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退路(外一篇)

来源 :脊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chonghuan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事的女儿,小学没毕业,就对同事提出,要到省城的艺校去学跳拉丁舞。对于一个母亲,对于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母亲来说,从此放弃一条常人走的路,去探一条对于母亲来说完全陌生的路,这是一个痛苦的要求。同事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尊重了十岁女儿的选择。从此同事的内心写满了担忧。
  学了几年后,同事的女儿—— 一个十六岁的青春少女,一门心思要往舞蹈的最高学府奔,在她的世界里只有一条通往理想殿堂的路,为了练好一个简单的动作,她不知疲倦地在镜子前反反复复琢磨,成百上千次地练习。同事并没有因女儿的勤奋而高兴。她常常说起自己的隐忧,跳舞吃的是青春饭,随岁月潮水的退去,不再年青的女儿该怎么办?不知经过多少个日日夜夜的愁思,同事终于给女儿找到了一条退路,她把女儿送往体院学习,希望女儿去考体院,能够成为一名舞蹈老师—— 一份终生都安安稳稳的职业。
  十六岁,我热血沸腾的母亲,背着一床棉絮,随着上山下山的热潮,义无反顾地成为一名下放知青。
  在那穷乡僻壤的土地上,唯一能种活的是玉米和红薯。吃的是玉米,放点盐即当菜又当饭。睡的是农民的牛栏顶,冬天一晚过去,早晨起床,被褥上已凝结了一层雪霜。像男人一样,用板车拉着一千多斤重的货物,独自一人行走在崎岖险峻的山道上,在下一个陡坡时,由于失控,差点掉下万丈悬崖。极爱热闹的母亲,因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黯然无声,没去参加城里同学的婚礼。
  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母亲一待就是十年,人生最为宝贵的十年,遍尝了人世所有的苦和痛。
  也是十六岁,通往大学的那座成千上万人挤的独木桥燃起了我的激情,我站在桥的这一头,看到大学在桥的那一头向我招手。当我满怀着憧憬,却遭到了母亲劈头盖脸的阻拦,她极力要我去上有工作保障的学校。说:“一个女孩子,有份稳定的工作能够养活自己就够了,你又知道你又有本事能考起……到时候找不到工作怎么办!”母亲的话引起了我强烈的抗争,我认为母亲目光太过短浅,太不理解自己。我那颗高飞的心,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往前奔,那里容得下母亲的羁绊。在父亲的支持下,虽然最终我没上母亲让我去的学校,但是青春时埋下的那份对母亲的怨恨却久久地藏在内心的某个角落从未释怀。
  现在为人母,看到另一份焦急地寻找退路的母爱才明白,母亲是用自己丈量过的岁月,给我找一条平坦的退路,让我的一生不再像她一样吃那么多的苦,遭那么多的罪。
  十六岁时的我们,总认为自己有大把的时光,有足够的激情去拼,去闯。哪里能理解母亲那颗担忧的心,母亲日日夜夜反反复复愁思苦想为你琢磨出的那条退路。母亲的目光,正穿越你青春的岁月,落在你身后更远的地方。
  
  
  无以回报的爱
  外公离开我们十九年了,当忆起日渐远去的童年和如风般的少年时,总会想起外公,想起他唤丽霞时的那片慈光,和那些遥远的爱。
  母亲因婚事的原因,和家里闹得很僵,以至与家人断了来往。我的出生让五十八岁的外公比外婆更早的原谅了母亲。我成了他家里的一位常客。忘不了夏日里,外公在家门前那棵高高的苦李子树下给年幼的我洗去一身的汗水。冬日他从附近食堂挑来滚热的水给我烫热冰凉的小脚小手。极爱干净的外公允许年幼的我钻进他的被窝玩耍吵闹。三十几年过去了,我的面前还浮动着他给我煮的那些面条的香味,和外公将冒着热气的碗端到我面前的情景……
