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AG分析法的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jo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建设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其核心是构建适合高职培养目标的专业课程体系。文章分析了目前高职课程在课程结构、课程开发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借鉴德国职教领域的BAG分析法,构建“任务模式”下高职课程体系的改革方案,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实现高职教育与职业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促进我国高职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BAG分析法 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孙兵(1971- ),男,江苏南通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纺织设备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教学与研究。(江苏南通226007)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江苏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a/2006/01/037)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2-0133-02
  
  课程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是体现教学思想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教育内容的物化形式。只有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才能真正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本文以省级特色专业“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以下简称“纺机电”)的课程研究为切入点,探索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任务为驱动构建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法与途径。
  
  一、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职专业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构建适合高职培养目标的专业课程体系。以纺机电专业为例,目前纺织企业普遍缺乏全面掌握纺织设备机、电、仪、工艺的复合型人才,所以造成了有先进的设备,却不能充分发挥效益的局面。尽管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纺机电人才培养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培养出的毕业生仍然存在实践能力差、适用性不强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专业课程结构不尽合理
  据调查,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纺机电专业的专业课程结构仍然大多按照“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的学科模式设置。即便是《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中对该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的描述,也是基于上述模式,未能跳出学科体系的樊篱。
  (二)专业课程开发能力不强
  有的高职院校虽然借鉴了国外一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诸如“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改革方案,但实际上只是把传统的学科课程划分成若干模块,仍旧是在学科体系的框架下,寻找学科知识和职业技能之间的联系①。
  (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滞后
  在纺机电专业的学科体系下,陈旧的课程结构导致教学过程忽视工作情境,过分偏重知识或单一技能的传授,不利于培养学习者综合运用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无法使教学过程以企业的需要为核心展开,很难体现出具有企业个性化的教学内容,结果必然导致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
  综上所述,纺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存在职业教育与工作实际相脱离、学科本位痕迹重的顽疾,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同时,由于涉及纺织、机械、电气等学科领域,多年来该专业课程体系在不同学科课程的选取数量与比例方面,始终争论不休,难下定论。因此,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摒弃现有“学科模式”下的“知识体系”课程结构,建立“任务模式”下的“工作体系”课程结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单纯从学科角度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或界定,才能将职业教育过程与专业的工作过程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对高职专业领域及其相关工作知识的科学认识。
  
