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适应新高考下“分层分类选课走班”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能力素养要求的不同需要,探索有学校特色的化学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等三类课程的设置策略,形成以“素养为本”,重视“教一学一评”一体化的化学课程实施路径。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程建设;课程评价
一、新高考对化学课程建设的新要求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2014 年秋作为试点的上海和浙江分别推出了“6选3"”和“7选3"的高校招生考试模式。浙江省还进一步完善了“三位一体"招生改革。
高校招生考试模式的改变,通过“6选3"或“7选3”以及“三位一体”招生改革,促进了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有个性特长地发展。但同时也倒逼高中学校必须进行配套的课程建设,以适应招生考试制度的改变。课程建设作为教育目标达成的主要路径,是办学的核心内容。新高考改革后学校在课程设置和实施中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话语权,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已经引起几乎所有高中学校的重视。
二、适应新高考的高中化学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的目标导向
要使高中化学课程真正成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要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办学目标,形成有层次、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体系。改变“千校一面”的课程设置状况,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在保证学生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引导不同的學生学习不同的化学,以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二)化学课程的顶层设计
浙江省在2012年8月新课程改革以来,化学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分别对应“学考"和“选考”要求,在课程的内容和教学难度要求等方面,是通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来规范的,学校在课程开设过程中的自主权比较小,但是操作性很强,有利于高中学校的教学工作。学校在面向不同学习者群体的时候,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业水平层次还是可以通过对教材进行二次(校本化)开发,使课程的内容更符合本校学生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三)选修课程设置的探索
选修课程可设置“实验化学"“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科学”等系列课程群。同一课程群又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针对化学特长学生开设一些研究型课程,通过项目研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提高。选修课程也可以跨系列进行开设,旨在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选择。学生在必修课程或者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均可以结合兴趣选择相同系列或不同系列选修课程进行学习。
三、新高考下高中化学课程实施策略
(一)完善课程实施的制度
课程实施的最大障碍就是教师的惰性。学科课程的实施一定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学校要重视课程制度建设,让全体教师参与到课程的开发开设过程中去。让教师在“做中学”,实现教学中师生共同成长。要完善《课程开发制度》《选修课程设置及教材审定办法》《选课制度》《课程管理制度》《课程评价制度》等规章制度,把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开设绩效纳入教师的考核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中,同时作为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依据。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将会改变教师的角色定位,改变学校的课程实施方式,教育就会呈现新的面貌。
(二)重视课程资源的建设
新高考改革需要学校重新配置教育资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课程实施过程中,在建设好适应化学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教学需要的实验设施基础上,要创造条件为选修课程的开设,建设对应的学科教室和创新实验室。
除了学校自身建设实验室,有一些课程可以和企业共用实验室,例如:汽车中的化学、汽车部件防锈研究、汽车漆面保护研究、碳钢油冷器腐蚀原因分析、食品中的化学、二氧化碳在啤酒中的作用等课程,就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借用企业的实验室和检测仪器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资源除了立足本校外,可以广泛利用企事业单位以及大学的师资,例如大学先修课程,就可使用“中国大学MOOC"中的课程,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上百所大学的课程可供选择。教学过程中需要安排本学科的辅导员管理和指导学生学习。
鼓励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应为教学创造优良的网络教学环境,提供教学信息化条件。例如,为教师提供移动智能网络终端、大数据分析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
(三)改进课程的评价机制
化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树立“以学论教”的教学理念,分析清楚学生需要学什么、学什么最有价值、学生最想学什么等,推广“教一学一评”一体化,通过评价驱动教学。通过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学习表现的完善;通过评价任务与评价标准的介入与干预,使教与学双方形成良性的“反馈与改进”循环。注重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合理使用表现性评价、纸笔测验、档案袋评价等各种形式。例如: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大学先修课程等,在兼顾学习表现的基础上主要通过纸笔测试进行评价。汽车尾气净化研究、始丰溪水质调查等课程,主要通过表现性评价和档案袋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价。所有课程的教学评价都应该综合考量“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与教师评价”的结果。
四、总结和反思
从2012年实施《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近6年时间来,参与这一过程的老师,都充分意识到了教师课程的开发能力和课程执行力的重要性。在全身心投入能运用于课堂教学。如笔者在化学教学中经常尝试手机同屏技术、摄像头直播,带领学生走进“微距化学实验”“美丽化学”的专业化学网站,通过化学科研前沿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让学生感受奇妙的化学。信息技术伴随着人类发展,体现着社会进步,蕴含着科学研究成果。
新时代下教师的不断学习、追求改变和终身学习意识,也会潜移默化,激发学生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
新世纪、新课改给教师的化学实验改进提出了新要求,也为教师创新设计实验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相信我们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能够激发自身的活力,在实验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相信学生也一定能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发展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 10).
[3]鞠东胜,王金龙.氢气制备及其性质系列实验的创新设计[].化学教学,2015(6). .
[4]成尚荣.伟大心灵的时代回响(下)[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7(6).
