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90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有别于80后大学生。他们个性鲜明张扬,自主自信;乐于表现自我,自我中心意识较强;思想开放独立,早熟老练而又叛逆;追求非主流的时尚,生活去大众化;人际交往广泛多元,关注朋友忽略父母;同窗隔阂显现,代沟矛盾冲突加剧;追捧火星语言,保护个人隐私;推崇民主平等,积极维护权益;清醒认识现实,珍惜发展机遇;向往美好未来,努力适应校园;职业目标务实,发展规划明确。高校要有针对性、有特色地做好引导、培养90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心理发展 基本特征
[作者简介]崔景贵(1968- ),男,江苏海安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心理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和心理教育学研究。(江苏常州213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项目编号:07SJB880007)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项目编号:DIB1017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5-0098-02
2008年八九月入学的大一新生中,大部分出生于1990年,这意味着高校已经迎来首批90后大学生。在90后踏进高校之前,他们这一群体就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90后作为新一代的“新新人类”,“时尚、青春、非主流”俨然已成为他们的代名词,当这一代人走进大学校园时,他们会以其特有的生活与行为方式为大学注入怎样的新鲜血液?已经到来的大学生活又会为他们带来了什么?
一、“我的个性我喜欢”:个性鲜明张扬,自信自主而依赖
说起前后十年两代大学生的群体个性比较,几乎所有的大学教师都会用到同样的两个词来描述现在的90后大学生:自主、自信。90后大学生是一个更年轻、更自我、更自信、更张扬的青年群体,他们不喜欢呐喊,却让人们分明已经听到了“我狂故我在”的声音。如果说十年前的80后大学生,可以用群体雕塑来形容,那么,90后大学生就是一座座独立的个人雕塑。他们性情率真、想说就说、说想说的、做想做的、表现自我毫不掩饰。这种开朗、奔放的个性与内敛、低调的传统性格相映成趣。扑面而来的个性——张扬与自信,已经成为大学校园里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线。他们追求独立、自由,渴望有成人感,甚至故意装成熟装老成。但事实是,表面上的成熟掩饰不了他们内心的幼稚。处于从幼稚到成熟转折点的90后大学生,其实远没有走出他们的心理断乳期。他们渴望新奇的知识,讨厌繁重的书本,却对高中老师的教学有着极大的依赖性。他们天生就是自主性与依赖性的结合体。
二、“我的青春我做主”:乐于表现自我,自我中心意识较强
不再普遍相信有时空超人会来拯救世界,不再普遍把科学家当做理想职业的这一代90后大学生,有着极度张扬的个性,他们乐于表现自己、证明自己,愿意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才能。有人形象地描述,“70后是做得很好却说一般,觉得还没有做好;80后是做得一般,自己却觉得很好;90后是还没有去做就觉得自己最好。”90后大学生有着很强的自我优越感,经常流露的是“谁的青春有我狂”“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的座右铭。大多数90后大学生是独生子女,理所当然他们有着极为自我,甚至有些自私的生活方式。有学者说,他们大多数只是为自己着想,几乎不会由衷地为别人着想,牺牲和奉献之类的词语极少在他们的词典里找得到。大多数90后习惯于把自己当成中心,其他人一定要围着自己转而且要按着自己的想法来满足自己。而且他们不喜欢别人用90后固有的模式来评价自己。“我们不需要别人来定义,我们是自己,我们只做自己。我们只能被自己左右。”
三、“我的事情我来做”:思想开放独立,早熟老练而又叛逆
