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笔者第一次见到李丽珠主任,是在市委党校听她做“十九大”宣讲报告,她饱满的精神状态、灿烂的笑容和真挚的话语,让笔者久久难以忘怀。
先看看这一系列荣誉吧:
太原市卫生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工作者”“创先争优”标兵,“敬老助老”模范个人;太原市“三八红旗手”“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十大杰出女职工”、百位“为太原解放和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共产党员”,“感动生命十佳白衣天使”、“双百优秀医护人员”“卫生窗口服务明星”“创先争优十佳”“为民服务”标兵,“爱岗敬业标兵”;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十大孝亲敬老楷模”、“敬业奉献好人”、“十大孝星”、2010“山西记忆十大新闻人物”、“三八红旗手”、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省卫生系统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山西新世纪创业建功百名女杰;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公益人物”、“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十大创新人物”、国务院授予的“全国优秀工作者”,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代表。
这就是李丽珠。如此多的荣誉,足以让我们对李丽珠由衷产生敬佩之情,她是人民的好女儿,也是党的好女儿。荣誉的获得,来自多年来辛勤努力的工作,更来自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之情,她用美好的心灵和无私的行动书写了大爱,所有的荣誉当然都受之无愧。
在所有的荣誉里,李丽珠更看重的也更引以为自豪的自然是她当选了党的十九大的代表。参加完十九大会议回来后,李丽珠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她受邀到有关单位做宣講报告,每次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热烈激动的话语,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听报告的人。笔者在台下看到李丽珠时候,她身着喜庆热烈的红色西服,谈起参加十九大的情形,始终难掩激动喜悦之情,她和大家分享了大会的分分秒秒以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仿佛是又回到了庄严而神圣的人民大会堂。
谈到习近平总书记为十九大做报告的那三个半小时,李丽珠激动和景仰之情更是溢于言表,对习近平总书记她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具有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领袖风范,具有心系国家、情系人民的人格魅力,具有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智慧和雄才大略,具有卓越政治领袖的意志力、全局掌控力、变革创造力、凝聚感召力,给人以力量,给人以信心。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在人民大会堂赢得了七十余次热烈掌声,这掌声代表了人民内心的一种认同,这掌声代表着党心,凝聚了民心,这掌声浸透着自豪,传递着自信,这掌声随着电波,回荡在神州广袤的大地上,回响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为过去,为今天,更为未来……
笔者立刻对李丽珠产生了极大的敬佩和好奇,带着这种心情,对李丽珠主任进行了采访,试图走进她的工作生活中,走进这个充满激情的女人的内心世界……
二
南十坊———太原每个人都不陌生,是个地名,在城市的东面,很小很小的一块地方。太原人调侃他人时,常会说:这人是南十坊的,意思是这个人是个神经病。原因么,是太原市精神病院就坐落在南十坊。南十坊因为太原市精神病院而声名鹊起,大人小孩,个个耳熟能详。李丽珠从参加工作以来,就一直工作在太原市精神病院,后面的近二十年,服务的对象更是人群中最弱势的精神障碍患者、老年痴呆患者以及临终老人。李丽珠能更深地理解精神障碍患者、痴呆老人、临终老人的痛苦,以及社会对他们的歧视和偏见。然而,对这个职业,她的选择是不离不弃,用三十多年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的含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到来,老年人群的护理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医疗机构存在着床位周转率的问题,而老年性疾病的治疗护理康复时间久、护理周期长又是老年病治疗护理中的难点。发展老年医疗护理机构,对缓解医院的就医压力、充分利用医院的有效资源、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改善医院的就医环境都有积极的作用。也是解决老年人“就医难”,特别是入住老年机构的老年人“就医更难”实际问题的根本出路。2016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了《全国护理事业规划》,2017年2月出台了《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都对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提出了要求。
2000年10月,医院决定由李丽珠负责组建红十字老年托管中心。面对这一决定,李丽珠知道这副担子的分量,更知道这份工作的艰难。可以想象,以后要天天面对有精神障碍的老人,怎能不让人犯怵。李丽珠犹豫了片刻后,毅然接受了医院的重托。她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是党员就要坚决服从组织的决定,敢为人先,勇挑重担。
接到通知后的第二天,她就来到托管中心现场,开始了新的工作。首先,她借了八十万元,带领五名员工,开始了艰苦的创业。短短几个月时间,他们就建起了一个平房小院,红十字老年托管中心正式开始运作了。
这里,是李丽珠人生的一个新起点,在这儿她一干就是十八年。漫长的近二十年,面对从六十多岁到九十多岁的老年患者,李丽珠带领托老中心的护士和工作人员,用一颗仁爱之心努力工作,积极探索护理新方案新办法,取得了不凡的业绩,得到了全社会的肯定和赞誉。
他们最早引起社会关注是在2011年。这一年,《人民日报·党建周刊》发表了一篇长文《创先重在为民、争优重在服务———创先争优的山西实践》,在这篇通讯里,记者介绍了李丽珠带领着老年科(由红十字老年托管中心更名而来)这支优秀的医护专业团队,开创了全国第一家依托精神病医院创办养老院的先河,填补了养老机构不接收老年痴呆、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空白。他们在医疗改革和养老改革中不断探索创新,开展医疗体系延伸服务,把老年护理康复护理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医养结合、爱心护理、临终关怀”的路子。由此,太原市精神病院老年科成为太原市的特色品牌和为老年患者服务的示范窗口。
