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庄灵的访问约在他位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附近处于半山腰的家中。刚下过雨的台北很清爽,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雾气,庄灵和他的太太陈夏生热情地接待了我。庄老的家很宽敞,视野特别好,收拾得干净利落,从大大的落地窗向下看,风景这边独好。庄老虽已过古稀之龄,从台湾电视公司退休多年,但仍特别忙碌,除了筹备摄影博物馆,还从事多项艺术文化活动,担当不少赛事的评委工作。和庄老聊天很轻松,丝毫不会感到拘谨,坐在一起喝喝茶,翻翻他的摄影画册,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
我和父亲
“谈到我对摄影艺术的追求,不得不提到我的父亲和家庭。我出生在对日抗战烽火中的贵阳,童年在大陆度过。1948年,我们全家随父亲护送第一批故宫文物来到台湾。影响我一生最大的人就是父亲庄严先生,他和母亲申若侠女士除了赋予我生命,哺育我长大,更是言传身教启导我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培养出属于自己的真正乐趣。父亲一辈子服务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艰困的年代,仍奉命守护,不但成为志业,而且一生优游深耕于古代艺术精粹之间,也就成了他个人在书法艺术和文物鉴赏上的功力和眼界。此外,他更是一位非常重视交友、传统文化与生活趣味的人。由于我从小到大都伴随父亲身边,因此他的生活言行和思想对我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父亲与我的三位兄长既是我的导师,也是我的模特,是我镜头下经常出现的人。比如《灵视70》的个展中,我用自小就拍摄父亲和家人的一些生活片段来作展览的中心,用以对他们表达在那个日子艰困、物资匮乏,但精神上却让我感到富足年代的追怀;当然也有用这些影像来和今天的社会与家庭作对照,看看是否能察觉体会出上一代文人宽厚、清朴的感觉和风格。我父母、世伯、兄长、妻女都是我摄影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因为他们不止是我的家族相册集锦,更是台湾珍贵的影像档案。”
我的摄影初体验
庄老兴致勃勃地指着其中一张告诉我:“这是我拍摄的第一张照片,当时我还在台中念初二,父亲的同事谭旦冏先生将他自用的一台雅西卡-D型120双镜方盒相机大方地借我带上狮头山,为初次毕业旅行的同学们拍照。就是这张成功的照片,让我有了朝摄影艺术这条路追求的信心。我拥有的第一台相机——美能达-A型35毫米小相机,是父亲在1955年去日本时买给我的礼物,当时他问我想要什么东西,我毫不犹豫说想要一台自己的相机。
“父亲的这个礼物对我有决定性的鼓励,当时在台师大念艺术系的三哥庄喆,对于如何取景和构图也给了我不少关键性的概念与提示。作为学生,拍摄的内容除了家人便是北沟村附近的田野、丘陵、溪涧,以及生活在那里的质朴村民。于是,村内的即景、小竹林、挑担的农夫就成为了我的拍摄对象,我是用一种单纯而善良的眼光去注目周遭的一切,并将其一一纳入镜头中。而父亲的好友著名摄影大师郎静山老伯从台北到北沟来看他时,偶尔也会带上一两张他自己在暗房放制的集锦摄影作品。那些照片的布局、光影和画艺美感,很自然地成为我最早开始摸索创作时想要追寻的感觉和境界。可能因为当时自己太小又刚刚起步,以至于从来都不敢向郎世伯请教任何有关摄影的问题。现在回想起来,我算是自学成才的,并没有系统地向人学习过摄影技术,也不懂什么叫沙龙,什么是纪实,只是想把打动自己的熟悉的景物和人物,通过相机让他们留驻下来。我并没有想靠摄影来证明什么,但这么多年持续不断的拍照和体会观景窗中的事物,陶冶了我的性情。”
“灵”境界
