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基因“活”起来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guangli15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习近平
  恩平虽然是著名侨乡,但其革命斗争历史悠久,不但早在1928年就建立了党支部,而且,其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遗址,也是国内最早将中共武装力量称为“人民解放军”的起源地。
  “革命遗址是先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们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历史,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创造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真实历史见证,是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教育价值。恩平近年来十分重視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开发,花了很大力气来修缮、恢复革命遗址,但未来要如何利用和保护好革命遗址,让红色基因活起来,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恩平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吴美娟为了恩平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呕心沥血,她对此很感慨。
  恩平第一个中共“党支部”
  恩平市圣堂镇水塘村,这个平凡美丽的小村落,有着不平凡的历史底蕴—这里有恩平市第一个党支部旧址,恩平著名的革命“三老”,有两位出自这里。
  走进水塘村委会下辖的天村,远远便能看到一栋高耸的阁楼,那里便是恩平历史上第一个基层党支部—天村党支部旧址。据了解,天村党支部始建于1928年。该支部由革命前辈冯燊建立,是恩平第一个基层党组织,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积极领导恩平地区的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
  天村党支部旧址是青砖结构,杉瓦盖顶,闸楼门额的石匾刻着“天村里”三个大字,楼高8.5米,共三层,宽4.3米,进深5.2米,占地面积22.36平方米。吴美娟告诉记者,这栋阁楼在1958年拆掉了一部份,1981年进行重建,1983年6月被恩平县人民政府(恩平后来撤县建市,下同)认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水塘村另一个为人称道的历史,就是出了冯燊、禤荣这两个大名鼎鼎的革命先辈。冯燊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前曾任恩平县委书记、全国海员总工会组织部长、西南特委书记、粤中临时区党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政委。禤荣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前曾任恩平县农民自卫军团团长、恩平旅港回乡服务团长、上海福民交通站交通站负责人。
  如今,冯燊故居、禤荣故居都在水塘村辖区内,保存完好,均为恩平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水塘村已经成为了来恩平旅游的网红打卡地。由于三老的影响比较大,所以这里保护和开发得都比较完善,各地的党员干部经常过来参观学习,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在这里举行。恩平还结合温泉旅游节,将这里作为其中一个旅游景点进行宣传推广,而且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努力吸引海内外的游客和八方嘉宾前来参观和了解,不断扩大恩平红色旅游的影响力。还有天村,已经成为全市党员主题活动日的重要地点,各单位新党员入党宣誓也选择这里。”吴美娟说:“像这种得到了重视,能够合理开发和利用的革命遗址,是一个成功的模式,以后要好好发扬。”
  与全域旅游相结合的“镬盖山六壮士纪念公园”
  1941年,5名八路军战士在河北易县狼牙山与日军奋勇作战,最后宁死不屈跳下悬崖,这段历史早已家喻户晓。鲜为人知的是,在18年后的中国南方,也出现了一段与狼牙山五壮士极为相似的英雄事迹,那就是“镬盖山六壮士”。
  “镬盖山”位于广东省恩平大田镇朗底以东,海拔240多米,巍峨耸立,雄伟壮观。山顶较为平坦处,地势凸显,高约1米左右,犹如一只锅盖注:在粤语中,“镬”就是“锅”的意思,扣在地上,故称“镬盖山”。
  1949年7月18日,粤中纵队独立一团和五团在朗底墟休整。此时,中共恩平县委在朗底墟打铁铺召开会议,讨论征粮和减租减息等事项。在开会期间,国民党保安司令李江等部600余人,向朗底解放区进犯。粤中纵队副司令员欧初等领导人,即令红星连主力一排据守镬盖山,居高临下,进行狙击,前后击退了敌人数次进攻,使敌人无法前进。当一排狙击任务完成,部分战士已撤退时,另一股敌人从另两侧迂回包抄。仍在坚守阵地的吴宽、关华、苏宙、谭植、关森、吴浓等6人枪弹已尽,撤退无路的情况下,砸烂机关枪和步枪,围在一起,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由一排排长吴宽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5人壮烈牺牲。另一名战士关华伤势虽重,但最后凭着顽强的革命意志得以幸存。
  为了纪念六壮士,恩平“镬盖山六壮士纪念公园”在2018年筹建,目前已经完成大部分建设。建设资金除了上级拨付的专项资金外,还利用了当地全域旅游建设和乡村振兴改造的政策和资金。
