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动漫产业犹如雨后春笋一般飞速发长,国内涌现了一大批以动漫为题材的影视作品,甚至年年都有贺岁档的动漫电影占据各大院线的黄金时段。各类主题的动漫产业也开始逐步成为各大城市招商引资的新宠,充分融合动漫元素在内的动漫衍生品更是数不胜数。然而,繁荣景象之下,展现给我们的仅仅只是数量的庞大,优质动漫、精品工程始终乏善可陈。究其原因,源于我们对动漫产业商业模式运作的天然陌生感,造成了其生命周期的“短暂”。在当前动漫产业的激烈竞争态势下,探讨商业模式的创新,无疑大有裨益。
关键词:动漫产业;商业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68-2
动漫是以动画、漫画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动漫图书、报刊、电视、电影和舞台剧为载体,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平台进行传播的文化艺术。动漫产业是将动漫艺术置于商业化运行体系中,除了直接进行动漫产业的开发、出版、传播外,同时还基于动漫里的人物和其他相关元素的艺术形象,开发出诸如玩具、电子游戏的动漫衍生品并从中获取商业价值的产业。与其他所有新生产业一样,动漫产业自身的创意特质,决定了它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获益价值。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动漫产业也同样面临的激烈的竞争,除了在动漫创作内容上要更加贴合目标受众的精神需求外,还要在商业模式创新上投入更多的关注和精力。
一、我国动漫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商业运作现状分析
与国际上发达国家进行对比,尽管我国动漫产业在传统文化元素的开发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产业形态的丰富和商业模式创新上依然处于落后状态。自2004年以来,我国对动漫产业加大了投入和政府扶持力度,先后出台了《广电总局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管理、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等政策,2011年以来,陆续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动漫企业的认定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首次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纳入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部署之中。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政策的强劲支持也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动漫产业所遇到的市场化、产业化瓶颈,以至于必须借助行政化的手段来进行破解和助推。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动漫产业商业运作存在以下问题。(一)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拿来主义”大行其道
目前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国外作品是动漫市场的主体,中国本土动漫产业缺乏原创性,看过国外动漫的人再看国内动漫,总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甚至在很多人物的造型上和元素构建上都有极大的相似度,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拿来主义”,是一种克隆行为。作品的跟随性,导致我国动漫产业很难实现品牌形象的打造和衍生产品的开发;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导致作品难以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扩充市场空间,只能长期在国际动漫产业的低端领域徘徊。
(二)产业链难以形成完整闭环,限制了动漫产业的商业化
目前国内动漫产业投机意识较强,在初创阶段关注播放许可和广告盈利,往往会进行大范围的预热性宣传。然而一旦达到预期收益后,作品的后续开发就会戛然而止。也就是说,动漫业没有形成原创动漫—市场推广进行动画播放—商业运作催生衍生品这样一个完整的闭环产业链,没有形成持续盈利的增长模式。
(三)动漫商业化运作人才缺乏,产业后续发展动力不足
动漫商业化运作人才的严重缺乏是制约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动漫业在我国属于边缘产业,受到人们的排斥,动漫作品在国内得不到认可,动漫作者也难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尽管近些年来逐步形成了一批动漫创作者群体,但在更高层次上的动漫商业化运作人才却面临断层窘境,以至于常常需要借助国外的力量。这也是造成我国动漫产业生命力短暂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国外动漫产业的商业运作模式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想要找到破解我国动漫产业商业化运行困境之道,我们可以研究国外动漫产业的商业运作模式,从中挖掘出更多有益的经验和价值。
(一)美国和日本的动漫商业运作模式
美国资本运作程度较高,动漫产业的发展在这一成熟的市场环境下不自觉地就注入了商业化运作的基因。迪斯尼就是一个典型的商业化运作范例,前期专注于影视动画创作的成功,之后将思路彻底地转向影视作品的制作之外,由卡通片、邮票、纪念册、宣传海报积聚“乘数”效应,并最终以主题公园的形式为迪斯尼定格,堪称动漫产业商业化运作的典范。日本的原创漫画业发达是其动漫产业发展的优势,为此,日本动漫界专门成立了制作委员会,联合各个商业合作组织,共同承担资金,分担风险、获享收益,这种“委员会制”有效地拓展了细分市场领域,所有环节都由专业公司去运作,从而将动漫题材的商业价值进行了最大程度地开发。