到新工作岗位不久发生的一件事,深深刺痛了李丽珠的心。82岁的闫老师,患上了老年痴呆,从托管中心成立起就住在了医院,老伴早几年离世,唯一的儿子在美国工作。闫老师的经济条件非常优越,在市区内有三套高层住房。但是,他却是一个孤苦的老人,身边没有亲人,再多的金钱这时候也显得毫无用处。正是因为有了托管中心,有了李丽珠他们,老人的晚年才没有那么凄凉。生命的最后时刻,李丽珠守在他的身边,为他阖上了双眼,他孤独而安详地走了,李丽珠的心在滴泪。当老人的儿子从美国赶回来时,面对的是老人早已冰冷的遗体。老人临走前,拉着李丽珠的手说:“李主任,当我身体好的时候我不需要人来帮助、我曾经为我的儿子在美国工作而骄傲,也曾为我的儿子在太原给我买了三套高层住房而自豪,但我现在老了病了,这些对我来说都不重要了,现在我最需要的就是能得到帮助和关爱,儿子不在身边,我在您这得到了,真的谢谢您。”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李丽珠脑海里经常回忆起老人病弱的身影。李丽珠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托老中心的工作做好,让老人们的晚年更加幸福。
针对过去精神病医院存在的高度精神科专业的单病种诊疗模式,与老年患者多系统疾病并存的现状严重不匹配的现象,李丽珠积极推进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治疗的全科医学服务。她本着创新求实的精神积极开展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治疗和护理,进行全科医学服务,为危重患者急救组建重症监护病房(ICU),填补了精神病医院50年无ICU科室的空白。
李丽珠积极创新集中照护痴呆老人的方法,改变传统在家照护痴呆老人的观念,创办了怀旧室、多功能感官训练室、生活功能训练室,把一些老物件摆放在电冰箱上、蹲便器旁,让老人们观看,唤起他们的记忆,还耐心训练老人们的自理生活能力,让他们的机体尽量延缓衰退。
她还改革护士排班制。实行弹性排班,使老年科真正成为没有星期天、节假日的科室;她进行护工改革,上岗前培训,取消家属陪护。她力图在平凡的护理岗位上,用无言的爱为老年人孤独生命的最后旅途播撒一片新绿。
随着时间的延伸,李丽珠越来越认识到这份工作的重要性,这是一份爱心,也是一份社会责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来。
我国正“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和重大社会问题。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带给我们最大的问题不仅是我国庞大的老年人群基數,而且是日益增多的高龄病残、失智、失能老人和“空巢”老人。他们中有85%以上的老人患有多种慢性病,医疗、康复、护理是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而医疗、养老相向而行是一种1+1>2的护理模式,积极推进“养医融合”,无疑对解决日益严重的养老难题大有裨益。
李丽珠正是肩负着这副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度自觉性,带领着全体医护人员,用辛勤的汗水和无私奉献的爱心积极探索出一套新办法,趟出了一条新路子,得到了老人和老人亲属的赞誉,也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
李丽珠带领她的团队,借款盖起的四合平房小院,许多设施都是旧货市场采购来的废弃家具,没有先进的医疗设施,没有现成的“医养结合”老年护理经验可循。靠着对医疗护理事业的执着,靠着“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在平凡的护理岗位上坚守,先行先试,充分发挥医疗护理的专业优势,探索出一条“托老、诊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为一体的老年护理特色之路。既为那些患病缺乏照顾的老年人进行治疗护理,又为忙碌事业的儿女们尽了孝心,同时也为医院生存发展开拓了一条多元化道路,填补了社会福利机构不接受老年精神病人、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空白。
三
2015年5月,是李丽珠刻骨铭心的一个月。
5月17日,是李丽珠母亲出殡的第二天。她一个人在医院的大门口站了很久。至此,李丽珠做老年护理工作已经有十几年,服务了近4000位老人,跟随她最长的老人达16年,陪伴了240多位老人走完人生最后的旅途。但是,母亲从入院到去世,她却只陪了35天。良久之后,她压抑着悲痛,带着对母亲没有尽孝的深深遗憾,推开医院大门,走进了老年科病室,投入到工作环境中。
一周多没来医院,科里老人听到李丽珠主任上班了,个个立马都精神了起来,儿女不在身边,李丽珠就是他们的女儿。能行动的老人,纷纷到她的办公室打招呼反映问题,不能自主行动的则盼着她去查房,都想看看她,或是让她帮助解决问题。
住了16年的高老师首先向李丽珠告状:“我丢了一条八成新的秋裤”。
老邢大爷跌跌撞撞抓着李丽珠的胳膊说:“妈妈我想你了。”
……
李丽刚走到二楼,就听到住了五年的80岁的失智失能康大妈大喊:“主任来了。”李丽珠和大家都非常惊讶,俯身到康大妈耳边:“康大妈,您怎么知道我来了?”“我听到你说话声音了。”康大妈含混不清地说,满脸都是兴奋。
失智失能的康大妈,平时连自己的儿子、女儿都不认识。那一刻,李丽珠的思维停顿了,她感受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和一名共产党员的骄傲与自豪。
年过八旬的常大爷,紧紧拉着李丽珠的手,从枕头底下拿出钱:“听说你妈去世了,这钱是我和我们全家的心意。”
常大爷的女儿正好来探望常大爷,她也对李丽珠说:“我老爸一见我就念叨你,他就觉得你最贴心。他发病时,我们管不了他,本该我们儿女尽孝的责任落在了你们的肩上,你们既给老人看病又给老人生活护理,我们全家真诚地感谢你和大家,这点钱你就收下吧。”听着常大爷女儿的话,李丽珠握住常大爷的手,瞬间泪流满面:“大爷,谢谢,钱你收回去吧……”
十几年来,李丽珠在老年护理这一岗位几乎没有休过年假。每年的大年初一,李丽珠都组织大家为这里入住的老人包饺子,让入住的老人真正感受到家的温馨。和老人们在一起,李丽珠常常会忘却了自己的家庭,但却无怨无悔。
说起来李丽珠所做的事情,可能都是护理上的平凡琐事,虽不起眼,但几十年如一日,却不是每个人能做到的。
不论严寒酷暑,不管白天夜晚,在每位老人的生命最后一刻,李丽珠都会给老人蒸个水蛋,亲自喂喂老人,然后给老人擦脸、刮胡子、理发。她会抚摸老人的手和脸,和老人念叨:“大爷(大妈),您睁开眼看看,我来了……”多数情况下,听到李丽珠的呼唤,老人们都会尽力瞪大眼睛再看看李丽珠,然后平静地离去。
还有这样一个细节。李丽珠在把一位老年心衰患者送往ICU时,神志不清的老人挣扎着无力地拉住了李丽珠的手,李丽珠看到老人痛苦扭曲的脸上,一双浑浊的眼睛里充满了恐惧和无助,仿佛在说:帮帮我……瞬间,李丽珠的心一下子抽得很紧很紧,她能感觉到心的疼痛。她下意识地站在老人床旁紧紧握住老人的手,想给老人安慰,也仿佛是在给老人力量。李丽珠一边指挥其他医护人员给老人吸氧气,输液,一边紧张地盯着监护仪,并且帮老人维持着舒适的体位。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心电图突然显示直线,然而抢救工作仍然没停止,反而更加紧张地进行,所有人都希望奇迹的出现,两个小时过去了,老人没有起死回生,李丽珠这才松开了紧握老人的手,为老人盖上了床单…… 李丽珠绝对不是天生的天不怕地不怕神不怕鬼不怕,她是女人,最初面对逝去的老人,尤其是半夜的时候,她也害怕过。但是因为心中有爱,她对每位老人都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老人看她也像自己的女儿。也是因为爱,每送走一位老人,李丽珠总有几天被一种交织着焦虑、烦躁、压抑、厌倦的疲惫心理缠绕着,这种心情甚至会压抑得她喘不过气来。面对生命的消亡,人类是那么无能为力。每送走一位老人,李麗珠的心都会像被刻上一刀一样。几年前,她曾经带着三十多位老人去汾河公园游玩,并拍下了一张合影。但是,她却把那张合影藏了起来,她不敢看,也不愿意去看。因为当年三十多位老人,如今仅仅只剩下一位在世。人生终归要黯淡落幕,然而这又是多么让人沮丧和无奈的事情。
