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工人文学摇旗呐喊

来源 :脊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xin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2月17日晚我在观看新闻联播时,一则新闻立刻吸引了我的眼球,美国《时代》周刊宣布“中国工人”入选《时代》年度人物。《时代》周刊评价称,中国经济顺利实现“保八”,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这些功劳首先要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作为一家在全球颇具影响的美国媒体能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工人,并给予与了中国工人高度的评价和赞誉,实在令我感慨万千。
  《时代》周刊把“中国工人”入选年度人物,马上让我想到了《脊梁》杂志,中国工人的入选理由与《脊梁》所倡导的办刊宗旨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脊梁》的主题是工人阶级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脊梁、你我的脊梁。两者的思路何其相同,两者的眼光何其相似,这说明《脊梁》杂志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中国工人阶级是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中坚。从打下地基搭建脚手架到站上城市的屋顶,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从挖地下隧洞到铺设轨道,一条条地铁纵横交错;从走出乡村到出口欧洲北美,一批批“中国制造”运抵海外。“中国工人”这一群体,不仅丈量了城市的高度,也拓展了中国的宽度。这些年来,中国工人的敬业、勤劳、坚韧本色从来没有一丝淡化。
  但与此极不相称的是,当下工业题材的创作出现了“冷落和边缘”的现象,让人叹息不已。时下的文学状况,可以说是一个“冷热交加”的时代。说“热”,你随便打开互联网,就可以看到长篇小说数不胜数,中篇铺天盖地,短篇如过江之鲫。说“热浪滚滚”是时下文学领域的新景观,一点也不过分。近些年,我国长篇小说的年均创作量已突破1000部,散文和诗歌的创作量更大,但其中写工人、写工业题材的作品不到1%。这就是当今工人文学真实的现状,或者说,是一个冷清孤寂的工人文学现状。
  在这一文化背景下,如何维护职工的精神文化权益,引导职工向健康、文明、富裕、正义的方向前进,《脊梁》作为全国一家专为工人说话的杂志,承担起了使命与责任。
  《脊梁》作为全国一家专为工人而创办的刊物,为普通劳动者塑像,带领我们走向了一条文学的“希望之路”。
  像《脊梁》这样有眼光的工会刊物,从最初的“如今谁来写工人,”再到进一步探讨“如今怎样写工人?”,既是对传统工人文学创作的反思,更是新时期工人文学创作的集结号和冲锋号。《脊梁》关注工人的生存和命运,为“工人文学”摇旗助威,着实令人感动和精神振奋。
  如今怎样才能进一步写好工人呢?我认为首先是有关部门应该组织更多的作家、艺术家深入当代工人生活,反映当代工人现状,塑造当代工人形象。其次是引起有远见的企业负责人对工人、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的重视、支持和培育,让工人作者有时间有精力从事文学创作,并在工人作者成长道路上搭建成才的阶梯。第三要积极创办工人文学报刊杂志,主动提供工人文学作品的发表园地;要创办工人文学社,为工人文学作者真诚服务。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工人文学创作者持之以恒地坚持创作,团结周围的作者,发现人才逐步扩大创作队伍,互相扶持互相促进,形成整体上的优势。第四就是让工人作者的笔路深些,再深些。广大工人作者要将手中的笔多伸向基层,多到基层走一走,到一线去,抓一些新鲜、活跃的东西,抓住一线职工的闪光点写,要写出工人的特色。在他们中间很多鲜活的人物和感人的故事都是文学创作的极好素材,通过努力挖掘和认真提炼,一定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所以今天写工人,更需要对文学作品“换代升级”,要跟上时代脚步,要走出传统走出框框,走出以往的“光环”模式,多层次从不同的角度来写工人,这样才能写好工人,这样才能写出与这个时代与工人阶级的伟大创举相匹配的震撼心灵的文字,这样才能创作出受这个新的时代欢迎的新的工人文学作品,工人文学才能产生出这个时代的价值。
  “正是中国工人过去的奋斗、现在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看法,引领着世界经济走向复苏之路”,《时代》如是称。我们要再一次感谢美国的《时代》周刊,让全世界想起了“有力量”的中国工人,也提醒人们对“中国工人”应有复杂的社会视角。凭借着《时代》的东风,《脊梁》如何从美国《时代》对中国工人的评价中获得启示,给予中国工人应有的时代认同,来进一步写好工人,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工人文学佳品,抒发工人们的豪情壮志,激发工人们的奋斗精神,是一个新的劳动方向。是的,我们一定要记住:中国从来不缺少能吃苦的工人,那些爱岗敬业的工人,奠基着、垒砌着、建筑着雄伟着中国。在这个崭新的时代,有技能有勤劳坚韧品格的中国工人永远是中国的优质资源。
