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7月12日-13日,研华科技在北京举办“2013年研华自动化合作伙伴会议”,并在会上发布“研华中国2018年愿景”。研华科技新接任的中国总经理罗焕城先生对“愿景”的阐述凸显了一个中心思想、两个亮点:一个中心思想是研华中国将更加“本土化”;两个亮点分别是:一,不仅将把中国打造成研华全球的第二总部,而且计划开发“龙芯”的产品,提出研华智能在2020年之前在上海A股上市;二,公司中文口号由原来的“智能地球的推手”演变为更接近中国特色的“驱动智慧城市创新,共建物联产业典范”。不管研华科技的根本核心思想如何进一步演绎,然而毫无疑问,研华科技己从“入乡随俗”阶段发展到了质变的升华阶段。尽管这一现象是众多国际性企业入主中国后屡演不爽的“连续剧”,然而能下如此决心在“本土化”方面重拳出击的企业非研华莫属。如果说摩托罗拉是海外企业本土化的始作俑者,那么研华便是国际性企业全面本土化的霸主,我们姑且称之为“研华现象”。
“研华现象”的动机
在曾经红极一时的电视剧《血色浪漫》中,DL电气集团的大中华区总裁找中国本土最大的进出口公司正融集团做其代理时,何其趾高气扬。这一情景不管是否属实,但是必定代表了七八十年代外企在中国受到的“超国民待遇”现象。到了九十年代初,外企开始从输出技术和产品转向重视本土化管理。期间,媒体公认的最早推行研发和人才本地化的企业是摩托罗拉公司,并认定其在中国的成功激励了更多的跨国公司。到二十一世纪初,尤其是金融危机后,这一现象愈演愈烈,在虚拟化领域首屈一指的企——Vmware进入中国后便通过网络征集的途径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威睿”,更是不惜在各种场合表示要做“地地道道”的中国公司。
所谓“有果必有因”,海外公司的“本土化”演进,原因无非是中国巨大的市场。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最突出的价值只是作为制造基地。而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初,最早进入中国的海外企业敏锐地觉察到了中国萌动的市场力量,开始了初级阶段的中国化,但是,当时企业对本土化的理解非常粗糙,只是将产品手册简单地翻译成中文,并没有站在中国消费者的立场上考虑他们的切身需求。因而,在那个阶段,市场并没有让海外企业大赚一把。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中国市场开始爆发式增长,海外企业成为中国红利的分享者。尤其是2001年“申奥”成功不久,中国又得以“入世”,这一年许多中国人都因各种理由喜极而泣,外资企业也感同身受,他们认为这是“中国世纪”的开端。在跨国公司的全球棋局中,中国正成为关键落子,必须重新思考这枚棋子的位置。世界对中国的认可在2005年达到高峰,英国广播公司和美国CNN电视台相继推出“中国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GDP增长的相对稳定,让越来越多的海外企业认为,能否在这一轮的大浪淘沙中留在岸上,在于是否能在中国市场上站住脚,因此,“我要进中国”这幕大戏进入白热化,此后便是一幕幕向中国“表白”的高潮戏。
“研华模式”是否能解决根本问题
是否毫无保留的“本土化”就能稳扎中国市场?在当下的中国,未必。
原因可以引用两年前通用电气全球董事长兼CEO伊梅尔特抱怨“在中国做生意越来越难”的言词。通用电气国际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法尔科解释说,媒体误读了伊梅尔特的话,他的本意是指中国正面临投资成本上升和更激烈竞争的现状。“如同我们在过去18个月看到的,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成本确实上升了。此外,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正在加强,也使得在华竞争变得更为困难。”还有一个通用领导人没有提到的原因,便是来自海外的竞争对手也日益增多。就像英国石油公司(BP)前任中国区总裁德开瑞所说,“所有大玩家都在这里,一个都不差。”
