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合TDP照射治疗带状疱疹30例临床观察

来源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kkil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配合TDP照射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予中药配合TDP照射治疗,对照组予西药抗病毒和神经营养治疗,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水疱结痂、疼痛减轻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配合TDP照射治疗带状疱疹总体疗效肯定,能有效促进水疱结痂、减轻疼痛,并能控制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及皮肤瘢痕的出现,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带状疱疹;TDP照射;中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R7521+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10-0059-02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累及神经和皮肤的常见皮肤病,中医学称之为“蛇串疮”、“缠腰火丹”等。其特征为呈带状分布,宛如蛇行,痛如火燎,皮肤上出现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水疱由透明变为混浊,后期结痂,常遗留皮肤瘢痕。本病好发于胸背、腰腹部,头面、四肢部也常发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春秋季多见,且多发于成年人,中老年患者中经常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病程多为2-4周。笔者采用中药配合TDP照射治疗带状疱疹的3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皮肤病学》[1]中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蛇串疮的内容确定诊断标准:(1)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较紧张,基底色红,常呈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往往较重;(2)皮疹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3)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疼痛。
  12一般资料60例观察对象均来自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住院部,于2013年12月—2014年5月就诊的符合标准的带状疱疹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19~79岁,平均48岁;平均病程36 d;发病部位,胸背部13例,腰肋部11例,头面四肢6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18~82岁,平均50岁;平均病程38 d;发病部位,胸背部12例,腰腹部14例,头面四肢4例。2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等)比较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予以口服阿昔洛韦片08 g/次,5次/d,连续服用10 d;口服维生素B1片10 mg/次,3次/d;维生素B12 25 ug/次,3次/d;同时予阿昔洛韦软膏涂擦病灶,3次/d。
  132治疗组中药治疗:龙胆草15 g,柴胡15 g,枳壳15 g,当归15 g,白芍30 g,川芎15 g,丹参30 g,川楝子15 g,板蓝根20 g,大青叶15 g,栀子15 g,延胡索15 g,蜈蚣1条。随症加减,痛剧加乳香、没药、甘草,湿邪较重加川木通、车前草,热重加丹皮、黄芩,皮肤痒加刺蒺藜、钩藤;失眠加夜交藤、合欢皮。发于头面者加牛蒡子、野菊花,发于下肢者加牛膝、黄柏。上方水煎服口服,日1剂,日3次,每次约150 mL。(2)TDP照射:于病灶局部用TDP照射,距离以病人能适应为准,时间为30 min,2次/d。疗程:2组治疗均以7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1月后追访。
  14疗效观察观察指标:用药后开始观察两组患者水疱结痂时间、疼痛开始减轻时间,1月后追访是否发生后遗神经痛及瘢痕情况,治疗15 d后观察总体疗效。同时记录患者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15统计学方法所有临床资料数据由SPSS190建立编辑与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构成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两组均数比较,若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疗效比较采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
  2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蛇串疮的疗效标准进行评定:治愈:皮疹消退,无疼痛后遗症;好转:皮疹消退约30%以上,疼痛明显减轻;无效:皮疹消退不足30%,疼痛无明显减轻。
  3讨论
  西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初次感染该病毒表现为水痘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如创伤、疲劳、恶性肿瘤或病后虚弱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病毒被激活,沿神经轴索下行,到达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产生水疱,同时受累神经发生炎症、坏死,产生神经痛[3]。前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乏力低热、食欲不振、皮肤灼热感等。好发部位主要在胸背、腰腹部,其次是头面、四肢及骶尾部等。带状疱疹的西医治疗目前主要以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消炎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为主。
  中医学认为蛇串疮临床以红斑水疱,累累如串珠,痛如火燎为特征,属中医“缠腰火丹”、“蛇串疮”等范畴。《五十二病方》称之为“大带”,《本草纲目 》谓之“火带疮”,《 外科正宗》中有“火丹”之称。《医宗金鉴》之“缠腰火丹”记载:“此症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疼发热。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中本病多因肝胆火郁,或脾胃湿热内蕴,复感时邪,致使肝火、湿热与时邪相互蕴蒸,浸淫肌肤,损伤脉络,脉络瘀滞而成本病。因此肝胆热盛,脾湿内蕴为本病的实质。针对病因病机,治疗以清热燥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为原则。
  TDP照射治疗带状疱疹,能改善局部微循环、减少渗液、加强新陈代谢、促进上皮生长,从而更快地减轻皮肤疼痛,促进了水疱结痂以改善带状疱疹的症状。与中药配合使用治疗,不仅起到活血化瘀、去腐生肌、增强抵抗力的作用,并且有效地促进了中药的吸收。
  本临床观察表明,中药配合TDP照射治疗带状疱疹总体疗效肯定,在水疱结痂、减轻疼痛方面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且能有效地控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及皮肤瘢痕的出现,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00-302