  吴美娟说:“现在革命遗址恢复碰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资金,致使许多红色旅游景点开发速度缓慢,开发水平低,规模不大,品位不高。我认为革命遗址建设不能孤立地发展,要从更宽的视野更新的方法完善红色旅游产业的生产要素。镬盖山六壮士纪念公园能够建成不是偶然的,它得了天时地利人和,但下一步如何把资源优势化为经济优势,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革命遗址建好了,后续还需要维护,这些资金单靠政府支持是不够的。大田镇的旅游资源很丰富,是全国森林小镇,目前已经有了锦江温泉、山泉湾等一大批在全国叫得响的旅游品牌,如果能以红色旅游为支撑、乡村休闲与农业观光旅游融合的思路来保护和开发革命遗址,将镬盖山六壮士纪念公园、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等串链成珠,打包到旅游项目中去,那么就能解决后续维护资金等一系列问题,也为当地农民增收增加了新的渠道。”
  大槐顶伏击战遗址的遗留问题
  “在恩平,还有一处革命遗址,目前还处于一个待开发保护的境地。前段时间,当地搞开发涉及遗址,遗址面临遭遇破坏的尴尬局面。我当时马上和当地政府联系,让他们出面暂停工程。”
  吴美娟口中的这个遗址,是恩平大槐顶伏击战。恩平大槐顶伏击战是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成立以来,对日军作战规模最大一次战斗。   1945年7月中旬,粤中党组织和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接到中共广东南路特委送来的情报:从雷州半岛撤退的日军主力部队3000余人,正沿广湛公路,向阳江、恩平方向行进,企图打通广湛公路开往广州。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即率一团、六团部队,从恩、阳边境山区,星夜兼程,开赴到广湛公路沿线,谢立全亲自带人到前沿察看地形,选择伏击阵地和出击路线,决定在恩平那吉的大槐顶附近进行伏击。7月16日,我军在大槐顶路段一侧的山地上,配置了轻、重机枪和掷弹筒,做好伏击准备。由于敌我兵力悬殊,我军决定伏击日军的殿后部队。17日中午,日军部队开过大槐顶,直至傍晚时分,军殿后部队约二、三百人,开始经过大槐顶。此时,我军一声令下,阵地上各种武器同时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日军殿后部队遭到突袭,人仰马翻,抱头鼠窜,乱作一团,战斗持续约40分钟,当前面的敌人回头增援时,我军已迅速撤出战斗,安全转移。此役,我军取得了毙敌三四十人,伤敌一批的重大胜利。这次战斗后不到一个月,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长达14年的抗战取得伟大胜利!
  解放后,虽然这段历史在当地和上级党史中都有记载,但是由于伏击战原址所在地比较偏僻,所以一直没有在原址建立有纪念碑,大槐顶伏击战也逐渐淡出大家的视野。
  “这很可惜。对于散布在恩平具有红色基因的纪念地或标志物,地方政府不但要守好这些红色资源,还要积极培塑,使之成为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前来恩平采访调研的《源流》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谢佚芳认为:“深度挖掘好红色故事。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是为了铭记过去,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革命传统,而故事应当是文化传播的最好载体,也是最鮮活的载体。必须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抢救和保护,善用红色资源引导和培养一批懂红色文化、有红色故事、富有责任心的红色传人,在传、帮、带中再现过去的历史和事迹,让红色文化更加光彩照人。”
  大槐顶伏击战是在一个山坡上,当时是荒山野岭,人足鲜至。现在已经面目全非,看不出当年惨烈战斗的痕迹了。
  “建议在原址先建立一个纪念碑,今后可以发展成纪念园。”谢佚芳建议:“过往历史得不到充分展示,便会被人们渐渐遗忘。要围绕人物、文物、事件和精神品质,在红色印记有形化建设、红色文化遗址遗迹开发利用、红色文化普及宣传教育等方面下功夫。”
  谈起今后恩平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吴美娟说:“像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遗址地处镇区生活中心,游客来参观停车很不方便,但要进一步扩大保护范围难度也很大。像这种遗址,应该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专业指导下,开展遗迹遗存修缮保护工作,让古迹恢复原样,让历史焕发生机。在修缮改造过程中,还要加强周边环境规划改造和匹配建设,保持严肃、厚重的历史气息和文化氛围。”
  而对于其他已经形成规模的遗址,吴美娟认为:“以革命旧址节点,变小为大、积少成多,打造红色旅游专线,提升整体吸引力。像圣堂镇的水塘村,与自然景区相融合、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方法路子,为小型革命旧址保护提供了成功经验和现实借鉴。”
  谈到当前恩平革命遗址的系统保护和开发利用,吴美娟希望江门市政府和恩平市政府能进一步加强重视,吸纳规划、建设、城管、史志、档案、文物管理、文化旅游、纪念场馆等单位和部门参与,与驻军政治工作部门建立密切联系,形成政府牵头、军地合力的组织领导格局。革命旧址保护经费纳入年度预算、纳入各级统筹,确保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其他文献