四
春节是全国人民团圆喜庆的日子,李丽珠却基本都是陪着老人在医院里度过。
前年春节的七天时间,李丽珠接连送走了三位老人。
初四早五点,李丽珠被急促的电话惊醒:“主任,段大爷正在抢救,怕是不行了。”二话没说,李丽珠从床上爬起,衣服还没完全穿好就开车向医院驶去,路上她没忘记及时通知家属。冲进段大爷的病房,她立即投入到了紧张而有序的抢救中,吸氧、输液、监护,吸痰、除颤、按压,一次又一次。李丽珠多么希望老人能挺过这一关,自己还会有机会再和老人唠唠家常。
这时,又一个不幸的消息接踵而至,隔两个病房的程大爷突然昏迷生命垂危。不由分说,在抢救段大爷的同时,李丽珠又组织对程大爷的抢救,仍然是吸氧、输液、监护,吸痰、除颤、按压,一次又一次,两只临时组织起来的抢救队伍紧张而又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李丽珠像一只上紧了的陀螺,马不停蹄地在两间病房间来回奔跑指挥抢救。
两个小时过去了,现代医学也回天乏术,段大爷永远地走了。就在李丽珠正和大家一起为老人擦洗身子穿寿衣的时候,另一间病房又喊:“主任快过来!”程大爷也去了!多么让人悲痛的消息。李丽珠和她的抢救团队尽了最大的努力,然而一切努力都是零,她没有时间伤心和懊丧,她还要坚强地挺住,为两位老人处理后事。
当处理完两位老人的后事,已接近中午,李丽珠和老年科的医护人员都累得几乎站不住了。两家家属目睹着这一切,忍着悲痛对李丽珠说了一句话:“李主任我们理解你,你尽力了,谢谢你!”李丽珠闻言,泪水不由自主地淌了下来。
她不需要感谢,抢救生命是医护人员的天职,她甚至感谢家属说出“理解”这两个字。“理解”二字的分量在我们医患之间是多么的重要。理解我们医学对生命还有太多的未知,理解医疗技术的局限性,理解医生护士是人不是神仙,理解医院不是万能的。李丽珠已经是感动得不得了了。
谁知,还没从悲伤中缓过神来,初六早晨,天刚蒙蒙亮,大多数人还在甜美的睡梦中,又是急促的电话把李丽珠叫醒。这次是在老年科住了15年的86岁偏执型精神障碍张秀芬大妈突然出状况了。大年初一中午,李丽珠还和张秀芬大妈在一起吃饺子,老人因大小便失禁,穿着纸尿裤,却倔强地非要坐着吃,不让人喂。对大小便失禁的老人,李丽珠都让家属给他们做一条到大腿根部的两个棉裤腿穿,既保暖,又方便给老人清洗。那天,李丽珠还跟张大妈开玩笑说:“我发明的裤子好吧,坐起来吃饭不冷。”张大妈呵呵笑着略带羞涩地说:“丢人了,没有裤裆。”
在为张大妈穿好寿衣后的那一刻,李丽珠感到自己快崩溃了,就是这样一个老人,脾气古怪,性格倔强,和家里人格格不入,来到这里天天吵闹,和李丽珠闹腾得也最多,但是,还是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见人就说“主任好”。
送走了老人,李丽珠在办公室静静地坐了很久,她想了很多。她很感谢和她一起工作的老年科的医护人员,他们个个和她一样无节假日,日复一日精心照顾年老多病又有精神障碍的老人,还要隔三岔五面对死亡。她想到30多年的护理生涯,想不出一件可以称得上轰轰烈烈的大事情,但是老年护理工作的种种艰辛,却历历在目。她想到曾经有机会可以离开护士岗位换个舒适的工作,自己也曾经动摇过,但是最后都放弃了。她想起了年轻时候的理想,又想到了与她朝夕相处护理过的老人一个一个地走了,想起了老人死亡的瞬间、想起了临终老人那让她刻骨铭心的求生眼神。这种特殊工作,让李丽珠比常人活得更加沉重,她不知道今后还要送走多少个老人,她没有一丝一毫的成就感。
最后,李丽珠想到医院领导的支持,同事们的信任和帮助,想到入住老人的满意以及家属的放心,想到了党和人民给予她的种种荣誉。自己虽然做不了什么伟大的事情,但是能用自己的爱去温暖老人,让患者老人没有痛苦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途,这便是她的人生意义之所在,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曾要求“推进多种形式的医养结合”。这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的大事实事,是所有老人们的福音。她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总书记的号召。
许久之后,李丽珠从迷惘失落的情绪回到现实中,走出办公室的她,觉得浑身又充满了力量。选择护理事业无怨无悔,她暗暗下定决心:要把工作做得更好。
五
面对精神障碍患者,面对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痴呆症患者,面对需要临终关怀护理的老人,李丽珠要求自己和科室医护人员做好每一个细节,用爱心、耐心、细心,照顾好每一位老人。她时常深入病房了解每个老人的病情,拍拍这位老人的手背,擦擦那位老人的鼻涕,除了正常的医疗护理外,她还经常给老人喂饭、梳头、洗脚,甚至清理大小便。
在老年科病房,大家看到的李丽珠都是满面笑容。不管是遇到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李丽珠都要求自己一走进老年科病房就露出微笑,用灿烂的笑容感染和鼓励住院的老人们。他们称她是医院的形象大使。事实也是如此,李丽珠每天都是以最灿烂的微笑、最亲切的语言、最饱满的工作热情、最体贴的服务来面对老人的。
上午上班来到病房,她会首先问候“昨天晚上您睡得好吗”,下班前,她会再次来到病房看看老人,“今天您感觉好一些了吗”。一声普通的问候话语拉近了她和老人们的距离,让她和老人们变得亲密无间,老人们都把她看成了自己的亲人。 在老年科,大家都叫李丽珠“闹闹”。只要李丽珠一上班,整个院落就热闹了起来,李丽珠带着灿烂的笑不停地和老人说话,老人们都愿意和她说话。有反映情况的,有唠叨的,有诉说家史的,还有关心李丽珠个人生活的,他们都把李丽珠当成自己的女儿。有时李丽珠稍一疏忽,没和哪个老人打招呼,敏感的老人马上就想:我哪儿得罪主任了,怎么主任不理我?所以,每天一上班,李丽珠就成了“话唠”,不停地问候和说话,但是回到家里,李丽珠常常累得一句话也不想说。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让阿尔茨海默症患者逐年增多。但它的治疗目前却没有根本性突破,这是世界医学界的一个难题。药物的作用主要是延缓病情的发展,而细心的照护在缓解病情、有效地延长患病老人的生命、改善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阿尔茨海默症的重要特点是年老体弱,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常表现为易怒、伤人、毁物、漫游等精神症状,并多数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这意味着给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看的不仅是“病”,更重要的是看“人”。
一天中午,一位八旬的老人突然大骂起来,不让护工靠近喂饭,对着大家指手画脚哇哇大嚷,无论怎样开导,老人就是不吃饭。李丽珠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亲自上前一点一点尝试将食物喂到老人嘴里。老人张开了嘴接受了李丽珠,不料正在高兴之余,老人突然把喂进去的饭吐了出来,并一把将李丽珠推倒,李丽珠满身都是老人吐出的食物。
从那天起,李丽珠总是抽空陪伴在老人身边,扮演老人熟悉的亲人陪老人说话,每日三餐都给这位痴呆老人喂饭,渐渐的,老人接纳了李丽珠,看到李丽珠总会微笑,偶然还会朝李丽珠竖起大拇指或者敬个军礼。
阿尔茨海默症的患病老人一般都是多病共存,当他们突然变得冲动烦躁或者非常安静时,其实是病情变化的信号。石奶奶的肠梗阻,李大妈的脑出血,周奶奶的胆囊炎,黄大爷的尿潴留,张大妈的股骨骨折,还有更多的老人突然的高血糖、低血糖昏迷等等,都是因及时发现而将这些危险因素消灭在了萌芽状态,让这些老人得到了及时救治。家属都不明白患病老人说不清的话语及举止表情,但是李丽珠和她的医护人员却几乎都能领会和明白。每每此时,老人们那呆滞的目光里就透露出几分满意和赞许的微笑。
