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纳教育探索满足一切儿童基本学习的多种策略,教育就应该充分认识到和照顾到学生之间的不同差异和需要,创造适合不同学生接受能力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并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的多元的智能发展。结合“全纳教育”的最新理念,提出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心理行为特点,采取分层设标、分类指导、分层教学、分层评价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其积极主动有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真正提高每一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促进评价改革目标的实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随班就读学生 教学方法 研究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南省农村学校应用性教育科研课题 :《随班就读学生的教学方法研究》,立项编号:15-HJYY-256。
【中图分类号】G7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067-02
通过调查问卷和与家长、教师的电话访谈,我们发现:在各级普通学校内,教师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尺度衡量班内的所有学生,造成随班就读学生在学习中,心理压力大,缺乏自信心,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如何采取合适的教学改革措施促使他们有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呢?我们进行了以下研究实践。
一、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具有导学、导教、导评的功能,随班就读学生能否在课堂里与普通学生实现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关键要看教学目标设计的是否科学、是否合理。因此,教师要依据统一与分层相结合和“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即:在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训练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听、说、读、写综合能力方面,兼顾学生的学习共性与特殊性,从而让每一位有差异的学生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层次上得到最佳发展。教学目标分层,大致可分三层:一般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发展性目标。一般性目标是全体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提高性目标是学优生达到的目标;发展性目标是学有余力学生达到的目标。如在语文课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知识基础、能力差异,将学情相近的学生分成A、B两组,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A组学生有一定理解能力,接受知识快,迁移能力强,教师指导进行说句拓展练习。B组学生理解能力较差,知识积累少,在教师的指导下,观看图文并茂的课件,进一步理解知识点的意思,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对词语的理解。目标分层不是简单的把学生分层,对号入座;通过目标分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
二、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
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增加拓展型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技巧性较强,以满足他们“吃不饱”的现象,激发他们“学无止境”的信念;对于中等学生层,则设计一些易解、易答、易操作的内容,捕捉该类学生的闪光点,使其在获得成功的喜悦中,消除自暴自弃的不良心理,树立信心,追赶同学;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根据情况适当减少教学内容,能够达到基本目标即可。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根据学生学习水平、智力发展和理解能力的差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选择范围,让其能朝着“最近发展区”不断发展进步。如:《桂林山水》一课时,师:桂林山水甲天下,你喜欢桂林的山还是喜欢桂林的水呢?请选择令你最感动的一处来讲给大家听。这就给了学生一个较大的选择范围。感悟能力弱的,找一处较为浅显的说,感悟能力强的,找一处意蕴较深的说,这就兼顾了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性,形成了人人都可参与,个个都乐于参与的学习氛围。
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有了对学生综合情况的深入了解,制定出适当的分层教学目标,还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和合适的教学方法,既兼而包容,促进全体学生都能受益,又要灵活多样,满足每一位学生的特殊需要。如《精彩的马戏》一课,可采取表演法,让学生上台表演小猴子的顽皮、黑熊的紧张、山羊的出色,学生上台表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增强了同学们学习课文的兴趣;《田忌赛马》一课,可设计演示法、比较法,用不同颜色、不同数字的扑克牌代替田忌和齐威王不同场次、不同等级的马,在学生摆一摆、说一说,形象、巧妙地再现了两次赛马过程的不同,在比较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孙膑的智慧,进而获得情感的体验、人文的熏陶和语言的积累。
四、建立对随班就读学生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价体系
评价标准是衡量教学行为的尺度,是教学行为得以进行的前提、依据,科学的评价是教学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由于随班就读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方式、过程、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而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把所有的学生置于一个共同的标准,用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衡量教师,在这种评价标准的约束下,随班就读学生的个性得以抹煞,学习趣味性受到压抑,学习效果不甚理想,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不利于心理行为的健康发展。同时,教师的积极性受到牵制,这与教学评价的激励、引导功能背道而驰,不利于学生张扬个性、和谐发展,不利于教师大胆创新,开展教改实践。
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衡量教师的唯一标准,应端正正确的教育目标,即: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需要,促进不同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围绕这个目标确立重能力、轻成绩,重过程、轻结果的多元评价标准,因人而异,分层、灵活、及时、交互评价。通过评价,让每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通过评价,肯定教师个别化教育实施的行为和成绩,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自觉、积极地开展教改实践与探索,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真正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促进作用,保证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长效、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云英.全纳教育的元型[J].中国特殊教育,2003,2:1~3
[2]陈云英.残疾儿童教育诊断[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5~19