“我的事情我来做”,这不再是出自孩子或儿童口中任性的话语,在90后大学生的口中和心中,它是独立自信而成熟的标志。90后大学生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新时代的他们眼界开阔,敢问、敢说、敢闯,想有一番作为。他们比80后更早熟,发育得更早,知道得更多。每个人都对事物、社会现象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但在他们早熟的身体和思维背面,风华正茂的他们又在自我放纵的行为中透出幼稚和冲动。觉得自己已经到了成人的年龄,具备了独立自理的能力和初步的社会处世能力,不希望由父母来为自己包办一切。今天,90后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由单一走向多元,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很强的民主意识、环保意识,其思想是特别早熟的,无论是在生活方面还是在感情方面。“早熟是我们共有的特质,对于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过早的了解让我们的童年显得有些怪异。”谈到父母关系、师生现象、社会风气,他们会显现出与年龄不符的老练。但即使他们觉得自我已经很成熟了,这种成熟中还是掺杂着不可避免的幼稚。“有时明知道不对,却喜欢一意孤行。真是不撞南墙不回头。”
四、“我喜欢的我就要”:生活去大众化,追求非主流的时尚
无论是成人社会还是80后大学生,或许都没有预料到90后大学生对个性化生活追求的狂热。在这个信息社会里,90后大学生比80后更早开始接触大人们的世界,并很早开始像大人们一样关注时尚与潮流。他们张扬个性、另类、非大众化,不盲从当今大众的潮流,讲究符合自己性格的服装、衣着、言行。这些十七八岁的90后大学生在入学报到时就显得十分时尚,男生女生衣着鲜艳,发型奇特,爆炸头、露背装、超短裙很是盛行,把校园迎新现场装点得分外妖娆。尽管这非主流似乎已经变了味,但90后大学生依旧狂热地追逐和崇拜。物质生活的提高也使90后大学生对生活细节更加挑剔,他们不再满足够用就好,而是追求“爱用最好”。电脑、手机、数码相机、MP3(MP4),这“四大件”是近几年大学生崇尚的流行装备,而90后大学生在“四大件”的选择上,更加个性化,也更讲究实用性。或许是考虑到“肚子填饱了,就要追求精神食粮”,各种针对90后的生活用品早已变成具有实用功能的艺术品。90后大学生是时尚科技的受益者,是现代资讯的收集者,是时尚品牌的消费者。在90后大学生心目中,钱和获得钱的渠道的重要性或多或少被过分强化了。
五、“我的心事你别猜”:追捧“火星语言”,极力保护个人隐私
衣着、生活、爱好、文字都逃不了要被90后一代改造。尽管很多成年人对“火星文字报”以抵制的态度,但起源于网络的“火星文”早已被大多数90后大学生追捧、传播和发展。90后大学生有着属于他们的特殊的文字用法,无论这些文字的出处是为了可爱,还是为了个性,或者根本就是为了混淆其他人的视线,它们都已经成为了普通大众很难理解的语言。这种几乎只属于90后的特殊语言就被称作“火星语”。① “火星文”是90后大学生擅长并广泛使用的一种网络语言,它一般包括了各种生僻文字、符号,成年人一般很难理解其含义。如果你看到这样一串符号:↓4I(O),3Q,99,3Q古力I,I会努力D。你明白是什么意思吗?原来这几个符号的意思是:吓死偶(我),谢谢(Thank you),舅舅,谢谢你鼓励我,我会努力的。这便是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言语表现。酱紫(这样子)、BT(变态)、bf(男朋友)、gf(女朋友),90后学生的很多语言班主任老师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90后大学生偏爱“火星文”,由于他(她)在“6+1”家庭结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自我的私密空间太小了,他们只能通过网络来向同龄人倾诉。而当QQ聊天内容也被家长监视时,他们只能用“火星文”来保护自己的隐私了。用他们的话说:“我的语言我明白”“我的心事你别猜”“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六、“我的朋友遍天下”:人际交往广泛,关注朋友忽略父母
90后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兄弟姐妹不多,因此,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一种十分渴望交朋友的豪放和热情。90后大学生在学校学业压力较大,缺乏与家长的积极沟通,形成了一种独家独户的交往心理模式,一般也不会轻易地接纳来自异乡的同学、朋友。与80后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虽然仍旧主要活动于校园、家庭,但他们的人际交往早就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暑假,一些90后大学新生已经在网上和QQ群中互相打得火热,还没开学就和同学混得很熟了。由于90后大学生整体个性阳光,主动积极,再加上高科技工具的辅助,如手机、互联网,因此,他们人际交往很广泛,不再只与父母接触,而是通过手机短信、上网等途径,继续与同学、朋友甚至千里之外的网友联系。也正是因为人际交往圈子扩大,90后大学生与父母的交流也比80后显得少了,不愿意听父母唠叨,却可以与并不真正相知相识的人网聊或游戏半天。