一天,山西电视台“小郭跑腿”栏目的记者把王永志大哥送到老年科。老人大小便失禁,一同前来的老人的儿子不停地抱怨老人在家故意捣乱,屎尿到处乱抹,一脸的无奈和绝望。李丽珠他们给老人换好衣服让老人躺在床上,不一会就有一股恶臭扑鼻而来,老人捂着被子谁都不让靠近。李丽珠从被子里拉出他的手,老人满手都是粪便就要往李丽珠身上摔,李丽珠没有躲,反而緊紧抓着老人满是大便的手,强忍着一阵一阵往上涌的恶心,轻声说:“王大哥,我知道你不是故意捣乱,你控制不住大小便,我来帮助你处理。”李丽珠一边和老人轻声说着话,一边和工作人员一起掀开满是屎尿的被子,用温水给老人擦洗身子,重新为老人又换上一身干净衣服,铺上了尿不湿。
……
有一件事情让李丽珠终生都难忘。那天她为一名气管切开的大爷做处置,老人气管套管里不时喷出的粘液溅了李丽珠一身一脸,空气中弥漫着的异味能让人晕倒。李丽珠没有退却,继续有条不紊地工作着。忽然间,她注意到不能开口说话的大爷做了一个动作,那是一个让她终生都难忘的动作———老人仿佛是用尽了全身的力量颤抖着合拢手指做成作揖状,眼睛紧盯着李丽珠。李丽珠从大爷的眼神里读懂了,那是对她无声的感激。那一刻,李丽珠被老人感动了,老人在病痛之中还在极力表达着对她的感激之情,这让她顿时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86岁的张大妈个性很强,是典型的偏执型精神障碍患者,她从开业就在这里住,经常和其他老人发生冲突。每天都来李丽珠办公室反映情况、提意见,一激动就会把李丽珠办公室桌子上的东西掀掉。李丽珠总是很耐心,她用爱心感动着张大妈,更加细致入微地看护她。
2010年最后一天,张大妈突发脑溢血,意外跌倒股骨骨折不能动了。家属来接她到综合医院做手术时,她却在走之前想见见李丽珠,还声嘶力竭地喊“我不走,我要见李主任”,最后还是李丽珠把张大妈送到了家属的车上。做了手术没等拆线,张大妈又闹腾着要回老年科,在老年病房见到李丽珠时,她像孩子一样高兴地笑着说:“李主任,我回来了。”陪在身边的张大妈的女儿对李丽珠说:“我妈谁的话她都不听,只听主任您的,哪里她都不去,就是要跟着您。”
80多岁的农村孤寡老人张大爷,精神疾病伴他一生,来老年科住院时,他与这里的老人格格不入,就是不停地在院里捡拾“垃圾”。于是,不是这个老人的衣服找不见了,就是那个老人的鞋子丢了,但是总能在张大爷的房间内找到。那些年,家里为他看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有了“新农合”的好政策,张大爷生平第一次住进了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系统地接受正规的治疗和护理。一天下午,弥留之际的张大爷突然喊:“我要见李主任,我要见李主任。”李丽珠闻言急忙来到老人身边,一手握着老人粗糙的大手,另一只手轻轻抚摸着老人满头的白发,几乎将自己的脸贴着老人的脸,大爷艰难地含混不清地说:“我穷人穷命,求求你把我送回老家吧,我看到我爹我娘了。”送临终老人回农村老家不属于老年科的服务范围,但是面对老人“回家”这样近乎卑微的心愿,李丽珠无法拒绝。她当机立断,联系上老人亲戚,然后驱车亲自送老人回家。晚上近10点钟,李丽珠终于把老人送到了老家,李丽珠看到张大爷眯缝的眼睛流下热泪,不久,老人就陷入到了深度昏迷中……返回太原已是第二天凌晨,李丽珠想到自己完成了一位坎坷一生老人的临终心愿,她感到很欣慰,甚至忘记了疲倦。
六
有数据统计,目前中国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已达到1000万人,预计到2050年,中国痴呆症患者将达到令人恐惧的2000万人。
生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死亡是每个人的最后归宿。对患病老年人群的长期生活照料和持续医疗护理需求已成为医疗改革中“老有所护”“病有所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老人晚年的幸福,同样会涉及到所有有老人家庭的生活质量,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是社会进步文明的标志。 2015年,入住老年病房的孙大爷是位退休的老干部,患了阿尔茨海默症,骂人、打人、砸东西,白天睡觉晚上折腾,保姆待不住,换了一个又一个。为了照顾老人,几个子女都没法正常上班。老人家庭条件优越,又是位退休老干部,家人担心送精神病院影响一家的声誉。可是两年下来,老爷子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儿女们为了照顾他,没有了正常的家庭生活,有的病倒了,有的受到单位的批评,焦头烂额之下,他们这才把老人送到了老年科接受专业护理。一年后,老爷子病情好了许多,也吃得白白胖胖,经常到院子里散步。儿女们看到现如今的老爷子,终于放心了,露出了舒心的笑容。直到现在,这位老人仍住在老年病房。
老龄化社会快速到来,对有病老人的长期照护经常使子女们陷于两难:一边是中国传统孝顺老人的道德压力,一边则是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两者不可能两全,已经演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现实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家庭。李丽珠知道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帮扶一个有病老人,就温暖了一个家庭,甚至是几个家庭。
李丽珠所服务的患者都是生命晚期最弱势的群体。护士这份工作太普通了,普通到许多人都忘记了这个职业;护士工作太琐碎了,琐碎到好像自己什么也没做;护士工作太辛苦了,辛苦到许多人都不愿从事这个职业。李丽珠选择了老年护理工作,她干得无怨无悔!她深知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肩负着社会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这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她是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干的是最普通的老年护理工作,但她在这平凡的岗位上为党为人民贡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李麗珠今年五十七岁,早过退休年龄了,医院决定让她继续担任老年科主任,她同意了。她想,只要医院需要,只要老年患者需要,只要自己的身体条件许可,她愿意继续在老年科干下去,直到干不动。
如今,太原市精神病院医院老年科在太原市、山西省乃至全国都名声在外,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许多人也知道了李丽珠的事迹。在还没到退休年龄之前,就陆陆续续有人通过互联网或者是熟人找到她,要高薪聘她去工作,有医院,有养老院,有私企,也有公办的,但是都被她婉言谢绝了。说实话,李丽珠并不富裕,也需要钱。但是在她心里,老年科就像是她的孩子,她离不开,这种情感无论如何也割舍不开。
院内那棵紫藤树,是李丽珠当年创建红十字老年托管中心时亲手栽下的,如今,已由手指粗长到碗口粗,这棵紫藤树陪伴她经历了近二十年的风风雨雨。在她高兴的时候,或者是遇到挫折或困难的时候,她都会在这棵紫藤树下坐坐。
她深知离不开太原市精神病院,她知道自己之所以取得今天如此多的成绩,摘得了那么多荣誉,和医院党委对自己的信任和支持是分不开的。她还知道,成绩不是她一个人干出来的,是一群人干出来的,她从内心里感谢和她一起工作的老年科所有医护工作者。
李丽珠说:“我身属一个团结奋进、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团队———山西省太原市精神病医院!”
