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6年10月21日,我国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沈洋应邀到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做声乐讲座,讲座中他强调了听觉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并针对与座师生互动中提出的问题做了相应的解答,尤其是如何面对歌唱中的毛病以及学习歌唱遵循的一般性原则做了概论形式的讲解。
【关键词】沈洋;声乐;毛病;原则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般状况下,声乐学习者都会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有的问题相对较大,会给歌唱者的正常演唱造成一定的困难,甚至导致无法正常地歌唱,这种状况相对较少;有的问题相对较小,不会对正常的歌唱产生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以局部或者个别的形态出现在歌唱当中,有时候是一个或几个字,或者某一句,这种状况可以理解为“毛病”,甚至可以理解为不足。无论是大的问题还是“毛病”通常都是在违背歌唱基本原则的情况下产生的,违背的程度越大,问题可能就会越重。
一、带着“毛病”去唱歌
声乐学习中很容易出现问题,学习者往往会受到这些“毛病”的困扰,该如何应对这些“毛病”?沈老师用孙楠演唱的歌曲《不必担心》中的唱词做了幽默的回答:“不必担心,不必烦恼,是你的跑也跑不掉”。“ 声乐是可以感知但不可能完全控制的艺术”,正是因为“不可能完全控制”,“毛病”可能会伴随学习永远存在。大歌唱家吉利在回忆录中曾说:“我从来不敢听我的自己的录音”,即使再伟大的歌唱家也有不足之处,至少在某首作品、某场演出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种问题可以解释为“不完美”,“不完美”本是艺术的属性之一,因此在声乐学习中,应坚持正确的概念,带着毛病去唱歌。
二、积极心态面对“毛病”
专业的学习正如把玩珠子,需要很长时间盘弄才可包浆,廉价的东西会快速生成,但有价值的东西却需要很长时间的磨炼。在声乐学习中,很少有人会说:“你算是学成了”,古人说:“艺无止境”,对于学习而言,人不可能“学成”,只是完善程度在不断提高而已。
(一)自信而不自卑
每个声乐学习者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某一个体在歌唱中所具备的特点,他人不一定具备,低年级的学生即便是呼吸不好,能力较弱,如果选择适当的作品演唱,仍有可取之处,不可能因为有“毛病”,而全盘否定自己(他)的歌唱。声乐学习者要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缺点,通过时间把“毛病”“慢慢磨平”。不能因为有“毛病”在台上自卑或恐惧,“上舞台像上法院”,畏畏缩缩,不敢歌唱。云、贵、川、广西等地是出优秀民歌和优秀民歌手的地方,很多歌手从来没有上过音乐学院,没有受过所谓专业的“训练”,但每位歌手都能自如、自信地歌唱,并不是他们的歌唱完全没有“毛病”,自信的原因是他们并不关注声音本身,而是关注音乐。歌手在学习中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些小“毛病”上,从而过分关注声音,也常常会让歌唱者陷入学习的困境。
(二)多听而不多想
沈洋老师在讲座中反复强调听觉的重要性,同时告诫声乐学习者:千万不要想得太多。为了说明问题,沈洋老师列举了教学中遇到的三个实例:
实例1:(生)我唱歌呼吸不好!(师)为什么呢?(生)我浅!(师)为什么浅?(生)他们说我横膈膜上移了!(师)上移到哪里了?(生)……(师)移到脖子这里了?那就完了,死了。
实例2:某男孩进校(考入大学)两周后,在学校里到处问别人,师哥你给听听,师姐你给听听,随着建议或意见不断增加,声乐概念逐渐混乱,某次上课,突然停下,(师)为何不唱了?(生)寝室的同学说了不能这样唱。
