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的价值

来源 :人民公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乎每一个孩子出生时,都天使一般可爱,是父母眼中的宝贝、家庭社会的希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开始分化,最终。人生的道路千差万别。有人成为社会的精英。有人浑浑噩噩随波逐流,有人甚至沦为十恶不赦的罪犯。
  人生之路何以如此迥异?有一个故事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曾创作过一幅著名的画作《最后的晚餐》。这是一幅宗教题材的作品,画的是基督教创始人耶稣和他12个门徒的故事。耶稣有一个门徒叫犹大。这是一个贪婪自负的人,他皈依耶稣后,负责掌管钱财,后来竟为了区区30块金币,把耶稣出卖给了罗马统治者。耶稣对此了如指掌,给了他很多迷途知返的机会,最终毫无效果,便安排了最后一次晚餐,准备当场揭露犹大的丑行。画作呈现的,就是这次晚餐时的场景。与很多画作不同的是,《最后的晚餐》中的人物,全部用真人做模特画成,耗时七年。第一个人物画的是耶稣,模特是一个19岁的少年。这个少年长得五官端正,面目纯净,举止大方,谦卑善良。在达·芬奇看来,这个少年简直就是美和善的化身。七年后,达·芬奇开始创作最后一个人物犹大,却怎么也找不到合适的模特。有一天,有人告诉达·芬奇,罗马监狱中有一个凶残的死刑犯,也许符合他的条件。达·芬奇便来到了监狱。一见到这个犯人,达-芬奇便心头一震。这人长得五官扭曲变形,目光贪婪凶恶,表情麻木阴冷,举止狂傲不羁。达·芬奇觉得,这正是他要找的人。经过批准,达·芬奇把这个死刑犯带到自己的画室。六个月之后,犹大的形象画完了,达·芬奇十分满意,便合上画板,准备把这个将死的模特送走。然而,就在看守准备带走他的那一刻,那人突然挣脱开来,扑向达·芬奇,用极度绝望的声音喊道:“你不认识了我吗?你再仔细看看,你不认识我了吗?”达·芬奇十分惊讶。仔仔细细把这个人审视了一遍,摇摇头说:“我不认识你,你来这里之前我从来没有见过你。”杀人犯的声音更加绝望:“天啊!你真的不认识我了吗?这是怎么了?七年前你比着我画了耶稣,今天你又比着我画了犹大!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这悲怆无助的追问,听起来是不是有些耳熟?是啊,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一个堕落的人,在不得不接受难以承受的惩处时,都会发出这样撕心裂肺的哀嚎。这哀嚎锥心刺骨,令人深思。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们的堕落呢?客观的原因也许很多,但追根溯源,是放松了个人道德修养。用贪官们的话说,就是“放松了主观世界的改造”。这话听起来像大道理,但确实是问题的根源。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在他的长篇抒情诗《离骚》中说:“何昔日之芳草。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草木不修治必然杂乱,人不修养一定堕落。《孟子·滕文公上》中也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反观时下很多领域出现的问题,孟子的“无教”之论,依然振聋发聩。
  人之失教,倒不是因为人们不重视教育,而是对“什么是教育”这个根本问题的认知,出现了本末倒置的偏差,越重视产生的问题越复杂严重。那么,究竟什么是教育呢?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所谓“作善”,就是做善事、走正道。这是教育的内容。而教育的方式则是“上施下效”,即身教。换言之,真正的教育,是通过教育者以身示范,引导受教育者向善,走人生正道。用现在的话说,叫培养理想人格。这是教育的本质和最终目的。在这一点上,古今中外的教育家观点完全一致。我国教育家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美国教育家杜威说:“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而养成人格,正是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所严重忽视的。
  什么样的人格是理想的?孔子的大弟子子路曾就这个问题专门请教过他。《论语·宪问篇》记载:“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学生子路请教什么是理想人格。孔子说,应该像减武仲那样智慧,像孟公绰那样淡泊,像卞庄子那样勇敢,像冉求那样有才能,言行还应合乎礼乐规范,才算得上理想人格。也许孔子觉得这个要求太高,于是便给出了另一个标准:见到利益时要想到道义,危急当头时要敢于担当,遇到困境时能不改变节操。在孔子看来,理想人格有高低两个标准。最理想的人格,应该是既具备立身处世的实际才能和意志品质,又有人文素养和文明举止,这叫“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起码的标准,则是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有原则、有底线、有志向、有担当,即具备基本的价值判断和做人原则。如果一个人只有才能,那就是蔡元培先生所说的某一类特别的器具,不能算是一个完整人格的人——“成人”。对物而言,成器就好,对人而言,成器却只是半成品。所以孔子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篇》)“不器”就是有完整人格,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这对人而言,起着奠基和导航的作用,否则就会是非混淆,行为错乱。当今社会产生的很多问题,比如干部贪腐、造假售假、环境污染等等,都是因为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带来的自招之祸。孔子的学生冉求,就曾因为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凭借自己的才能为已经富可敌国的季氏聚敛财富,几乎被孔子逐出师门。《论语·先进篇》记载:“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所以,培养理想人格,首先要学习以正确价值为核心内容的为人之道。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个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尊敬长上,言行要认真慎重而有诚信,广泛关爱众人并注意亲近有仁德的人。这些都做好了,如果还有多余的精力。再去学习知识技能。在孔子看来,一个人需要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七个方面,其中有六个方面是做人的道理,是立身处世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时下教育中最受重视的知识技能,居然被孔子放在了最后,而且要“余力学文”。当然,这只是一个逻辑的先后,我们不能以还没有做到前六项为由,放弃知识技能的学习。孔子强调的是,学习的重点在如何做人即养成人格。这个主张是颇有见地的。知识技能很重要,没有不能立身。