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亦不知 为何许人也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ppgre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代,碑铭是一种文化。作为一种载体,一些优秀的碑铭,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以真挚的朋友情谊,点评柳宗元的文学成就。既赞扬了逝者的高贵品德,又痛斥了庸人的世俗。简洁有序,文笔生动。清代沈德潜称赞:“噫郁苍凉,墓志中千秋绝唱。”(《古文辞类纂》)
   韩愈不仅是文学大家,而且是撰写碑文的高手,所写碑文不仅有文学价值,还有经济价值,润笔费收入不菲。
   同样是文学大家,同样是撰写碑文高手,蔡邕却为自己书写碑铭深感惭愧并自责。在一次参加朋友郭有道的葬礼上说:“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后汉书·郭太传》)蔡邕是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蔡文姬的父亲,流传下来的九十篇文章中,“铭墓居其半”。为什么惭愧自责?情不由己,所写的碑文溢美过誉。
   溢美过誉岂止蔡邕一人,文风日下的社会,多了去了。南北朝时期,有位赵逸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些人撰写碑文,“莫不穷天地之大德,生民之能事”,逝者生前是君王,便可以和尧舜并列;是大臣,便可媲美政绩千秋的伊尹。甚至“所谓生为盗跖,死为夷齐”——哪怕是江洋大盗,死了也能溢美为圣贤伯夷叔齐。
   如此文风,很多人实在看不下去了。《三国志注》作者裴松之(372年-451年)愤愤地说,此风“不加禁裁,其敝无已”——必须加以制止,否则贻害无穷。于是,给皇帝打了个报告,要求进行约束管理。
   其实,这种风气不可能被制止,只会越来越严重。到了明代,“祝颂之章充栋,举其事而质之主人,主人不受;掩其姓名以示邻里,邻里亦不知为何许人也”。(顾大韶《赠李顺所序·明文海》)溢美之词,连被“溢美”的人自己都不接受;把赞美其人的文章念给其人的邻居听,其人的邻居听不出来是在赞美自己朝夕相处的邻居。简直成了笑话。
   文章都是人写的,文如其人。在这方面,陈仁锡是个好榜样。
   明代陈仁锡(1581年—1636年)在所作的一篇百字文《止牘题言》中,直言自己坚守底线,绝不写什么溢美之词。陈仁锡说到做到。天启六年(1626年),魏忠贤冒请边功,并以皇上名义赐公爵,给世券,令陈仁锡草拟诰词,陈仁锡拒绝了。面对魏党之徒的威胁逼迫,陈仁锡毅然说道:“世上自有愿意草拟诰词之人,何必非我。头可断,诰不可草。”魏忠贤闻听大怒,记恨在心,罗织罪名,欲置陈仁锡于死地。幸有人暗中周旋营救,陈仁锡才免遭不测。
   如今,碑铭似乎离大众日渐远去,陵园里,排列有序的墓碑,除了姓名不同,形式大多相同。偶有一块墓碑,刻有百十来字的逝者生平简介,便顿显卓尔不群了。但溢美过誉的文风却每天仍在陪伴着我们。如为他人之书作序,如评论他人作品,如大大小小的作品研讨会,依然可以感受到“溢美过誉”遗风的顽强存在。
   古已有之的老问题,改也难。但愿不要闹出“邻里亦不知为何许人也”的笑话。
  童玲/图
其他文献
实事求似,是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当年就历史研究和历史剧创作的根本区别,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我们通过一首古诗的创作,来看一看何为“实事求似”。   唐朝诗人杜牧的《赤壁》系七言绝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是一首咏史诗。说的是一直深埋在泥沙里的断戟,虽历时久远,但并未完全锈蚀。把它捡起来磨洗干净,还能认出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物。作者由此联
期刊
“共同富裕”四字,可谓百听不厌,就像恋人口中的“我爱你”,引无数英雄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更令无数草根心潮澎湃如醉如痴,甘愿为之竭尽所有。是何故?因为它道出了无数人求而不得的心声,勾画出人类渴盼了数千年的一张蓝图一个梦。特别是曾经品尝过不公,经受过贫困,或者富于济世情怀的人,更是难以抵挡对它的向往——试想,谁不想舒舒坦坦堂堂正正像个“人”样地活着,谁愿意自己或所爱的亲友沦落到食物链或者“鄙视链”的最底
