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4年,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了“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阐述了激励与效价和期望值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是:M=E×ΣIV。M代表激励,E代表期望,I代表关联性,V代表效价。一个人对自己付出努力后的绩效有预期,产生绩效后是否相信能获得预期成果,这种关系是关联性;效价是指预期成果给一个人带来的满足或不满足的程度。由于一项行动可能带来多种结果,而每种结果的关联性和效价都是一定的,因此总效价是ΣIV。期望理论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问题:我付出努力能取得绩效吗?我取得绩效后能得到什么结果吗?这个结果是我想要的吗?
一直以来,中职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上,“问题管理”的模式占主流,即把中职学生看作会产生问题的对象,通过惩罚、限制行为等方式防止和解决学生问题。目前,问题管理模式研究已经逐渐向“积极教育”转变,即把学生看作能产生积极效能的对象,通过激励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正面行为。传统的“问题管理”模式已经逐渐被摒弃。
以下以惠州市H职业技术学校某会计班的篮球队组建和训练比赛为例,探讨期望理论这一激励理论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一、案例背景
惠州市H职业技术学校每年均开展以班为单位的学生篮球比赛。某一年级会计班的班主任发动学生报名组成班篮球队参加比赛。全班48名学生,其中45名为女生。自愿报名结束后,只有一名女学生主动报名参加,原因是只有那名女生有打篮球的经验。
学校的篮球比赛为自愿参加,班主任面临以下选择:一是放弃参加篮球比赛;二是硬性指定其他学生参加比赛。笔者采用了第二种方式,并随即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以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达到通过团体运动锻炼学生身体及塑造正向价值观的目的。
二、期望理论在案例中的运用
(一)解决期望(努力与绩效)的问题
学生不愿意报名参加比赛,是因为自己不会打篮球,觉得就算努力也无法有绩效,产生不了积极的期望,为了避免接受消极结果,学生毫无自我激励可言。
班主任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引导学生产生期望,即让学生认为只要努力了就一定会产生绩效。这不是单靠口头思想教育能实现的,必须让学生产生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从而改变自己的努力和绩效的评价。
为了做到这一点,班主任专门请学校体育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给班上学生训练篮球技巧。在早操后和下午放学后,班主任要求班篮球队队员到篮球场接受体育老师的专门小灶训练。刚开始时学生比较有抵触情绪,因此,班主任需要在旁陪同监督,甚至一同参加训练。这样监督到位的情况下,学生的训练是有效果的。
更重要的是,由于是指定参赛,学生对篮球的初始兴趣并不高,班主任专门与体育老师商讨,在开始时不那么严格要求基本功的训练,而是增加能让学生产生积极反馈的内容。例如一开始就让学生练习投篮,投进了就能立即激发学生成就感和积极情绪。
这样短时间内通过学生体验球场上的成就感,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再逐步扩展训练。虽然是速成训练,但与其他班的女生篮球队(普遍没有经过训练)相比,已经足以拉开距离。
除了课外训练,班主任与体育课老师商量,请体育课老师在上课时对全班也进行篮球技能的授课。针对全班的授课使篮球队员课外训练的成效显示出来,她们与其他没有训练的同学之间有较大差距,这个差距被篮球队员直观看到,更进一步地巩固了她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这样训练后一段时间下来,篮球队学生的期望确实发生了改变,她们对自己球场上的表现开始产生期待。班主任不再需要对她们进行相关的思想教育,期望的问题解决了。
