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记叙文阅读教学占有很大比重。在小学阶段,教好记叙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记叙文 阅读 教学方法
记叙文是以真人真事为主要内容、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体裁。其特点是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此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记叙文占了很大的比重。它也是小学生最熟悉、最常见的一种作文体裁。在小学阶段,教好记叙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下面,本人就以巧妙利用记叙文教学为例,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巧抓线索明结构
线索是指叙事性文艺作品中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它把作品中的各个事件联成一体,表现形式可以是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或某一贯穿始终的事物。记叙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抓住统帅全篇的线索,看看作者是怎样组织、安排材料的,一段中各层意思之间是怎样联系的,各段之间又是怎样联系的,寻找记叙文谋篇布局的规律,从而理清课文的结构。
1.巧抓时间线索。以写人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大都以时间的先后顺序为线索进行记叙。引导学生抓住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找出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诚实与信任》一课,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两个表示时间的词:“一天深夜”“事隔三天”后,学生就能明确文章是分两个时间段叙述故事的,划分文章的段落结构就非常容易了。
2.巧抓情节线索。故事性比较强的记叙文,大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情节线索进行叙述。根据这类记叙文结构的特点,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划分结构层次的方法。
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赛马”一词进行突破,于是学生很快理清了赛马的对象、赛马的原因、赛马的经过、赛马的结果这些故事情节,对文章的谋篇布局有了清晰的感知,文章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
3.巧抓空间线索。游记、参观记等,是按照游览顺序记叙的,作者移步换景,写一路见闻。教学中抓住空间位置变化的线索,也就理清了课文的结构层次。
教学《天安门广场》一文,教师引导学生循着文中“天安门北端”“天安门前”“河上”“金水桥两旁”等表示方位的词语,就很容易对天安门广场的整体布局有准确认识,就会在脑海中勾勒出天安门广场的概况。同时,对此类文章的写作思路也有了了然于心了。
4.巧抓情感线索。有些抒情色彩比较浓的记叙文,故事情节不明显,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换也无明显体现,看似没有线索,其实这类记叙文是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的。
《番茄太阳》一课,作者贯穿全文的一条明线就是“我”的情感变化:灰暗无比——温暖——泪哗地一下子流了下来
温暖。教学时,抓住作者情感变化这条线,探究变化的原因,就能读懂盲童明明美好的童心。
学会了抓线索,学生自然就分清了结构层次,概括段落大意也容易得多了,并从中学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掌握了有效阅读的方法。
二、突出重点促理解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记叙文一股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时,教师应该抓住重点词语、重点语段进行细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1.抓关键词语的鉴赏。在记叙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关键词语的鉴赏,围绕课文表现的中心,多层次、多角度挖掘词语内涵,引导学生借助品词析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水》一课,将“痛痛快快”与“痛快”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叠词确实能增强表情达意的功效,进而对“水,成了村子里最宝贵的东西”一句就会有深刻的理解。从“渴望”“盼望”“期盼”三个词的区别中感受水的珍贵。抓住“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这句中连用的三个“滑”,联系上下文,反复琢磨、推敲,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文本的人文美和汉语独特的魅力。
2.抓重点段的理解。重点段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理解课文的难点。在记叙文教学中,抓重点段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不但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言语表达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富有系统性、层次性、研究性。
《全神贯注》一课的第二段是全文的重点。教学时,教师可采用从读人手,围绕“能体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交流体会。学生在交流的时候一下子就注意到了“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叽里咕噜…‘异样的光”等描写罗丹的动作和神情的词句,进而从人物的外在表现读懂罗丹的“全神贯注”。也可以采用品词析句的方法。更能体现罗丹全神贯注的,恰恰是由那些看得到的动作和深情背后展开的联想——“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如果去掉这些联想,句子的表达效果就会逊色。
另外,抓重点段的理解,还可以采用理清重点段中句子间关系的方法。教学中由重点段人手,层层剥笋,步步深入,理清作者思路,教给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