李丽珠有护理本科学历和副主任护理师职称,还有工商管理MBA证书,她出版过30万字的护理专著《医养结合老年护理服务手册》,还撰写了论文30多篇,多篇已经发表。李丽珠想在剩余的时间,把自己的医疗技术、医德精神传授给年轻人。在这生命科学的21世纪,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多,老年护理专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医护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换句话说,社会会越来越需要老年医护工作者。
李丽珠喜欢医院特有的气味,斗转星移,寒来暑往,三十余年的护理生涯中,她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用实际行动把真诚的爱心奉献给了一个个老年患者和他们身后的家庭,她把价值定格在护理事业上,目标定位在让患者满意上。
她还将继续走下去……
笔者第一次见到李丽珠主任,是在市委党校听她做“十九大”宣讲报告,她饱满的精神状态、灿烂的笑容和真挚的话语,让笔者久久难以忘怀。
先看看这一系列荣誉吧:
太原市卫生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工作者”“创先争优”标兵,“敬老助老”模范个人;太原市“三八红旗手”“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十大杰出女职工”、百位“为太原解放和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共产党员”,“感动生命十佳白衣天使”、“双百优秀医护人员”“卫生窗口服务明星”“创先争优十佳”“为民服务”标兵,“爱岗敬业标兵”;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十大孝亲敬老楷模”、“敬业奉献好人”、“十大孝星”、2010“山西记忆十大新闻人物”、“三八红旗手”、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省卫生系统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山西新世纪创业建功百名女杰;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公益人物”、“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十大创新人物”、国务院授予的“全国优秀工作者”,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代表。
这就是李丽珠。如此多的荣誉,足以让我们对李丽珠由衷产生敬佩之情,她是人民的好女儿,也是党的好女儿。荣誉的获得,来自多年来辛勤努力的工作,更来自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之情,她用美好的心灵和无私的行动书写了大爱,所有的荣誉当然都受之无愧。
在所有的荣誉里,李丽珠更看重的也更引以为自豪的自然是她当选了党的十九大的代表。参加完十九大会议回来后,李丽珠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她受邀到有关单位做宣講报告,每次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热烈激动的话语,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听报告的人。笔者在台下看到李丽珠时候,她身着喜庆热烈的红色西服,谈起参加十九大的情形,始终难掩激动喜悦之情,她和大家分享了大会的分分秒秒以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仿佛是又回到了庄严而神圣的人民大会堂。
谈到习近平总书记为十九大做报告的那三个半小时,李丽珠激动和景仰之情更是溢于言表,对习近平总书记她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具有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领袖风范,具有心系国家、情系人民的人格魅力,具有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智慧和雄才大略,具有卓越政治领袖的意志力、全局掌控力、变革创造力、凝聚感召力,给人以力量,给人以信心。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在人民大会堂赢得了七十余次热烈掌声,这掌声代表了人民内心的一种认同,这掌声代表着党心,凝聚了民心,这掌声浸透着自豪,传递着自信,这掌声随着电波,回荡在神州广袤的大地上,回响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为过去,为今天,更为未来……
笔者立刻对李丽珠产生了极大的敬佩和好奇,带着这种心情,对李丽珠主任进行了采访,试图走进她的工作生活中,走进这个充满激情的女人的内心世界……
二
南十坊———太原每个人都不陌生,是个地名,在城市的东面,很小很小的一块地方。太原人调侃他人时,常会说:这人是南十坊的,意思是这个人是个神经病。原因么,是太原市精神病院就坐落在南十坊。南十坊因为太原市精神病院而声名鹊起,大人小孩,个个耳熟能详。李丽珠从参加工作以来,就一直工作在太原市精神病院,后面的近二十年,服务的对象更是人群中最弱势的精神障碍患者、老年痴呆患者以及临终老人。李丽珠能更深地理解精神障碍患者、痴呆老人、临终老人的痛苦,以及社会对他们的歧视和偏见。然而,对这个职业,她的选择是不离不弃,用三十多年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的含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到来,老年人群的护理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医疗机构存在着床位周转率的问题,而老年性疾病的治疗护理康复时间久、护理周期长又是老年病治疗护理中的难点。发展老年医疗护理机构,对缓解医院的就医压力、充分利用医院的有效资源、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改善医院的就医环境都有积极的作用。也是解决老年人“就医难”,特别是入住老年机构的老年人“就医更难”实际问题的根本出路。2016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了《全国护理事业规划》,2017年2月出台了《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都对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提出了要求。
2000年10月,医院决定由李丽珠负责组建红十字老年托管中心。面对这一决定,李丽珠知道这副担子的分量,更知道这份工作的艰难。可以想象,以后要天天面对有精神障碍的老人,怎能不让人犯怵。李丽珠犹豫了片刻后,毅然接受了医院的重托。她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是党员就要坚决服从组织的决定,敢为人先,勇挑重担。
接到通知后的第二天,她就来到托管中心现场,开始了新的工作。首先,她借了八十万元,带领五名员工,开始了艰苦的创业。短短几个月时间,他们就建起了一个平房小院,红十字老年托管中心正式开始运作了。
这里,是李丽珠人生的一个新起点,在这儿她一干就是十八年。漫长的近二十年,面对从六十多岁到九十多岁的老年患者,李丽珠带领托老中心的护士和工作人员,用一颗仁爱之心努力工作,积极探索护理新方案新办法,取得了不凡的业绩,得到了全社会的肯定和赞誉。
他们最早引起社会关注是在2011年。这一年,《人民日报·党建周刊》发表了一篇长文《创先重在为民、争优重在服务———创先争优的山西实践》,在这篇通讯里,记者介绍了李丽珠带领着老年科(由红十字老年托管中心更名而来)这支优秀的医护专业团队,开创了全国第一家依托精神病医院创办养老院的先河,填补了养老机构不接收老年痴呆、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空白。他们在医疗改革和养老改革中不断探索创新,开展医疗体系延伸服务,把老年护理康复护理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医养结合、爱心护理、临终关怀”的路子。由此,太原市精神病院老年科成为太原市的特色品牌和为老年患者服务的示范窗口。