[5]朱清勇.创新设计实验呈现奇妙化学[J].化学教与学,2016(2).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一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7]张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核心素养研究及其启和]教育导刊,2015(7).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程建设;课程评价
一、新高考对化学课程建设的新要求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2014 年秋作为试点的上海和浙江分别推出了“6选3"”和“7选3"的高校招生考试模式。浙江省还进一步完善了“三位一体"招生改革。
高校招生考试模式的改变,通过“6选3"或“7选3”以及“三位一体”招生改革,促进了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有个性特长地发展。但同时也倒逼高中学校必须进行配套的课程建设,以适应招生考试制度的改变。课程建设作为教育目标达成的主要路径,是办学的核心内容。新高考改革后学校在课程设置和实施中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话语权,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已经引起几乎所有高中学校的重视。
二、适应新高考的高中化学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的目标导向
要使高中化学课程真正成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要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办学目标,形成有层次、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体系。改变“千校一面”的课程设置状况,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在保证学生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引导不同的學生学习不同的化学,以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二)化学课程的顶层设计
浙江省在2012年8月新课程改革以来,化学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分别对应“学考"和“选考”要求,在课程的内容和教学难度要求等方面,是通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来规范的,学校在课程开设过程中的自主权比较小,但是操作性很强,有利于高中学校的教学工作。学校在面向不同学习者群体的时候,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业水平层次还是可以通过对教材进行二次(校本化)开发,使课程的内容更符合本校学生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三)选修课程设置的探索
选修课程可设置“实验化学"“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科学”等系列课程群。同一课程群又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针对化学特长学生开设一些研究型课程,通过项目研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提高。选修课程也可以跨系列进行开设,旨在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选择。学生在必修课程或者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均可以结合兴趣选择相同系列或不同系列选修课程进行学习。
三、新高考下高中化学课程实施策略
(一)完善课程实施的制度
课程实施的最大障碍就是教师的惰性。学科课程的实施一定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学校要重视课程制度建设,让全体教师参与到课程的开发开设过程中去。让教师在“做中学”,实现教学中师生共同成长。要完善《课程开发制度》《选修课程设置及教材审定办法》《选课制度》《课程管理制度》《课程评价制度》等规章制度,把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开设绩效纳入教师的考核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中,同时作为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依据。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将会改变教师的角色定位,改变学校的课程实施方式,教育就会呈现新的面貌。
(二)重视课程资源的建设
新高考改革需要学校重新配置教育资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课程实施过程中,在建设好适应化学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教学需要的实验设施基础上,要创造条件为选修课程的开设,建设对应的学科教室和创新实验室。
除了学校自身建设实验室,有一些课程可以和企业共用实验室,例如:汽车中的化学、汽车部件防锈研究、汽车漆面保护研究、碳钢油冷器腐蚀原因分析、食品中的化学、二氧化碳在啤酒中的作用等课程,就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借用企业的实验室和检测仪器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资源除了立足本校外,可以广泛利用企事业单位以及大学的师资,例如大学先修课程,就可使用“中国大学MOOC"中的课程,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上百所大学的课程可供选择。教学过程中需要安排本学科的辅导员管理和指导学生学习。
鼓励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应为教学创造优良的网络教学环境,提供教学信息化条件。例如,为教师提供移动智能网络终端、大数据分析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
(三)改进课程的评价机制
化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树立“以学论教”的教学理念,分析清楚学生需要学什么、学什么最有价值、学生最想学什么等,推广“教一学一评”一体化,通过评价驱动教学。通过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学习表现的完善;通过评价任务与评价标准的介入与干预,使教与学双方形成良性的“反馈与改进”循环。注重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合理使用表现性评价、纸笔测验、档案袋评价等各种形式。例如: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大学先修课程等,在兼顾学习表现的基础上主要通过纸笔测试进行评价。汽车尾气净化研究、始丰溪水质调查等课程,主要通过表现性评价和档案袋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价。所有课程的教学评价都应该综合考量“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与教师评价”的结果。
四、总结和反思
从2012年实施《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近6年时间来,参与这一过程的老师,都充分意识到了教师课程的开发能力和课程执行力的重要性。在全身心投入能运用于课堂教学。如笔者在化学教学中经常尝试手机同屏技术、摄像头直播,带领学生走进“微距化学实验”“美丽化学”的专业化学网站,通过化学科研前沿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让学生感受奇妙的化学。信息技术伴随着人类发展,体现着社会进步,蕴含着科学研究成果。
新时代下教师的不断学习、追求改变和终身学习意识,也会潜移默化,激发学生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
新世纪、新课改给教师的化学实验改进提出了新要求,也为教师创新设计实验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相信我们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能够激发自身的活力,在实验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相信学生也一定能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发展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 10).
[3]鞠东胜,王金龙.氢气制备及其性质系列实验的创新设计[].化学教学,2015(6). .
[4]成尚荣.伟大心灵的时代回响(下)[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7(6).
[5]朱清勇.创新设计实验呈现奇妙化学[J].化学教与学,2016(2).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一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7]张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核心素养研究及其启和]教育导刊,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