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北信义诚品书店的书架上,整齐的摆放着沈昭良最新摄影作品集《STAGE》(舞台),前来买书的人络绎不绝,不时有人驻足翻阅。《STAGE》系列作品,除了于纽约、多伦多、东京及台北等地办巡回个展外,同时亦受邀于2011年法国PHOTOQUAI摄影双年展、2011年香港艺术博览会等邀请进行了多次巡展。凡是看过《STAGE》系列的台湾人,内心的记忆或多或少都会被唤醒,那是属于台湾人的特有的记忆。他们可能会想起庙会、夜市或是亲戚结婚的场景,作品看得越深入,脑海的记忆就越深刻。
主题的选择
沈昭良早年在台湾学习电影,后到日本留学进修视觉艺术,之后当过摄影记者,目前从事专题影像创作。从《印象南方澳》到《玉兰》再到《STAGE》,沈昭良的摄影集无不以主题方式呈现。他坦言,从事专题式摄影报道和记者的经历有关,但最主要的原因则是他深爱着台湾这片土地,热烈关注台湾“庶民”的生活,力图通过出版摄影画册把自己的行摄经历做一个总结。沈昭良认为把这些影像放在历史的长轴来看,作为一个文件来翻阅,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说到主题的选择,沈昭良说,他从1993年在日本念书的时候就开始关注,并有所行动。之前拍摄《印象·南方澳》、《玉兰》,也是因为它们很有特色,是台湾特有的文化。沈昭良在接受访问中感慨每个人只是世界一角中的短暂过客,自己所经营的几个专题,客观地说可能还没自己消失得快,所以希望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以摄影的方式将画面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并通过摄影美学加以实现。沈昭良觉得摄影专题积累的小小成功,包括摄影、视觉、文化状态上的,可以连接与衍生的方面有很多,有很多的可能性,也很期待这个可能性,这是他选择题材的一个标准。但是标准是很主观的,因为每个人的世界观是不同的。每个人拿起相机下意识的会去拍摄能感动自己的东西,不同的感知,就有不同的成功,也会从其他摄影家身上得到养分。
“但是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我拍摄的作品仅仅是我个人喜欢,并引起我兴趣的,至于别人怎么看,我在拍摄前没有过多的考虑。或许很多人看过之后有这样那样的感受,但我还是觉得我的作品谈到教化功能可能重了一些,因为我拍照片的目的很单纯,当然,如果他们能唤醒读者的记忆、引起社会的关注也是好的。”沈昭良如是说。
专注拍摄自己感兴趣的
“台湾是一个很多元化的地方,摄影的内容很活泼,但如何能在多元化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我一直思考的。台湾的摄影领域禁忌较少,题材广泛。社会的多元化,促使我们用包容、全新的视角来看问题。摄影应该兼收并蓄,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台湾本地有很多题材都值得深入挖掘,拍摄成主题作品集。专题摄影不一定要局限于拍摄穷人的悲惨,也可以去拍摄民风、拍摄新移民生活或富人的精神状态,以及其他一切具有社会意义的事物。我只拍摄自己感兴趣的,摄影者能专注于某一个主题,那么长期积累的成果是动人的,一定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交流。我执行过的几个专题一旦推出新的系列就会拿给熟悉的人看。至于我的拍摄对象反倒很少,因为大部分人没有联系方式,如果有联系,我想我也会拿给他们看。不过在拍摄前,我会说服拍摄对象,告诉他们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想做什么,虽然拍摄的结果是我预料不到的,但我会努力朝那个目标前进。现在社会发展太快,就拿台湾来说,东部西部的变化就非常大,我的工作性质是接近田野调查式的搜寻,需要通过联系、询问将资料慢慢堆砌起来。我专题里的那些内容,就我的经验,在都市里没有看到的人会有一些,但是一般人,只要来自乡间的,或者来自台湾中南部的人,80%的人脑海中都有这个记忆。这让我想起了摄影的功能——通过摄影形式的展现拉近人和人之间的距离,透过视觉的呈现进行脉络的链接。十几年的摄影经历告诉我,感动自己很重要,因为我们的工作都在现场,进入现场后要很快地融入环境。”