在记叙文教学中,突出重点、优化教学过程,有利于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地感悟文章的情感。
三、利用留白练说话
顾名思义,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留白,能给人以想象之余地,以无胜有。教师要善于在“留白”处挖掘和拓展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使新课程教材真正成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的信息资源”。
《天鹅的故事》一文写道:“经过这次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湖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这里的省略号就是一个体会老天鹅精神、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空白”。此时,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想象:“看,这感人的画面还在继续(提示:省略号),老天鹅还在第四次、第五次……地腾空而起,像石头似的重重地扑打冰面。老天鹅一次次用身体扑打冰面,你们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生1:“第四次扑打冰面时,老天鹅已气喘吁吁,它是忍受着撕心裂肺的疼痛在扑打呀!”生2:“第五次了,此时的老天鹅头昏眼花、眼冒金星,但老天鹅还是站了起来腾空而起。”生3:“已经不记得是第几次扑打冰面了,老天鹅的胸脯流血了,翅膀流血了,白羽片片血迹斑斑,可是老天鹅还是站了起来。”
这样的训练,既让学生读出了文字背后的画面,又让学生读活了老天鹅的形象,使学生读懂了文字,内化了文本。
四、明晰要素学写法
小学阶段重点培养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写作知识,结合年级的特点,充分发挥课文写作范例的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特点、常用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
1.抓住记叙要素,培养学生的叙事能力。写入记事的记叙文,大都要在文中交代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教师要强化对记叙要素的训练,引导学生抓住记叙的要素,理清课文的脉络,学习完整叙述事情的方法,从阅读中学习写记叙文的方法。
《船长》一文,要引导学生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概括出故事的内容,使学生明确:要告诉别人一件事,一定要写清楚记叙的要素。从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叙事能力。
2.抓住描写语言,体会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作者的真情实感,可以体现在作者描写的人物、景物、事物之中。
《九色鹿》一课,作者写九色鹿时用“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漂亮极了,人们都称它丸色鹿”这样的语言,刻画了九色鹿“美丽”的形象,流露了作者的喜爱之情,表达了真情实感。作者写调达时用“连连向九色鹿叩头”“谢谢你的救命之恩。我愿永远做你的奴仆,终身受你的驱使………‘郑重起誓”“千恩万谢”“调达看了皇榜,心想发财的机会来啦,就进宫告密”等语言形成对比,鲜明地刻画了调达在利益面前背信弃义的丑恶形象;作者的喜恶跃然纸上。
作者的真情实感,还体现在议论、抒情的语言上。《少年闰土》一课,在“我”和闰土的对话描写中,插入了“我”的议论和抒情。“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写出了“我”对闰土生活的向往,表达了“我”的羡慕之情。“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写出“我”对自己单调、孤陋寡闻生活的叹惋。这是通过议论和抒情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
“情动而辞发”。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记叙文中具体形象的描写方法,体会含义深刻、富有哲理性的语句及充满激情的抒情和议论,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五、抓住细节练读写
细节,文艺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等最小的组成单位。在课堂教学中,教材细节的开发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有的教师认为教材编写已经给出完美的作品,教学时只需搬用即可,考虑的大多是用得像不像,而较少思考有没有更好的用法。其实,许多教材细节还需教师多加推敲,用心琢磨,把细节放“大”。教师要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赋予教材细节更深的知识内涵和更广的思维空间,使之能够生发锦上添花、以小见大的效力。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中几次出现的数字,是一个凸显人物的重要细节。我们可以这样处理:教师出示带有数字的句子,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些句子,思考讨论:透过这些数字,你读懂了什么?当学生交流到“6次”修改,感受谈迁“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时,教师拓展:今年的课文与前年不一样,在两处做了改动(屏显两处改动之处)。为什么改?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对“精益求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字的表达效果。此时,教师追问:“你们眼中这还是一组数字吗?这一组数字分别告诉我们什么?这一组数字阐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学生不但把文字读懂了,还把文本读厚了,这一细节成为本堂课的一个亮点。
细节描写对学生作文来讲尤为重要,因为文章的出彩常在其细节。
教学《金蝉脱壳》一文时,鉴赏文中对脱壳过程的刻画,理清写作顺序,明确写作手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平时对某一动物的观察,写一写这种动物吃饭、睡觉、游戏、活动的情景,训练学生细节描写,实现读与写的结合。
在记叙文教学中,通过抓住记叙文自身的特点,展开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定能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记叙文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记叙文 阅读 教学方法