综上所述,海外企业在中国面临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在中国的投资成本不断上升;二是,同样来自海外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三是,中国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实力不断增强。因此,虽然中国依然是遍地黄金,但同时也是一个淘金者密集的国度。“中国的竞争态势比全球其它地区都复杂。”博斯咨询公司大中华区董事长谢祖墀曾如此感叹。竞争者不但包括他们原本熟悉的国际对手,还有大量新涌现的本土公司,后者的竞争手段、成本结构等都与传统对手很不一样。“你是打西洋拳的,突然来了几个不按你套路出拳的中国选手,一下子就会形成很大的压力。”与此同时,海外企业明显感到中国市场环境给他们的回旋空间缩小了,这一现象在金融危机之后尤为明显。“中国正在逐步向内需驱动型增长转变,是会继续坚持通过‘改革开放’建设市场经济这一‘未竟事业’,还是会采取支持国有经济,限制进口产品及收紧外商投资企业市场准入政策的相关措施?”中美商会曾提出过这样的疑问,无疑这也是无数海外企业的担忧,同时让他们更为担心的是“自主创新”。在他们眼里,这四个字就等同于“自己创新”,而它们的产品怎么也达不到“自主创新”的标准。
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国际性企业也并未却步,因此便有了像研华科技这样,不再把中国视作‘Colonymarket’(殖民地市场),而是当做‘Home market’。而这一举措的最佳方法是“充分尊重中国特色”,“尊重中国特色”的技术方法之一是由“中国制造”变身成“为中国制造”。“今天对中国市场要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如果你对每一区域的消费习惯没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就算有再好的技术、再好的品牌,也不可能获得足够的客户。”德国电信大中华区总裁黄辉的感言成了今天研华科技发挥到极致的身体力行:“我们对研华中国未来规划的决策,完全是站在中国用户需求的角度上,”研华中国总经理罗焕城如此表示。
国际性企业在“融入中国”方面的努力必将前赴后继,尤其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1/4人口的国家,更是不遗余力。然而,由于前文所述原因,再加上政治在整个社会发展中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外来企业的本土化都不可能达到极致纯美,这不仅是在中国,海外也一样,中兴、华为在美国的遭遇就是典型的案例。不过研华中国或许会有不同境遇,毕竟有血脉相连之渊源。
关于研华
研华科技成立于1983年,是世界领先的创新嵌入式产业电脑&自动化解决方案提供厂商,以先进技术和可靠品质成为客户值得信赖的国际品牌。研华全球拥有专职员工近6000名,分支机构遍及在20个国家、91个主要城市,联合多家合作伙伴形成了强大的技术服务和营销网络,为客户提供真正全球化布局、本土化响应的便捷服务。研华以“驱动智慧城市创新共建物联产业典范”为企业使命,通过与系统集成商等产业伙伴的密切合作,积极为工厂自动化、交通、能源、医疗、物流等领域提供解决方案,引领物联网智能应用创新。
“研华现象”的动机
在曾经红极一时的电视剧《血色浪漫》中,DL电气集团的大中华区总裁找中国本土最大的进出口公司正融集团做其代理时,何其趾高气扬。这一情景不管是否属实,但是必定代表了七八十年代外企在中国受到的“超国民待遇”现象。到了九十年代初,外企开始从输出技术和产品转向重视本土化管理。期间,媒体公认的最早推行研发和人才本地化的企业是摩托罗拉公司,并认定其在中国的成功激励了更多的跨国公司。到二十一世纪初,尤其是金融危机后,这一现象愈演愈烈,在虚拟化领域首屈一指的企——Vmware进入中国后便通过网络征集的途径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威睿”,更是不惜在各种场合表示要做“地地道道”的中国公司。
所谓“有果必有因”,海外公司的“本土化”演进,原因无非是中国巨大的市场。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最突出的价值只是作为制造基地。而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初,最早进入中国的海外企业敏锐地觉察到了中国萌动的市场力量,开始了初级阶段的中国化,但是,当时企业对本土化的理解非常粗糙,只是将产品手册简单地翻译成中文,并没有站在中国消费者的立场上考虑他们的切身需求。因而,在那个阶段,市场并没有让海外企业大赚一把。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中国市场开始爆发式增长,海外企业成为中国红利的分享者。尤其是2001年“申奥”成功不久,中国又得以“入世”,这一年许多中国人都因各种理由喜极而泣,外资企业也感同身受,他们认为这是“中国世纪”的开端。在跨国公司的全球棋局中,中国正成为关键落子,必须重新思考这枚棋子的位置。世界对中国的认可在2005年达到高峰,英国广播公司和美国CNN电视台相继推出“中国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GDP增长的相对稳定,让越来越多的海外企业认为,能否在这一轮的大浪淘沙中留在岸上,在于是否能在中国市场上站住脚,因此,“我要进中国”这幕大戏进入白热化,此后便是一幕幕向中国“表白”的高潮戏。