七、“我的烦恼没法说”:同窗隔阂显现,代沟矛盾冲突加剧
90后大学生是有思想的青年群体,闭锁性是他们年龄阶段的特征之一。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失去了儿童时代的爽直,变得不怎么开口说话。到了大学,就发展为和同学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然而,强烈的归属感又会让他们抱怨身边找不到知己,渐渐就会发展为和同学有隔阂,甚至产生矛盾。在教师、家长的眼里,觉得这些90后大学生聪明过人,知识面广,却很难教,很难管。而在一些90后大学生眼里,大人们则真的是“老土”,还常常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自己,觉得两代人之间出现“代沟”不可避免,而且难以沟通、无法逾越。用他们的话说,所谓代沟不是以时间与年龄来划分,而是以思想分歧为界限来确定。当今大学师生间观念上形成的隔阂日趋明显,文化上的互不认同也造成了教育管理矛盾的加剧。由于90后大学生是在快餐文化和网络文化环境下生长起来的,而大部分教师身上显示了更多的传统文化和精英文化,所以大到专业发展、做人处世的观念,小到穿衣吃饭、一个词语怎么应用,高校师生之间以及家庭亲子之间的价值判断和取向都可能产生分歧。
八、“我的尊严我捍卫”:推崇民主平等,积极维护个人权益
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更讲道理,很有民主性”。在与教师的交流方面,90后大学生的自主自信,让他们比80后大学生更加要求得到公正平等对待和相互尊重。如遇到教师在处理问题上欠妥,90后大学生就会在事后找到老师,有理有据地与教师交流想法,然后要求“老师,既然您做错了,就请您向我们道歉吧!”这种做法在十年前的80后大学生中是极少出现的。对于网络,90后大学生更是情有独钟,在网络中他们能够找到一种缺失的平等,没有家长和教师居高临下的“唠叨”和批评,更具有自主性和虚拟性,因此网络世界的自由平等让不少90后大学生为之着迷、沉迷,甚至是痴迷。出生在90年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大学生不但对自身的尊严和权利意识有更高的诉求,而且有很明显的契约观念,认为大学教育是家长花钱买的,也是一种消费。在遇到自己不满意的教师和教学时,在生活状态不满意和自己的需要不能够满足时,更多的大学生愿意用“维权”的理念处理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服从、听从或顺从。
九、“我的道路自己走”:清醒认识现实,珍惜成长发展机遇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学生人数急剧膨胀,大学生的精英光环逐渐黯淡。与十年前入学的80后大学生对此表现出的不适、迷茫及在挫折中探索相比,如今的90后大学生对自身发展的需求、对社会发展态势都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对大学生活的认识更加现实。调查结果显示,九成以上的学生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有明确或比较明确的目标。认可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和“比较严峻”的90后大学生占到八成以上,但其中有90%的大学生表示,“就业形势的严峻与否”与“个人能力和是否适应社会要求”有直接联系。他们认为,眼高手低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最大障碍,并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奋斗,就会有很多机会获得成功。调查中,很多90后大学生表示:“现在的社会发展很快,给每个人都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就看你是否有能力把握。”一些90后大学新生给父母赠送“成长宣言卡”上则写有这样的字样:“这将是我第一次长时间远离你们,独自学习和生活,不过我知道,在你们眼中,我可能还是个没完全长大的孩子,对我的自立,你们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担心。请相信我,您的信任和尝试就从今天开始吧!现在,请放下心,放开手,大学的路让我自己走!”