(二)以品牌为基础的外包式商业运作模式
国外动漫企业在动漫推广的早期,更惯于采取分包的模式,但品牌的主动权始终掌控在自己手里,这对于我国的动漫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日本、韩国及北欧国家的动漫业最初在整体水平较低的阶段,一般以服务外包为主,以此吸收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借助外包的渠道,为动漫企业带来先进的创意方法和管理经验,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与此同时,国外动漫企业往往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关注品牌的构建和价值延伸。事实上确是如此。迪斯尼的米老鼠形象火爆了近一个世纪,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对老鼠丑恶形象的传统观念,更是造就了一个经典动漫形象长盛不衰的品牌神话。
(三)动漫产业基地的商业运作模式
国外动漫产业基地主要包括:主题公园、动漫体验馆、动漫体验式旅游、动漫DIY 店等等。其实不管是哪种模式,都是对动漫受众感官体验的深度开发,通过为人们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环境,从而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比如在动漫体验馆里,观众可以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借助高科技体验动漫影视中才有的奇妙幻境;动漫体验式旅游会给游客带来真正立体式的精神甚至身体上的体验,让游客与动漫里的人物、景观近距离接触,甚至可以进行剧情互动,由游客根据自己的喜好助推、改写剧情的发展。 三、我国动漫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行性研究及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我国动漫产业商业模式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推动。
(一)在政策支持层面需要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政策支持是动漫产业得以健康发展的“桥梁”,顶层设计是动漫产业实现规模提速的动力。首先,要改革动漫影视作品的审查机制,实行分级分类审查,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加大公众参与度,提升公众意见在最终审查统计中的权重;要构建多样化的动漫元素选择路径,构建开放式的讨论平台,形成有时代个性、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特质的人物创造思路。其次,要加大资金保障和扶持力度,强化动漫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在制约产业发展瓶颈等问题上有针对性的解决预案,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为动漫企业解决发展难题。再次,要改革高校专业设置,在本科及以上学历设置动漫相关专业,为动漫产业发展培养高端人才;要为动漫人才创业就业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传统社会观念的转变,充分认识到动漫业是一个可以让青年人大有作为的朝阳产业,是一块可以让青年人施展抱负的梦想热土。
(二)在企业运作层面需要强化产业整合能力
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壮大,归根结底还要依靠企业的自身作为。“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动漫产业竞争已经不分国界的今天,我国动漫企业必须提升产业整合能力,提升动漫作品的综合竞争力。首先,要做好系统规划,从动漫题材创造、动漫影视开发,再到动漫衍生品推广制造,各个环节都要重点关注重点,资金、人员的投放要有阶段、分步骤,有的放矢,决不能顾此失彼,虎头蛇尾。其次,要重视品牌打造,突出关键人物形象,比如近年来我国将传统的真人小品改造为动漫的形式,更进一步增强了“粉丝们”对所喜爱笑星的忠实度,这要求我们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不要追求大而全,缺点可以有,优点要突出,从而将动漫人物定格在观众心中。再次,要重视特色化产业基地的建设,要坚决杜绝低水平重复投资,这样会过多过滥地透支观众的消费热情;要按照动漫产业商业化的运行规律,积极稳妥地开发出能够为观众带来超值体验的主题动漫基地。
(三)在团队创作层面需要提升市场化意识
从构思一个动漫题材,到最终实现动漫形象的推广,这需要团队创作的力量,团队创作必须植入“三个意识”。首先,团队负责人要具备充分的市场意识,动漫作品在设计之初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市场的因素,要彻底扭转“重制作轻市场”的管理思维和经营行为,以强化的市场意识支配整个动漫产业链的全部运行环节。其次,团队成员要有受众意识,要能充分挖掘观众的需求,人物形态勾画、场景布置设计都要考虑到观众的接受水平和审美期待;要充分明白,动漫要想成为一种广为传播的艺术形态,首先必须是商品,能够为人们所购买和消费,并在体验中不断升级消费需求,“倒逼”动漫作品持续创新。再次,创作过程必须植入“国际化”意识,面对动漫产业“国内市场国际化”的竞争局面,动漫企业必须“走出去”,积极主动地融入国际竞争。这就要求动漫作品在创作过程中要做好吸收和平衡工作,确保作品既要能够为国内观众所喜爱,也能为国外观众乐于接受,最终在国际舞台上增强中国动漫品牌的号召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韩明勇.浅析国内外动漫产业商业模式[J].特区经济,2010,(03).
