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送孩子出国留学是不少家长的梦想,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甚至在孩子只有十多岁时就将孩子送出国。独自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生活,对一个孩子来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具备一定的留洋心理条件,否则极易引发形形色色的“留学病”。
据报道,南京一企业老板最近带着19岁的儿子小强四处寻求心理医生。前年,还在读高三的小强因不能适应日益逼近的高考压力,向父母提出了出国留学的愿望。爱子心切的父母把小强送到了美国加州的一所私立学院。母亲陪同前往。
出国后,母亲为了锻炼小强的生存和适应能力,不断要求他参加各类活动。短时间内,小强的表现的确令人满意。但两个月后,就在母亲放心地回国后不久,小强的性情就发生了变化。在目睹了一起枪击事件后,小强开始常常自言自语、烦躁不安,而且害怕出门,总感觉有人在监视他……无奈之下,父母只好把他接回国内并四处寻求心理治疗。经心理医生诊断,小强患了“被害妄想症”,为避免再受刺激加重病情,医生认为他已不再适合出国学习,否则会造成心理崩溃和精神分裂。
形形色色“留学病”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据悉,中国每年出国留学的中小学生已达2.5万人之多。心理专家指出,像小强这类情况并非个别,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小学生心理不成熟所致。通过大量的调查,我们发现,留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留学经济嗜贪症
症状:17岁的林晓军在纽约一家高中留学,成绩不俗。可是,与他合住的同学发现,一向“心比天高”的他,近来常常长时间地呆在房间里,一遍又一遍地数着他那几张银行存单或美元,脸上还挂着某种怪诞的笑容。他还在宿舍的床头挂起了“学年消费总数调控图-个人收入规划”之类莫名其妙的图表。有时甚至还又哭又笑。
诊断:林晓军是典型的“留学经济嗜贪症”。从心理医学上说,这是强迫症的一种,属于与社会因素相关的精神障碍。
留学节奏综合症
症状:16岁的朱毅是北京一位高干的儿子,因此他总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认为自己应该进入剑桥大学,过上不同寻常的学子生活。因此到英国留学后,就习惯性地强迫自己长期处于“快节奏”环境里,整天忙于学习,即使节假日与同学逛街或郊游,也不时地看手表,催促别人。时间长了,他还时常出现头痛、呕吐与梦游等症状。
诊断:朱毅将自己长期置于“快节奏”环境里,容易造成精神压力过大、心理紧张,从而引发心理忧郁和心理障碍等问题。“快节奏综合症”的人闲不下来,担心一旦闲下来就会精神崩溃。据心理专家分析,“快节奏综合症”使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从而引起类似“神经症”类的症状,如神经性头痛、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厌食或其他生理上的失调现象等。
留学成就抑郁症
症状:从北京到纽约就读高中的陈卢好,只有14岁。留美两年里,连续获得了全美高中生化学比赛特等奖、国际数学竞赛一等奖等荣誉。这本来是令人羡慕的好事,但对这个身在异国他乡的小留学生来说,却成了压力。他每天最担心的就是学业完成得不够出色,怕老师和家长不满意,怕同学嘲笑。久而久之,他的学习效率急剧下降,睡眠质量越来越差,注意力也无法集中,整天感到头晕、疲乏,精力大不如前,服用药物也无法减轻痛苦。
诊断:这就是典型的“留学成就抑郁症”,是目前留学生中最常见的心理疾病。留学生由于升学压力过大,对自己信心不足,加上竞争加剧,节奏加快,以致整天像机器人那样拼命,如果心理素质较差或不善于自我疏解,则很容易罹患心理疾病。专家建议:为了避免心理问题导致情绪低落,留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安排得充实一些,避免过多的胡思乱想而产生失落感。
留学考试焦虑症
症状:“我现在一摸到试卷,脑子里就一片空白。”从广州到澳大利亚留学的小莉,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优异,可到悉尼后,成绩却一降再降,由于一心想考澳大利亚的重点大学,因此她一直都在自我加压的情绪下紧张学习。然而,越是努力,越是学不好,到了最后,竟然拿起试卷就脑子一片空白,数理化公式忘得精光,她说:“我觉得自己无颜面对远在祖国的父母,还不如死了算了。”
诊断:每个学生都会有考试焦虑,只是程度因人而异。小莉的情况是典型的。这时,父母和身边人应该耐心鼓励她,听她说出她的担心与不安,让她慢慢放弃那些不利的想法,进而改善考试焦虑的情形。
留学情绪强迫症