十、“我的大学我能行”:向往美好未来,努力适应校园生活
90后大学生对未来的生活、对自己今后的发展,又有着怎样不同的想法与规划?有调查发现,“自信奋斗”“个性张扬”“新鲜时尚”这些将成为90后大学生们大学生活的主旋律。他们似乎没有表现出一点离家的畏惧,一般家长在孩子离家后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可能比较担心,但是现在90后大学生们自己却一点都不担心、不害怕,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适应崭新的天地。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对自己适应新生活的能力也毫不怀疑。对于已经到来的大学生活,90后大学生们有着许多憧憬与向往。其实,90后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遇到的最大问题还是适应性问题。因为一时不适应,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一些诸如思想脆弱模糊、认知偏执偏见,容易产生失落感、无助感和挫败感等问题。尽管他们可能已经意识到是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出了问题,也努力地想改变现状,但这种努力的效果并不见得明显。因而也亟待高校提供积极的专业引导与科学的心理辅导。
十一、“我的未来不是梦”:职业目标务实,发展规划比较明确
将来要选择什么职业、要不要出国,这些80后读书时大三以后才会考虑的问题,90后大学生现在就已经有非常明确的想法了。当今就业形势的严峻,对自身发展的渴求,都让90后对大学生活的规划更加明确。90后大学新生大都已经明白,考上大学不是终点,自己的人生发展才刚刚起步,表现出了强烈的自我规划意识。这些大学生职业发展目标明确,呈现出更加务实化的倾向。当问及“您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的设想是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时,90后大学生的选择依次是白领(47%)、企业家(20.5%)、出国发展(15%)、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职员(5%)。他们对于自己的未来有着独特的认识和理解,绝大多数(合计97.5%)学生都有了自己成才发展的基本趋向。但是,调查也发现,90后大学生的职业目标定位明显受到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功利性比较强,理想色彩较重,不清楚通向目标的路在何方。用他们的话说,就像是“趴在玻璃上的苍蝇——前途光明却找不到出路,根本不知道通向光明的道路在哪里”。
总体上看,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乐于表现、自主独立、思想活跃、求真务实、追求时尚、目标明确、推崇民主、渴望平等。但受市场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他们心理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同样需要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重视。90后大学生也认为,“我们这一代,是优越的一代,早熟的一代,叛逆的一代,需要大人们更多了解、更多关心的一代”。可以相信,大学教育的引领,大学制度的陶冶,大学文化的积淀,大学精神的洗礼,大学思想的孕育会让90后大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变得更加稳健和成熟。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把握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走向,分清主流与非主流,本质与非本质,既关心爱护又不护短,既支持鼓励又不盲目吹捧,既信任放心又不放任自流,既理解宽容又不姑息迁就,有针对性、有特色地做好引导、培养90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②
[注释]
①据说这个定义出自《少林足球》,星曾在片中对阿梅说:“你还是回火星吧,地球是很危险的。”后来,大家就把“地球人”看不懂的文字称为火星文。
②朱爱胜,崔景贵.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对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心理发展 基本特征
[作者简介]崔景贵(1968- ),男,江苏海安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心理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和心理教育学研究。(江苏常州213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项目编号:07SJB880007)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项目编号:DIB1017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5-0098-02
2008年八九月入学的大一新生中,大部分出生于1990年,这意味着高校已经迎来首批90后大学生。在90后踏进高校之前,他们这一群体就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90后作为新一代的“新新人类”,“时尚、青春、非主流”俨然已成为他们的代名词,当这一代人走进大学校园时,他们会以其特有的生活与行为方式为大学注入怎样的新鲜血液?已经到来的大学生活又会为他们带来了什么?