  [2]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3]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3-64(收稿日期:2014-06-27)
其他文献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病机;中西医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7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4)10-0088-03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疾病,以进行性的记忆和行为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与衰老显著相关,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攀升,病情呈进行性加重。AD 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认知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根据疾病的发
期刊
关键词:萎缩性胃炎;当归益胃汤;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8-0045-02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及伴有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其临床症状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嗳气、上腹部饱胀或钝痛等。本病发病率高,而且临床上易反复发作,难以
期刊
摘要: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同“虚”的因素有密切关系,从气血、脏腑、阴阳等方面探讨慢性荨麻疹之“虚”产生的不同途径及各自的临床特点,提出相应的治法,为临床能够准确识别病因和辨证提供参考。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虚证;过敏性疾病  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4)10-0027-03  荨麻疹,中医学称“瘾疹”,俗称“鬼饭疙瘩”。属于皮肤黏膜较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主要
期刊
摘要:目的建立RP-HPLC法同时测定清肺抑火片中氧化苦参碱和苦参碱的含量。方法采用Waters C18 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乙腈-甲醇-磷酸盐缓冲液(用三乙胺调ph至68)(5:9:86)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20 nm,柱温30 ℃。结果氧化苦参碱和苦参碱进样量分别在00339~13560μg(r2=09999);0132~5280μg(r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强心胶囊对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大鼠心脏超声及血清BNP水平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将100只成年SD雄性大鼠,随机抽取10只为正常对照组,余90只采用盐酸阿霉素腹腔注射制作CHF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后的50只CHF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卡托普利组、强心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分别连续给药4周,各组大鼠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和BNP
期刊
关键词:小儿丘疹性荨麻疹;中药外洗;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729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8-0033-01  小儿丘疹性荨麻疹是婴幼儿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如治疗不当可继发皮损感染,可反复发作,遗留色素沉着,甚演变为痒疹,湿疹等[1]。笔者采用中药外洗治疗54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108例小儿丘疹性荨麻疹均为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加味胃苓汤配合穴位按压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水肿期的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7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5例。2组均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加用加味胃苓汤配合穴位按压疗法,疗程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生化指标、利尿效果等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血肌酐水平较治疗前略有所好转,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及24h尿蛋白定量比较,差异
期刊
关键词:穴位贴敷;灸法;胃脘痛;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248.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8-0085-01  脾胃虚寒患者常常表现有:上腹疼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遇寒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病情容易反复,病程较长,笔者运用穴位贴敷配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期刊
关键词:前列腺癌;雄激素;非依赖  中图分类号:R7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4)10-0091-03  在欧美国家中,前列腺癌发病率已超过肺癌列居第一位,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检测水平的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等诸多因素,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全球范围内,前列腺癌位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2位,仅次于肺癌[1]。前列腺癌的早期阶段是雄激素依赖的,但是经过12~18个月其对
期刊
关键词:十二经筋;作用意义;经络辨证;临床运用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8-0053-03  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由于它的循行、分布、病候及作用等,都着重于“筋肉”,所以称为“经筋”。  1十二经筋的特点  1.1经筋的循行特点,是只在四肢、躯体和胸郭、腹腔,并不入属内脏,突出了经络系统在体表的组织功能。它与十二经脉或内或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