沈昭良眼中的台湾
南方澳地处台湾宜兰湾南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南方澳渔港,是商业活动极为繁盛的时期。沈昭良耗费了6年,记录南方澳的点点滴滴,并于2001年首度推出了《映像·南方澳》系列专题,用镜头真实记录了南方澳地区的渔业、渔民生活、风土人文。
《STAGE》系列是沈昭良2006年至2011年于台湾各地,使用大画幅相机拍摄,描写的综艺团为台湾特有的移动式演出团体。这种移动式演出团体自1970年起,活跃于台湾的各式婚丧喜庆场合,历经多次研发改进,迄今仍经常使用。初期的演出舞台,除了现仍沿用的搭棚台方式,也有以货车改装、具有灯光音响设备的简易人力式花车。随着时代进步,加上经营者和观众对于优质灯光音响设备的视听需求,逐步发展成现今折叠油压式开展的现代化舞台车。演出的内容,自初期即以歌舞表演为主,跑场歌手的服装造型较近似于室内秀场的华丽秀服。近年来,歌手的服装打扮则以上下两截式,搭配内穿比基尼的造型较为普遍。综艺团的表演内容也为满足顾客需求及吸引目光,不断推陈出新,除了影视歌星、跑场歌手的载歌载舞之外,亦能视预算规格,提供钢管舞蹈、杂耍、魔术、民俗技艺、猛男秀和反串秀等演出。至于综艺团的演出者则多以跑场方式,于约定时间内,轮番在接近的数个地点表演歌舞,或在丧礼及迎神庙会的行进队伍中随行演出,相关的成员为机动性、临时性的工作组合,综艺团的跑场歌手仍以年轻族群较受青睐。通常年纪较大的歌手不是转型成为主持人或经营者,即是婚后退出或另谋他业。这类移动式油压舞台车的总量并无精确的统计,惟实际参与营业的舞台车数量,全台推估应超过600部以上,计费采租用方式,价格依车辆大小及新旧程度而不同。业主则依顾客的需求,将车于指定时间,开至指定地点供雇主使用。通常跑场歌手不是为了协助家计,即是热衷表演工作,抑或家族长期经营综艺团而投入相关产业。从业成员则遍布台湾各地,除了专职的表演者之外,尚不乏学生、英语教师或银行职员,于假日以兼职方式参与舞台演出。从与跑场歌手的近距离观察中,更不断惊见这些表演者在亮丽外表的包装下,所潜在的平凡与质朴内涵。
沈昭良镜头下的舞台,相较于长期以来见诸报端所形成的片面理解甚至或负面描写,有着极大的差异。冀望其中独特的产业类型与丰厚的文化信息,驰骋的发想与炫丽图腾,足以诱发观者对于这项台湾特有的娱乐文化,包含时间、空间,横向、纵向,平面及立体架构的连结与想象。
问及下一步的摄影行动,沈昭良表示:“我今年和明年都会专注在《STAGE》这个系列上,还有一部分肖像方式的呈现还在制作当中,另外还有和台湾综艺歌舞团的系列没有整理完,不过总而言之,我的生活、工作的状态都和台湾相关联。说起台湾本地的生活状态,我认为目前生存状态的困境很少,虽然我的拍摄难免带有一些些的感情色彩,不可能完全抽离,但没想过改变别人的生活状态,可能是因为台湾的摄影师没有把使命感看得那么重吧,毕竟对很多人来说,改变就是消灭。”
沈昭良说,他很喜欢“故乡”这个题目:“拍故乡很好,时常看看新的看看老的,就拿我们现在坐的这个地方来说,过去这里可都是田地,如今都是高楼大厦了。你问我台湾在我眼中是什么样的,我会告诉你台湾是一个非常好生活,很有人情味,轻松自在的地方。在台湾,人和人之间很和谐,社会井然有序,不会有很大冲突。台湾人热情、善良、温和。我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也很清楚自己要寻找什么,那就是台湾庶民的生活状态。我希望看到瞬间的定格经过我的镜头的长时间追踪,去看看它在时间的演化中会向哪个方向发展,这也算我的一种好奇心吧,呵呵。”
摄影师简介
沈昭良,1968年生于台湾台南,毕业于台湾艺术大学应用媒体艺术研究所。历任报社摄影记者,目前除从事专题影像创作、评述与研究,同时兼任教职于多所大学。自1993年起投入数个专题式影像创作,2001年推出《映像·南方澳》系列专题,其后陆续出版《玉兰》、《筑地鱼市场》等长篇摄影著作,殷实细致的纪实影像风格与严谨的摄影集制作,普遍为相关专业人士所肯定。其作品曾获2004年日本相模原摄影亚洲奖、2006年韩国东江国际摄影节最佳外国人摄影家奖,以及2010年台北美术奖优选奖等。