一、“我的个性我喜欢”:个性鲜明张扬,自信自主而依赖
说起前后十年两代大学生的群体个性比较,几乎所有的大学教师都会用到同样的两个词来描述现在的90后大学生:自主、自信。90后大学生是一个更年轻、更自我、更自信、更张扬的青年群体,他们不喜欢呐喊,却让人们分明已经听到了“我狂故我在”的声音。如果说十年前的80后大学生,可以用群体雕塑来形容,那么,90后大学生就是一座座独立的个人雕塑。他们性情率真、想说就说、说想说的、做想做的、表现自我毫不掩饰。这种开朗、奔放的个性与内敛、低调的传统性格相映成趣。扑面而来的个性——张扬与自信,已经成为大学校园里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线。他们追求独立、自由,渴望有成人感,甚至故意装成熟装老成。但事实是,表面上的成熟掩饰不了他们内心的幼稚。处于从幼稚到成熟转折点的90后大学生,其实远没有走出他们的心理断乳期。他们渴望新奇的知识,讨厌繁重的书本,却对高中老师的教学有着极大的依赖性。他们天生就是自主性与依赖性的结合体。
二、“我的青春我做主”:乐于表现自我,自我中心意识较强
不再普遍相信有时空超人会来拯救世界,不再普遍把科学家当做理想职业的这一代90后大学生,有着极度张扬的个性,他们乐于表现自己、证明自己,愿意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才能。有人形象地描述,“70后是做得很好却说一般,觉得还没有做好;80后是做得一般,自己却觉得很好;90后是还没有去做就觉得自己最好。”90后大学生有着很强的自我优越感,经常流露的是“谁的青春有我狂”“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的座右铭。大多数90后大学生是独生子女,理所当然他们有着极为自我,甚至有些自私的生活方式。有学者说,他们大多数只是为自己着想,几乎不会由衷地为别人着想,牺牲和奉献之类的词语极少在他们的词典里找得到。大多数90后习惯于把自己当成中心,其他人一定要围着自己转而且要按着自己的想法来满足自己。而且他们不喜欢别人用90后固有的模式来评价自己。“我们不需要别人来定义,我们是自己,我们只做自己。我们只能被自己左右。”
三、“我的事情我来做”:思想开放独立,早熟老练而又叛逆
“我的事情我来做”,这不再是出自孩子或儿童口中任性的话语,在90后大学生的口中和心中,它是独立自信而成熟的标志。90后大学生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新时代的他们眼界开阔,敢问、敢说、敢闯,想有一番作为。他们比80后更早熟,发育得更早,知道得更多。每个人都对事物、社会现象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但在他们早熟的身体和思维背面,风华正茂的他们又在自我放纵的行为中透出幼稚和冲动。觉得自己已经到了成人的年龄,具备了独立自理的能力和初步的社会处世能力,不希望由父母来为自己包办一切。今天,90后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由单一走向多元,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很强的民主意识、环保意识,其思想是特别早熟的,无论是在生活方面还是在感情方面。“早熟是我们共有的特质,对于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过早的了解让我们的童年显得有些怪异。”谈到父母关系、师生现象、社会风气,他们会显现出与年龄不符的老练。但即使他们觉得自我已经很成熟了,这种成熟中还是掺杂着不可避免的幼稚。“有时明知道不对,却喜欢一意孤行。真是不撞南墙不回头。”
四、“我喜欢的我就要”:生活去大众化,追求非主流的时尚
无论是成人社会还是80后大学生,或许都没有预料到90后大学生对个性化生活追求的狂热。在这个信息社会里,90后大学生比80后更早开始接触大人们的世界,并很早开始像大人们一样关注时尚与潮流。他们张扬个性、另类、非大众化,不盲从当今大众的潮流,讲究符合自己性格的服装、衣着、言行。这些十七八岁的90后大学生在入学报到时就显得十分时尚,男生女生衣着鲜艳,发型奇特,爆炸头、露背装、超短裙很是盛行,把校园迎新现场装点得分外妖娆。尽管这非主流似乎已经变了味,但90后大学生依旧狂热地追逐和崇拜。物质生活的提高也使90后大学生对生活细节更加挑剔,他们不再满足够用就好,而是追求“爱用最好”。电脑、手机、数码相机、MP3(MP4),这“四大件”是近几年大学生崇尚的流行装备,而90后大学生在“四大件”的选择上,更加个性化,也更讲究实用性。或许是考虑到“肚子填饱了,就要追求精神食粮”,各种针对90后的生活用品早已变成具有实用功能的艺术品。90后大学生是时尚科技的受益者,是现代资讯的收集者,是时尚品牌的消费者。在90后大学生心目中,钱和获得钱的渠道的重要性或多或少被过分强化了。
五、“我的心事你别猜”:追捧“火星语言”,极力保护个人隐私
衣着、生活、爱好、文字都逃不了要被90后一代改造。尽管很多成年人对“火星文字报”以抵制的态度,但起源于网络的“火星文”早已被大多数90后大学生追捧、传播和发展。90后大学生有着属于他们的特殊的文字用法,无论这些文字的出处是为了可爱,还是为了个性,或者根本就是为了混淆其他人的视线,它们都已经成为了普通大众很难理解的语言。这种几乎只属于90后的特殊语言就被称作“火星语”。① “火星文”是90后大学生擅长并广泛使用的一种网络语言,它一般包括了各种生僻文字、符号,成年人一般很难理解其含义。如果你看到这样一串符号:↓4I(O),3Q,99,3Q古力I,I会努力D。你明白是什么意思吗?原来这几个符号的意思是:吓死偶(我),谢谢(Thank you),舅舅,谢谢你鼓励我,我会努力的。这便是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言语表现。酱紫(这样子)、BT(变态)、bf(男朋友)、gf(女朋友),90后学生的很多语言班主任老师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90后大学生偏爱“火星文”,由于他(她)在“6+1”家庭结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自我的私密空间太小了,他们只能通过网络来向同龄人倾诉。而当QQ聊天内容也被家长监视时,他们只能用“火星文”来保护自己的隐私了。用他们的话说:“我的语言我明白”“我的心事你别猜”“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六、“我的朋友遍天下”:人际交往广泛,关注朋友忽略父母