期刊
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打人莫打脸,揭人莫揭短”。因为,“面子”常与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尊严相联系,凡“生而有欲”的人都很看重面子。   爱“面子”好不好呢?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凡事皆一分为二的。一方面,太看重了“面子”容易出问题。说错了话,别人指出来了,你改过来就行了呗,可为了面子,硬是强词夺理,煮熟了的鸭子——嘴还硬,就是不改;做错了事怪别人,像那个“巧舌媳妇”,把饭烧糊了还有砂子
期刊
有个道学家生性乖僻,好以苛刻的礼法来约束学生,学生们因此很讨厌他。一天晚上,道学家在月下散步,看见花丛中隐约有人影,他怀疑是邻家偷菜的,便逼过去质问,却是一个美人藏在树后。美人跪着回答:“我是狐女,因为你是个正人君子,不敢靠近,所以夜里来折花。不料被先生看见了,请饶恕我。”她言词柔婉,顾盼之间风情万种。道学家被迷住了,用话挑逗她,她便宛转娇羞、半推半就地投向了道学家的怀抱中。   接下来发生的事
期刊
晋孝武帝时,王国宝位极人臣,却心胸狭窄。他见不得别人好,是个典型的“恨人有,笑人无”式人物。   《世说新语》载,有人向晋孝武帝举荐能臣王珣,帝“令唤珣。垂至,已闻卒传声”,此时,“国宝自知才出珣下,恐倾夺要宠”,需要一个立即阻止晋孝武帝与王珣见面的理由。这个理由,无非以正义的化身出现,逼对方放手。一般情况下,所找寻的理由,要有满满的正能量。最好,能站在家国、民族大义高度,置对方于崇高与不义二选
期刊
有某刊编辑发微信过来,告知我的一篇东西要在他们的刊物上露脸,并且想同时配发一张生活照。这是比天上掉馅饼只差一个档次的好事。于是急忙拿出手机,请妻子帮忙,到楼下找一块空地,摆一个造型,“咔嚓咔嚓”几下,就完成了。   过后想想,这“生活照”挺有意思。只要寻一个背景,借助一下相机,就立即有了生活的“留念”和“证据”。而且角度听凭选择,姿势随意摆布,可以效颦范冰冰,可以模仿刘德华。这个背景不好,移动一
期刊
小琬琰(昵称“小宝”)两岁半时,突然开口说“不”。比如吃饭时,问她这个菜要吃吗,答“不”;那个菜要吃吗,答“不”。总之,所有的菜,她都说“不”吃!可过不一会儿,对于其感兴趣的菜,刚才明明对之说“不”的菜,她照吃不误!   儿童心理学认为,说“不”是儿童开始具有自我意识之体现。另外一个显著体现便是不再自称“宝宝”了,而是说“我”。   你看,孩子两岁半就开始具有自我意识,可叹者,许多成年人,面对自己
期刊
俗语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人生就是争来争去。换言之,人生就是斗争,不争哪儿成。然而,“争”未必是人生常态,有时候所谓“争”只是和平地争和谐地争而已。林语堂就说:“不争,乃大争。”“不争,则天下人与之不争。”你不争,天下人就不与你争。人生莫争,不是真的让你什么都不争,而是让你聪明地争,和谐地争,不起冲突地争。专栏作家林觉夏说,与其事事争个明白,不如以不争的姿态过一生。真正聪明的人,只是从来不争
期刊
某女士和老公吵了一架,气得不想煮饭,就带孩子去面馆吃了一顿。第二天去接孩子放学,孩子眼泪泛眶,问:妈妈,你还会跟爸爸吵架吗?女士有些不忍,忙问孩子怎么了?孩子带着哭腔说,昨天的面,好好吃!   孩子的角度,父母的角度,角色不對等,年龄落差大,角度有差异。   孩子可笑吗?   在医院里,作为医生的他,总是能遇见各种各样因为暴饮暴食导致疾病的人。其中,一个连吃30个糯米饼导致肠子被完全堵死的病人令他
期刊
微信群里有一大帮“群友”,这些“群友”,有相识的,也有不相识的。有老面孔,也有新面孔。有的是相处几十年的老同学、老战友、老同事,也有的只是一面之交,见面打个招呼而已。还有的是在什么笔会上、酒桌上,大家坐在一起,一时兴起,互相加个微信而已,其实在这之前谁也不认识谁。更莫名的是,还有一些“群友”,从未见过面,之所以成为“群友”,完全是“群主”或其他“群友”生拉硬拽进来的,只知其名,不知其人。   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