说到创作风格和理念,庄老很谦虚:“我这一生,历经戒严时期的精神压制、物资匮乏的生活困顿,台湾各阶段的历史时期,所以在摄影上用的是直截了当的纪实手法。我力图在我的作品中表现人的本性,自然的本色。我不会迎合每一阶段的时尚,虽然台湾的文化活动向来都有极端化的趋势,但我不会特意追赶,我不想让摄影中带有任何虚假和矫情,也没有欲望为表现不同观念而有意营造或进行特别的制作。我的作品类型很丰富,有人像,有风光,但不管何种题材,我在拍摄时一切都凭直觉来取材,借直观来展现我的摄影审美观和对摄影题材、内容和处理方式的某些看法。或许这和我的工作经历有关系。我在1966年考进开播才三年的台湾第一家的‘台湾电视公司’担任摄影记者,从那时候起,我不仅成为了新闻人,也因各种不同的采访任务,走遍了台湾全岛,并且多次访亚、美、欧、非大洲,亲临新闻事件现场,不仅开阔了眼界,也增加了不少见识。24年的摄影记者生涯,不但让我练就了新闻摄影的技巧,而且工作之余我面对自己的摄影创作时,‘真实’和‘自然’便无需思考地成为了我创作的基因和习惯,这一点一直到今天也没有改变。”
我的退休生活
近日,庄灵在台北举行了他创作生涯以来最重要的个展“灵视70”,这个回顾展以时间为轴,除了非常周全地展示了他每个阶段的成果,也对他成长过程中所受的影响有详尽的说明。而提到目前自己的生活状态,庄灵坦言:“为台湾电视公司工作36年后,我光荣退休了,退休后,我有个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除了坚持摄影创作之外,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与摄影有关的公共事务上。为了希望成立‘台湾摄影博物馆’,我和多位摄影教育界及文化界的朋友们,从2005年就发起并组织了一个推动成立委员会,开始向摄影界、相关部门和社会大众传递推广这个理念和讯息。经过各方人员不断奔走相助,目前‘台湾摄影博物馆文化学会’各项先期筹备工作已经展开了。眼下先进国家和海峡两岸都非常重视摄影,不但将它列入重要的高等教育体系、成立摄影博物馆,并且定期举办摄影节等活动,因此我借着已经过了年轻时必须要为生活和工作打拼的阶段,如今幸有余暇,就希望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做一些对台湾摄影有意义的事。”
摄影师简介
庄灵,1938年生于贵阳,1948年自南京随父到台湾,1961年从中兴大学森林系毕业后,任职台湾大学视听中心,后转任台大农业陈列馆试听组兼主任。1965年至2002年任职台湾电视公司,历任新闻部摄影记者、采访组副组长等职。1970年出版《电影艺术杂谈》一书,1971年和九位摄影好友发起成立V-10视觉艺术群,参加《现代摄影——女展》。1971年至2000年先后应聘在台湾艺大、铭传大学、中国文化大学讲授摄影及电视新闻摄影课程。曾举办《庄灵访美摄影特展》、《报道之外》摄影个展、《自然与古典的现代观念》等多个摄影展览。
我和父亲
“谈到我对摄影艺术的追求,不得不提到我的父亲和家庭。我出生在对日抗战烽火中的贵阳,童年在大陆度过。1948年,我们全家随父亲护送第一批故宫文物来到台湾。影响我一生最大的人就是父亲庄严先生,他和母亲申若侠女士除了赋予我生命,哺育我长大,更是言传身教启导我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培养出属于自己的真正乐趣。父亲一辈子服务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艰困的年代,仍奉命守护,不但成为志业,而且一生优游深耕于古代艺术精粹之间,也就成了他个人在书法艺术和文物鉴赏上的功力和眼界。此外,他更是一位非常重视交友、传统文化与生活趣味的人。由于我从小到大都伴随父亲身边,因此他的生活言行和思想对我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父亲与我的三位兄长既是我的导师,也是我的模特,是我镜头下经常出现的人。比如《灵视70》的个展中,我用自小就拍摄父亲和家人的一些生活片段来作展览的中心,用以对他们表达在那个日子艰困、物资匮乏,但精神上却让我感到富足年代的追怀;当然也有用这些影像来和今天的社会与家庭作对照,看看是否能察觉体会出上一代文人宽厚、清朴的感觉和风格。我父母、世伯、兄长、妻女都是我摄影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因为他们不止是我的家族相册集锦,更是台湾珍贵的影像档案。”
我的摄影初体验