90后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兄弟姐妹不多,因此,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一种十分渴望交朋友的豪放和热情。90后大学生在学校学业压力较大,缺乏与家长的积极沟通,形成了一种独家独户的交往心理模式,一般也不会轻易地接纳来自异乡的同学、朋友。与80后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虽然仍旧主要活动于校园、家庭,但他们的人际交往早就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暑假,一些90后大学新生已经在网上和QQ群中互相打得火热,还没开学就和同学混得很熟了。由于90后大学生整体个性阳光,主动积极,再加上高科技工具的辅助,如手机、互联网,因此,他们人际交往很广泛,不再只与父母接触,而是通过手机短信、上网等途径,继续与同学、朋友甚至千里之外的网友联系。也正是因为人际交往圈子扩大,90后大学生与父母的交流也比80后显得少了,不愿意听父母唠叨,却可以与并不真正相知相识的人网聊或游戏半天。
七、“我的烦恼没法说”:同窗隔阂显现,代沟矛盾冲突加剧
90后大学生是有思想的青年群体,闭锁性是他们年龄阶段的特征之一。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失去了儿童时代的爽直,变得不怎么开口说话。到了大学,就发展为和同学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然而,强烈的归属感又会让他们抱怨身边找不到知己,渐渐就会发展为和同学有隔阂,甚至产生矛盾。在教师、家长的眼里,觉得这些90后大学生聪明过人,知识面广,却很难教,很难管。而在一些90后大学生眼里,大人们则真的是“老土”,还常常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自己,觉得两代人之间出现“代沟”不可避免,而且难以沟通、无法逾越。用他们的话说,所谓代沟不是以时间与年龄来划分,而是以思想分歧为界限来确定。当今大学师生间观念上形成的隔阂日趋明显,文化上的互不认同也造成了教育管理矛盾的加剧。由于90后大学生是在快餐文化和网络文化环境下生长起来的,而大部分教师身上显示了更多的传统文化和精英文化,所以大到专业发展、做人处世的观念,小到穿衣吃饭、一个词语怎么应用,高校师生之间以及家庭亲子之间的价值判断和取向都可能产生分歧。
八、“我的尊严我捍卫”:推崇民主平等,积极维护个人权益
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更讲道理,很有民主性”。在与教师的交流方面,90后大学生的自主自信,让他们比80后大学生更加要求得到公正平等对待和相互尊重。如遇到教师在处理问题上欠妥,90后大学生就会在事后找到老师,有理有据地与教师交流想法,然后要求“老师,既然您做错了,就请您向我们道歉吧!”这种做法在十年前的80后大学生中是极少出现的。对于网络,90后大学生更是情有独钟,在网络中他们能够找到一种缺失的平等,没有家长和教师居高临下的“唠叨”和批评,更具有自主性和虚拟性,因此网络世界的自由平等让不少90后大学生为之着迷、沉迷,甚至是痴迷。出生在90年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大学生不但对自身的尊严和权利意识有更高的诉求,而且有很明显的契约观念,认为大学教育是家长花钱买的,也是一种消费。在遇到自己不满意的教师和教学时,在生活状态不满意和自己的需要不能够满足时,更多的大学生愿意用“维权”的理念处理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服从、听从或顺从。
九、“我的道路自己走”:清醒认识现实,珍惜成长发展机遇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学生人数急剧膨胀,大学生的精英光环逐渐黯淡。与十年前入学的80后大学生对此表现出的不适、迷茫及在挫折中探索相比,如今的90后大学生对自身发展的需求、对社会发展态势都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对大学生活的认识更加现实。调查结果显示,九成以上的学生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有明确或比较明确的目标。认可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和“比较严峻”的90后大学生占到八成以上,但其中有90%的大学生表示,“就业形势的严峻与否”与“个人能力和是否适应社会要求”有直接联系。他们认为,眼高手低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最大障碍,并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奋斗,就会有很多机会获得成功。调查中,很多90后大学生表示:“现在的社会发展很快,给每个人都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就看你是否有能力把握。”一些90后大学新生给父母赠送“成长宣言卡”上则写有这样的字样:“这将是我第一次长时间远离你们,独自学习和生活,不过我知道,在你们眼中,我可能还是个没完全长大的孩子,对我的自立,你们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担心。请相信我,您的信任和尝试就从今天开始吧!现在,请放下心,放开手,大学的路让我自己走!”