[2]来文龙.浅谈中国动漫产业发展[J].经济师,2011,(09).
[3]余会.中国动漫产业发展中的成就与未来之路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07).
作者简介:
晏宏,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学院艺术系,研究方向:传统壁画创作。
关键词:动漫产业;商业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68-2
动漫是以动画、漫画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动漫图书、报刊、电视、电影和舞台剧为载体,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平台进行传播的文化艺术。动漫产业是将动漫艺术置于商业化运行体系中,除了直接进行动漫产业的开发、出版、传播外,同时还基于动漫里的人物和其他相关元素的艺术形象,开发出诸如玩具、电子游戏的动漫衍生品并从中获取商业价值的产业。与其他所有新生产业一样,动漫产业自身的创意特质,决定了它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获益价值。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动漫产业也同样面临的激烈的竞争,除了在动漫创作内容上要更加贴合目标受众的精神需求外,还要在商业模式创新上投入更多的关注和精力。
一、我国动漫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商业运作现状分析
与国际上发达国家进行对比,尽管我国动漫产业在传统文化元素的开发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产业形态的丰富和商业模式创新上依然处于落后状态。自2004年以来,我国对动漫产业加大了投入和政府扶持力度,先后出台了《广电总局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管理、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等政策,2011年以来,陆续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动漫企业的认定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首次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纳入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部署之中。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政策的强劲支持也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动漫产业所遇到的市场化、产业化瓶颈,以至于必须借助行政化的手段来进行破解和助推。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动漫产业商业运作存在以下问题。(一)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拿来主义”大行其道
目前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国外作品是动漫市场的主体,中国本土动漫产业缺乏原创性,看过国外动漫的人再看国内动漫,总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甚至在很多人物的造型上和元素构建上都有极大的相似度,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拿来主义”,是一种克隆行为。作品的跟随性,导致我国动漫产业很难实现品牌形象的打造和衍生产品的开发;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导致作品难以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扩充市场空间,只能长期在国际动漫产业的低端领域徘徊。
(二)产业链难以形成完整闭环,限制了动漫产业的商业化
目前国内动漫产业投机意识较强,在初创阶段关注播放许可和广告盈利,往往会进行大范围的预热性宣传。然而一旦达到预期收益后,作品的后续开发就会戛然而止。也就是说,动漫业没有形成原创动漫—市场推广进行动画播放—商业运作催生衍生品这样一个完整的闭环产业链,没有形成持续盈利的增长模式。
(三)动漫商业化运作人才缺乏,产业后续发展动力不足
动漫商业化运作人才的严重缺乏是制约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动漫业在我国属于边缘产业,受到人们的排斥,动漫作品在国内得不到认可,动漫作者也难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尽管近些年来逐步形成了一批动漫创作者群体,但在更高层次上的动漫商业化运作人才却面临断层窘境,以至于常常需要借助国外的力量。这也是造成我国动漫产业生命力短暂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国外动漫产业的商业运作模式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想要找到破解我国动漫产业商业化运行困境之道,我们可以研究国外动漫产业的商业运作模式,从中挖掘出更多有益的经验和价值。
(一)美国和日本的动漫商业运作模式
美国资本运作程度较高,动漫产业的发展在这一成熟的市场环境下不自觉地就注入了商业化运作的基因。迪斯尼就是一个典型的商业化运作范例,前期专注于影视动画创作的成功,之后将思路彻底地转向影视作品的制作之外,由卡通片、邮票、纪念册、宣传海报积聚“乘数”效应,并最终以主题公园的形式为迪斯尼定格,堪称动漫产业商业化运作的典范。日本的原创漫画业发达是其动漫产业发展的优势,为此,日本动漫界专门成立了制作委员会,联合各个商业合作组织,共同承担资金,分担风险、获享收益,这种“委员会制”有效地拓展了细分市场领域,所有环节都由专业公司去运作,从而将动漫题材的商业价值进行了最大程度地开发。
(二)以品牌为基础的外包式商业运作模式