实例3:(生)老师我额窦不够大,头腔共鸣不好。例子虽然幽默,但却实际存在于教学和学习之中,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有这样的状况,学习者在张嘴歌唱之前会有意识地注意一些问题,呼吸深不深?打开够不够?开始发声之后又会注意声音响不响?头腔共鸣好不好?位置高不高?这一系列的“注意”产生的消极意义往往大于积极意义,甚至会严重干扰歌唱,结果是思考越多,“毛病”越多,问题越重,歌唱者也越来越没有自信。部分歌唱学习者还可能会从生理解剖的角度来研究或分析歌唱,这些工作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但就实际歌唱而言,这些研究起到的作用却是微小的,他们忽略了人类歌唱的本能,忽视了歌唱的一般性生理特征或者说自然特征,而去研究如仅用肺部呼吸之后,呼吸的压力就会减少37.1‰,使用头腔之后,共鸣会增加百分之23.5‰一类的问题,硬是把鲜活的艺术推进玄学之门,产生的结果常表现为头脑(原理)很清楚,表达(歌唱)很困难。
实际的学习中,多听可以代替一些无效的思考,为什么要多听?唱出来的结果是声音,不是歌唱器官的工作过程,不是表情,不是口型,一切形式的东西都可以简化或者忽略,好的歌唱绝不会拘泥于某一种方法。多听,建立好的声音标准,然后引导自己歌唱,声乐学习应更多注重外在的声音效果,而少关注内在的产生过程。正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对学生说:我不管你怎么发出这个声音,如果我听得对,大家听得对,那就是对的。
三、遵循原则投入学习
对于唱歌而言,不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都没有定式,没有一成不变的声音,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更没有一种方法能适应所有人。但是,唱法没有定式并不等于没有原则,由于美声歌唱是无电子扩音设备的剧场唱歌艺术,对唱法的要求相对较高,它(美声唱法)是充分发挥人体歌唱机能的一种歌唱方法,无论是呼吸支持、共鸣、力度等方面都充分发挥了人体歌唱的最大可能,这一点在世界范围内的唱歌方法中都达成了共识。沈洋从发生技术、歌唱能力、作品演唱、听觉认同四个方面提出了美声学习的一般性原则:
(一)没有压迫感
正常的、好的声音不会有多余肌肉的力量,因此不能或者不会有压迫感。
(二)较长持续力
好的歌唱方法通常具有持久的歌唱能力,如果唱10分钟嗓子累,或者歌唱生涯短暂,该歌唱者的歌唱方法必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大歌唱家多明戈的歌唱生涯持续了一生,年届80仍然可以歌唱,他的歌唱即使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也是“小毛病”,不会对艺术表演产生大的影响。
(三)作品完整性
作品不论难度大小,都要具备完整性,包括音准、节奏、语言、速度、力度等方面的准确以及风格的正确,另外也包括一定的歌唱能力。
(四)相对认同感
通俗来讲,自己爱听,别人也爱听。
这四个方面看似没有直接关联,实际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没有压迫感和较长持续力是对发声的技术性原则,无论是呼吸还是发声器官,只要存在一点压迫感,外在的声音必然会表现出不正常或不自然,如喉咙紧张就是喉部非正常压力所致。如果发声器官都能自如正常地参与发声工作,压迫感就会消失,正常工作的歌唱器官在长时间的锻炼之后就会“提高工作能力”,外在表现为歌唱持续时间增长,疲劳度减轻,歌唱持续寿命延长。一般来讲,歌唱寿命的长短就是检验歌唱方法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准。正常、自然的发声方法会产生自如、优质的声音,但声音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服务音乐的工具,声音只有落实到音乐作品才会有意义,所以,音乐作品是声音的归宿,音乐作品完成得越好,声音的价值就越能凸显;反之,如果音樂作品支离破碎,再好的声音也没有价值。认同感涉及美的问题,一般来讲自然、自如的发声方法结合完整音乐作品的表达,都会让歌者感到愉悦,获得艺术的满足感,听众也会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反之,非正常的发声,表达音乐作品不够完整,即使歌者自我陶醉也很难得到听众的认同。
“带着毛病歌唱” 不但反映了声乐学习的复杂性,同时也折射了声乐学习者面对“毛病”的正确心态,歌唱者在学习中不宜过分注意自己的“毛病”而忽略自己的长处,应在学习中遵循一般性的歌唱原则,逐渐改正“缺点”,优化声音,通过时间逐渐完善歌唱。
参考文献
[1]沈洋老师教学笔记.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6.