  二、构建“工作任务”引领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
  
  (一)工作任务分析
  要开发“任务模式”下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首先必须开发与专业相对应的工作结构,以工作任务分析作为基础和手段,从工作结构中获得课程结构及其内容,这是保证课程开发过程科学性的关键所在。纺机电专业具有技术领域广、横向复合程度高的特点,需要对纺织设备加工、纺织品生产等企业开展职业能力、职业生涯、岗位需求、工作结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内涵等方面的综合分析。通过对企业的调查了解,发现大部分纺织企业对纺机电专业的技能要求主要集中在纺织设备的综合维修和管理上,而对纺织工艺和一般性机修要求不大。也就是说,在与高职教育相对应的企业高技能型工作岗位上,技术人员所需的知识结构与工程师和一般工人不同,既不是系统的学科知识,也不是纯粹的经验知识,而是与实际工作过程有着紧密联系的带有“经验”和“主观”性质的“职业性”知识,这种工作过程知识只有通过以实践为导向并与工作情境相关的知识学习才能获得。同时,我们认识到现代纺织企业对员工的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拓宽,对高技能、复合型技术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这意味着掌握新型纺织机电技术的操作和维护人员将代替原先企业中的保全工、机修工、电工等单工种技术人员,成为企业全面发展的、灵活而富有创造力的高素质员工。
  由此可见,在对高职专业的工作任务分析中,必须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键问题:一方面,按照能力发展阶段来确认相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另一方面,结合学习者的个性发展需求,将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专业学习内容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化处理。目前现有的工作任务分析技术有DACUM法、工作任务调查法、BAG分析法等②。综合各种工作分析方法,我们采用德国不来梅大学与大众公司合作开发的BAG分析法。这是因为在现代企业综合性工作岗位及其管理模式下,各个职业和岗位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各岗位工作要求的相同点也越来越多,利用传统的岗位分析和工作分析方法(如DACUM法)对各个岗位工作行为进行分析、评价、测量和总结变得越来越困难,其结果的准确性也越来越低。而BAG分析法是在对企业专家和技术工人访谈调研的基础上,把工作任务放在企业生产运营过程和学习者全面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分析的方法。与DACUM法相比,BAG分析法的最大特点在于分析对象不是孤立的工作岗位,也不是相对独立的一个个单项能力,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工作过程。利用BAG法分析纺机电专业工作任务的步骤如下:
  1.确定调研人员。由3~4名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组成。
  2.选择典型工作岗位。综合分析所调研的企业,我们选择那些具有教育价值的,而不是简单重复性的工作作为典型工作岗位。这种工作岗位不仅包括计划、实施和评价在内的完整工作过程,而且在整个企业运行链中具有明确的功能和意义,还可以为员工提供一定的自主权限。如纺织设备保全、设备检修、部件配套、质量控制等。
  3.编制工作任务表。编制工作任务表是BAG分析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强调在工作任务表中对工作任务间的联系以及工作任务的组织与安排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能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去理解工作任务。纺机电专业工作任务表在编制过程中重点从以下十个方面揭示工作任务之间的关系:(1)工作任务发生概率;(2)工作任务的时效性;(3)工作任务实施频率;(4)工作任务的标准化程度;(5)工作目标的明确性;(6)工作人员合作情况;(7)相关部门合作情况;(8)工作计划制订;(9)工作任务过程监控;(10)任务完成情况评价。
  通过对纺机电专业职业岗位的BAG分析,可以明确某一工作任务与哪些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有联系,有哪些具体生产要求,涉及哪些工具、材料和加工设备,任务的结果是什么,与前、后道任务之间有哪些联系,工作是如何组织安排的,完成任务时必须满足企业的哪些要求,顾客和社会有哪些要求,要注意哪些企业规定及质量标准等多方面的综合内容,从而为纺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二)课程项目分析
  对上述工作任务分析中已明确的综合任务及能力进行再分析,以确定每一专项能力的最终表现目标及要求,如知识、技能、工作态度、安全措施、工具与设备等。这是将BAG法的分析结果转换为课程项目并最终构成专业课程体系的关键步骤。
  1.确定课程门类。在纺机电专业的BAG分析中得到了与工作任务对应的工作内容(如技术类型、技术手段、技术文档、加工过程、控制方法等)以及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如操作、维修等)。以此为基础,通过合理地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就可以形成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的各项专业课程。这些专业课程是以任务中心课程为主体,辅之以综合专业课程(如纺织设备技术改造与规划实施、纺织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等)以及少量拓展型理论课程(如织物设计及CAD、工业控制网络及CIMS等)。
  2.构建课程体系。明确了课程门类之后,就需要对各课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归并,从而按一定的逻辑线索构建出以教学时间为序,能够覆盖纺机电职业范围的专业课程新体系。新课程体系是按照建构主义的课程观,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职业生涯为背景,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起点进行建构的,它与原课程体系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从正三角结构转变为倒三角结构。原课程体系强调由抽象到具体、由基础到应用、由宽到窄进行排列,构成正三角结构。而新课程体系则正好相反,从内容具体、范围较窄且学生感兴趣的工作实践课程切入,并由此向上展开,构成倒三角结构。(2)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原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各门课程相互衔接又各自为政,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别开设,相对独立。新课程体系真正体现了“工作过程整体性”的要求,即纺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所涵盖的职业技术内容,应是劳动工具、方法和劳动组织方式的有机整体,而不是工作中可能涉及的某个学科的专业知识,相关的实践环节都完全渗透在每门课程之中,没有必要再单独设置众多实习实训课程。(3)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原课程体系缺乏对生产企业关键需求的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传授与情境相关的、以实践为导向的“工作过程知识”的忽略,而新课程体系强调工作过程知识才是职业性技术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将其作为专业课程的重点内容,从而从本质上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4)教学过程的导向。由于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变,新课程体系要求将教学过程由“学习目标导向教学”转变为“行动导向教学”。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围绕解决工作问题的经历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在思想和行为上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而不是传统目标导向教学方式下简单的知识堆积。
  