庄老兴致勃勃地指着其中一张告诉我:“这是我拍摄的第一张照片,当时我还在台中念初二,父亲的同事谭旦冏先生将他自用的一台雅西卡-D型120双镜方盒相机大方地借我带上狮头山,为初次毕业旅行的同学们拍照。就是这张成功的照片,让我有了朝摄影艺术这条路追求的信心。我拥有的第一台相机——美能达-A型35毫米小相机,是父亲在1955年去日本时买给我的礼物,当时他问我想要什么东西,我毫不犹豫说想要一台自己的相机。
“父亲的这个礼物对我有决定性的鼓励,当时在台师大念艺术系的三哥庄喆,对于如何取景和构图也给了我不少关键性的概念与提示。作为学生,拍摄的内容除了家人便是北沟村附近的田野、丘陵、溪涧,以及生活在那里的质朴村民。于是,村内的即景、小竹林、挑担的农夫就成为了我的拍摄对象,我是用一种单纯而善良的眼光去注目周遭的一切,并将其一一纳入镜头中。而父亲的好友著名摄影大师郎静山老伯从台北到北沟来看他时,偶尔也会带上一两张他自己在暗房放制的集锦摄影作品。那些照片的布局、光影和画艺美感,很自然地成为我最早开始摸索创作时想要追寻的感觉和境界。可能因为当时自己太小又刚刚起步,以至于从来都不敢向郎世伯请教任何有关摄影的问题。现在回想起来,我算是自学成才的,并没有系统地向人学习过摄影技术,也不懂什么叫沙龙,什么是纪实,只是想把打动自己的熟悉的景物和人物,通过相机让他们留驻下来。我并没有想靠摄影来证明什么,但这么多年持续不断的拍照和体会观景窗中的事物,陶冶了我的性情。”
“灵”境界
说到创作风格和理念,庄老很谦虚:“我这一生,历经戒严时期的精神压制、物资匮乏的生活困顿,台湾各阶段的历史时期,所以在摄影上用的是直截了当的纪实手法。我力图在我的作品中表现人的本性,自然的本色。我不会迎合每一阶段的时尚,虽然台湾的文化活动向来都有极端化的趋势,但我不会特意追赶,我不想让摄影中带有任何虚假和矫情,也没有欲望为表现不同观念而有意营造或进行特别的制作。我的作品类型很丰富,有人像,有风光,但不管何种题材,我在拍摄时一切都凭直觉来取材,借直观来展现我的摄影审美观和对摄影题材、内容和处理方式的某些看法。或许这和我的工作经历有关系。我在1966年考进开播才三年的台湾第一家的‘台湾电视公司’担任摄影记者,从那时候起,我不仅成为了新闻人,也因各种不同的采访任务,走遍了台湾全岛,并且多次访亚、美、欧、非大洲,亲临新闻事件现场,不仅开阔了眼界,也增加了不少见识。24年的摄影记者生涯,不但让我练就了新闻摄影的技巧,而且工作之余我面对自己的摄影创作时,‘真实’和‘自然’便无需思考地成为了我创作的基因和习惯,这一点一直到今天也没有改变。”
我的退休生活
近日,庄灵在台北举行了他创作生涯以来最重要的个展“灵视70”,这个回顾展以时间为轴,除了非常周全地展示了他每个阶段的成果,也对他成长过程中所受的影响有详尽的说明。而提到目前自己的生活状态,庄灵坦言:“为台湾电视公司工作36年后,我光荣退休了,退休后,我有个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除了坚持摄影创作之外,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与摄影有关的公共事务上。为了希望成立‘台湾摄影博物馆’,我和多位摄影教育界及文化界的朋友们,从2005年就发起并组织了一个推动成立委员会,开始向摄影界、相关部门和社会大众传递推广这个理念和讯息。经过各方人员不断奔走相助,目前‘台湾摄影博物馆文化学会’各项先期筹备工作已经展开了。眼下先进国家和海峡两岸都非常重视摄影,不但将它列入重要的高等教育体系、成立摄影博物馆,并且定期举办摄影节等活动,因此我借着已经过了年轻时必须要为生活和工作打拼的阶段,如今幸有余暇,就希望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做一些对台湾摄影有意义的事。”
摄影师简介
庄灵,1938年生于贵阳,1948年自南京随父到台湾,1961年从中兴大学森林系毕业后,任职台湾大学视听中心,后转任台大农业陈列馆试听组兼主任。1965年至2002年任职台湾电视公司,历任新闻部摄影记者、采访组副组长等职。1970年出版《电影艺术杂谈》一书,1971年和九位摄影好友发起成立V-10视觉艺术群,参加《现代摄影——女展》。1971年至2000年先后应聘在台湾艺大、铭传大学、中国文化大学讲授摄影及电视新闻摄影课程。曾举办《庄灵访美摄影特展》、《报道之外》摄影个展、《自然与古典的现代观念》等多个摄影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