生生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从而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就自然地受到文章主题思想的影响。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在课文第一段中,描寫了人们在长安街两旁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周总理灵车的悲壮场面。“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对青年夫妇……他们挤下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互相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在教学这一段时,教师可以抓住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语句,加以必要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拄着、背靠、挤下、探着、踮着脚望着,望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加推敲,让他们想想这些语句表现了人们什么思想,从动作中体会人们焦急的心情,深入领会人们对总理的深厚感情,体会到“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思想内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发挥了课文的教育感染作用。《草船借箭》讲读结束后,我提出:题目中的“借”字,可否换成“骗”?学生积极思维,通过辩论明白“借”本身暗含“还”的意思,体味到作者用词的精妙,而且知道了战争有正义、非正义之分,人物有美、丑不同。
二、从优美语段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以往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畸形变异,教师不是主导而是主演,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体者,渗透德育成了一句空话。如今,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我们努力探索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新方式、新方法,大胆改革,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重要性,自觉学习知识,主动接受教育。教师要注重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观,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心灵。指导学生善于分析推敲,从中感到语言美,领会到美的内涵。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文中写到“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句排比句具体写出了漓江水的美。我指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出语言的美,在学生体会到桂林山水的特点后,让学生用简笔画画想象中的桂林山水。学生兴趣大增,积极动手,尽管画得不是那么逼真形象,但可以看出他们都想画出祖国山河的美丽,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从而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通过语文教学,以美感人,从而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三、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教学中我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引导学生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朗读,使他们读中明情,读中悟理。《梅花魂》讲述一位身在异国的老华侨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其中他送“我”墨梅图时说的一段话是文章重点。在朗读前,先播放《我的中国心》录音,然后再让学生朗读,学生很快进入情境,读得很有感情,在这过程中自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在指导学生朗读《观潮》时,我播放视频,然后引导学生转换心理角色:假如你是当时在场的作者,看到这么雄奇、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你心里会怎么想,怎么说?在学生充分与作者感情契合后,我指导他们反复诵读,从容回味,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景物,读出自己由衷的喜爱,倾诉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虽然不直露张扬,却更持久有效,如春雨无声无息,深入孩子们的心田,滋润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
四、结合学生实际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在语文课上,教师要凭借教材,坚持正面启发、诱导,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在领悟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相互启发,从而进一步受到课文思想的熏陶和感染。
五、结合学生行为习惯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树立公民意识、爱国意识等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非常重要的内容,但决不是它的全部内容,德育教育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是对一个人行为习惯影响最大的一个时期,而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取决于其本身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材所负载的德育功能,抓住教学中的一点一滴,抓住学生的一言一行,加强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渗透。
在一次教低年级看图拼音识字教学中,教到“进、出、开、关”时,在学生基本读懂字义之后,我请两个学生表演出门、进门、随手关门等,再请学生说说哪些场所还有出口、入口,如校门、楼道等,教育他们要按规定有秩序地走。学生表演时还用上“您好、再见、谢谢”等礼貌用语,这样学生既加深对字词意思的理解,又受到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教师应有强烈的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