[3]陈云英,杨希洁,赫尔实译.全纳教育共享手册[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纳教育指南.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8~22
[4]黎奇.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6~39
[5]叶立言,钱丽霞,韩萍,蔡雯,杨继英.满足特殊教育需要,促进有效参与[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29~32
【关键词】随班就读学生 教学方法 研究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南省农村学校应用性教育科研课题 :《随班就读学生的教学方法研究》,立项编号:15-HJYY-256。
【中图分类号】G7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067-02
通过调查问卷和与家长、教师的电话访谈,我们发现:在各级普通学校内,教师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尺度衡量班内的所有学生,造成随班就读学生在学习中,心理压力大,缺乏自信心,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如何采取合适的教学改革措施促使他们有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呢?我们进行了以下研究实践。
一、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具有导学、导教、导评的功能,随班就读学生能否在课堂里与普通学生实现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关键要看教学目标设计的是否科学、是否合理。因此,教师要依据统一与分层相结合和“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即:在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训练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听、说、读、写综合能力方面,兼顾学生的学习共性与特殊性,从而让每一位有差异的学生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层次上得到最佳发展。教学目标分层,大致可分三层:一般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发展性目标。一般性目标是全体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提高性目标是学优生达到的目标;发展性目标是学有余力学生达到的目标。如在语文课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知识基础、能力差异,将学情相近的学生分成A、B两组,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A组学生有一定理解能力,接受知识快,迁移能力强,教师指导进行说句拓展练习。B组学生理解能力较差,知识积累少,在教师的指导下,观看图文并茂的课件,进一步理解知识点的意思,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对词语的理解。目标分层不是简单的把学生分层,对号入座;通过目标分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
二、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
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增加拓展型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技巧性较强,以满足他们“吃不饱”的现象,激发他们“学无止境”的信念;对于中等学生层,则设计一些易解、易答、易操作的内容,捕捉该类学生的闪光点,使其在获得成功的喜悦中,消除自暴自弃的不良心理,树立信心,追赶同学;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根据情况适当减少教学内容,能够达到基本目标即可。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根据学生学习水平、智力发展和理解能力的差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选择范围,让其能朝着“最近发展区”不断发展进步。如:《桂林山水》一课时,师:桂林山水甲天下,你喜欢桂林的山还是喜欢桂林的水呢?请选择令你最感动的一处来讲给大家听。这就给了学生一个较大的选择范围。感悟能力弱的,找一处较为浅显的说,感悟能力强的,找一处意蕴较深的说,这就兼顾了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性,形成了人人都可参与,个个都乐于参与的学习氛围。
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有了对学生综合情况的深入了解,制定出适当的分层教学目标,还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和合适的教学方法,既兼而包容,促进全体学生都能受益,又要灵活多样,满足每一位学生的特殊需要。如《精彩的马戏》一课,可采取表演法,让学生上台表演小猴子的顽皮、黑熊的紧张、山羊的出色,学生上台表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增强了同学们学习课文的兴趣;《田忌赛马》一课,可设计演示法、比较法,用不同颜色、不同数字的扑克牌代替田忌和齐威王不同场次、不同等级的马,在学生摆一摆、说一说,形象、巧妙地再现了两次赛马过程的不同,在比较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孙膑的智慧,进而获得情感的体验、人文的熏陶和语言的积累。
四、建立对随班就读学生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价体系
评价标准是衡量教学行为的尺度,是教学行为得以进行的前提、依据,科学的评价是教学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由于随班就读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方式、过程、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而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把所有的学生置于一个共同的标准,用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衡量教师,在这种评价标准的约束下,随班就读学生的个性得以抹煞,学习趣味性受到压抑,学习效果不甚理想,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不利于心理行为的健康发展。同时,教师的积极性受到牵制,这与教学评价的激励、引导功能背道而驰,不利于学生张扬个性、和谐发展,不利于教师大胆创新,开展教改实践。
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衡量教师的唯一标准,应端正正确的教育目标,即: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需要,促进不同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围绕这个目标确立重能力、轻成绩,重过程、轻结果的多元评价标准,因人而异,分层、灵活、及时、交互评价。通过评价,让每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通过评价,肯定教师个别化教育实施的行为和成绩,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自觉、积极地开展教改实践与探索,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真正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促进作用,保证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长效、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云英.全纳教育的元型[J].中国特殊教育,2003,2:1~3
[2]陈云英.残疾儿童教育诊断[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5~19
[3]陈云英,杨希洁,赫尔实译.全纳教育共享手册[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纳教育指南.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8~22
[4]黎奇.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6~39
[5]叶立言,钱丽霞,韩萍,蔡雯,杨继英.满足特殊教育需要,促进有效参与[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