  历史从来就是人民写的,中国工人不仅是中国的脊梁,也是世界的脊梁。只有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才有《时代》周刊将“中国工人”入选年度人物的壮举,还有《脊梁》这样的优秀刊物以其强烈的爱心,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其饱满的热情,出于一种历史和社会责任,高高地举起了劳动者文学的旗帜,为劳动者文学的复兴大声疾呼,为怎样写好工人摇旗呐喊,因此受到广大作家和读者的喜爱和欢迎。
其他文献
离开故乡已经很多很多年了,很多的物事已然淡忘,但老家门前的那棵大樟树至今不能忘怀,它挺拔巍然的身躯,郁郁葱葱的枝叶,常在脑海中闪现,在心中萦绕,在梦中忆起。  很小很小,小到还没有什么清晰记忆的时候,爸妈带着我和摇窠里的妹妹从爷爷奶奶那古老破旧的茅草房里分开,来到了爸妈分家立户的第一个地方。那是一个小嵻边,菜园子周围有两户邻居,一家姓谭,另一家好像也姓谭,屋对面不远有两家亲戚,一家是我舅舅,另一家
期刊
在知了声声的夏日里,哥哥姐姐们坐在厢房里的桌前,手握着毛笔,全神贯注地临摹着爸爸特别挑选或亲手写下的字贴。那时候,阳光穿过屋外的柳枝,从格窗的白纸上透进来,照在哥哥姐姐们有着密密汗珠的脸上,照着在一边眯眼小寐的奶奶。我坐在小马凳上百无聊奈地翻着小人书,盼望着爸爸的脚步声出现。  爸爸工作的地方离家较远,放暑假了,他却回来得特别勤,他要抽空给哥哥姐姐们上书法课。那时候,隔三叉五就会听见爸爸那兴奋和疲
期刊
1    我来深圳进的第一家公司是台资企业,最初是在抛光车间上班,带我的师傅叫王天光,四十多岁,大家都叫他老王,作为学徒工,我叫他王师傅。   抛光车间最大的特点就是脏,那不是一般的脏。车间跟煤窑一样,到处弥漫着抛光产生的粉尘;抛光工跟挖煤工也没有什么两样,一天工作下来,通身上下都是黑的,怎么洗也洗不干净。我刚进抛光车间,一看是这个样子,心想,老子在家时好歹也是个代课老师,到深圳来就干这种又脏又累
期刊
如果说工业是推进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一根大动脉,那么,工人无疑就是这根大动脉里流动的血液。保持血液的畅通无阻,才能确保肌体的健康。而今,在工业发展高歌猛进的背景下,工人,这些常常被人们不断推崇与赞美的时代先锋,他们的外部形象和内心世界,如何通过作家的笔触生动地勾画和讲述,让工人的故事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真实地了解当代工人的现实状态,无疑也是众多作家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今怎样写工人?一个不难
期刊
“呜——,呜——”几声雄浑的汽笛声响起,我们几个在房子里玩耍的小孩一边叫着“来火车了,看火车啦!”,一边雀跃着跑到地坪里,一齐眼巴巴朝着一里路外的铁路观望——  只见南方钢城方向升腾起一股浓浓的白烟,正向我们快快地移来。不到两分钟,烟柱拐了个弯,随即一个庞然大物出现在铁道上。庞然大物头上竖着个大烟囱,正“腾腾”地向天空吐着烟柱;下方是一排深红色的大车轮,在快速旋转着,带着车厢前进。虽然隔了这么远的
期刊
一条弯弯曲曲的黄土“茶马古道”;一棵棵千年的古树;一座座云缠雾绕的山峰;一丛丛花草灌木;一条条清泉峡谷;一处处悬崖峭壁……金秋十月的一天,我随着一群“驴友”们(爱好户外运动的朋友)第一次穿越了这座充满神奇的大熊山。  这一天我们聚集在大熊山脚下,大家吃过压缩饼干后,一群人随着领队向海拔1622米的山顶挺进,一棵千年的古银杏树在山腰张开它那三百平米的臂膀,昂首挺胸地迎接着我们。这一群“驴友”里还有娄
期刊
同事的女儿,小学没毕业,就对同事提出,要到省城的艺校去学跳拉丁舞。对于一个母亲,对于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母亲来说,从此放弃一条常人走的路,去探一条对于母亲来说完全陌生的路,这是一个痛苦的要求。同事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尊重了十岁女儿的选择。从此同事的内心写满了担忧。  学了几年后,同事的女儿—— 一个十六岁的青春少女,一门心思要往舞蹈的最高学府奔,在她的世界里只有一条通往理想殿堂的路,为了练好一个简
期刊
与往年相比,今年小城除夕之夜看不到任何喜庆的气氛,昨夜一场大火不仅毁掉了四方坪半条街,而且夺去了三位年轻消防战士宝贵的生命。“他妈的!什么倒霉的事都让我给赶上了!才来这地方半年,就被那些流氓记者们曝出了打架门、文件门、超编门事件,好不容易捱到年关了,又突然蹦出来一个烟花爆炸门事件。不知究竟死了多少人,如果伤亡太大,我这顶乌纱帽丢了事小,弄不好还要受追究刑事责任啊。唉,怎么办呢?”县委书记苏康一边想
期刊
湖南娄底市政协副主席李金才,在阅读了《脊梁》杂志、看到了“如今谁来写工人”的大讨论产生的影响、观看了娄底市总工会举办的“当代劳动者之歌”新歌曲征集演唱活动之后,春风满面地对我们说:“我喜欢充满力量的歌曲,力量让生活充满希望。”然后给我们说了一个小“秘方”:我现在做奶奶了,休息时间就喜欢陪伴着小孙子,奶奶们陪小孙子都是轻轻地哼《摇篮曲》,但我不这么哼,我就给他哼《咱们工人有力量》。我不想让小孙子陶醉
期刊
一天,位于市中心的丽华大酒店赫然拉出了条幅广告: 特邀中南海厨子、国宴大师刘国宣大师操勺。有好事者进去一看,还真是那么回事,前厅里挂着好多大厨本人和一些已故知名首长合影的老照片。   在人们眼里,中南海是个既神圣又高不可攀的地方,从那个地方出来的人哪个没有一身旷世的绝学和超人的本领?   带着这种好奇的心理,人们纷纷涌进这家酒店,就像当年出了个毛家饭店,人们争先恐后去品尝毛主席爱吃的红烧肉一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