十、“我的大学我能行”:向往美好未来,努力适应校园生活
90后大学生对未来的生活、对自己今后的发展,又有着怎样不同的想法与规划?有调查发现,“自信奋斗”“个性张扬”“新鲜时尚”这些将成为90后大学生们大学生活的主旋律。他们似乎没有表现出一点离家的畏惧,一般家长在孩子离家后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可能比较担心,但是现在90后大学生们自己却一点都不担心、不害怕,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适应崭新的天地。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对自己适应新生活的能力也毫不怀疑。对于已经到来的大学生活,90后大学生们有着许多憧憬与向往。其实,90后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遇到的最大问题还是适应性问题。因为一时不适应,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一些诸如思想脆弱模糊、认知偏执偏见,容易产生失落感、无助感和挫败感等问题。尽管他们可能已经意识到是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出了问题,也努力地想改变现状,但这种努力的效果并不见得明显。因而也亟待高校提供积极的专业引导与科学的心理辅导。
十一、“我的未来不是梦”:职业目标务实,发展规划比较明确
将来要选择什么职业、要不要出国,这些80后读书时大三以后才会考虑的问题,90后大学生现在就已经有非常明确的想法了。当今就业形势的严峻,对自身发展的渴求,都让90后对大学生活的规划更加明确。90后大学新生大都已经明白,考上大学不是终点,自己的人生发展才刚刚起步,表现出了强烈的自我规划意识。这些大学生职业发展目标明确,呈现出更加务实化的倾向。当问及“您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的设想是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时,90后大学生的选择依次是白领(47%)、企业家(20.5%)、出国发展(15%)、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职员(5%)。他们对于自己的未来有着独特的认识和理解,绝大多数(合计97.5%)学生都有了自己成才发展的基本趋向。但是,调查也发现,90后大学生的职业目标定位明显受到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功利性比较强,理想色彩较重,不清楚通向目标的路在何方。用他们的话说,就像是“趴在玻璃上的苍蝇——前途光明却找不到出路,根本不知道通向光明的道路在哪里”。
总体上看,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乐于表现、自主独立、思想活跃、求真务实、追求时尚、目标明确、推崇民主、渴望平等。但受市场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他们心理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同样需要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重视。90后大学生也认为,“我们这一代,是优越的一代,早熟的一代,叛逆的一代,需要大人们更多了解、更多关心的一代”。可以相信,大学教育的引领,大学制度的陶冶,大学文化的积淀,大学精神的洗礼,大学思想的孕育会让90后大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变得更加稳健和成熟。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把握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走向,分清主流与非主流,本质与非本质,既关心爱护又不护短,既支持鼓励又不盲目吹捧,既信任放心又不放任自流,既理解宽容又不姑息迁就,有针对性、有特色地做好引导、培养90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②
[注释]
①据说这个定义出自《少林足球》,星曾在片中对阿梅说:“你还是回火星吧,地球是很危险的。”后来,大家就把“地球人”看不懂的文字称为火星文。
②朱爱胜,崔景贵.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对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