症状:从江苏淮安市初中毕业进入马来西亚大马士革一所高中后,林琳觉得学习比以前更紧张了,可是她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却是要将家里所有的东西进行整理、归类,做完了这些事后,才能集中精神做作业,有时放好的东西又会再拿出来重新放,这样的事总要重复几次,最终必须做到全部让自己认可,才终止这一行为。这花费了林琳许多时间,为此她感到很烦恼。专程陪读的母亲心急得束手无策,后经医生诊断,林琳患了“留学情绪强迫症”。但林琳说:“我怎么会有病呢?就是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而已。”
诊断:一般来说,“留学情绪强迫症”的背后都有一个潜在的原因,比如自己有过强的愿望与目标、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等。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经常发呆,做功课特别慢、咬指甲、耸肩膀等,就得注意了,这很有可能是一种强迫性的行为,这时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的原因,并及早带孩子去看医生。
留学交际恐怖症
症状:“要我上台发言,还不如把我杀了。”来自中国杭州的小张,是东京一所高中的留学生,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刚来东京上高一时,由于爱斜着眼看同排的一位日本女生,引起了对方的反感,调换座位后,仍无法改变这种行为,后来连男生也不愿意坐在他旁边了,从此他便认为世上最难打交道的是日本人,甚至认为他们都是“日本鬼子”的后代,十分害怕与他们交往。老师说,每次遇到同学必须轮流上台发言时,他宁愿装病逃学,也不敢面对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说话。由此看来,小张显然是得了留学交际恐怖症。 诊断:内向的中小学生在青春期如果不注意调整心理状态,就会惧怕与人交往;特别是留学中的中小学生,更容易引发社交恐惧。因此,作为父母应及时审视自己对待孩子的行为是否恰当,并尽早纠正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孩子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使孩子能大胆而自信地与人交往,培养自信。
留学能力障碍症
症状:从上海到德国柏林留学的15岁女孩小娜,去年刚刚进入柏林一所中学,可是陪读的母亲却发现小娜做作业越来越粗心,经常连答案都抄错。一次试卷发下来后,母亲发现中间竟然漏做了很多题。而小娜却说自己根本没发现。整整一个学期,这种情况始终没有得到改善。
诊断:小娜其实是有书写障碍,一般这类患者的眼睛似乎与别人的不一样,会漏掉许多明显的信息,表现在学习时视而不见。这是一种特殊的留学能力障碍,只有进行有关的视觉训练才能见效。因此,遇到孩子留学时学习表现不佳,家长和教师应当首先了解孩子的学习心理出现了什么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从而为孩子设计个性化的教育方案,针对特殊的学习能力不足进行培训。
专家意见:望子成龙要反思
望子成龙无可厚非,但需要反思的是时机是否成熟。
心理专家认为:人的心理年龄和身体年龄是协调同步发展的。十几岁的孩子,在生理没有发育成熟的同时,其心理承爱力、阅历、思维方式、心智等也不成熟,因而对于环境的迁移就有可能存在不适应,特别是在相对于国内环境、文化、历史、风俗等都存在很大差异的国外,小孩的心理承受能力需要接受更强的考验。很多中学生因为无法面临升学压力而选择出国留学,这本身就是一种逃避压力和挑战的心理行为,如果到了文化环境都不熟悉的国外,就会出现更多的不适应。
“出国风潮”近年越刮越猛,不少家长对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理能力估计过高,而对自己的财力却估量不足。在花费了大量资金却没有如期培养出一位“国际型人才”时,很多家长表现出失望和心痛。
送子留洋需慎重
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心理专家提醒广大家长,在送子留洋之前,需慎重考虑几个方面问题——
认真考察孩子是否具备留洋的心理条件。独自在—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生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孩子具有很好的心理素质,能勇于挑战,善于自理。一般来说,最佳的“文化迁徙”时间为18岁以后,所以出国留洋最好能在孩子心智成熟后实施。
此外,孩子在出国前,最好先熟悉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只有在熟悉了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后,到了一个新的环境,才能体会出文化差异,从而有所纳和有所拒。
家长们还要认真估量自己的经济实力。一般来说,合理的投资应该是支出收入与积蓄的1/3,留下2/3作应急之用。一个家庭若是为了孩子出国而倾尽全家的积蓄,是十分不可取的。