记叙文是以真人真事为主要内容、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体裁。其特点是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此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记叙文占了很大的比重。它也是小学生最熟悉、最常见的一种作文体裁。在小学阶段,教好记叙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下面,本人就以巧妙利用记叙文教学为例,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巧抓线索明结构
线索是指叙事性文艺作品中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它把作品中的各个事件联成一体,表现形式可以是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或某一贯穿始终的事物。记叙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抓住统帅全篇的线索,看看作者是怎样组织、安排材料的,一段中各层意思之间是怎样联系的,各段之间又是怎样联系的,寻找记叙文谋篇布局的规律,从而理清课文的结构。
1.巧抓时间线索。以写人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大都以时间的先后顺序为线索进行记叙。引导学生抓住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找出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诚实与信任》一课,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两个表示时间的词:“一天深夜”“事隔三天”后,学生就能明确文章是分两个时间段叙述故事的,划分文章的段落结构就非常容易了。
2.巧抓情节线索。故事性比较强的记叙文,大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情节线索进行叙述。根据这类记叙文结构的特点,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划分结构层次的方法。
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赛马”一词进行突破,于是学生很快理清了赛马的对象、赛马的原因、赛马的经过、赛马的结果这些故事情节,对文章的谋篇布局有了清晰的感知,文章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
3.巧抓空间线索。游记、参观记等,是按照游览顺序记叙的,作者移步换景,写一路见闻。教学中抓住空间位置变化的线索,也就理清了课文的结构层次。
教学《天安门广场》一文,教师引导学生循着文中“天安门北端”“天安门前”“河上”“金水桥两旁”等表示方位的词语,就很容易对天安门广场的整体布局有准确认识,就会在脑海中勾勒出天安门广场的概况。同时,对此类文章的写作思路也有了了然于心了。
4.巧抓情感线索。有些抒情色彩比较浓的记叙文,故事情节不明显,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换也无明显体现,看似没有线索,其实这类记叙文是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的。
《番茄太阳》一课,作者贯穿全文的一条明线就是“我”的情感变化:灰暗无比——温暖——泪哗地一下子流了下来
温暖。教学时,抓住作者情感变化这条线,探究变化的原因,就能读懂盲童明明美好的童心。
学会了抓线索,学生自然就分清了结构层次,概括段落大意也容易得多了,并从中学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掌握了有效阅读的方法。
二、突出重点促理解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记叙文一股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时,教师应该抓住重点词语、重点语段进行细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1.抓关键词语的鉴赏。在记叙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关键词语的鉴赏,围绕课文表现的中心,多层次、多角度挖掘词语内涵,引导学生借助品词析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水》一课,将“痛痛快快”与“痛快”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叠词确实能增强表情达意的功效,进而对“水,成了村子里最宝贵的东西”一句就会有深刻的理解。从“渴望”“盼望”“期盼”三个词的区别中感受水的珍贵。抓住“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这句中连用的三个“滑”,联系上下文,反复琢磨、推敲,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文本的人文美和汉语独特的魅力。
2.抓重点段的理解。重点段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理解课文的难点。在记叙文教学中,抓重点段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不但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言语表达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富有系统性、层次性、研究性。
《全神贯注》一课的第二段是全文的重点。教学时,教师可采用从读人手,围绕“能体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交流体会。学生在交流的时候一下子就注意到了“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叽里咕噜…‘异样的光”等描写罗丹的动作和神情的词句,进而从人物的外在表现读懂罗丹的“全神贯注”。也可以采用品词析句的方法。更能体现罗丹全神贯注的,恰恰是由那些看得到的动作和深情背后展开的联想——“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如果去掉这些联想,句子的表达效果就会逊色。
另外,抓重点段的理解,还可以采用理清重点段中句子间关系的方法。教学中由重点段人手,层层剥笋,步步深入,理清作者思路,教给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
在记叙文教学中,突出重点、优化教学过程,有利于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地感悟文章的情感。
