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深深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师对新授内容的巧妙导入,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巧设悬念,激发探究热情
学生学习新知是—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的情感。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内驱力。在导人新课时,需要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情境,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个个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巧用旧知,营造“启”、“发”氛围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
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师:有4个桃子,平均分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学生用两下整齐的掌声回答了问题。
师:有2个桃子,平均分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学生拍了一下手掌。
师:只有一个桃子,平均分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突然有几个同学用左手指尖点了一下右手心,说:“半个。”还有的同学两手心相对并不合上,表示“半个”。熟悉的生活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师继续说:“对,半个。半个该怎么写呢?小朋友们,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吗?”这里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利用故事情境引入新课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著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积极地提出问题,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结合知识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出知识。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商末尾有零的除法》时,运用媒体创设情境,讲一个“八戒分桃”的故事:一天,猪八戒带着20只小猴子到果园去摘了90个桃子,然后对小猴子们说:“90个桃子你们20人来分,每只分4个,剩下一个就给俺老猪吧。”他怕小猴子们不相信,就列了一道算式(9÷2=4……1)。小猴子们信以为真,就各自拿了自己的桃子高兴地吃开了。直到孙悟空赶来,才戳穿了八戒的骗局。同学们,你们知道聪明的孙悟空是怎样发现八戒的骗局的吗?这样引入新课,让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题教学富有了童趣,使学生兴趣浓厚,从而主动去研究商末尾是0的除法计算方法。
总之,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一、巧设悬念,激发探究热情
学生学习新知是—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的情感。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内驱力。在导人新课时,需要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情境,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个个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巧用旧知,营造“启”、“发”氛围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
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师:有4个桃子,平均分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学生用两下整齐的掌声回答了问题。
师:有2个桃子,平均分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学生拍了一下手掌。
师:只有一个桃子,平均分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突然有几个同学用左手指尖点了一下右手心,说:“半个。”还有的同学两手心相对并不合上,表示“半个”。熟悉的生活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师继续说:“对,半个。半个该怎么写呢?小朋友们,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吗?”这里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利用故事情境引入新课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著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积极地提出问题,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结合知识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出知识。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商末尾有零的除法》时,运用媒体创设情境,讲一个“八戒分桃”的故事:一天,猪八戒带着20只小猴子到果园去摘了90个桃子,然后对小猴子们说:“90个桃子你们20人来分,每只分4个,剩下一个就给俺老猪吧。”他怕小猴子们不相信,就列了一道算式(9÷2=4……1)。小猴子们信以为真,就各自拿了自己的桃子高兴地吃开了。直到孙悟空赶来,才戳穿了八戒的骗局。同学们,你们知道聪明的孙悟空是怎样发现八戒的骗局的吗?这样引入新课,让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题教学富有了童趣,使学生兴趣浓厚,从而主动去研究商末尾是0的除法计算方法。
总之,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