个人网页:www.shenchaoliang.com/
主题的选择
沈昭良早年在台湾学习电影,后到日本留学进修视觉艺术,之后当过摄影记者,目前从事专题影像创作。从《印象南方澳》到《玉兰》再到《STAGE》,沈昭良的摄影集无不以主题方式呈现。他坦言,从事专题式摄影报道和记者的经历有关,但最主要的原因则是他深爱着台湾这片土地,热烈关注台湾“庶民”的生活,力图通过出版摄影画册把自己的行摄经历做一个总结。沈昭良认为把这些影像放在历史的长轴来看,作为一个文件来翻阅,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说到主题的选择,沈昭良说,他从1993年在日本念书的时候就开始关注,并有所行动。之前拍摄《印象·南方澳》、《玉兰》,也是因为它们很有特色,是台湾特有的文化。沈昭良在接受访问中感慨每个人只是世界一角中的短暂过客,自己所经营的几个专题,客观地说可能还没自己消失得快,所以希望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以摄影的方式将画面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并通过摄影美学加以实现。沈昭良觉得摄影专题积累的小小成功,包括摄影、视觉、文化状态上的,可以连接与衍生的方面有很多,有很多的可能性,也很期待这个可能性,这是他选择题材的一个标准。但是标准是很主观的,因为每个人的世界观是不同的。每个人拿起相机下意识的会去拍摄能感动自己的东西,不同的感知,就有不同的成功,也会从其他摄影家身上得到养分。
“但是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我拍摄的作品仅仅是我个人喜欢,并引起我兴趣的,至于别人怎么看,我在拍摄前没有过多的考虑。或许很多人看过之后有这样那样的感受,但我还是觉得我的作品谈到教化功能可能重了一些,因为我拍照片的目的很单纯,当然,如果他们能唤醒读者的记忆、引起社会的关注也是好的。”沈昭良如是说。
专注拍摄自己感兴趣的
“台湾是一个很多元化的地方,摄影的内容很活泼,但如何能在多元化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我一直思考的。台湾的摄影领域禁忌较少,题材广泛。社会的多元化,促使我们用包容、全新的视角来看问题。摄影应该兼收并蓄,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台湾本地有很多题材都值得深入挖掘,拍摄成主题作品集。专题摄影不一定要局限于拍摄穷人的悲惨,也可以去拍摄民风、拍摄新移民生活或富人的精神状态,以及其他一切具有社会意义的事物。我只拍摄自己感兴趣的,摄影者能专注于某一个主题,那么长期积累的成果是动人的,一定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交流。我执行过的几个专题一旦推出新的系列就会拿给熟悉的人看。至于我的拍摄对象反倒很少,因为大部分人没有联系方式,如果有联系,我想我也会拿给他们看。不过在拍摄前,我会说服拍摄对象,告诉他们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想做什么,虽然拍摄的结果是我预料不到的,但我会努力朝那个目标前进。现在社会发展太快,就拿台湾来说,东部西部的变化就非常大,我的工作性质是接近田野调查式的搜寻,需要通过联系、询问将资料慢慢堆砌起来。我专题里的那些内容,就我的经验,在都市里没有看到的人会有一些,但是一般人,只要来自乡间的,或者来自台湾中南部的人,80%的人脑海中都有这个记忆。这让我想起了摄影的功能——通过摄影形式的展现拉近人和人之间的距离,透过视觉的呈现进行脉络的链接。十几年的摄影经历告诉我,感动自己很重要,因为我们的工作都在现场,进入现场后要很快地融入环境。”
沈昭良眼中的台湾