  忘不了七六年的那个冬天,天气异常寒冷。唐山大地震的余波让大家晚上都不敢睡在家里,而是带上值钱一点的东西,随时做好逃生的准备。那时父亲不在家,母亲正在为领着两个年幼的孩子逃生发愁时,六十三岁的外公拄着拐杖,顶着飘扬的雪花,一步一滑的从十几里外赶了过来。
  一路上,漫天雪花飞舞,大地一片白茫茫,年幼的我穿着宽大的棉衣,趴在外公的背上,起起伏伏。外公的呼吸声随着道路的延伸越来越粗重,险些滑到在雪地里,但他那双大手始终紧紧的抓住我,不让我受半点惊吓。外公的脊背如一个温暖安全的摇篮,驱走内心因大人的恐慌而带来的不安,将我不知不觉摇入梦乡。
  忘不了外公在一段苦难日子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那时下放农村的母亲刚从乡下返回城,没有户口,没有工作,没有住房,在父亲教书的学校附近租了一套农舍居住,家里仅有一张床和两个装衣服的木箱子。父亲在外地上学,每个月四十二元工资要带走一半。为了贴补家用母亲在家里帮人做衣服。母亲是个热情的人,住在附近的农人都上母亲这里做衣服,这让当地公社服装店的生意冷清起来。他们为了阻止母亲的生意,有一天,四五个男人气势汹汹的冲进我们家,硬生生的将缝纫机抢走。从那以后母亲少了一份收入,我家的日子更难过了,连一日三餐都让母亲发愁。
  那时我家租住的房子前面有一口水塘,水碧蓝碧蓝的。每一个星期日的下午,外公会走十几里路来农舍看我们。外公总是走上塘基时就大声唤着我和弟弟的名字,屋里玩耍的我们听到外公的声音,急忙丢下手里玩耍的一切,如两只鸟雀般飞奔而出,投进外公的怀抱里,清澈见底的水里倒映出我们祖孙三人的身影,如一幅温馨生动的画永远刻印在我童年的心版里。外公轻抚着我们的头,从怀里掏出准备好的糖果,剥去糖纸,塞进我们的小嘴,慈爱的看着我们,我们和外公一起享受那样一个温馨而甜蜜的下午。几十年过去,外公给我们带来的甜蜜和温馨让我和弟弟久久回味。
  二十岁那年,外公的棺木缓缓沉入泥土的那一瞬间,我才痛彻心扉的知道,正如我不能体验他五十八年前的尘世岁月一样,他也只能欣喜的看着我出生,看着我长大,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播撒永生难忘的慈爱,却无力陪我走更远的路。那雪花飞舞的冬日里外公带来的安抚,那池塘边的深情呼唤,那殷殷叮嘱时关切的目光······在泪花中一一闪过时,我才知道时光带走了外公,带走了过往的一切,时光只允许外公疼我爱我,却不许我的一份小小的回报。
其他文献
华灯初上的时候,我看到凉水塔   像一个春天的感叹号   在资水河畔,我热爱着的第二故乡   这里不是极地,为何也没有黑夜     这是一个需要光明和温暖的年代   电与火扮演着热心人的角色   你看,那对劳动者的爱情   通过如火如荼的情话,让一股电流   以光的速度点亮两盏害羞的灯   在冷水江,我的兄弟姐妹   就在电与火的光芒里生活着     他们离光明很近,离黑暗也很近   他们的生命炽
期刊
寻找    我一直在寻找一块铁   安放在心里   大风一吹,它就沉默   大雨一下,它就生锈   一层层的伤疤   裹着,不愿意说话   只是把灵魂   沉下去      锻 工 房    年轻的锻工师傅在锻工房打铁   鼓风机嗡嗡作响,气锤砸下时   一双手高高举起,跟着就是叮叮当当和歌   眼要瞄准,心要集中,不然找不到姑娘   铁锭一声一声口齿清楚   太阳从窗户直射进来   游移的光线挤
期刊
有位多年前的同事告诉我,当年我们供职的那家小电厂终于倒闭了。对于这座从画蓝图开始就已经落伍,最终证明只让一小部分人发财而让国家和更多工人受损的企业的倒掉,我是不感觉意外的,这种结局,似乎在14年前我离开那里时,就已清晰地看到了。   即便如此,我的内心仍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毕竟,我在那里呆了7年,那几乎是我的整个青春。那里有过我的孤独、绝望和失意,也有过我的激情、冲动与喜悦。我甚至可以这么认为:
期刊
说起来真的有点汗颜,作为广东省会的广州,我来的次数竟屈指可数。并且至今还不清楚白云山、陈家祠、西关、北京路具体的位置。这对一个旅游爱好者来说,委实有点交代不过去。对精神殿堂的喜爱与大都市的这种漠然在我心中形成鲜明对比,我不断地追问这种漠然的原因,那是对来自繁华、喧华、快节奏、空气指数差等等附加条件的排斥么?然而,有谁又能拒绝大城市那种大气、开阔、包容、海纳百川以及小城市所无法比拟的高度?  我们依
期刊
离开故乡已经很多很多年了,很多的物事已然淡忘,但老家门前的那棵大樟树至今不能忘怀,它挺拔巍然的身躯,郁郁葱葱的枝叶,常在脑海中闪现,在心中萦绕,在梦中忆起。  很小很小,小到还没有什么清晰记忆的时候,爸妈带着我和摇窠里的妹妹从爷爷奶奶那古老破旧的茅草房里分开,来到了爸妈分家立户的第一个地方。那是一个小嵻边,菜园子周围有两户邻居,一家姓谭,另一家好像也姓谭,屋对面不远有两家亲戚,一家是我舅舅,另一家
期刊
在知了声声的夏日里,哥哥姐姐们坐在厢房里的桌前,手握着毛笔,全神贯注地临摹着爸爸特别挑选或亲手写下的字贴。那时候,阳光穿过屋外的柳枝,从格窗的白纸上透进来,照在哥哥姐姐们有着密密汗珠的脸上,照着在一边眯眼小寐的奶奶。我坐在小马凳上百无聊奈地翻着小人书,盼望着爸爸的脚步声出现。  爸爸工作的地方离家较远,放暑假了,他却回来得特别勤,他要抽空给哥哥姐姐们上书法课。那时候,隔三叉五就会听见爸爸那兴奋和疲
期刊
1    我来深圳进的第一家公司是台资企业,最初是在抛光车间上班,带我的师傅叫王天光,四十多岁,大家都叫他老王,作为学徒工,我叫他王师傅。   抛光车间最大的特点就是脏,那不是一般的脏。车间跟煤窑一样,到处弥漫着抛光产生的粉尘;抛光工跟挖煤工也没有什么两样,一天工作下来,通身上下都是黑的,怎么洗也洗不干净。我刚进抛光车间,一看是这个样子,心想,老子在家时好歹也是个代课老师,到深圳来就干这种又脏又累
期刊
如果说工业是推进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一根大动脉,那么,工人无疑就是这根大动脉里流动的血液。保持血液的畅通无阻,才能确保肌体的健康。而今,在工业发展高歌猛进的背景下,工人,这些常常被人们不断推崇与赞美的时代先锋,他们的外部形象和内心世界,如何通过作家的笔触生动地勾画和讲述,让工人的故事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真实地了解当代工人的现实状态,无疑也是众多作家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今怎样写工人?一个不难
期刊
“呜——,呜——”几声雄浑的汽笛声响起,我们几个在房子里玩耍的小孩一边叫着“来火车了,看火车啦!”,一边雀跃着跑到地坪里,一齐眼巴巴朝着一里路外的铁路观望——  只见南方钢城方向升腾起一股浓浓的白烟,正向我们快快地移来。不到两分钟,烟柱拐了个弯,随即一个庞然大物出现在铁道上。庞然大物头上竖着个大烟囱,正“腾腾”地向天空吐着烟柱;下方是一排深红色的大车轮,在快速旋转着,带着车厢前进。虽然隔了这么远的
期刊
一条弯弯曲曲的黄土“茶马古道”;一棵棵千年的古树;一座座云缠雾绕的山峰;一丛丛花草灌木;一条条清泉峡谷;一处处悬崖峭壁……金秋十月的一天,我随着一群“驴友”们(爱好户外运动的朋友)第一次穿越了这座充满神奇的大熊山。  这一天我们聚集在大熊山脚下,大家吃过压缩饼干后,一群人随着领队向海拔1622米的山顶挺进,一棵千年的古银杏树在山腰张开它那三百平米的臂膀,昂首挺胸地迎接着我们。这一群“驴友”里还有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