国外动漫企业在动漫推广的早期,更惯于采取分包的模式,但品牌的主动权始终掌控在自己手里,这对于我国的动漫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日本、韩国及北欧国家的动漫业最初在整体水平较低的阶段,一般以服务外包为主,以此吸收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借助外包的渠道,为动漫企业带来先进的创意方法和管理经验,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与此同时,国外动漫企业往往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关注品牌的构建和价值延伸。事实上确是如此。迪斯尼的米老鼠形象火爆了近一个世纪,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对老鼠丑恶形象的传统观念,更是造就了一个经典动漫形象长盛不衰的品牌神话。
(三)动漫产业基地的商业运作模式
国外动漫产业基地主要包括:主题公园、动漫体验馆、动漫体验式旅游、动漫DIY 店等等。其实不管是哪种模式,都是对动漫受众感官体验的深度开发,通过为人们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环境,从而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比如在动漫体验馆里,观众可以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借助高科技体验动漫影视中才有的奇妙幻境;动漫体验式旅游会给游客带来真正立体式的精神甚至身体上的体验,让游客与动漫里的人物、景观近距离接触,甚至可以进行剧情互动,由游客根据自己的喜好助推、改写剧情的发展。 三、我国动漫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行性研究及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我国动漫产业商业模式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推动。
(一)在政策支持层面需要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政策支持是动漫产业得以健康发展的“桥梁”,顶层设计是动漫产业实现规模提速的动力。首先,要改革动漫影视作品的审查机制,实行分级分类审查,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加大公众参与度,提升公众意见在最终审查统计中的权重;要构建多样化的动漫元素选择路径,构建开放式的讨论平台,形成有时代个性、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特质的人物创造思路。其次,要加大资金保障和扶持力度,强化动漫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在制约产业发展瓶颈等问题上有针对性的解决预案,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为动漫企业解决发展难题。再次,要改革高校专业设置,在本科及以上学历设置动漫相关专业,为动漫产业发展培养高端人才;要为动漫人才创业就业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传统社会观念的转变,充分认识到动漫业是一个可以让青年人大有作为的朝阳产业,是一块可以让青年人施展抱负的梦想热土。
(二)在企业运作层面需要强化产业整合能力
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壮大,归根结底还要依靠企业的自身作为。“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动漫产业竞争已经不分国界的今天,我国动漫企业必须提升产业整合能力,提升动漫作品的综合竞争力。首先,要做好系统规划,从动漫题材创造、动漫影视开发,再到动漫衍生品推广制造,各个环节都要重点关注重点,资金、人员的投放要有阶段、分步骤,有的放矢,决不能顾此失彼,虎头蛇尾。其次,要重视品牌打造,突出关键人物形象,比如近年来我国将传统的真人小品改造为动漫的形式,更进一步增强了“粉丝们”对所喜爱笑星的忠实度,这要求我们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不要追求大而全,缺点可以有,优点要突出,从而将动漫人物定格在观众心中。再次,要重视特色化产业基地的建设,要坚决杜绝低水平重复投资,这样会过多过滥地透支观众的消费热情;要按照动漫产业商业化的运行规律,积极稳妥地开发出能够为观众带来超值体验的主题动漫基地。
(三)在团队创作层面需要提升市场化意识
从构思一个动漫题材,到最终实现动漫形象的推广,这需要团队创作的力量,团队创作必须植入“三个意识”。首先,团队负责人要具备充分的市场意识,动漫作品在设计之初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市场的因素,要彻底扭转“重制作轻市场”的管理思维和经营行为,以强化的市场意识支配整个动漫产业链的全部运行环节。其次,团队成员要有受众意识,要能充分挖掘观众的需求,人物形态勾画、场景布置设计都要考虑到观众的接受水平和审美期待;要充分明白,动漫要想成为一种广为传播的艺术形态,首先必须是商品,能够为人们所购买和消费,并在体验中不断升级消费需求,“倒逼”动漫作品持续创新。再次,创作过程必须植入“国际化”意识,面对动漫产业“国内市场国际化”的竞争局面,动漫企业必须“走出去”,积极主动地融入国际竞争。这就要求动漫作品在创作过程中要做好吸收和平衡工作,确保作品既要能够为国内观众所喜爱,也能为国外观众乐于接受,最终在国际舞台上增强中国动漫品牌的号召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韩明勇.浅析国内外动漫产业商业模式[J].特区经济,2010,(03).
[2]来文龙.浅谈中国动漫产业发展[J].经济师,2011,(09).
[3]余会.中国动漫产业发展中的成就与未来之路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07).
作者简介:
晏宏,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学院艺术系,研究方向:传统壁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