到新工作岗位不久发生的一件事,深深刺痛了李丽珠的心。82岁的闫老师,患上了老年痴呆,从托管中心成立起就住在了医院,老伴早几年离世,唯一的儿子在美国工作。闫老师的经济条件非常优越,在市区内有三套高层住房。但是,他却是一个孤苦的老人,身边没有亲人,再多的金钱这时候也显得毫无用处。正是因为有了托管中心,有了李丽珠他们,老人的晚年才没有那么凄凉。生命的最后时刻,李丽珠守在他的身边,为他阖上了双眼,他孤独而安详地走了,李丽珠的心在滴泪。当老人的儿子从美国赶回来时,面对的是老人早已冰冷的遗体。老人临走前,拉着李丽珠的手说:“李主任,当我身体好的时候我不需要人来帮助、我曾经为我的儿子在美国工作而骄傲,也曾为我的儿子在太原给我买了三套高层住房而自豪,但我现在老了病了,这些对我来说都不重要了,现在我最需要的就是能得到帮助和关爱,儿子不在身边,我在您这得到了,真的谢谢您。”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李丽珠脑海里经常回忆起老人病弱的身影。李丽珠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托老中心的工作做好,让老人们的晚年更加幸福。
针对过去精神病医院存在的高度精神科专业的单病种诊疗模式,与老年患者多系统疾病并存的现状严重不匹配的现象,李丽珠积极推进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治疗的全科医学服务。她本着创新求实的精神积极开展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治疗和护理,进行全科医学服务,为危重患者急救组建重症监护病房(ICU),填补了精神病医院50年无ICU科室的空白。
李丽珠积极创新集中照护痴呆老人的方法,改变传统在家照护痴呆老人的观念,创办了怀旧室、多功能感官训练室、生活功能训练室,把一些老物件摆放在电冰箱上、蹲便器旁,让老人们观看,唤起他们的记忆,还耐心训练老人们的自理生活能力,让他们的机体尽量延缓衰退。
她还改革护士排班制。实行弹性排班,使老年科真正成为没有星期天、节假日的科室;她进行护工改革,上岗前培训,取消家属陪护。她力图在平凡的护理岗位上,用无言的爱为老年人孤独生命的最后旅途播撒一片新绿。
随着时间的延伸,李丽珠越来越认识到这份工作的重要性,这是一份爱心,也是一份社会责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来。
我国正“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和重大社会问题。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带给我们最大的问题不仅是我国庞大的老年人群基數,而且是日益增多的高龄病残、失智、失能老人和“空巢”老人。他们中有85%以上的老人患有多种慢性病,医疗、康复、护理是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而医疗、养老相向而行是一种1+1>2的护理模式,积极推进“养医融合”,无疑对解决日益严重的养老难题大有裨益。
李丽珠正是肩负着这副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度自觉性,带领着全体医护人员,用辛勤的汗水和无私奉献的爱心积极探索出一套新办法,趟出了一条新路子,得到了老人和老人亲属的赞誉,也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
李丽珠带领她的团队,借款盖起的四合平房小院,许多设施都是旧货市场采购来的废弃家具,没有先进的医疗设施,没有现成的“医养结合”老年护理经验可循。靠着对医疗护理事业的执着,靠着“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在平凡的护理岗位上坚守,先行先试,充分发挥医疗护理的专业优势,探索出一条“托老、诊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为一体的老年护理特色之路。既为那些患病缺乏照顾的老年人进行治疗护理,又为忙碌事业的儿女们尽了孝心,同时也为医院生存发展开拓了一条多元化道路,填补了社会福利机构不接受老年精神病人、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空白。
三
2015年5月,是李丽珠刻骨铭心的一个月。
5月17日,是李丽珠母亲出殡的第二天。她一个人在医院的大门口站了很久。至此,李丽珠做老年护理工作已经有十几年,服务了近4000位老人,跟随她最长的老人达16年,陪伴了240多位老人走完人生最后的旅途。但是,母亲从入院到去世,她却只陪了35天。良久之后,她压抑着悲痛,带着对母亲没有尽孝的深深遗憾,推开医院大门,走进了老年科病室,投入到工作环境中。
一周多没来医院,科里老人听到李丽珠主任上班了,个个立马都精神了起来,儿女不在身边,李丽珠就是他们的女儿。能行动的老人,纷纷到她的办公室打招呼反映问题,不能自主行动的则盼着她去查房,都想看看她,或是让她帮助解决问题。
住了16年的高老师首先向李丽珠告状:“我丢了一条八成新的秋裤”。
老邢大爷跌跌撞撞抓着李丽珠的胳膊说:“妈妈我想你了。”
……
李丽刚走到二楼,就听到住了五年的80岁的失智失能康大妈大喊:“主任来了。”李丽珠和大家都非常惊讶,俯身到康大妈耳边:“康大妈,您怎么知道我来了?”“我听到你说话声音了。”康大妈含混不清地说,满脸都是兴奋。
失智失能的康大妈,平时连自己的儿子、女儿都不认识。那一刻,李丽珠的思维停顿了,她感受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和一名共产党员的骄傲与自豪。
年过八旬的常大爷,紧紧拉着李丽珠的手,从枕头底下拿出钱:“听说你妈去世了,这钱是我和我们全家的心意。”
常大爷的女儿正好来探望常大爷,她也对李丽珠说:“我老爸一见我就念叨你,他就觉得你最贴心。他发病时,我们管不了他,本该我们儿女尽孝的责任落在了你们的肩上,你们既给老人看病又给老人生活护理,我们全家真诚地感谢你和大家,这点钱你就收下吧。”听着常大爷女儿的话,李丽珠握住常大爷的手,瞬间泪流满面:“大爷,谢谢,钱你收回去吧……”
十几年来,李丽珠在老年护理这一岗位几乎没有休过年假。每年的大年初一,李丽珠都组织大家为这里入住的老人包饺子,让入住的老人真正感受到家的温馨。和老人们在一起,李丽珠常常会忘却了自己的家庭,但却无怨无悔。
说起来李丽珠所做的事情,可能都是护理上的平凡琐事,虽不起眼,但几十年如一日,却不是每个人能做到的。
不论严寒酷暑,不管白天夜晚,在每位老人的生命最后一刻,李丽珠都会给老人蒸个水蛋,亲自喂喂老人,然后给老人擦脸、刮胡子、理发。她会抚摸老人的手和脸,和老人念叨:“大爷(大妈),您睁开眼看看,我来了……”多数情况下,听到李丽珠的呼唤,老人们都会尽力瞪大眼睛再看看李丽珠,然后平静地离去。
还有这样一个细节。李丽珠在把一位老年心衰患者送往ICU时,神志不清的老人挣扎着无力地拉住了李丽珠的手,李丽珠看到老人痛苦扭曲的脸上,一双浑浊的眼睛里充满了恐惧和无助,仿佛在说:帮帮我……瞬间,李丽珠的心一下子抽得很紧很紧,她能感觉到心的疼痛。她下意识地站在老人床旁紧紧握住老人的手,想给老人安慰,也仿佛是在给老人力量。李丽珠一边指挥其他医护人员给老人吸氧气,输液,一边紧张地盯着监护仪,并且帮老人维持着舒适的体位。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心电图突然显示直线,然而抢救工作仍然没停止,反而更加紧张地进行,所有人都希望奇迹的出现,两个小时过去了,老人没有起死回生,李丽珠这才松开了紧握老人的手,为老人盖上了床单…… 李丽珠绝对不是天生的天不怕地不怕神不怕鬼不怕,她是女人,最初面对逝去的老人,尤其是半夜的时候,她也害怕过。但是因为心中有爱,她对每位老人都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老人看她也像自己的女儿。也是因为爱,每送走一位老人,李丽珠总有几天被一种交织着焦虑、烦躁、压抑、厌倦的疲惫心理缠绕着,这种心情甚至会压抑得她喘不过气来。面对生命的消亡,人类是那么无能为力。每送走一位老人,李麗珠的心都会像被刻上一刀一样。几年前,她曾经带着三十多位老人去汾河公园游玩,并拍下了一张合影。但是,她却把那张合影藏了起来,她不敢看,也不愿意去看。因为当年三十多位老人,如今仅仅只剩下一位在世。人生终归要黯淡落幕,然而这又是多么让人沮丧和无奈的事情。