揭阳,是一片红色的沃土,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  这里,曾留下周恩来、彭湃、贺龙、叶挺、刘伯承、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事伟大革命实践的深深印迹;这里,先后是东江革命根据地、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潮汕抗日根据地、闽粤赣边区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活跃在大南山、大北山的武装队伍,后来成为韩江纵队、闽粤赣边纵队的主要力量……  在烽火连年的岁月里,揭阳的革命先烈和老区人民为
期刊
3月18日,南雄市委书记王碧安专题听取市老促會《关于将“红四军乌迳黄木岭脱险”事件打造成全国红色精品的建议》情况汇报。  红四军在黄木岭脱险这一红色事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此,2019年南雄市老促会将此地列入全市红色遗迹遗址开发项目之一,并在此地立碑、设立事件标识牌,旨在通过增添红色元素,使其尽早成为南雄又一块高端的红色品牌和一张叫得响的红色名片,与乌迳镇新田古村落、新田“红军长征入粤第一仗”
期刊
情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而今复工复产,脱贫攻坚正当时。鉴于国际疫情泛滥,中华民族秉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初心,派出医疗队远赴国外驰援,彰显出泱泱大国形象。感奋之余,填得新词一阕,以为吟唱。  战疫神州定,何惧新冠猖狂。  党旗下,见担当。  举国远傍徨。  春阳日暖花如海,华夏民族无恙。  经大考,细思量。  战地黄花香。  韶光。  歌聲起、复工复产,抒壮志、脱贫奔康。  五洲急、艰难共赴、事援外、
期刊
初冬时节的揭阳天蓝云白,处处人声鼎沸,这座历史厚重的城市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揭东区锡场镇潭王村红色主题公园里面,一队身穿红军服的幼儿园学生整齐有序列队秋游,一队消防官兵正对着党旗庄严宣誓。  “这里已经成为潮汕地区红色精神宣传的重要阵地,每天都有不少群众到这里散步,感受浓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氛围。”潭王村党支部书记王小辉告诉记者,潭王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立足地方红色文化,利用好蓝康中心
期刊
山湖村位于揭西县金和、塔头、凤江三镇交界处,由7个自然村组成,村子三面环水,从高处俯瞰,500亩碧绿天然湖环绕山村,2000多亩山地顺势托起,自古有“水上莲花”之称,可谓“一水抱村流,山湖若碧玉”。  如今,走在山湖村整洁宽敞的柏油路上,记者一行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美丽乡村的气息。村里道路规整,基础设施完善,湖水清澈干净,环境清雅优美,一间富有潮汕民居特色的茶舍坐落其中。整个村庄突出“莲花古寨,水韵
期刊
走进牌边村,最先引入眼帘的,是一片占地面积很大的文化广场。宽敞的文化广场上,健身器材、灯光球场、戏台等设施一应俱全,成为村民休闲娱乐、健身锻炼的好去处。沿着干净整洁的村道往里走,一边是枝叶繁茂的树木,一边是波光粼粼的水池,令人感到十分惬意。而“盘旋”在水池中的九曲桥,把水池分成多个区间,每个区间还竖起了各种造型的石雕、树雕,在阳光的照耀下更加熠熠生辉。村民们有的在练太极,有的在跳广场舞,有的在锻炼
期刊
揭阳是红色的革命土地,全市有革命老区的乡镇86个,革命老区村2106个,土地面积和人口都超过60%,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  红色火种  点燃一个个古老村落  根据地方党史资料记载,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的火种便在揭阳、普宁、惠来、揭西等地的广袤农村播撒,星星之火迅速燎原于大南山、大北山和桑浦山一带。  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副调研员林运明多年来从事地方党史研究工作,在他看来
期刊
在揭西县大北山下的南山镇,有一个名头响亮的红色村。这条村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在解放战争时期,潮汕人民抗征队成立于此,其司令部、后勤部、兵工厂、武器弹药存放仓库、潮汕军政法庭、看守所及后方医院等都曾设在这里,该村成为抗征队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这条村便是革命老区村—火炬村。  潮汕人民抗征队在天宝堂成立  在火炬村以北约10公里的大北山处,有一处革命旧址名叫天宝堂。解放战争时期,潮汕人民抗征队在此处
期刊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北伐军2万多名在南昌举行起义。8月3日,起义军南下广东。  揭阳党组织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喜迎起义军,建立工农革命政权,举办军民联欢会,谴责国民党叛变革命为迎接起义军进军潮汕,揭阳地方党组织在渔湖白宫村设立总联络点,在附城的下围、椟松等村设立前进基点。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到近城的玉浦村、林厝寮、棉树村等组织群众,做好迎军准
期刊
潭王村是揭阳知名的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老区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该村曾是共产党地下组织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阵地和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现存有多处革命遗址,红色教育资源丰富,蓝康红军小学就是其中之一。近日,笔者闻名来到潭王村,寻找红色足迹,感悟老区精神。  创办蓝康中心学校 播植革命火种  蓝康红军小学全称为中国工农红军揭阳潭王蓝康红军小学,前身是蓝康中心学校,成立于1939年,是一所由中共党组织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