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母亲当“护士”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h158113539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染母子同病区住院


  郭昌磊是武汉市一家国企的技术人员,母亲张红娟退休后,一直和郭昌磊一家生活在一起。
  2020年1月底,郭昌磊被确诊感染新冠病毒,张红娟也被感染。医院没有床位,张红娟被确诊后,只能在输液厅里输完液再回家。
  2月5日,郭昌磊接到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的电话,该院腾出来一个床位。郭昌磊立即开车带母亲赶往该院住院部,在24病区住了下来。2月6日,郭昌磊也得到该病区的一张床位。
  郭昌磊住27号床,张红娟住42号床。他想去看看母亲,但医院规定病患之间不得相互走动。
  从医生那里,郭昌磊得知母亲的状态越来越不好,主要是因为没有胃口吃饭,体力跟不上,夜里睡眠也不好,免疫力不足,吸氧一直没停过。
  2月16日下午两点多,医生告诉郭昌磊,这两天张红娟的病情急转直下,昏迷后已经上了高流量吸氧和无创呼吸机,但是效果不明显,很可能要上有创呼吸机。
  医生跟郭昌磊讲了治疗方案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意义。郭昌磊站在母亲的病房门口,等待医生的插管。虽然只有二十多分钟,但对于郭昌磊来说却像一个世纪那样漫长。
  郭昌磊的心情很矛盾,他看过一些关于临终关怀的新闻报道,有的人说不建议在病患生命濒危的时候做有创性的抢救治疗,因为这些抢救手段不一定有效,他感到焦虑、担心、害怕……
  郭昌磊回到病房时,天已经黑了。他到凌晨才入睡,而且夜里醒来好几次。每次醒来,他都走到门口看看护士站有没有母亲的床头铃亮起的提醒,尽管护士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进去观察并护理,但他还是焦虑不已。

为母亲当“护士”


  母亲处于昏迷之中,郭昌磊心急如焚。医务人员理解他的心情,为他母亲制订了人性化治疗方案。每当病房里的人逐渐减少后,郭昌磊就可以穿上一次性隔离服,到病床前陪伴母亲。“妈,我来了,您今天好些了吗?您可要快点好起来啊,我们都需要您。”郭昌磊有些哽咽,“妈,您疼不疼?我昨天几乎一夜没睡,心里特别纠结,担心自己考虑不够周全,让您受苦了。儿子这些年没能让您享福,真是对不起您……”
  郭昌磊坐在床边,凑到母亲身边说:“妈,护士说要多帮您按摩按摩四肢,促进血液循环。咱们先按摩这边的胳膊啊,您要是感觉哪里不对劲,就说一声或者动一下。”在这之后的几天,每天下午五点,郭昌磊都会来到母亲的病房,帮母亲做一些简单的护理。
  “妈,咱们来按摩一下小腿,以前从来没有给您捶捶肩揉揉腿,是我做得不好,您别生气。”郭昌磊有很多话想对母亲说,但见到母亲的时候,却不知道说些什么。不知过了多久,郭昌磊要回自己病房了,他帮母亲擦擦脸说:“妈,我明天再来看您,今天太晚了,您休息休息,快点好起来。”郭昌磊握了握母亲的手,看到她眼角似乎有泪光。郭昌磊鼻子一酸,走出了病房。
  一天,郭昌磊又来到母亲床边,“妈,我来了,您昨天休息得怎么样?我昨天跟甜甜和堂堂视频聊天,他俩都特别想您,还录了视频给您看。”郭昌磊打开视频,里面传来孩子们活泼可爱的声音,甜甜说:“奶奶,您好些了吗?我好想您啊!”一旁的堂堂蹦蹦跳跳:“奶奶,我也想您了,您快点好起来吧!”郭昌磊又点开一个甜甜给奶奶弹钢琴的视频,甜甜对着镜头说:“奶奶,我给您弹一首曲子吧,希望您听到后能喜欢。”
  美妙的旋律从手机里传出来,郭昌磊把手机放在母亲的胳膊旁边,调好音量,一边给母亲按摩四肢,一边播放视频。郭昌磊相信,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一定能给予母亲战胜病魔的力量,唤醒她。