四
春节是全国人民团圆喜庆的日子,李丽珠却基本都是陪着老人在医院里度过。
前年春节的七天时间,李丽珠接连送走了三位老人。
初四早五点,李丽珠被急促的电话惊醒:“主任,段大爷正在抢救,怕是不行了。”二话没说,李丽珠从床上爬起,衣服还没完全穿好就开车向医院驶去,路上她没忘记及时通知家属。冲进段大爷的病房,她立即投入到了紧张而有序的抢救中,吸氧、输液、监护,吸痰、除颤、按压,一次又一次。李丽珠多么希望老人能挺过这一关,自己还会有机会再和老人唠唠家常。
这时,又一个不幸的消息接踵而至,隔两个病房的程大爷突然昏迷生命垂危。不由分说,在抢救段大爷的同时,李丽珠又组织对程大爷的抢救,仍然是吸氧、输液、监护,吸痰、除颤、按压,一次又一次,两只临时组织起来的抢救队伍紧张而又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李丽珠像一只上紧了的陀螺,马不停蹄地在两间病房间来回奔跑指挥抢救。
两个小时过去了,现代医学也回天乏术,段大爷永远地走了。就在李丽珠正和大家一起为老人擦洗身子穿寿衣的时候,另一间病房又喊:“主任快过来!”程大爷也去了!多么让人悲痛的消息。李丽珠和她的抢救团队尽了最大的努力,然而一切努力都是零,她没有时间伤心和懊丧,她还要坚强地挺住,为两位老人处理后事。
当处理完两位老人的后事,已接近中午,李丽珠和老年科的医护人员都累得几乎站不住了。两家家属目睹着这一切,忍着悲痛对李丽珠说了一句话:“李主任我们理解你,你尽力了,谢谢你!”李丽珠闻言,泪水不由自主地淌了下来。
她不需要感谢,抢救生命是医护人员的天职,她甚至感谢家属说出“理解”这两个字。“理解”二字的分量在我们医患之间是多么的重要。理解我们医学对生命还有太多的未知,理解医疗技术的局限性,理解医生护士是人不是神仙,理解医院不是万能的。李丽珠已经是感动得不得了了。
谁知,还没从悲伤中缓过神来,初六早晨,天刚蒙蒙亮,大多数人还在甜美的睡梦中,又是急促的电话把李丽珠叫醒。这次是在老年科住了15年的86岁偏执型精神障碍张秀芬大妈突然出状况了。大年初一中午,李丽珠还和张秀芬大妈在一起吃饺子,老人因大小便失禁,穿着纸尿裤,却倔强地非要坐着吃,不让人喂。对大小便失禁的老人,李丽珠都让家属给他们做一条到大腿根部的两个棉裤腿穿,既保暖,又方便给老人清洗。那天,李丽珠还跟张大妈开玩笑说:“我发明的裤子好吧,坐起来吃饭不冷。”张大妈呵呵笑着略带羞涩地说:“丢人了,没有裤裆。”
在为张大妈穿好寿衣后的那一刻,李丽珠感到自己快崩溃了,就是这样一个老人,脾气古怪,性格倔强,和家里人格格不入,来到这里天天吵闹,和李丽珠闹腾得也最多,但是,还是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见人就说“主任好”。
送走了老人,李丽珠在办公室静静地坐了很久,她想了很多。她很感谢和她一起工作的老年科的医护人员,他们个个和她一样无节假日,日复一日精心照顾年老多病又有精神障碍的老人,还要隔三岔五面对死亡。她想到30多年的护理生涯,想不出一件可以称得上轰轰烈烈的大事情,但是老年护理工作的种种艰辛,却历历在目。她想到曾经有机会可以离开护士岗位换个舒适的工作,自己也曾经动摇过,但是最后都放弃了。她想起了年轻时候的理想,又想到了与她朝夕相处护理过的老人一个一个地走了,想起了老人死亡的瞬间、想起了临终老人那让她刻骨铭心的求生眼神。这种特殊工作,让李丽珠比常人活得更加沉重,她不知道今后还要送走多少个老人,她没有一丝一毫的成就感。
最后,李丽珠想到医院领导的支持,同事们的信任和帮助,想到入住老人的满意以及家属的放心,想到了党和人民给予她的种种荣誉。自己虽然做不了什么伟大的事情,但是能用自己的爱去温暖老人,让患者老人没有痛苦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途,这便是她的人生意义之所在,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曾要求“推进多种形式的医养结合”。这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的大事实事,是所有老人们的福音。她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总书记的号召。
许久之后,李丽珠从迷惘失落的情绪回到现实中,走出办公室的她,觉得浑身又充满了力量。选择护理事业无怨无悔,她暗暗下定决心:要把工作做得更好。
五
面对精神障碍患者,面对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痴呆症患者,面对需要临终关怀护理的老人,李丽珠要求自己和科室医护人员做好每一个细节,用爱心、耐心、细心,照顾好每一位老人。她时常深入病房了解每个老人的病情,拍拍这位老人的手背,擦擦那位老人的鼻涕,除了正常的医疗护理外,她还经常给老人喂饭、梳头、洗脚,甚至清理大小便。
在老年科病房,大家看到的李丽珠都是满面笑容。不管是遇到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李丽珠都要求自己一走进老年科病房就露出微笑,用灿烂的笑容感染和鼓励住院的老人们。他们称她是医院的形象大使。事实也是如此,李丽珠每天都是以最灿烂的微笑、最亲切的语言、最饱满的工作热情、最体贴的服务来面对老人的。
上午上班来到病房,她会首先问候“昨天晚上您睡得好吗”,下班前,她会再次来到病房看看老人,“今天您感觉好一些了吗”。一声普通的问候话语拉近了她和老人们的距离,让她和老人们变得亲密无间,老人们都把她看成了自己的亲人。 在老年科,大家都叫李丽珠“闹闹”。只要李丽珠一上班,整个院落就热闹了起来,李丽珠带着灿烂的笑不停地和老人说话,老人们都愿意和她说话。有反映情况的,有唠叨的,有诉说家史的,还有关心李丽珠个人生活的,他们都把李丽珠当成自己的女儿。有时李丽珠稍一疏忽,没和哪个老人打招呼,敏感的老人马上就想:我哪儿得罪主任了,怎么主任不理我?所以,每天一上班,李丽珠就成了“话唠”,不停地问候和说话,但是回到家里,李丽珠常常累得一句话也不想说。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让阿尔茨海默症患者逐年增多。但它的治疗目前却没有根本性突破,这是世界医学界的一个难题。药物的作用主要是延缓病情的发展,而细心的照护在缓解病情、有效地延长患病老人的生命、改善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阿尔茨海默症的重要特点是年老体弱,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常表现为易怒、伤人、毁物、漫游等精神症状,并多数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这意味着给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看的不仅是“病”,更重要的是看“人”。
一天中午,一位八旬的老人突然大骂起来,不让护工靠近喂饭,对着大家指手画脚哇哇大嚷,无论怎样开导,老人就是不吃饭。李丽珠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亲自上前一点一点尝试将食物喂到老人嘴里。老人张开了嘴接受了李丽珠,不料正在高兴之余,老人突然把喂进去的饭吐了出来,并一把将李丽珠推倒,李丽珠满身都是老人吐出的食物。
从那天起,李丽珠总是抽空陪伴在老人身边,扮演老人熟悉的亲人陪老人说话,每日三餐都给这位痴呆老人喂饭,渐渐的,老人接纳了李丽珠,看到李丽珠总会微笑,偶然还会朝李丽珠竖起大拇指或者敬个军礼。
阿尔茨海默症的患病老人一般都是多病共存,当他们突然变得冲动烦躁或者非常安静时,其实是病情变化的信号。石奶奶的肠梗阻,李大妈的脑出血,周奶奶的胆囊炎,黄大爷的尿潴留,张大妈的股骨骨折,还有更多的老人突然的高血糖、低血糖昏迷等等,都是因及时发现而将这些危险因素消灭在了萌芽状态,让这些老人得到了及时救治。家属都不明白患病老人说不清的话语及举止表情,但是李丽珠和她的医护人员却几乎都能领会和明白。每每此时,老人们那呆滞的目光里就透露出几分满意和赞许的微笑。
一天,山西电视台“小郭跑腿”栏目的记者把王永志大哥送到老年科。老人大小便失禁,一同前来的老人的儿子不停地抱怨老人在家故意捣乱,屎尿到处乱抹,一脸的无奈和绝望。李丽珠他们给老人换好衣服让老人躺在床上,不一会就有一股恶臭扑鼻而来,老人捂着被子谁都不让靠近。李丽珠从被子里拉出他的手,老人满手都是粪便就要往李丽珠身上摔,李丽珠没有躲,反而緊紧抓着老人满是大便的手,强忍着一阵一阵往上涌的恶心,轻声说:“王大哥,我知道你不是故意捣乱,你控制不住大小便,我来帮助你处理。”李丽珠一边和老人轻声说着话,一边和工作人员一起掀开满是屎尿的被子,用温水给老人擦洗身子,重新为老人又换上一身干净衣服,铺上了尿不湿。