(二)解决效价的问题
学校的篮球比赛采取积分赛制,不管输赢,都必须打完规定的场次。这对参赛学生的激励而言是一个挑战。因为无法保证每场球都赢,一旦输球,不仅参赛学生的期望会发生改变,效价也会有影响。
班主任必须能引导学生产生好的效价,增强激励措施,也可以弥补期望降低而减弱的激励。根据期望理论,班主任必须解决“取得绩效能得到什么结果”和“这结果是我想要的吗”两个问题。在什么都不干预的情况下,学生赢球自然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但这种精神上的感受可能无法一直高强度持续,而且输球会使得之前胜利的满足感衰退。因此,班主任主要进行以下干预。
首先,是增强球场胜利给学生带来的心理满足感。班主任要求除了参赛队员之外的所有学生都要作为啦啦队到球场观赛,并拍摄记录比赛过程,用于赛后在班上播放的精彩片段。啦啦队员的欢呼和鼓劲以及赛后精彩片段的重温,会强化参赛队员在精神上获得的积极反馈,极大地满足她们在心理上追求他人尊重的需求。同时,这种高强度的心理满足感能持续较长时间,对于班际比赛而言(班级女生篮球队数量不多),足以持续整个赛程。这种心理上的满足是中职学生比较缺乏和需要的,对她们而言,这是好的效价。
其次,淡化输赢,强调过程,引导学生的关注点转变。班主任主动通过朋友圈、主题班会课等方式展示赞扬参赛队员的刻苦训练,传递例如“汗水才是青春最高级的记忆”这样的价值观。学生的关注点不仅是结果的输赢,更加是过程的努力,这样的转变使参赛队员可以获得更多的正面反馈。不论输赢,自己都是同学心目中尊敬和崇拜的对象,这种反馈比球场上的胜利获得的反馈更加持续、作用更加强。
再次,除了塑造强化正面的精神上的效价之外,班主任还会创造物质鼓励的机会。班主任利用一些有意义的时机,例如获得比较重要的胜利,或者仅以微弱差距输给强者之后,举办班级活动,购买一些小零食、小礼物等,表达班主任对大家努力的肯定。
三、期望理论在案例中运用的结果
通过引导期望和塑造好的效价,成功在学生当中产生了激励。对参赛學生而言,她们在一年级的比赛中获得了亚军的名次。参赛队员都对篮球运动产生了兴趣,在学校组建女生篮球校队时,班队五名主力中有四名队员报名并被选拔进入校队,代表学校出赛获得了名次。二年级的学校班际篮球赛再度举行时,原本的参赛队员再次组队参加,并获得了冠军的好成绩。 对班上其他学生而言,她们作为啦啦队也参与了整个过程,感受到了参赛队员的努力和拼搏,增强了集体荣誉感。通过运用期望理论激励学生参加篮球比赛,培养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使她们对其他挑战的信心更强、更勇于去尝试和努力。班主任的德育目的很好地实现了。
四、基于案例的思考
期望理论运用在班主任工作中,能使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事半功倍。但在运用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在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期望时,教师切勿仅限于口头的教育而忽视对学生实际的帮助。
学生在任务和挑战面前自发产生的期望,是基于他们自己一直以来的表现而得出的判断。这种判断可能已经深植学生心中,尤其是中职的学生,长期以来的挫败经历使他们产生了习得性无助,不太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带来积极的结果。如果教师仅仅进行口头的教育,无法轻易改变他们对自己的期望。
教师必须要创造机会,带领学生从实际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加他们成就实现的感受,才能从根本上引导他们产生积极的期望。因此,在刚开始时,教师应该注意把握任务的难度和获得积极反馈的频率。一般而言,设置难度恰当、获得积极反馈的频率比较高的任务,比较容易实现他们的成就感刺激,从而调整期望。
第二,在引导学生形成好的效价时,要实现学生真正需要的,而非他们应该需要的。
例如在面对球场上的失利时,教师很容易教育学生从失利中总结教训,让学生在“挫败是成功之母”的观念下接受“失败是一件好事,下次就不会再犯、就会成功”的“好处”。但学生面对失利,第一感受是沮丧和打击,这不是一个好的效价。而教师教育的“下一次的成功”只是一个没有实现的愿景,对自信心不够强的中职学生而言,无法产生好的体验,这种关联性不够强,也就无法成为好的效价。