【关键词】沈洋;声乐;毛病;原则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般状况下,声乐学习者都会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有的问题相对较大,会给歌唱者的正常演唱造成一定的困难,甚至导致无法正常地歌唱,这种状况相对较少;有的问题相对较小,不会对正常的歌唱产生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以局部或者个别的形态出现在歌唱当中,有时候是一个或几个字,或者某一句,这种状况可以理解为“毛病”,甚至可以理解为不足。无论是大的问题还是“毛病”通常都是在违背歌唱基本原则的情况下产生的,违背的程度越大,问题可能就会越重。
一、带着“毛病”去唱歌
声乐学习中很容易出现问题,学习者往往会受到这些“毛病”的困扰,该如何应对这些“毛病”?沈老师用孙楠演唱的歌曲《不必担心》中的唱词做了幽默的回答:“不必担心,不必烦恼,是你的跑也跑不掉”。“ 声乐是可以感知但不可能完全控制的艺术”,正是因为“不可能完全控制”,“毛病”可能会伴随学习永远存在。大歌唱家吉利在回忆录中曾说:“我从来不敢听我的自己的录音”,即使再伟大的歌唱家也有不足之处,至少在某首作品、某场演出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种问题可以解释为“不完美”,“不完美”本是艺术的属性之一,因此在声乐学习中,应坚持正确的概念,带着毛病去唱歌。
二、积极心态面对“毛病”
专业的学习正如把玩珠子,需要很长时间盘弄才可包浆,廉价的东西会快速生成,但有价值的东西却需要很长时间的磨炼。在声乐学习中,很少有人会说:“你算是学成了”,古人说:“艺无止境”,对于学习而言,人不可能“学成”,只是完善程度在不断提高而已。
(一)自信而不自卑
每个声乐学习者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某一个体在歌唱中所具备的特点,他人不一定具备,低年级的学生即便是呼吸不好,能力较弱,如果选择适当的作品演唱,仍有可取之处,不可能因为有“毛病”,而全盘否定自己(他)的歌唱。声乐学习者要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缺点,通过时间把“毛病”“慢慢磨平”。不能因为有“毛病”在台上自卑或恐惧,“上舞台像上法院”,畏畏缩缩,不敢歌唱。云、贵、川、广西等地是出优秀民歌和优秀民歌手的地方,很多歌手从来没有上过音乐学院,没有受过所谓专业的“训练”,但每位歌手都能自如、自信地歌唱,并不是他们的歌唱完全没有“毛病”,自信的原因是他们并不关注声音本身,而是关注音乐。歌手在学习中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些小“毛病”上,从而过分关注声音,也常常会让歌唱者陷入学习的困境。
(二)多听而不多想
沈洋老师在讲座中反复强调听觉的重要性,同时告诫声乐学习者:千万不要想得太多。为了说明问题,沈洋老师列举了教学中遇到的三个实例:
实例1:(生)我唱歌呼吸不好!(师)为什么呢?(生)我浅!(师)为什么浅?(生)他们说我横膈膜上移了!(师)上移到哪里了?(生)……(师)移到脖子这里了?那就完了,死了。
实例2:某男孩进校(考入大学)两周后,在学校里到处问别人,师哥你给听听,师姐你给听听,随着建议或意见不断增加,声乐概念逐渐混乱,某次上课,突然停下,(师)为何不唱了?(生)寝室的同学说了不能这样唱。
实例3:(生)老师我额窦不够大,头腔共鸣不好。例子虽然幽默,但却实际存在于教学和学习之中,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有这样的状况,学习者在张嘴歌唱之前会有意识地注意一些问题,呼吸深不深?打开够不够?开始发声之后又会注意声音响不响?头腔共鸣好不好?位置高不高?这一系列的“注意”产生的消极意义往往大于积极意义,甚至会严重干扰歌唱,结果是思考越多,“毛病”越多,问题越重,歌唱者也越来越没有自信。部分歌唱学习者还可能会从生理解剖的角度来研究或分析歌唱,这些工作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但就实际歌唱而言,这些研究起到的作用却是微小的,他们忽略了人类歌唱的本能,忽视了歌唱的一般性生理特征或者说自然特征,而去研究如仅用肺部呼吸之后,呼吸的压力就会减少37.1‰,使用头腔之后,共鸣会增加百分之23.5‰一类的问题,硬是把鲜活的艺术推进玄学之门,产生的结果常表现为头脑(原理)很清楚,表达(歌唱)很困难。