……
有一件事情让李丽珠终生都难忘。那天她为一名气管切开的大爷做处置,老人气管套管里不时喷出的粘液溅了李丽珠一身一脸,空气中弥漫着的异味能让人晕倒。李丽珠没有退却,继续有条不紊地工作着。忽然间,她注意到不能开口说话的大爷做了一个动作,那是一个让她终生都难忘的动作———老人仿佛是用尽了全身的力量颤抖着合拢手指做成作揖状,眼睛紧盯着李丽珠。李丽珠从大爷的眼神里读懂了,那是对她无声的感激。那一刻,李丽珠被老人感动了,老人在病痛之中还在极力表达着对她的感激之情,这让她顿时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86岁的张大妈个性很强,是典型的偏执型精神障碍患者,她从开业就在这里住,经常和其他老人发生冲突。每天都来李丽珠办公室反映情况、提意见,一激动就会把李丽珠办公室桌子上的东西掀掉。李丽珠总是很耐心,她用爱心感动着张大妈,更加细致入微地看护她。
2010年最后一天,张大妈突发脑溢血,意外跌倒股骨骨折不能动了。家属来接她到综合医院做手术时,她却在走之前想见见李丽珠,还声嘶力竭地喊“我不走,我要见李主任”,最后还是李丽珠把张大妈送到了家属的车上。做了手术没等拆线,张大妈又闹腾着要回老年科,在老年病房见到李丽珠时,她像孩子一样高兴地笑着说:“李主任,我回来了。”陪在身边的张大妈的女儿对李丽珠说:“我妈谁的话她都不听,只听主任您的,哪里她都不去,就是要跟着您。”
80多岁的农村孤寡老人张大爷,精神疾病伴他一生,来老年科住院时,他与这里的老人格格不入,就是不停地在院里捡拾“垃圾”。于是,不是这个老人的衣服找不见了,就是那个老人的鞋子丢了,但是总能在张大爷的房间内找到。那些年,家里为他看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有了“新农合”的好政策,张大爷生平第一次住进了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系统地接受正规的治疗和护理。一天下午,弥留之际的张大爷突然喊:“我要见李主任,我要见李主任。”李丽珠闻言急忙来到老人身边,一手握着老人粗糙的大手,另一只手轻轻抚摸着老人满头的白发,几乎将自己的脸贴着老人的脸,大爷艰难地含混不清地说:“我穷人穷命,求求你把我送回老家吧,我看到我爹我娘了。”送临终老人回农村老家不属于老年科的服务范围,但是面对老人“回家”这样近乎卑微的心愿,李丽珠无法拒绝。她当机立断,联系上老人亲戚,然后驱车亲自送老人回家。晚上近10点钟,李丽珠终于把老人送到了老家,李丽珠看到张大爷眯缝的眼睛流下热泪,不久,老人就陷入到了深度昏迷中……返回太原已是第二天凌晨,李丽珠想到自己完成了一位坎坷一生老人的临终心愿,她感到很欣慰,甚至忘记了疲倦。
六
有数据统计,目前中国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已达到1000万人,预计到2050年,中国痴呆症患者将达到令人恐惧的2000万人。
生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死亡是每个人的最后归宿。对患病老年人群的长期生活照料和持续医疗护理需求已成为医疗改革中“老有所护”“病有所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老人晚年的幸福,同样会涉及到所有有老人家庭的生活质量,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是社会进步文明的标志。 2015年,入住老年病房的孙大爷是位退休的老干部,患了阿尔茨海默症,骂人、打人、砸东西,白天睡觉晚上折腾,保姆待不住,换了一个又一个。为了照顾老人,几个子女都没法正常上班。老人家庭条件优越,又是位退休老干部,家人担心送精神病院影响一家的声誉。可是两年下来,老爷子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儿女们为了照顾他,没有了正常的家庭生活,有的病倒了,有的受到单位的批评,焦头烂额之下,他们这才把老人送到了老年科接受专业护理。一年后,老爷子病情好了许多,也吃得白白胖胖,经常到院子里散步。儿女们看到现如今的老爷子,终于放心了,露出了舒心的笑容。直到现在,这位老人仍住在老年病房。
老龄化社会快速到来,对有病老人的长期照护经常使子女们陷于两难:一边是中国传统孝顺老人的道德压力,一边则是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两者不可能两全,已经演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现实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家庭。李丽珠知道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帮扶一个有病老人,就温暖了一个家庭,甚至是几个家庭。
李丽珠所服务的患者都是生命晚期最弱势的群体。护士这份工作太普通了,普通到许多人都忘记了这个职业;护士工作太琐碎了,琐碎到好像自己什么也没做;护士工作太辛苦了,辛苦到许多人都不愿从事这个职业。李丽珠选择了老年护理工作,她干得无怨无悔!她深知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肩负着社会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这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她是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干的是最普通的老年护理工作,但她在这平凡的岗位上为党为人民贡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李麗珠今年五十七岁,早过退休年龄了,医院决定让她继续担任老年科主任,她同意了。她想,只要医院需要,只要老年患者需要,只要自己的身体条件许可,她愿意继续在老年科干下去,直到干不动。
如今,太原市精神病院医院老年科在太原市、山西省乃至全国都名声在外,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许多人也知道了李丽珠的事迹。在还没到退休年龄之前,就陆陆续续有人通过互联网或者是熟人找到她,要高薪聘她去工作,有医院,有养老院,有私企,也有公办的,但是都被她婉言谢绝了。说实话,李丽珠并不富裕,也需要钱。但是在她心里,老年科就像是她的孩子,她离不开,这种情感无论如何也割舍不开。
院内那棵紫藤树,是李丽珠当年创建红十字老年托管中心时亲手栽下的,如今,已由手指粗长到碗口粗,这棵紫藤树陪伴她经历了近二十年的风风雨雨。在她高兴的时候,或者是遇到挫折或困难的时候,她都会在这棵紫藤树下坐坐。
她深知离不开太原市精神病院,她知道自己之所以取得今天如此多的成绩,摘得了那么多荣誉,和医院党委对自己的信任和支持是分不开的。她还知道,成绩不是她一个人干出来的,是一群人干出来的,她从内心里感谢和她一起工作的老年科所有医护工作者。
李丽珠说:“我身属一个团结奋进、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团队———山西省太原市精神病医院!”
李丽珠有护理本科学历和副主任护理师职称,还有工商管理MBA证书,她出版过30万字的护理专著《医养结合老年护理服务手册》,还撰写了论文30多篇,多篇已经发表。李丽珠想在剩余的时间,把自己的医疗技术、医德精神传授给年轻人。在这生命科学的21世纪,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多,老年护理专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医护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换句话说,社会会越来越需要老年医护工作者。
李丽珠喜欢医院特有的气味,斗转星移,寒来暑往,三十余年的护理生涯中,她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用实际行动把真诚的爱心奉献给了一个个老年患者和他们身后的家庭,她把价值定格在护理事业上,目标定位在让患者满意上。
她还将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