三、利用留白练说话
顾名思义,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留白,能给人以想象之余地,以无胜有。教师要善于在“留白”处挖掘和拓展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使新课程教材真正成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的信息资源”。
《天鹅的故事》一文写道:“经过这次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湖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这里的省略号就是一个体会老天鹅精神、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空白”。此时,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想象:“看,这感人的画面还在继续(提示:省略号),老天鹅还在第四次、第五次……地腾空而起,像石头似的重重地扑打冰面。老天鹅一次次用身体扑打冰面,你们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生1:“第四次扑打冰面时,老天鹅已气喘吁吁,它是忍受着撕心裂肺的疼痛在扑打呀!”生2:“第五次了,此时的老天鹅头昏眼花、眼冒金星,但老天鹅还是站了起来腾空而起。”生3:“已经不记得是第几次扑打冰面了,老天鹅的胸脯流血了,翅膀流血了,白羽片片血迹斑斑,可是老天鹅还是站了起来。”
这样的训练,既让学生读出了文字背后的画面,又让学生读活了老天鹅的形象,使学生读懂了文字,内化了文本。
四、明晰要素学写法
小学阶段重点培养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写作知识,结合年级的特点,充分发挥课文写作范例的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特点、常用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
1.抓住记叙要素,培养学生的叙事能力。写入记事的记叙文,大都要在文中交代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教师要强化对记叙要素的训练,引导学生抓住记叙的要素,理清课文的脉络,学习完整叙述事情的方法,从阅读中学习写记叙文的方法。
《船长》一文,要引导学生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概括出故事的内容,使学生明确:要告诉别人一件事,一定要写清楚记叙的要素。从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叙事能力。
2.抓住描写语言,体会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作者的真情实感,可以体现在作者描写的人物、景物、事物之中。
《九色鹿》一课,作者写九色鹿时用“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漂亮极了,人们都称它丸色鹿”这样的语言,刻画了九色鹿“美丽”的形象,流露了作者的喜爱之情,表达了真情实感。作者写调达时用“连连向九色鹿叩头”“谢谢你的救命之恩。我愿永远做你的奴仆,终身受你的驱使………‘郑重起誓”“千恩万谢”“调达看了皇榜,心想发财的机会来啦,就进宫告密”等语言形成对比,鲜明地刻画了调达在利益面前背信弃义的丑恶形象;作者的喜恶跃然纸上。
作者的真情实感,还体现在议论、抒情的语言上。《少年闰土》一课,在“我”和闰土的对话描写中,插入了“我”的议论和抒情。“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写出了“我”对闰土生活的向往,表达了“我”的羡慕之情。“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写出“我”对自己单调、孤陋寡闻生活的叹惋。这是通过议论和抒情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
“情动而辞发”。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记叙文中具体形象的描写方法,体会含义深刻、富有哲理性的语句及充满激情的抒情和议论,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五、抓住细节练读写
细节,文艺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等最小的组成单位。在课堂教学中,教材细节的开发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有的教师认为教材编写已经给出完美的作品,教学时只需搬用即可,考虑的大多是用得像不像,而较少思考有没有更好的用法。其实,许多教材细节还需教师多加推敲,用心琢磨,把细节放“大”。教师要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赋予教材细节更深的知识内涵和更广的思维空间,使之能够生发锦上添花、以小见大的效力。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中几次出现的数字,是一个凸显人物的重要细节。我们可以这样处理:教师出示带有数字的句子,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些句子,思考讨论:透过这些数字,你读懂了什么?当学生交流到“6次”修改,感受谈迁“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时,教师拓展:今年的课文与前年不一样,在两处做了改动(屏显两处改动之处)。为什么改?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对“精益求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字的表达效果。此时,教师追问:“你们眼中这还是一组数字吗?这一组数字分别告诉我们什么?这一组数字阐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学生不但把文字读懂了,还把文本读厚了,这一细节成为本堂课的一个亮点。
细节描写对学生作文来讲尤为重要,因为文章的出彩常在其细节。
教学《金蝉脱壳》一文时,鉴赏文中对脱壳过程的刻画,理清写作顺序,明确写作手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平时对某一动物的观察,写一写这种动物吃饭、睡觉、游戏、活动的情景,训练学生细节描写,实现读与写的结合。
在记叙文教学中,通过抓住记叙文自身的特点,展开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定能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记叙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