此时学生需要的,是用积极的感受取代消极的感受。通过塑造机会,使同学的尊重崇拜、老师的肯定表扬以及物质上的鼓励都明确展现出来,可以使学生切实产生积极体验,弥补自信心的流逝,取代失利带来的消极体验。这样的效价才是一个好的效价。
第三,对重点对象运用期望理论时,不能忽略其他学生。
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更多是集体管理,万紫千红才是春,整体的激励实现了,会互相促进,产生的效果是1 1
一直以来,中职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上,“问题管理”的模式占主流,即把中职学生看作会产生问题的对象,通过惩罚、限制行为等方式防止和解决学生问题。目前,问题管理模式研究已经逐渐向“积极教育”转变,即把学生看作能产生积极效能的对象,通过激励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正面行为。传统的“问题管理”模式已经逐渐被摒弃。
以下以惠州市H职业技术学校某会计班的篮球队组建和训练比赛为例,探讨期望理论这一激励理论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一、案例背景
惠州市H职业技术学校每年均开展以班为单位的学生篮球比赛。某一年级会计班的班主任发动学生报名组成班篮球队参加比赛。全班48名学生,其中45名为女生。自愿报名结束后,只有一名女学生主动报名参加,原因是只有那名女生有打篮球的经验。
学校的篮球比赛为自愿参加,班主任面临以下选择:一是放弃参加篮球比赛;二是硬性指定其他学生参加比赛。笔者采用了第二种方式,并随即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以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达到通过团体运动锻炼学生身体及塑造正向价值观的目的。
二、期望理论在案例中的运用
(一)解决期望(努力与绩效)的问题
学生不愿意报名参加比赛,是因为自己不会打篮球,觉得就算努力也无法有绩效,产生不了积极的期望,为了避免接受消极结果,学生毫无自我激励可言。
班主任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引导学生产生期望,即让学生认为只要努力了就一定会产生绩效。这不是单靠口头思想教育能实现的,必须让学生产生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从而改变自己的努力和绩效的评价。
为了做到这一点,班主任专门请学校体育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给班上学生训练篮球技巧。在早操后和下午放学后,班主任要求班篮球队队员到篮球场接受体育老师的专门小灶训练。刚开始时学生比较有抵触情绪,因此,班主任需要在旁陪同监督,甚至一同参加训练。这样监督到位的情况下,学生的训练是有效果的。
更重要的是,由于是指定参赛,学生对篮球的初始兴趣并不高,班主任专门与体育老师商讨,在开始时不那么严格要求基本功的训练,而是增加能让学生产生积极反馈的内容。例如一开始就让学生练习投篮,投进了就能立即激发学生成就感和积极情绪。
这样短时间内通过学生体验球场上的成就感,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再逐步扩展训练。虽然是速成训练,但与其他班的女生篮球队(普遍没有经过训练)相比,已经足以拉开距离。
除了课外训练,班主任与体育课老师商量,请体育课老师在上课时对全班也进行篮球技能的授课。针对全班的授课使篮球队员课外训练的成效显示出来,她们与其他没有训练的同学之间有较大差距,这个差距被篮球队员直观看到,更进一步地巩固了她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这样训练后一段时间下来,篮球队学生的期望确实发生了改变,她们对自己球场上的表现开始产生期待。班主任不再需要对她们进行相关的思想教育,期望的问题解决了。
(二)解决效价的问题
学校的篮球比赛采取积分赛制,不管输赢,都必须打完规定的场次。这对参赛学生的激励而言是一个挑战。因为无法保证每场球都赢,一旦输球,不仅参赛学生的期望会发生改变,效价也会有影响。
班主任必须能引导学生产生好的效价,增强激励措施,也可以弥补期望降低而减弱的激励。根据期望理论,班主任必须解决“取得绩效能得到什么结果”和“这结果是我想要的吗”两个问题。在什么都不干预的情况下,学生赢球自然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但这种精神上的感受可能无法一直高强度持续,而且输球会使得之前胜利的满足感衰退。因此,班主任主要进行以下干预。
