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中国妈妈正在成为“直升机父母”:在孩子的头顶盘旋,密切关注孩子的所有活动,随时准备降落在孩子身边,发出要求与评断的声音,或者只要孩子遇到一点点困难,就随叫随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法国妈妈们却能够优雅地喝咖啡,而孩子不哭不闹。
法国妈妈们是怎么做的呢?且看小布的观察。
某天晚上,小布的法国朋友露西和她的丈夫,带着两个孩子来她家里共进晚餐。晚餐后,大人们围着喝红酒,孩子们在客厅玩耍。
没多久,小布那“人来疯”的小女儿打断了这一局面。她开始狂喊乱叫,不停地大喊“妈妈、妈妈”。小女儿平时动不动就因为芝麻大小的事情被激怒,然后为了更酣畅淋漓地发脾气,做俯冲状,“噌”地一下趴倒在地,然后使出吃奶的劲儿,手脚并用捶打和踢蹬地板。
相比之下,露西一家就像一台上足了油的机器,磨合、润滑、运转得非常好。
这让小布对法国妈妈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产生了强烈好奇。发现法国妈妈有四条经验可供借鉴。
引导孩子自娱自乐
起初,小布注意到法国妈妈似乎没多少时间在陪孩子,她们都在做自己的事情。她们不会那么轻易无休止地对孩子牵肠挂肚,也不会焦虑。
一直以来,小布最不想做的事就是孩子在上网球课、街舞课、烹饪课时,她在一边作壁上观。而法国妈妈却并不热衷参与孩子的各种兴趣班和活动。她们不会将自己所有的空闲时间都花在孩子身上,她们深谙享受生活的同时,孩子依然可以健康成长。
中国妈妈似乎不知道应该在哪儿划一道界限,弄清何时该为孩子解决问题,何时让他更独立。她们期待孩子快乐,不想让他们感受悲伤、痛苦或类似的情绪,可这恰恰是在为他们的未来—— 充满不适和苦恼的成年生活埋下伏笔。
而法国孩子似乎从小就明白:生活不会完全围着他们转,大人也需要自己的空间。
后来小布才明白,法国妈妈是在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玩耍的能力。
如果一个孩子能长时间地自娱自乐,到孩子4岁时,就可以期望他独立玩耍一两个小时,那父母就不再需要对孩子施以太多管束了。
孩子一旦具有独立玩耍的能力,他行为的依从性就会小很多。你要打电话、做饭、洗澡、跟朋友聊天、吃饭、喝酒……这些都会变得轻松很多!
让孩子独立做些可以让他们得到锻炼并会骄傲地讲给家人听的事,孩子会变得更快乐、更自信。
孩子没受到伤害,不要去管他
一位法国喜剧演员路易斯曾说:“我爱我的孩子胜过世间一切,但有时我真希望他们还没有出生。”
这应该说出了很多父母的心声,我们爱孩子,却找不到爱他们的方式。
中国妈妈对待孩子总是小心翼翼。总是密切观察孩子的行为;反复琢磨孩子的话;分析孩子出现的每一丁点儿问题;早早地就为孩子的未来铺路;总是冲在孩子前面替他解决难题,并动不动就向孩子妥协……这些,恐怕并不是什么好事。
如果在以后的生活中,这些孩子的老师、老板等其他角色不是那么关注他们,他们往往会因此经历很多痛苦,感觉受伤。
而法国妈妈对待孩子的态度却是:养育孩子就像一场篮球赛或足球赛。没有流血,就没有破坏规则!一切就照旧继续!
无须太关注孩子,只要孩子的身体没有受到伤害,一切都在可控范围内,哭闹都随他们去。如果对孩子的某种行为大惊小怪大做文章,孩子就觉得这一行为很有影响力,很有可能为了引起大人注意反复做那个令人反感的行为。就如同孩子哭闹,你去安抚,下次他还会用这招来引起你注意。
了解到这些后,当“人来疯”小女儿又开始故技重施时,小布没有像往常一样急忙奔到她身边,随后她就气急败坏号啕大哭,见没人来理她,又迅速停止了号哭,然后重新和其他孩子一起去玩了。
必要时也要相应的惩罚
现在的孩子几乎个个都是“小皇帝”,大人别提有多“尊重”他们了。
从特性上说,孩子在七八岁前还没有太多理性可言。因此,科学的引导可能比所谓尊重他们的想法更重要。
在孩子还无法理性分清是非的时候,做父母的应该告诉他们,帮助他们形成是非观。孩子做错了应该指出、教育,哪怕是惩罚。
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和行为,应阻止。孩子其实比父母想的要顽强得多,如果对他们说“不”,或者给予合理惩罚,或是增加严厉度,他们并不会退缩,或者说他们那尚未发育完全的自尊心也不会受损。
父母的职责不是成为孩子的朋友
想想看,你教育孩子时是不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不想抑制孩子美好的天性,不想摧残他们萌芽中的人格,不想践踏他们与生俱来的个性。这样美好的初衷,却常常导致你对孩子很难说“不”,哪怕是一些不合理的要求。
而法国妈妈教育孩子的诀窍是从一开始就要与孩子建立适当的亲子关系。在法国家庭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职责。父母就是一家之长,孩子的职责就是服从父母的领导。因为从小灌输这样的概念,法国孩子很明白守规矩的重要性。
给孩子立规矩,而且不给孩子讨价还价的机会。要知道,井然有序的安排及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孩子形成自律能力。例如,在汽车座椅上要好好做好,系好安全带;过马路时,要牵大人的手;在规定的时间上床睡觉;就餐时要端坐餐桌边……