但如果没有理想人格做基础,知识技能就不能被正确运用。甚至成为为害的工具。触目惊心的能人腐败、高智商犯罪等等,就是活生生的案例。   培养人格的学问,在儒家那里称为“大学”。“大学”就是学大,即学着让自己大起来,养成大人格、大胸襟、大情怀、大境界,做大人、君子而不做小人、鄙夫。在儒家看来,这是个人安身立命、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是人人该走也必须要走的人生正道。具有大境界,才有大担当。所以,儒家经典《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这个道理,用《周易·坤卦·大象传》的话说,叫做“厚德载物”。西谚也说:“人做对了,你的世界就是对的。”这句谚语的背后,有一个生动的故事。某一天,一位牧师在准备一个演讲,五岁的儿子老是过来捣乱。牧师便随手扯下一本旧杂志的封面。那个封面上画的是一张世界地图。牧师把这张地图撕成碎片,交给儿子,说:“你把这张地图拼起来,奖励五美元。”孩子很高兴地捧着那些碎纸片走了。牧师以为,孩子没有世界地图的概念,对他来说,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够他忙活半天了。这样一来,自己就不会被打扰,可以专心准备演讲稿了。岂料,仅仅过了一会儿,小家伙就拿着拼好的地图过来交差。牧师大吃一惊,问他怎么拼得这么快。儿子不无得意地回答:“爸爸你没看见吗?那张地图的背后是一个人头像,我把人头拼好,地图就拼好了。”牧师听了大受启发,便把那天演讲的主题定为《人做对了,你的世界就是对的》。立身处世修德为本,是古今中外哲人的共同智慧,是学习教育的根本任务。
  而要想厚德,必先明道。因为,德原本就是由道而来的。《孔子家语·王言解》中说:“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老子也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规律、规则、规范、规矩。按规律、规则、规范和规矩做事,表现出人该有的样子,就叫有道德。所以,“道”就是人生的方向。方向没了,路还怎么走?走得越快,错得越远。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者有三大职责。传道是第一位的。丧失了这个职责,就算不得称职的老师。人最根本的教育就是要明道。
  那么,道又在哪里呢?。经史学家姜广辉先生在《中国文化的根与魂》中说:“人间的常道就在经典里头,所以古人常说‘经以载道’。”道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蕴含于代代传承的各种经典之中。北宋学者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也说:“文,所以载道也。”因此,明道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阅读经典。通过阅读经典,体悟人生正道,把握人生航向。所以。古今中外追求人生正道的人,没有不重视经典,不尊重传统的。比如孔子。《论语-述而篇》记载,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好古”,就是爱好传统文化。
  那么,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传统文化难道不会过时吗?其实,历史文化包括三种形态:器物、制度和理念。一个时代的器物,最终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变成文物和废物,制度也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成为历史,理念却因人性不变而始终鲜活。所以,人们把这些理念称为“千古道义”。学习传统文化,不是保守,更不是复古,而是继承和弘扬蕴含其中、基于人性的千古道义,为今天的生活提供借鉴。用老子的话说,叫作“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这,就是阅读经典的价值所在。
其他文献
所谓创造力,指对于那些大家都熟知的东西,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根据其内在联系,创造出新事物的能力。创新处处有:大可大到成功地策划一场广告战,小可小到将自己的办公桌整理
汪国真诗歌的盛行,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最深的文化现象之一。风靡一时的朦胧诗之后,出了一个汪国真,他的诗让人读懂了,主题积极向上、昂扬而又超脱。诗人汪国真承载了一代人的集
数值模拟是研究超高层建筑地震灾变行为的重要手段。地震作用下,剪力墙作为超高层结构的重要抗侧力构件往往呈现出复杂的受力状态,甚至因结构倒塌而产生大变形破坏,因此有必
关于毛泽东的史料不计其数,但是谁最早把毛泽东写进小说,则存在一定疑问。本刊曾于2013年第5期发表文章《文弱书生:毛泽东最初的小说形象》,认为最早写毛泽东的小说乃是作家徐雉的《嫌疑》(收录小说集《不识面的情人》中),小说从侧面穿插写了北伐军驻扎南昌时,毛泽东来到第六军政治部探望林伯渠的轶事。  但是,翻阅资料却发现,鲁迅研究专家倪墨炎早在2005年《藏书家》第十辑就撰文《许志行的传奇和他的小说》,
思维是人脑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的认识活动过程,是人脑借助语言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写作是人们运用书面语言把思维的成
在新的形势下,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质量,必须抓好队伍建设;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必须改进教学内容。只有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才有出路,才能发展。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 ,对症下药 ,应该有针对性地调整、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 ;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和需要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应解放思想 ,改进方法 ,
从一般意义上说,国家哲学就是一个国家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居于执政地位的政党所坚持和倡导的世界观的理论表现,是它们制定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规范社会生活的指导思想与根
纵观中国回族发展史,十九世纪后半叶,堪称是一个具有阿訇身份的杰出回族人物集中涌现的时代。比如对回族现代文化产生过引领作用的“四大阿訇”哈德成、王静斋、达浦生、马松
生活就是一个循环大多数人都曾试图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是生活是不是有意义。第二个是,如果第一个问题我们能够说“是”的话,我们要如何追求生活的意义。在很多年前,我们都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