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靥”风波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gl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人们从社会生活的经验里得到的一个常识。违背这一常识,金要足金,人要完人,在现实生活中是行不通的。明代劉基的寓言小品《郁离子》,有一则“额头小靥(yè)”的故事,讲的就是这种思想绝对化的表现。
   故事主人公郑子阳,娶了一位貌若天仙的妻子,感到三生有幸。在他看来,妻子长得美,简直是“天下第一美人”,没有一点毛病。所以,他沾沾自喜,“好其妻”,爱恋得不得了。谁知造化弄人,“妻美而额靥”,老天爷偏在妻子那光洁的额头上留下一个不十分明显的小靥涡儿。为了不让丈夫知道,妻子“蔽之以翟(dí)”,精心地用一片深蓝色的山鸡翎毛装饰在额前,不仅巧妙地遮住了那个使她感到遗憾的小涡涡,而且衬得自己的脸蛋更加妩媚动人。就这样,她和丈夫在一起愉快地生活了三年,也许是她那对动人的眼睛和甜蜜的笑容吸引了他,总之,丈夫竟一直没有发现她额头上的小涡。
   一天晚间,妻子偶尔取下翎毛,暴露出自己的缺陷,而且这缺陷很快被子阳发现了。子阳的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住一样难受。他闷闷不乐,翻来覆去睡不着(怏然不乐,申旦而不寐)……可妻子并不理解丈夫的心事,第二天照样用翎毛重新掩上自己的前额。可是,这样做再也无用,她的丈夫从此永远不爱她了(其妻虽以翟蔽之,终不好矣)。
   故事的结局是男女主人公不欢而散。从表面看,似乎是那个“额靥”惹的祸,倘无它,郑子阳也许不会改变初衷,同妻子恩恩爱爱白头偕老。可惜,实际生活里没有十全十美的人,郑子阳要求他爱的人完美无瑕,没有任何缺欠或从不犯错,这无疑是脱离实际的空想。人有缺点是正常现象,有先天带来的,有后天产生的。人的生理、性格、思想、行为等等,往往难免会有缺点,包括缺陷、弱点、缺憾、错误,这就要看你如何看待了。
   像郑子阳妻子那样去掩饰、隐瞒,行吗?缺点毕竟是客观存在,掩饰是掩饰不住的。迟早总会暴露出来。与其遮遮盖盖使自己被动,不如争取主动,袒露于人,争取别人的谅解和帮助。可见,这个漂亮女人采取粉饰的手段是不明智的,也是徒劳的。当然,郑子阳看到妻子的缺点大惊小怪,另眼看待,更是一种非理性的态度和行为——妻子在他眼里由天上“一朵花”变成地上“豆腐渣”,这种绝对化的肯定或绝对化的否定,该是何等的偏激乖张啊。刘基是个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具有朴素辩证法的特点。在这个寓言里,他对这一类好走极端、待人处事绝对化的人,给予了深刻的讽刺。
   “额靥风波”不过是一个生活事件,但是类似这种思想绝对化的表现和片面性的作为,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不时看到:稍有成绩就忘乎所以、盲目乐观,一遇挫折就垂头丧气、悲观动摇;只喜欢听表扬,听不得批评,情绪往往大起大落;讳疾忌医,对自己的缺点极力掩饰、美化,对别人则求全责备,吹毛求疵;以一眚(shěng,过错)掩大德,看到某人一时一事的过错,就否定他的全部成绩;只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都是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的反映,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相距不啻十万八千里!