“研华模式”是否能解决根本问题
是否毫无保留的“本土化”就能稳扎中国市场?在当下的中国,未必。
原因可以引用两年前通用电气全球董事长兼CEO伊梅尔特抱怨“在中国做生意越来越难”的言词。通用电气国际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法尔科解释说,媒体误读了伊梅尔特的话,他的本意是指中国正面临投资成本上升和更激烈竞争的现状。“如同我们在过去18个月看到的,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成本确实上升了。此外,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正在加强,也使得在华竞争变得更为困难。”还有一个通用领导人没有提到的原因,便是来自海外的竞争对手也日益增多。就像英国石油公司(BP)前任中国区总裁德开瑞所说,“所有大玩家都在这里,一个都不差。”
综上所述,海外企业在中国面临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在中国的投资成本不断上升;二是,同样来自海外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三是,中国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实力不断增强。因此,虽然中国依然是遍地黄金,但同时也是一个淘金者密集的国度。“中国的竞争态势比全球其它地区都复杂。”博斯咨询公司大中华区董事长谢祖墀曾如此感叹。竞争者不但包括他们原本熟悉的国际对手,还有大量新涌现的本土公司,后者的竞争手段、成本结构等都与传统对手很不一样。“你是打西洋拳的,突然来了几个不按你套路出拳的中国选手,一下子就会形成很大的压力。”与此同时,海外企业明显感到中国市场环境给他们的回旋空间缩小了,这一现象在金融危机之后尤为明显。“中国正在逐步向内需驱动型增长转变,是会继续坚持通过‘改革开放’建设市场经济这一‘未竟事业’,还是会采取支持国有经济,限制进口产品及收紧外商投资企业市场准入政策的相关措施?”中美商会曾提出过这样的疑问,无疑这也是无数海外企业的担忧,同时让他们更为担心的是“自主创新”。在他们眼里,这四个字就等同于“自己创新”,而它们的产品怎么也达不到“自主创新”的标准。
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国际性企业也并未却步,因此便有了像研华科技这样,不再把中国视作‘Colonymarket’(殖民地市场),而是当做‘Home market’。而这一举措的最佳方法是“充分尊重中国特色”,“尊重中国特色”的技术方法之一是由“中国制造”变身成“为中国制造”。“今天对中国市场要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如果你对每一区域的消费习惯没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就算有再好的技术、再好的品牌,也不可能获得足够的客户。”德国电信大中华区总裁黄辉的感言成了今天研华科技发挥到极致的身体力行:“我们对研华中国未来规划的决策,完全是站在中国用户需求的角度上,”研华中国总经理罗焕城如此表示。
国际性企业在“融入中国”方面的努力必将前赴后继,尤其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1/4人口的国家,更是不遗余力。然而,由于前文所述原因,再加上政治在整个社会发展中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外来企业的本土化都不可能达到极致纯美,这不仅是在中国,海外也一样,中兴、华为在美国的遭遇就是典型的案例。不过研华中国或许会有不同境遇,毕竟有血脉相连之渊源。
关于研华
研华科技成立于1983年,是世界领先的创新嵌入式产业电脑&自动化解决方案提供厂商,以先进技术和可靠品质成为客户值得信赖的国际品牌。研华全球拥有专职员工近6000名,分支机构遍及在20个国家、91个主要城市,联合多家合作伙伴形成了强大的技术服务和营销网络,为客户提供真正全球化布局、本土化响应的便捷服务。研华以“驱动智慧城市创新共建物联产业典范”为企业使命,通过与系统集成商等产业伙伴的密切合作,积极为工厂自动化、交通、能源、医疗、物流等领域提供解决方案,引领物联网智能应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