双双康复


  2月24日和26日,郭昌磊分别做了两次新冠病毒检测,结果都是阴性,这意味着他可以出院了。但他找到医生,说自己目前依然有轻微的胸闷症状,问医生能不能多观察几天再出院,而且他十分担心还在昏迷的母亲,希望能多陪她几天。医院考虑到郭昌磊没有完全康复,便允许他再住院观察几天。
  郭昌磊被调换到母亲隔壁的病房。每天醫生查完房后,他就可以穿上隔离衣陪母亲一会儿。很多简单的护理工作,他已经非常熟练,甚至每天需要记录观察的各项监测指标,他也都很清楚了。他一边做着简单的护理工作,一边跟母亲讲话,播放孩子们的视频,“妈,您感觉好些了吗?您可一定要康复啊。”
  3月2日一早,郭昌磊等待医生查房。这天医生很晚才来,而且告诉他,他母亲的各项指标达到了拔管的标准,早上已经拔管了。得知消息的郭昌磊赶紧穿上隔离衣走到母亲的病房,果然,母亲已经拔掉呼吸机,戴上了吸氧面罩。医生说接下来的48小时很重要,他的母亲还要接着闯关。张红娟恢复得不错,很快,吸氧面罩被高流量氧气管替代,鼻饲胃管、尿管相继拔掉。
  得知自己昏迷那么久,张红娟没有说话。可当听说儿媳莉莉一个人在家带孩子,她就有些着急了。得知儿子可以出院后,她便催他赶紧回家。“我们生病住院那么久,莉莉一个人带两个孩子,不知道累成什么样了,你赶快回去吧。我现在感觉好多了,只是有些体虚,放心吧,有医生在,我没事。”
  在医院附近的集中隔离点隔离观察14天后,郭昌磊终于回到家中。在这期间,他每天都会跟母亲视频聊天,安慰和鼓励母亲。4月26日,郭昌磊接到医院打来的电话,母亲两次新冠病毒检测都是阴性,可以转到集中隔离点隔离观察了。
  2020年5月11日,母亲节第二天,张红娟终于结束医学隔离观察回家。孙子孙女围着她又亲又抱,张红娟坐在沙发上,跟孩子们笑成一片。
  编辑 家英宏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南京作家黎戈的書我买过两本,一本是《时间的果》,另一本是她的新书《平淡之喜》。  之所以开始读黎戈,是因为她的文字能使人安宁,看得出她把内心的一亩三分田耕耘得自给自足,字里行间平和有力,亦有淡淡喜悦。  黎戈对自己定位清晰:“‘作家’‘文学家’这类词,我素来觉得和我没啥关系,我在精神内核上的定位,更接近那个专注河流和水鸟的女人。”“世人慌慌张张,只为碎银几两”,有几人还能悠然专注于河流和水鸟?黎戈
期刊
許多人在学习中时常会学到一半,就被一些疑难问题阻挡在知识的大门之外,使整个学习活动由此变得缓慢而艰难。而如何打破这种瓶颈,就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上的改进,更是一种思维上的变革。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费曼学习法:用输出倒逼输入》在学用相长中,引入著名的费曼学习法,力求以全新的方法和手段提升我们的学习功效。  费曼是享誉全球的物理学家、纳米技术之父、量子电动力学的创始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不仅
期刊
夜晚天台上传来邻家小孩的琅琅读书声:“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小儿的嗓音脆得像敲鼓,背起二十四节气歌,格外动听。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中华传统文化遗产。表面上,节气歌里唱的是春夏秋冬,实则还隐藏着说不完的七彩斑斓。  节气与色彩有什么关系?郭浩与李健明合著的《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带我揭开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传统色的神秘面纱。  郭浩在该书
期刊
农家小院  迎着和煦的春风来到苏州,来到明月湾。千年古樟树  明月湾是一古村名,位于太湖西山岛南端,面朝湖水,背依青山,站在山巅俯瞰,地形似一弯明月,此为画意。相传2500多年前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美女西施在此共赏明月而得名。明月湾至唐宋时期,随着人口增加,村域逐渐扩展,街巷纵横,形成了状如棋盘的山村格局。明月桥  走进古村,河渠曲折环绕,驳岸的青石板水迹斑斑。盈盈春水倒映着白墙、黛瓦、灯笼、小桥
期刊
诗人臧克家曾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最近,我就读了这样一本好书——《人间至味醉湘西》。作者彭梁心用优美流畅的文笔,向我们娓娓讲述了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的神秘湘西大地上那些让人垂涎欲滴的乡土美食,同时还解读了独特的湘西饮食文化里的典故、历史以及民俗风情。本书共收录了80篇美食随笔,辑分为野蔌山蔬次第尝、山野肉珍馐外香、小梅风韵最妖娆、吊脚楼内味犹爽、千娇百媚浓家常……将地域文化与特色食材
期刊
团圆意为团聚、圆满,一直是“中国感情”的一个标签、一种幸福,春节仿佛就是为此量身定做的。这不仅是中国式感情,也是东方智慧:家好,世界就好。  中国人关于幸福的主语,通常是“我们”,就是族群、亲人,是大团圆。这种幸福更有温度与广度,为此,我们觉得“人间值得”。  因为我们重情,月亮成了中国人的诗篇;因为我们重情,发明了万家团圆的春节。那些安稳的岁月,那些代代相托的感情,那些围起来的美好,那些愈久弥香
期刊
2020年秋天,雅鲁藏布江两岸的青稞又迎来了丰收,但选育高产青稞的尼玛扎西却再也看不到了。9月5日,尼玛扎西在西藏阿里出差途中不幸遭遇车祸去世。终年55岁的他,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农牧民,献给了他钟爱的青稞事业。放弃高薪回家种青稞  1966年4月25日,尼玛扎西出生在西藏扎囊县扎唐镇杂玉村一个农牧民家庭,兄妹五人,他排行老三。他从小放羊,每次放羊都把羊群赶到很远的山对面,因为那里有所学校。7岁的小
期刊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为国战死,事极光荣。”——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再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辑的《抗战家书》,丁进还是忍不住泪流满面,土生土长于南京的他,即使在成年之后,每每路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心中仍有梗塞压抑之感。  时至今日,在南京保卫战遗址调查保护这条路上,丁进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缘起
期刊
在南京有这样一个她,巾帼不让须眉,以缝纫针为“武器”,肯吃苦,能钻研,在高质量生产军警制服的路上,书写出女性坚韧、慧雅的匠心故事。她就是南京际华五三零二服饰装具有限公司服装缝制车间主任谢秀荣。零起点的“首席技师”  二十年前,谢秀荣是一名普通的进城务工人员,对未来充满了迷茫。“我的改变得益于公司以人为本的好环境。公司以签订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的形式,实施合同工与正式工同工同酬、同保险同福利、同培养同
期刊
他带领团队研制了全球首个深度学习处理器芯片“寒武纪1号”,能效达传统芯片百倍,被国际某权威杂志刊文评价为深度学习处理器的“先驱”和“引领者”。他的基础研究成果大规模用于多种智能手机和智能服务器中,为我国“智能+”產业核心芯片研发探索出一条新道路。他叫陈云霁,曾荣膺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和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爱打游戏的“天才少年”  9岁上中学,14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