每个家庭的规矩和标准都不同,但一旦制定就必须坚定执行。
一位法国妈妈说:“你的职责不是成为孩子的朋友,你需要的是做他们的妈妈,教育好他们。”
与此同时,法国妈妈们却能够优雅地喝咖啡,而孩子不哭不闹。
法国妈妈们是怎么做的呢?且看小布的观察。
某天晚上,小布的法国朋友露西和她的丈夫,带着两个孩子来她家里共进晚餐。晚餐后,大人们围着喝红酒,孩子们在客厅玩耍。
没多久,小布那“人来疯”的小女儿打断了这一局面。她开始狂喊乱叫,不停地大喊“妈妈、妈妈”。小女儿平时动不动就因为芝麻大小的事情被激怒,然后为了更酣畅淋漓地发脾气,做俯冲状,“噌”地一下趴倒在地,然后使出吃奶的劲儿,手脚并用捶打和踢蹬地板。
相比之下,露西一家就像一台上足了油的机器,磨合、润滑、运转得非常好。
这让小布对法国妈妈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产生了强烈好奇。发现法国妈妈有四条经验可供借鉴。
引导孩子自娱自乐
起初,小布注意到法国妈妈似乎没多少时间在陪孩子,她们都在做自己的事情。她们不会那么轻易无休止地对孩子牵肠挂肚,也不会焦虑。
一直以来,小布最不想做的事就是孩子在上网球课、街舞课、烹饪课时,她在一边作壁上观。而法国妈妈却并不热衷参与孩子的各种兴趣班和活动。她们不会将自己所有的空闲时间都花在孩子身上,她们深谙享受生活的同时,孩子依然可以健康成长。
中国妈妈似乎不知道应该在哪儿划一道界限,弄清何时该为孩子解决问题,何时让他更独立。她们期待孩子快乐,不想让他们感受悲伤、痛苦或类似的情绪,可这恰恰是在为他们的未来—— 充满不适和苦恼的成年生活埋下伏笔。
而法国孩子似乎从小就明白:生活不会完全围着他们转,大人也需要自己的空间。
后来小布才明白,法国妈妈是在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玩耍的能力。
如果一个孩子能长时间地自娱自乐,到孩子4岁时,就可以期望他独立玩耍一两个小时,那父母就不再需要对孩子施以太多管束了。
孩子一旦具有独立玩耍的能力,他行为的依从性就会小很多。你要打电话、做饭、洗澡、跟朋友聊天、吃饭、喝酒……这些都会变得轻松很多!
让孩子独立做些可以让他们得到锻炼并会骄傲地讲给家人听的事,孩子会变得更快乐、更自信。
孩子没受到伤害,不要去管他
一位法国喜剧演员路易斯曾说:“我爱我的孩子胜过世间一切,但有时我真希望他们还没有出生。”
这应该说出了很多父母的心声,我们爱孩子,却找不到爱他们的方式。
中国妈妈对待孩子总是小心翼翼。总是密切观察孩子的行为;反复琢磨孩子的话;分析孩子出现的每一丁点儿问题;早早地就为孩子的未来铺路;总是冲在孩子前面替他解决难题,并动不动就向孩子妥协……这些,恐怕并不是什么好事。
如果在以后的生活中,这些孩子的老师、老板等其他角色不是那么关注他们,他们往往会因此经历很多痛苦,感觉受伤。
而法国妈妈对待孩子的态度却是:养育孩子就像一场篮球赛或足球赛。没有流血,就没有破坏规则!一切就照旧继续!
无须太关注孩子,只要孩子的身体没有受到伤害,一切都在可控范围内,哭闹都随他们去。如果对孩子的某种行为大惊小怪大做文章,孩子就觉得这一行为很有影响力,很有可能为了引起大人注意反复做那个令人反感的行为。就如同孩子哭闹,你去安抚,下次他还会用这招来引起你注意。
了解到这些后,当“人来疯”小女儿又开始故技重施时,小布没有像往常一样急忙奔到她身边,随后她就气急败坏号啕大哭,见没人来理她,又迅速停止了号哭,然后重新和其他孩子一起去玩了。
必要时也要相应的惩罚
现在的孩子几乎个个都是“小皇帝”,大人别提有多“尊重”他们了。
从特性上说,孩子在七八岁前还没有太多理性可言。因此,科学的引导可能比所谓尊重他们的想法更重要。
在孩子还无法理性分清是非的时候,做父母的应该告诉他们,帮助他们形成是非观。孩子做错了应该指出、教育,哪怕是惩罚。
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和行为,应阻止。孩子其实比父母想的要顽强得多,如果对他们说“不”,或者给予合理惩罚,或是增加严厉度,他们并不会退缩,或者说他们那尚未发育完全的自尊心也不会受损。
父母的职责不是成为孩子的朋友
想想看,你教育孩子时是不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不想抑制孩子美好的天性,不想摧残他们萌芽中的人格,不想践踏他们与生俱来的个性。这样美好的初衷,却常常导致你对孩子很难说“不”,哪怕是一些不合理的要求。
而法国妈妈教育孩子的诀窍是从一开始就要与孩子建立适当的亲子关系。在法国家庭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职责。父母就是一家之长,孩子的职责就是服从父母的领导。因为从小灌输这样的概念,法国孩子很明白守规矩的重要性。
给孩子立规矩,而且不给孩子讨价还价的机会。要知道,井然有序的安排及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孩子形成自律能力。例如,在汽车座椅上要好好做好,系好安全带;过马路时,要牵大人的手;在规定的时间上床睡觉;就餐时要端坐餐桌边……
每个家庭的规矩和标准都不同,但一旦制定就必须坚定执行。
一位法国妈妈说:“你的职责不是成为孩子的朋友,你需要的是做他们的妈妈,教育好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