  三、总结
  
  对纺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虽然只是个案研究,但却具有较为普遍的应用价值。这是因为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服务与管理一线的从业者,当前社会职业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复合性,职业活动内容和范围所需的专业知识跨度不同于单纯学科意义上垂直维度的专业内容延伸,而是在水平维度上越来越具有明显的跨专业特性。BAG分析法在纺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中的成功应用说明它非常适合于以复合型、多任务、高技能为主要特征的高职专业,有助于专业课程体系实现由学科中心向技术中心、由学历中心向能力中心、由学校中心向社会中心的转变。随着高职专业建设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BAG分析法一定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并不断发展和创新。
  
  [注释]
  ①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20-121.
  ②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07.
其他文献
[摘要]协作精神亦是共同合作,是人才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大学生成才的一种重要动力。充分发挥教师作用,努力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是协作精神得到顺利发挥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协作精神 大学生成才 动力 基本途径  [作者简介]温日锦(1952- ),男,壮族,广西中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教工支部书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广西 南宁 53000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
期刊
[摘要]对农业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SW0T分析发现,农业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农业职业院校服务社会要抓住机会,消除威胁,转化劣势,积极服务,具体战略包括利用自身优势、挖掘发展机会、克服挑战和威胁、抓住历史机遇、补偿自身劣势等。  [关键词]SWOT分析 农业职业院校 服务策略  [作者简介]李凌(1968- ),男,山东泰安人,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农业职业教育研究所,讲师,硕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已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的各个领域。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语言与计算机技术的紧密结合对外语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 构建主义 信息素养  [作者简介]周岩(1969- ),女,浙江萧山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学与语言教学法。(上海 200233)  [中图分
期刊
[摘要]教育学在当前的教师教育模式中肩负着重要任务,其实然地位和应然价值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并最终导致教育学改革难如人意,要改变这一状况只有改革整个教师教育模式。通过对现有教师教育模式改革方案的研究后可以发现,“1+3”新型教师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对教师专业素养的高要求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关键词]教育学 教师教育 教育模式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兴峰(1971- ),
期刊
[摘要]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凸显了教师培养的质量问题。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专业化的教师教育机构,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探索“4+2”模式研究生学历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高起点推进教师教育的专业化。“4+2”模式研究生学历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兼顾了教师发展的双专业性,适应了素质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为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4+2”模式 教师教育 专业
期刊
[摘要]文章紧密结合湘潭“两型社会”建设和高职教育现状,围绕“如何打造全国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的问题,提出了组建“双法人”教育股份制高职教育集团的思路与建议,旨在为创新高职教育办学体制,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育股份 集团化办学  [作者简介]张栖铭(1985- ),男,湖南科技大学在读硕士。(湖南湘潭411201)张晋安(1956- ),男,九三学社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对ISO9000族标准的解读,论述了其中过程管理方法的含义及在民办高校推行的必要性,并以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为例,分析了过程管理方法与民办高校相结合的难点和特点,提出了在民办高校推行该方法的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ISO9000 过程管理 民办高校   [作者简介]邹婉玲(1964- ),女,澳大利亚籍,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副院长、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管理、高
期刊
[摘要]现代企业不但重视工程技术人员的“硬技能”,更为重视影响其发展的“软技能”。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工程项目从设计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文章结合教学实际,介绍了高职在CDIO教育模式实施中,运用项目教学、小组合作、项目汇报、资源开发和工程环境建设等手段加强“软技能”训练的五个做法。  [关键词]高职 CDIO 软技能  [作者简介]徐兵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随机整体取样,对浙江省各地市的12所高职院校的1330名学生进行SCL-90测试,结果发现SCL-90量表在浙江省高职学生中使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浙江省高职学生SCL-90量表分数与全国常模、全国青年组常模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提出并建立了浙江省高职学生的SCL-90常模。  [关键词]浙江省 高职学生 SCL-90常模 建立  [作者简介]骆文炎(1965- ),男,浙江诸暨人,浙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的高速发展,不等于高职教育的高速发展。我们在数量上不断创造高职教育机会的同时,也应该在结构上和属性上给予优化,在这个优化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从实际国情出发,创造性地实施不同的战略和策略,力求使我国高职教育在更短的时间内达到更高的水平。澳洲职业教育的管理及办学质量均位于世界前列,学习和借鉴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无疑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