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在今天,大部分的父母都能够保证孩子的物质需要,却疏于对孩子心理的关注与引导。留学孩子相比普通孩子,更需要沟通与引导,所以建议家长一定要和孩子及时沟通,避免出现问题。如果真的出现了问题,应及时带孩子医治,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期而致使病情加重。
摘自《南方日报》
据报道,南京一企业老板最近带着19岁的儿子小强四处寻求心理医生。前年,还在读高三的小强因不能适应日益逼近的高考压力,向父母提出了出国留学的愿望。爱子心切的父母把小强送到了美国加州的一所私立学院。母亲陪同前往。
出国后,母亲为了锻炼小强的生存和适应能力,不断要求他参加各类活动。短时间内,小强的表现的确令人满意。但两个月后,就在母亲放心地回国后不久,小强的性情就发生了变化。在目睹了一起枪击事件后,小强开始常常自言自语、烦躁不安,而且害怕出门,总感觉有人在监视他……无奈之下,父母只好把他接回国内并四处寻求心理治疗。经心理医生诊断,小强患了“被害妄想症”,为避免再受刺激加重病情,医生认为他已不再适合出国学习,否则会造成心理崩溃和精神分裂。
形形色色“留学病”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据悉,中国每年出国留学的中小学生已达2.5万人之多。心理专家指出,像小强这类情况并非个别,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小学生心理不成熟所致。通过大量的调查,我们发现,留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留学经济嗜贪症
症状:17岁的林晓军在纽约一家高中留学,成绩不俗。可是,与他合住的同学发现,一向“心比天高”的他,近来常常长时间地呆在房间里,一遍又一遍地数着他那几张银行存单或美元,脸上还挂着某种怪诞的笑容。他还在宿舍的床头挂起了“学年消费总数调控图-个人收入规划”之类莫名其妙的图表。有时甚至还又哭又笑。
诊断:林晓军是典型的“留学经济嗜贪症”。从心理医学上说,这是强迫症的一种,属于与社会因素相关的精神障碍。
留学节奏综合症
症状:16岁的朱毅是北京一位高干的儿子,因此他总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认为自己应该进入剑桥大学,过上不同寻常的学子生活。因此到英国留学后,就习惯性地强迫自己长期处于“快节奏”环境里,整天忙于学习,即使节假日与同学逛街或郊游,也不时地看手表,催促别人。时间长了,他还时常出现头痛、呕吐与梦游等症状。
诊断:朱毅将自己长期置于“快节奏”环境里,容易造成精神压力过大、心理紧张,从而引发心理忧郁和心理障碍等问题。“快节奏综合症”的人闲不下来,担心一旦闲下来就会精神崩溃。据心理专家分析,“快节奏综合症”使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从而引起类似“神经症”类的症状,如神经性头痛、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厌食或其他生理上的失调现象等。
留学成就抑郁症
症状:从北京到纽约就读高中的陈卢好,只有14岁。留美两年里,连续获得了全美高中生化学比赛特等奖、国际数学竞赛一等奖等荣誉。这本来是令人羡慕的好事,但对这个身在异国他乡的小留学生来说,却成了压力。他每天最担心的就是学业完成得不够出色,怕老师和家长不满意,怕同学嘲笑。久而久之,他的学习效率急剧下降,睡眠质量越来越差,注意力也无法集中,整天感到头晕、疲乏,精力大不如前,服用药物也无法减轻痛苦。
诊断:这就是典型的“留学成就抑郁症”,是目前留学生中最常见的心理疾病。留学生由于升学压力过大,对自己信心不足,加上竞争加剧,节奏加快,以致整天像机器人那样拼命,如果心理素质较差或不善于自我疏解,则很容易罹患心理疾病。专家建议:为了避免心理问题导致情绪低落,留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安排得充实一些,避免过多的胡思乱想而产生失落感。
留学考试焦虑症
症状:“我现在一摸到试卷,脑子里就一片空白。”从广州到澳大利亚留学的小莉,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优异,可到悉尼后,成绩却一降再降,由于一心想考澳大利亚的重点大学,因此她一直都在自我加压的情绪下紧张学习。然而,越是努力,越是学不好,到了最后,竟然拿起试卷就脑子一片空白,数理化公式忘得精光,她说:“我觉得自己无颜面对远在祖国的父母,还不如死了算了。”
诊断:每个学生都会有考试焦虑,只是程度因人而异。小莉的情况是典型的。这时,父母和身边人应该耐心鼓励她,听她说出她的担心与不安,让她慢慢放弃那些不利的想法,进而改善考试焦虑的情形。
留学情绪强迫症
症状:从江苏淮安市初中毕业进入马来西亚大马士革一所高中后,林琳觉得学习比以前更紧张了,可是她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却是要将家里所有的东西进行整理、归类,做完了这些事后,才能集中精神做作业,有时放好的东西又会再拿出来重新放,这样的事总要重复几次,最终必须做到全部让自己认可,才终止这一行为。这花费了林琳许多时间,为此她感到很烦恼。专程陪读的母亲心急得束手无策,后经医生诊断,林琳患了“留学情绪强迫症”。但林琳说:“我怎么会有病呢?就是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而已。”