   今天我们完全可以避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学会用辩证法去发现矛盾、解决问题。无论对人或对己,对事业或生活,都要允许有缺点,允许改正缺点、纠正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错并不可怕,改了就好。一切事物都有两重性,不能只看一点,不看两点。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才不至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才能树立坚定的信心,始终不渝地坚持正确的方向,朝着改革的大目标奋然前行。
  童玲/图
其他文献
小琬琰(昵称“小宝”)两岁半时,突然开口说“不”。比如吃饭时,问她这个菜要吃吗,答“不”;那个菜要吃吗,答“不”。总之,所有的菜,她都说“不”吃!可过不一会儿,对于其感兴趣的菜,刚才明明对之说“不”的菜,她照吃不误!   儿童心理学认为,说“不”是儿童开始具有自我意识之体现。另外一个显著体现便是不再自称“宝宝”了,而是说“我”。   你看,孩子两岁半就开始具有自我意识,可叹者,许多成年人,面对自己
期刊
俗语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人生就是争来争去。换言之,人生就是斗争,不争哪儿成。然而,“争”未必是人生常态,有时候所谓“争”只是和平地争和谐地争而已。林语堂就说:“不争,乃大争。”“不争,则天下人与之不争。”你不争,天下人就不与你争。人生莫争,不是真的让你什么都不争,而是让你聪明地争,和谐地争,不起冲突地争。专栏作家林觉夏说,与其事事争个明白,不如以不争的姿态过一生。真正聪明的人,只是从来不争
期刊
某女士和老公吵了一架,气得不想煮饭,就带孩子去面馆吃了一顿。第二天去接孩子放学,孩子眼泪泛眶,问:妈妈,你还会跟爸爸吵架吗?女士有些不忍,忙问孩子怎么了?孩子带着哭腔说,昨天的面,好好吃!   孩子的角度,父母的角度,角色不對等,年龄落差大,角度有差异。   孩子可笑吗?   在医院里,作为医生的他,总是能遇见各种各样因为暴饮暴食导致疾病的人。其中,一个连吃30个糯米饼导致肠子被完全堵死的病人令他
期刊
微信群里有一大帮“群友”,这些“群友”,有相识的,也有不相识的。有老面孔,也有新面孔。有的是相处几十年的老同学、老战友、老同事,也有的只是一面之交,见面打个招呼而已。还有的是在什么笔会上、酒桌上,大家坐在一起,一时兴起,互相加个微信而已,其实在这之前谁也不认识谁。更莫名的是,还有一些“群友”,从未见过面,之所以成为“群友”,完全是“群主”或其他“群友”生拉硬拽进来的,只知其名,不知其人。   都
期刊
在古代,碑铭是一种文化。作为一种载体,一些优秀的碑铭,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以真挚的朋友情谊,点评柳宗元的文学成就。既赞扬了逝者的高贵品德,又痛斥了庸人的世俗。简洁有序,文笔生动。清代沈德潜称赞:“噫郁苍凉,墓志中千秋绝唱。”(《古文辞类纂》)   韩愈不仅是文学大家,而且是撰写碑文的高手,所写碑文不仅有文学价值,还有经济价值,润笔费收入不菲。   同样是文学大家,同样是撰
期刊
练书法的人,许多都喜欢标榜以“二王”(王羲之与王献之)为宗。虽然你看他写的字,根本与“二王”不沾边,要架势没架势,要风韵无风韵,可是他就是硬往那上面靠。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二王”的字写得棒。   “二王”父子,书法都极有造诣,但两人却不尽相同,旁观者更是形成决然对立的两派。唐太宗是“拥羲派”的代表,认为王献之和王羲之相比,还差一大截,“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自然也有“拥献派”,认为儿子更胜
期刊
李一与乔廷英曾是哥们。喝酒打牌,互相掩护,乔嫂打电话来:李哥,乔不死的又在打牌啊?李一答,没呢没呢,乔哥跟我在学习文件呢。花街柳巷,互相掩护,李嫂打电话来:乔哥,老不死的在干嘛?乔哥答:嫂子放心,李哥跟我在弄倡议书,撰“关于尊重妇女同志的倡议书”呢。   李一本是顺民,啊,顺士,起先对大清是蛮爱的,证据呢,他曾参加过几次科举考试,他都想给大清卖命,他对大清有甚非心呢?是大清不要他,还是他欠了些水
期刊
战国中期,可谓中国历史上的大乱世。礼崩乐坏,诸侯国之间,撕破脸皮,你杀我戮,大行霸道。武力征服,掠夺地盘,是通行手段。动不动诸侯国就强强联手,弱肉强食,打群架,瓜分弱小诸侯国,残酷而冷血。整个神州,战火绵延,黎民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   就在此时,弱小的邹国,出了一位与孔子齐名的人物——亚圣孟子。孟子者,孟轲也。人逢乱世,乃大不幸。然而,对于孟轲来讲,却很幸运。乱世出英雄,乱世亦造就思想家
期刊
骡子是个奇特的物种,驴马交媾而生,因为染色体不成对,生殖细胞不能正常分裂,故而骡子没有繁衍能力,天命绝后。  马王国里有一头骡子,自幼痴迷乌纱帽,做梦都渴望当官。无奈上苍不佑,尽管他有千里马的血缘优势,也只在王国皇家大剧院任个道具主管职位,始终未能进入官场,直到退休也没有尝到官味儿。  光阴荏苒,韶华易逝,小骡子变成了老骡子,但他仍在做升官梦。老骡子日日夜夜冥思苦想,终于琢磨出了一个圆梦的上上策。
期刊
“老婆和母亲同时落水,先救谁?”不知谁出了这样一道命题。   这个问题十分紧迫,处于危险境地的生命需要刻不容缓地施救。一边是老婆,一边是母亲,需要马上做出先救谁的抉择。这道命题考验人性人心,检验人的价值取向。我想,不管谁,面对这样亲情难以割舍的命题,都会十分纠结,不知如何回答。   我被问到这样的命题时,同样有一种陷于迷宫、找不到方向的感觉。上网查查,看到一些不同的答案:有人答先救母亲。因为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