南方澳地处台湾宜兰湾南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南方澳渔港,是商业活动极为繁盛的时期。沈昭良耗费了6年,记录南方澳的点点滴滴,并于2001年首度推出了《映像·南方澳》系列专题,用镜头真实记录了南方澳地区的渔业、渔民生活、风土人文。
《STAGE》系列是沈昭良2006年至2011年于台湾各地,使用大画幅相机拍摄,描写的综艺团为台湾特有的移动式演出团体。这种移动式演出团体自1970年起,活跃于台湾的各式婚丧喜庆场合,历经多次研发改进,迄今仍经常使用。初期的演出舞台,除了现仍沿用的搭棚台方式,也有以货车改装、具有灯光音响设备的简易人力式花车。随着时代进步,加上经营者和观众对于优质灯光音响设备的视听需求,逐步发展成现今折叠油压式开展的现代化舞台车。演出的内容,自初期即以歌舞表演为主,跑场歌手的服装造型较近似于室内秀场的华丽秀服。近年来,歌手的服装打扮则以上下两截式,搭配内穿比基尼的造型较为普遍。综艺团的表演内容也为满足顾客需求及吸引目光,不断推陈出新,除了影视歌星、跑场歌手的载歌载舞之外,亦能视预算规格,提供钢管舞蹈、杂耍、魔术、民俗技艺、猛男秀和反串秀等演出。至于综艺团的演出者则多以跑场方式,于约定时间内,轮番在接近的数个地点表演歌舞,或在丧礼及迎神庙会的行进队伍中随行演出,相关的成员为机动性、临时性的工作组合,综艺团的跑场歌手仍以年轻族群较受青睐。通常年纪较大的歌手不是转型成为主持人或经营者,即是婚后退出或另谋他业。这类移动式油压舞台车的总量并无精确的统计,惟实际参与营业的舞台车数量,全台推估应超过600部以上,计费采租用方式,价格依车辆大小及新旧程度而不同。业主则依顾客的需求,将车于指定时间,开至指定地点供雇主使用。通常跑场歌手不是为了协助家计,即是热衷表演工作,抑或家族长期经营综艺团而投入相关产业。从业成员则遍布台湾各地,除了专职的表演者之外,尚不乏学生、英语教师或银行职员,于假日以兼职方式参与舞台演出。从与跑场歌手的近距离观察中,更不断惊见这些表演者在亮丽外表的包装下,所潜在的平凡与质朴内涵。
沈昭良镜头下的舞台,相较于长期以来见诸报端所形成的片面理解甚至或负面描写,有着极大的差异。冀望其中独特的产业类型与丰厚的文化信息,驰骋的发想与炫丽图腾,足以诱发观者对于这项台湾特有的娱乐文化,包含时间、空间,横向、纵向,平面及立体架构的连结与想象。
问及下一步的摄影行动,沈昭良表示:“我今年和明年都会专注在《STAGE》这个系列上,还有一部分肖像方式的呈现还在制作当中,另外还有和台湾综艺歌舞团的系列没有整理完,不过总而言之,我的生活、工作的状态都和台湾相关联。说起台湾本地的生活状态,我认为目前生存状态的困境很少,虽然我的拍摄难免带有一些些的感情色彩,不可能完全抽离,但没想过改变别人的生活状态,可能是因为台湾的摄影师没有把使命感看得那么重吧,毕竟对很多人来说,改变就是消灭。”
沈昭良说,他很喜欢“故乡”这个题目:“拍故乡很好,时常看看新的看看老的,就拿我们现在坐的这个地方来说,过去这里可都是田地,如今都是高楼大厦了。你问我台湾在我眼中是什么样的,我会告诉你台湾是一个非常好生活,很有人情味,轻松自在的地方。在台湾,人和人之间很和谐,社会井然有序,不会有很大冲突。台湾人热情、善良、温和。我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也很清楚自己要寻找什么,那就是台湾庶民的生活状态。我希望看到瞬间的定格经过我的镜头的长时间追踪,去看看它在时间的演化中会向哪个方向发展,这也算我的一种好奇心吧,呵呵。”
摄影师简介
沈昭良,1968年生于台湾台南,毕业于台湾艺术大学应用媒体艺术研究所。历任报社摄影记者,目前除从事专题影像创作、评述与研究,同时兼任教职于多所大学。自1993年起投入数个专题式影像创作,2001年推出《映像·南方澳》系列专题,其后陆续出版《玉兰》、《筑地鱼市场》等长篇摄影著作,殷实细致的纪实影像风格与严谨的摄影集制作,普遍为相关专业人士所肯定。其作品曾获2004年日本相模原摄影亚洲奖、2006年韩国东江国际摄影节最佳外国人摄影家奖,以及2010年台北美术奖优选奖等。
个人网页:www.shenchaoli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