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经历教育”?我们给“经历教育”的定义是:“经历教育”就是通过有计划的“主体经历的德育活动”,引导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活动的主角,在教育活动和实践中获得各种经历,引导学生在经历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追求成功、学会发展。这个定义表明,“经历教育”就是体验教育,是为了使体验教育具体化、操作化而开展的教育。
在以往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往往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或解燃眉之急,不注重积极疏导并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将批评与惩罚作为常用的教育手段。结果常常表现出缺乏进取精神、害怕困难和回避矛盾,缺少主动参与、大胆竞争等自我表现能力;表现出盲目从众,不善于独立思考,追求循规蹈矩,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独立引导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活动的主角,在教育活动和实践中获得各种经历,引导学生在经历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追求成功、学会发展成为德育教育的首要问题。
一、通过针对性读书提升自身素养
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有目的的指导学生读书,通过有针对性的读书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其在读书中提升自身素养,在潜移默化中道德素养得以提升,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推荐学生进行历史方面的课外阅读,在以下几个方面以史为鉴,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在教学中,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意识地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组织课外阅读、讨论,观看电影,举行历史故事会,组织观看影视录相等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内外教育活动,可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到德育教育,通过实践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树立报效祖国、建设美好未来的远大志向,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2、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睦、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教育方面。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千百年来,我国历史上涌现了许多为民族进步,为消弥民族战争,为维护祖国统一而努力甚至献出生命的代表人物或典型事例,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康熙平定叛乱、郑成功收复台湾等等。揭示历史上民族英雄的精神世界,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和民族感情,砥砺他们前赴后继、自强不息的性格是很好的时机。
3、在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优秀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对学生进行品德和道德教育。如于谦一心保卫国家“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邓世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谭嗣同喋血街市、唤醒民众;共产党员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等等。通过对历史上无数先烈、英模感人事迹的了解,让学生悟出做人的道理。 另外,可以通过学习古今名人的名言警句使学生体味其中丰富的做人道理,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毛泽东的“身无分文,以忧天下”;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利用这些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伦理道德和优秀品质,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4、在性格的养成方面。历史史实中既有正义的、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优秀历史人物,他们的刚正不阿、坚贞不屈、凛然大义都可以成为我们引导青少年的正面事例;也有背信弃义为人们所唾骂的,懦弱的民族败类,对此我们可以提醒我们的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并引以为戒。引导我们的学生在对待历史人物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社会现象可以对学生进行政治和阶级观点教育;有很多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事迹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品德教育。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提高其在读书中的自我教育能力
教育者必须注意维护和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能力。我们在经历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独立自主地行使、支配自己的权利,突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为学生实践锻炼积极创造条件,引导而不代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要有理想、有目标、有志气、有追求,刻苦锻炼自己的毅力,想方设法使自己的爱好形成个性特长。积极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问题,自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使其创新意识得到增强,创造才干得以提高。通过校内读书的延展让读书教育深入家庭,触及全社会。家长要树立要“成才先成仁”的思想,把家庭办成“德育学校”。作为家长应加强家教理论的学习,善于借鉴他人成功的家教经验。教育部门、特别是学校要切实担负、指导和推进家庭德育的责任,我们要通过建立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组织家长学习德育理论,学习德育大纲,提高家长对家教的认识,使家长从“智育保姆型”向“德育导师型”转变。
三、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如何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尽可能支持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引导学生从书籍中发掘养分,满足自己的道德需要,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逐步形成道德需要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机制,学生的道德行为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我们不能及时主动的发现并且正确疏导学生的这种心理,那么就会对学生产生压抑感,不重视感,他们会产生逆反心理,就会出现种种问题。
要实现在读书中实施经历教育,还有很多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创新和尝试,但是一定要构建在知识传授之中,只有将德育教育置于学生的广泛阅读之中,这种教育才是具体的有说服力的。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认知的客观规律,将准确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对书籍内容形成客观的评价,以达到在阅读中开展经历教育的目的。
在以往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往往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或解燃眉之急,不注重积极疏导并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将批评与惩罚作为常用的教育手段。结果常常表现出缺乏进取精神、害怕困难和回避矛盾,缺少主动参与、大胆竞争等自我表现能力;表现出盲目从众,不善于独立思考,追求循规蹈矩,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独立引导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活动的主角,在教育活动和实践中获得各种经历,引导学生在经历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追求成功、学会发展成为德育教育的首要问题。
一、通过针对性读书提升自身素养
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有目的的指导学生读书,通过有针对性的读书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其在读书中提升自身素养,在潜移默化中道德素养得以提升,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推荐学生进行历史方面的课外阅读,在以下几个方面以史为鉴,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在教学中,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意识地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组织课外阅读、讨论,观看电影,举行历史故事会,组织观看影视录相等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内外教育活动,可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到德育教育,通过实践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树立报效祖国、建设美好未来的远大志向,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2、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睦、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教育方面。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千百年来,我国历史上涌现了许多为民族进步,为消弥民族战争,为维护祖国统一而努力甚至献出生命的代表人物或典型事例,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康熙平定叛乱、郑成功收复台湾等等。揭示历史上民族英雄的精神世界,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和民族感情,砥砺他们前赴后继、自强不息的性格是很好的时机。
3、在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优秀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对学生进行品德和道德教育。如于谦一心保卫国家“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邓世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谭嗣同喋血街市、唤醒民众;共产党员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等等。通过对历史上无数先烈、英模感人事迹的了解,让学生悟出做人的道理。 另外,可以通过学习古今名人的名言警句使学生体味其中丰富的做人道理,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毛泽东的“身无分文,以忧天下”;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利用这些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伦理道德和优秀品质,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4、在性格的养成方面。历史史实中既有正义的、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优秀历史人物,他们的刚正不阿、坚贞不屈、凛然大义都可以成为我们引导青少年的正面事例;也有背信弃义为人们所唾骂的,懦弱的民族败类,对此我们可以提醒我们的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并引以为戒。引导我们的学生在对待历史人物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社会现象可以对学生进行政治和阶级观点教育;有很多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事迹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品德教育。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提高其在读书中的自我教育能力
教育者必须注意维护和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能力。我们在经历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独立自主地行使、支配自己的权利,突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为学生实践锻炼积极创造条件,引导而不代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要有理想、有目标、有志气、有追求,刻苦锻炼自己的毅力,想方设法使自己的爱好形成个性特长。积极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问题,自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使其创新意识得到增强,创造才干得以提高。通过校内读书的延展让读书教育深入家庭,触及全社会。家长要树立要“成才先成仁”的思想,把家庭办成“德育学校”。作为家长应加强家教理论的学习,善于借鉴他人成功的家教经验。教育部门、特别是学校要切实担负、指导和推进家庭德育的责任,我们要通过建立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组织家长学习德育理论,学习德育大纲,提高家长对家教的认识,使家长从“智育保姆型”向“德育导师型”转变。
三、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如何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尽可能支持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引导学生从书籍中发掘养分,满足自己的道德需要,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逐步形成道德需要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机制,学生的道德行为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我们不能及时主动的发现并且正确疏导学生的这种心理,那么就会对学生产生压抑感,不重视感,他们会产生逆反心理,就会出现种种问题。
要实现在读书中实施经历教育,还有很多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创新和尝试,但是一定要构建在知识传授之中,只有将德育教育置于学生的广泛阅读之中,这种教育才是具体的有说服力的。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认知的客观规律,将准确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对书籍内容形成客观的评价,以达到在阅读中开展经历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