实际的学习中,多听可以代替一些无效的思考,为什么要多听?唱出来的结果是声音,不是歌唱器官的工作过程,不是表情,不是口型,一切形式的东西都可以简化或者忽略,好的歌唱绝不会拘泥于某一种方法。多听,建立好的声音标准,然后引导自己歌唱,声乐学习应更多注重外在的声音效果,而少关注内在的产生过程。正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对学生说:我不管你怎么发出这个声音,如果我听得对,大家听得对,那就是对的。
三、遵循原则投入学习
对于唱歌而言,不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都没有定式,没有一成不变的声音,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更没有一种方法能适应所有人。但是,唱法没有定式并不等于没有原则,由于美声歌唱是无电子扩音设备的剧场唱歌艺术,对唱法的要求相对较高,它(美声唱法)是充分发挥人体歌唱机能的一种歌唱方法,无论是呼吸支持、共鸣、力度等方面都充分发挥了人体歌唱的最大可能,这一点在世界范围内的唱歌方法中都达成了共识。沈洋从发生技术、歌唱能力、作品演唱、听觉认同四个方面提出了美声学习的一般性原则:
(一)没有压迫感
正常的、好的声音不会有多余肌肉的力量,因此不能或者不会有压迫感。
(二)较长持续力
好的歌唱方法通常具有持久的歌唱能力,如果唱10分钟嗓子累,或者歌唱生涯短暂,该歌唱者的歌唱方法必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大歌唱家多明戈的歌唱生涯持续了一生,年届80仍然可以歌唱,他的歌唱即使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也是“小毛病”,不会对艺术表演产生大的影响。
(三)作品完整性
作品不论难度大小,都要具备完整性,包括音准、节奏、语言、速度、力度等方面的准确以及风格的正确,另外也包括一定的歌唱能力。
(四)相对认同感
通俗来讲,自己爱听,别人也爱听。
这四个方面看似没有直接关联,实际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没有压迫感和较长持续力是对发声的技术性原则,无论是呼吸还是发声器官,只要存在一点压迫感,外在的声音必然会表现出不正常或不自然,如喉咙紧张就是喉部非正常压力所致。如果发声器官都能自如正常地参与发声工作,压迫感就会消失,正常工作的歌唱器官在长时间的锻炼之后就会“提高工作能力”,外在表现为歌唱持续时间增长,疲劳度减轻,歌唱持续寿命延长。一般来讲,歌唱寿命的长短就是检验歌唱方法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准。正常、自然的发声方法会产生自如、优质的声音,但声音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服务音乐的工具,声音只有落实到音乐作品才会有意义,所以,音乐作品是声音的归宿,音乐作品完成得越好,声音的价值就越能凸显;反之,如果音樂作品支离破碎,再好的声音也没有价值。认同感涉及美的问题,一般来讲自然、自如的发声方法结合完整音乐作品的表达,都会让歌者感到愉悦,获得艺术的满足感,听众也会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反之,非正常的发声,表达音乐作品不够完整,即使歌者自我陶醉也很难得到听众的认同。
“带着毛病歌唱” 不但反映了声乐学习的复杂性,同时也折射了声乐学习者面对“毛病”的正确心态,歌唱者在学习中不宜过分注意自己的“毛病”而忽略自己的长处,应在学习中遵循一般性的歌唱原则,逐渐改正“缺点”,优化声音,通过时间逐渐完善歌唱。
参考文献
[1]沈洋老师教学笔记.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