首先,是增强球场胜利给学生带来的心理满足感。班主任要求除了参赛队员之外的所有学生都要作为啦啦队到球场观赛,并拍摄记录比赛过程,用于赛后在班上播放的精彩片段。啦啦队员的欢呼和鼓劲以及赛后精彩片段的重温,会强化参赛队员在精神上获得的积极反馈,极大地满足她们在心理上追求他人尊重的需求。同时,这种高强度的心理满足感能持续较长时间,对于班际比赛而言(班级女生篮球队数量不多),足以持续整个赛程。这种心理上的满足是中职学生比较缺乏和需要的,对她们而言,这是好的效价。
其次,淡化输赢,强调过程,引导学生的关注点转变。班主任主动通过朋友圈、主题班会课等方式展示赞扬参赛队员的刻苦训练,传递例如“汗水才是青春最高级的记忆”这样的价值观。学生的关注点不仅是结果的输赢,更加是过程的努力,这样的转变使参赛队员可以获得更多的正面反馈。不论输赢,自己都是同学心目中尊敬和崇拜的对象,这种反馈比球场上的胜利获得的反馈更加持续、作用更加强。
再次,除了塑造强化正面的精神上的效价之外,班主任还会创造物质鼓励的机会。班主任利用一些有意义的时机,例如获得比较重要的胜利,或者仅以微弱差距输给强者之后,举办班级活动,购买一些小零食、小礼物等,表达班主任对大家努力的肯定。
三、期望理论在案例中运用的结果
通过引导期望和塑造好的效价,成功在学生当中产生了激励。对参赛學生而言,她们在一年级的比赛中获得了亚军的名次。参赛队员都对篮球运动产生了兴趣,在学校组建女生篮球校队时,班队五名主力中有四名队员报名并被选拔进入校队,代表学校出赛获得了名次。二年级的学校班际篮球赛再度举行时,原本的参赛队员再次组队参加,并获得了冠军的好成绩。 对班上其他学生而言,她们作为啦啦队也参与了整个过程,感受到了参赛队员的努力和拼搏,增强了集体荣誉感。通过运用期望理论激励学生参加篮球比赛,培养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使她们对其他挑战的信心更强、更勇于去尝试和努力。班主任的德育目的很好地实现了。
四、基于案例的思考
期望理论运用在班主任工作中,能使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事半功倍。但在运用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在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期望时,教师切勿仅限于口头的教育而忽视对学生实际的帮助。
学生在任务和挑战面前自发产生的期望,是基于他们自己一直以来的表现而得出的判断。这种判断可能已经深植学生心中,尤其是中职的学生,长期以来的挫败经历使他们产生了习得性无助,不太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带来积极的结果。如果教师仅仅进行口头的教育,无法轻易改变他们对自己的期望。
教师必须要创造机会,带领学生从实际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加他们成就实现的感受,才能从根本上引导他们产生积极的期望。因此,在刚开始时,教师应该注意把握任务的难度和获得积极反馈的频率。一般而言,设置难度恰当、获得积极反馈的频率比较高的任务,比较容易实现他们的成就感刺激,从而调整期望。
第二,在引导学生形成好的效价时,要实现学生真正需要的,而非他们应该需要的。
例如在面对球场上的失利时,教师很容易教育学生从失利中总结教训,让学生在“挫败是成功之母”的观念下接受“失败是一件好事,下次就不会再犯、就会成功”的“好处”。但学生面对失利,第一感受是沮丧和打击,这不是一个好的效价。而教师教育的“下一次的成功”只是一个没有实现的愿景,对自信心不够强的中职学生而言,无法产生好的体验,这种关联性不够强,也就无法成为好的效价。
此时学生需要的,是用积极的感受取代消极的感受。通过塑造机会,使同学的尊重崇拜、老师的肯定表扬以及物质上的鼓励都明确展现出来,可以使学生切实产生积极体验,弥补自信心的流逝,取代失利带来的消极体验。这样的效价才是一个好的效价。
第三,对重点对象运用期望理论时,不能忽略其他学生。
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更多是集体管理,万紫千红才是春,整体的激励实现了,会互相促进,产生的效果是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