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布局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ahu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中心建设是实现分级诊疗目标的重要措施。图/赵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做到国家要有高峰、区域要有高原、省里要有高地。”
  近日,在国家卫健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表示,目前我国已经在几个重大疾病领域布局国家医学中心。“这些是我们为打造国家高峰、区域高原不断扩容的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对于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特别是今年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期间对于“十四五”期间推行分级诊疗指出了明确方向。
  “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工作,是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分级诊疗目标的重要措施。”焦雅辉说。

与传统医院不同


  当前,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正在布局,那么,这两个中心和传统的医院或者医疗机构有怎样的区别?中心成立的目的主要是什么?要解决哪些问题?
  据焦雅辉介绍,“两中心”与传统医院不同,“两中心”的建设工作,要求的是医教研防管的全方位提升。
  焦雅辉表示,“两中心”不仅和普通医院一样,可以看常见病和多发病,作为国家医学中心,更多的是要瞄准那些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医疗领域、前沿问题,把国家医学中心作为一个平台,集聚各方面的资源,包括基础研究、转化应用。作为一个平台,在医疗领域国家医学中心,尤其要瞄准解决“临门一脚”“卡脖子”的问题。
  在教育层面,则是要为国家培养更多学科的领军人物和骨干人才,这也不同于医院自身简单的医生培养。
  “科研方面,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承载着科研创新,包括发挥医学科技领域的领军作用,而这些是一个普通的医院所不能承载的。”焦雅辉说,另外,在公共卫生领域,将同济医院作为国家重大公共卫生医学中心。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一些大医院所能承担的重大公共卫生任务,是其他医院不可比拟的。
  而在管理方面,最近几年国家癌症中心和心血管中心每年都发布年度报告,这项工作不是一家肿瘤医院或者一家心血管医院能够做到的。“从功能定位来讲,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跟一个普通医院是不一样的。”焦雅辉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四五”期间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加医疗资源,优化区域城乡布局,做到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
  围绕明确的功能定位,相关部门按照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一方面,对优质医疗资源进行扩容;另一方面,进行区域均衡布局,并且在“十四五”期间推动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卫健委2019年在8个省、10个项目中进行了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通过这些试点,我国逐步实现了区域均衡布局的目标。
  “经过跟踪和评估发现,无论是门诊还是住院,河南进京看病的患儿数量大幅度下降,已超过50%,效果非常明显。因此,下一步在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把这些成功经验和模式向更大范围和领域推广,最终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的目标。”焦雅辉说。
  事实上,区域医疗中心的均衡布局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对口帮扶,也是实质性输出,是对管理、人才、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实质性输出,最终达到区域均衡布局。
  在此次发布会上,有一个优秀的案例被反复提及,就是复旦中山医院在福建厦门办的复旦中山医院厦门医院。
  为了实现大病不出省,我国建立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那么,在提升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医疗服务水平,满足患者就医需求方面,相关医院做了哪些工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表示,中山医院在厦门医院建立了12个工作站,由两位院士分管,另外10位都是非常知名的主要疾病专家,這些团队定期到厦门医院工作,参加门诊、手术和疑难杂症的诊治。
  “我们安排高端人才,如学科带头人,每周都会定期到厦门医院工作,解决疑难疾病等问题。我们还有一些骨干医生,主要是副主任医师以上的医生会长期驻厦门医院。另外,还有一些较高资历的主治医生,这样可以解决厦门医院的人才问题。”
  同时,中山医院还把很多先进技术平移到厦门医院,如外科技术、诊断技术,这些技术填补了福建省技术方面的空白,其中有44项填补了厦门市的技术空白。
  一些在亚洲或国内最原始创新的、最先开展的技术,如二尖瓣置换术,第一年就是在厦门医院开展的。
  在医疗和医学研究方面,医院也在开展很多研究,包括专利的技术转化和专利的技术申请,这些都是在厦门开展的。
  据了解,在教育培训方面,凡是到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工作的工作人员,不管是在当地招聘的还是最新引进的,都要先到总部进行培训后,再返回厦门医院。“这样就将中山医院的规范和标准平移到了厦门医院。”樊嘉说。
其他文献
大概念、跨单元是当下教学一线研究的热点,这是“课程建设的需要、是高效使用教材的需要、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需要”[1]。新课程标准、统编教材的出台要求历史课堂新一轮的变革,如何在“双新”背景下去落地核心素养,如何在一节课中呈现课改的理念,都是一线老师亟需关注的。单元整体教学能很好地解决这种问题,它符合教学设计理论的要求,也契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
阅读下面短文, 按照句子结构的语法性和上下文连贯的要求, 在空格处填入一个适当的词或使用括号中词语的正确形式填空, 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标号为31~40的相应位置上。(注:题目编号与高考题相同)  记叙文  幽默故事  (1)  短文长度:79个词  难度:易 建议时间:5分钟  Once upon a time,there lived a rich man,but he didn’t know_
【背景材料】  2011年10月30日至11月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奥地利进行了国事访问并出席在法国戛纳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六次峰会,本次峰会以“新世界、新思维”为主题。胡锦涛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六次峰会上发表了题为《合力推动增长合作谋求共赢》的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二十国集团应该继续发扬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精神,努力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中国努力保持自身经济强劲增长,为促进有关国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下简称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叙述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1]对此,笔者认为政治协商制度被确立为基本政治制度的提法,并不是出現在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先
治史的过程就是一个解释的过程,史学研究不能终止于唯物史观、时空结合和史料实证,应在它们的基础上,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从不同角度、不同视角,做进一步的解释,因为“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1]笔者认为,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可以尝试提供同一问题的冲突性解释。同一问题,一时代的解释与他时代的解释也不同,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同一问题的不同解释
日常教学中常听学生苦恼着说“历史看了很多遍还是记不住”,这一问题根源是学生缺乏时序观念,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存在“时空错位”,无法洞察时序背后的历史逻辑。时序观念是时空观念素养的重要内容,它要求学生“将历史事物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考察,认识和观察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辨明它在每个发展阶段有什么新特点,寻找前一过程转变为后一过程的原因。”[1]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念不仅能帮助学生准确定位历史事件,更有助于学
历史原创命题是一名历史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之一,而命题能力是衡量教师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准的重要尺度,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长期致力试题原创的探索,在不断实践过程中得到一些感悟。以下整理自笔者的一次交流讲座,例谈从真题拓展中探索历史原创命题入门路径,并求教于各位方家。  一、深挖并拓展,仿真原创  由于历史原创命题的路径很多,但命题者对真题研究有着共性的理解。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刘芃在《考试
2019年9月,北京、天津、辽宁、上海、山东、海南等6省市全面使用高中历史新教材。新教材内容多、教学课时少、教学目标高。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这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赶进度,开快车,知识不易掌握,基础难以巩固;讲少了,完不成教学任务;讲多了,又难以给学生思考探究的空间。此外,历史的进程是丰富多彩、跌宕起伏的,但历史课本却由于内容太多,具体史实较少,导致生硬的结论太多。这些问
学科关键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化,需在课程教学中重点培养落实。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主要体现在“时序思维、集证辨据、诠释评价”三个方面。三者之间具有整体与个体、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科关键能力,需依据课程标准,区分能力层次、分解内容领域,关注衔接与连贯,从有序、有机、有效三个方面着手落实。  一、有序  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贯通历史知识、习得史学思想方法、提升学科关
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史料实证”的概念鉴定为“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1],可见新课标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走向精细与精准。随着“史料实证”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笔者发现近年来较多的历史教育专家以及一线教师对史料实证素养展开理论研究或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