诊断:一般来说,“留学情绪强迫症”的背后都有一个潜在的原因,比如自己有过强的愿望与目标、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等。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经常发呆,做功课特别慢、咬指甲、耸肩膀等,就得注意了,这很有可能是一种强迫性的行为,这时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的原因,并及早带孩子去看医生。
留学交际恐怖症
症状:“要我上台发言,还不如把我杀了。”来自中国杭州的小张,是东京一所高中的留学生,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刚来东京上高一时,由于爱斜着眼看同排的一位日本女生,引起了对方的反感,调换座位后,仍无法改变这种行为,后来连男生也不愿意坐在他旁边了,从此他便认为世上最难打交道的是日本人,甚至认为他们都是“日本鬼子”的后代,十分害怕与他们交往。老师说,每次遇到同学必须轮流上台发言时,他宁愿装病逃学,也不敢面对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说话。由此看来,小张显然是得了留学交际恐怖症。 诊断:内向的中小学生在青春期如果不注意调整心理状态,就会惧怕与人交往;特别是留学中的中小学生,更容易引发社交恐惧。因此,作为父母应及时审视自己对待孩子的行为是否恰当,并尽早纠正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孩子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使孩子能大胆而自信地与人交往,培养自信。
留学能力障碍症
症状:从上海到德国柏林留学的15岁女孩小娜,去年刚刚进入柏林一所中学,可是陪读的母亲却发现小娜做作业越来越粗心,经常连答案都抄错。一次试卷发下来后,母亲发现中间竟然漏做了很多题。而小娜却说自己根本没发现。整整一个学期,这种情况始终没有得到改善。
诊断:小娜其实是有书写障碍,一般这类患者的眼睛似乎与别人的不一样,会漏掉许多明显的信息,表现在学习时视而不见。这是一种特殊的留学能力障碍,只有进行有关的视觉训练才能见效。因此,遇到孩子留学时学习表现不佳,家长和教师应当首先了解孩子的学习心理出现了什么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从而为孩子设计个性化的教育方案,针对特殊的学习能力不足进行培训。
专家意见:望子成龙要反思
望子成龙无可厚非,但需要反思的是时机是否成熟。
心理专家认为:人的心理年龄和身体年龄是协调同步发展的。十几岁的孩子,在生理没有发育成熟的同时,其心理承爱力、阅历、思维方式、心智等也不成熟,因而对于环境的迁移就有可能存在不适应,特别是在相对于国内环境、文化、历史、风俗等都存在很大差异的国外,小孩的心理承受能力需要接受更强的考验。很多中学生因为无法面临升学压力而选择出国留学,这本身就是一种逃避压力和挑战的心理行为,如果到了文化环境都不熟悉的国外,就会出现更多的不适应。
“出国风潮”近年越刮越猛,不少家长对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理能力估计过高,而对自己的财力却估量不足。在花费了大量资金却没有如期培养出一位“国际型人才”时,很多家长表现出失望和心痛。
送子留洋需慎重
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心理专家提醒广大家长,在送子留洋之前,需慎重考虑几个方面问题——
认真考察孩子是否具备留洋的心理条件。独自在—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生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孩子具有很好的心理素质,能勇于挑战,善于自理。一般来说,最佳的“文化迁徙”时间为18岁以后,所以出国留洋最好能在孩子心智成熟后实施。
此外,孩子在出国前,最好先熟悉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只有在熟悉了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后,到了一个新的环境,才能体会出文化差异,从而有所纳和有所拒。
家长们还要认真估量自己的经济实力。一般来说,合理的投资应该是支出收入与积蓄的1/3,留下2/3作应急之用。一个家庭若是为了孩子出国而倾尽全家的积蓄,是十分不可取的。
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在今天,大部分的父母都能够保证孩子的物质需要,却疏于对孩子心理的关注与引导。留学孩子相比普通孩子,更需要沟通与引导,所以建议家长一定要和孩子及时沟通,避免出现问题。如果真的出现了问题,应及时带孩子医治,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期而致使病情加重。
摘自《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