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它对培养学生的数感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是《数学课程标准》为学生提出的关于估算的学习目标。估算本身具有复杂性、灵活性、情境性等特点,它需要考虑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对估算结果进行分析。这就给我们教师和学生带来了许多困惑。个人认为,应创设合适的具体情境,让估算孕育在情境中,逐渐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使估算教学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1 感受估算的必要性
在生活中,有时不需要精确计算,只需要知道大概的范围,或者是很难去精算,无法精算时,便产生了估算。估算有时比精算更有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带来实用价值。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下)“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世博会印度馆前排起了长队,每隔一段时间放一批人进去。小明排在队伍的最后,工作人员告诉他,排队游客大约需要放行19次,每12分钟左右放行一批,小明大约需要等待多少时间,才能进馆参观?
师:小精灵聪聪说:只要估一估;小精灵明明说:需要精确计算。同学们,你们同意谁的想法,说说你的理由。生1:我认为要精算,这样比较准确。生2:我认为只要估一估,因为只要知道大概的时间。生3:这里的19次,12分钟也不是准确的数。师:是的,每隔12分钟左右放行一次,一定是12分种吗?比它长一些或短一些都有可能。放行19次也是工作人员估计出的结果。如果精算出19×12=228,小明在第228分钟的时候一定正好进馆参观吗?学生摇摇头。师:这两个信息本身也是不确定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所以,在这里,精算计算了也没有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估一估再算,也就是估算。
又如,教学三(下)“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时,出示问题情境:把124面小红旗分给3个班,平均每班大约分到多少面?师:这里是用估算还是精确计算?生1:我选择估算,因为这里很难去精算。生2:我也认为是估算,因为只要知道每班大约分到几面小红旗。师:解决这个问题时,发现很难去精确计算,也不需要精算,我们可以用估算,它比精算更方便,更有用。
从上面的两个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在合适的具体情境中,可以激发学生根据情境自发地估算,感受到估算必要性,体会到估算的实用性,渗透估算意识。
2 体会估算的优越性
估算的优点很明显,它可以带来计算上的简便,操作性强。通过重组的方法,将复杂的算式转化为口算进行计算。在精算和估算都可以解决问题时,估算的简便性更为突出。教师可以创设出具体情境,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优越性。
问题情境:两个小朋友进行跳绳比赛,小红3分钟跳了237下,小明2分钟跳了184下,谁跳得快一些?教师巡视,发现有些学生用了估算,快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有些学生选择了精算,觉得这样比较放心。教师出示两种解题方法:①237÷3≈80(下),184÷2≈90(下);②237÷3=79(下),184÷2=92(下)。师:估算这么方便,用它可以比较出谁跳得快一些吗?生1:小红每分钟跳了80下左右,小明每分钟跳了90下左右。小明跳得比小红快。生2:把237估大了是80,小红实际跳得比80下要少一些,把184估小了是90,小明实际跳得比90下还要多一些,小明肯定比小红跳得快。师:你真了不起,还会对估算结果进行分析,把掌声送给你。师:请同学们看一看,比一比,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学生异口同声:估算。
3 在情境中选择估算方法
估算的方法多样,教师教得太死板不行,太活了,学生接受不了,往往感到无所适从。教学时,教师要利用好具体情境,让学生融入到情境中,有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后去取舍方法的好坏。
如,教学四上“三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时,出示情境:四年级同学去春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学生通常会出现这些估算方法:①49×104≈4900(元)100;②49×104≈5000(元)50 100;③49×104≈5500(元)50 110。单从估算方法上来看,这三种方法都是正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去思考,才能找到最合适的方法。师: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三种方法的看法。生1:第一种方法把一个数估小了,说明带的钱要比4900元多。生2:第二种方法中,把一个数估大,另一个数估小,可以知道准备的钱是在5000左右。生3:第三种方法是把两个数都往大估了,比实际结果要大一些。师:哪种方法最有说服力,可以保证带的钱一定够用?生:第三种,估大以后是5500元,实际肯定比它少。
估算不单是一种运算技能,更是一种经历,一种意识,它只有融入到具体情境中,才能让学生去感知,去体验,形成估算意识,才能发挥估算的作用,体现它的价值。教师应创设“估”的具体情境,培养学生良好估算的意识,掌握正确的估算方法,灵活运用估算策略,便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1 感受估算的必要性
在生活中,有时不需要精确计算,只需要知道大概的范围,或者是很难去精算,无法精算时,便产生了估算。估算有时比精算更有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带来实用价值。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下)“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世博会印度馆前排起了长队,每隔一段时间放一批人进去。小明排在队伍的最后,工作人员告诉他,排队游客大约需要放行19次,每12分钟左右放行一批,小明大约需要等待多少时间,才能进馆参观?
师:小精灵聪聪说:只要估一估;小精灵明明说:需要精确计算。同学们,你们同意谁的想法,说说你的理由。生1:我认为要精算,这样比较准确。生2:我认为只要估一估,因为只要知道大概的时间。生3:这里的19次,12分钟也不是准确的数。师:是的,每隔12分钟左右放行一次,一定是12分种吗?比它长一些或短一些都有可能。放行19次也是工作人员估计出的结果。如果精算出19×12=228,小明在第228分钟的时候一定正好进馆参观吗?学生摇摇头。师:这两个信息本身也是不确定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所以,在这里,精算计算了也没有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估一估再算,也就是估算。
又如,教学三(下)“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时,出示问题情境:把124面小红旗分给3个班,平均每班大约分到多少面?师:这里是用估算还是精确计算?生1:我选择估算,因为这里很难去精算。生2:我也认为是估算,因为只要知道每班大约分到几面小红旗。师:解决这个问题时,发现很难去精确计算,也不需要精算,我们可以用估算,它比精算更方便,更有用。
从上面的两个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在合适的具体情境中,可以激发学生根据情境自发地估算,感受到估算必要性,体会到估算的实用性,渗透估算意识。
2 体会估算的优越性
估算的优点很明显,它可以带来计算上的简便,操作性强。通过重组的方法,将复杂的算式转化为口算进行计算。在精算和估算都可以解决问题时,估算的简便性更为突出。教师可以创设出具体情境,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优越性。
问题情境:两个小朋友进行跳绳比赛,小红3分钟跳了237下,小明2分钟跳了184下,谁跳得快一些?教师巡视,发现有些学生用了估算,快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有些学生选择了精算,觉得这样比较放心。教师出示两种解题方法:①237÷3≈80(下),184÷2≈90(下);②237÷3=79(下),184÷2=92(下)。师:估算这么方便,用它可以比较出谁跳得快一些吗?生1:小红每分钟跳了80下左右,小明每分钟跳了90下左右。小明跳得比小红快。生2:把237估大了是80,小红实际跳得比80下要少一些,把184估小了是90,小明实际跳得比90下还要多一些,小明肯定比小红跳得快。师:你真了不起,还会对估算结果进行分析,把掌声送给你。师:请同学们看一看,比一比,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学生异口同声:估算。
3 在情境中选择估算方法
估算的方法多样,教师教得太死板不行,太活了,学生接受不了,往往感到无所适从。教学时,教师要利用好具体情境,让学生融入到情境中,有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后去取舍方法的好坏。
如,教学四上“三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时,出示情境:四年级同学去春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学生通常会出现这些估算方法:①49×104≈4900(元)100;②49×104≈5000(元)50 100;③49×104≈5500(元)50 110。单从估算方法上来看,这三种方法都是正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去思考,才能找到最合适的方法。师: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三种方法的看法。生1:第一种方法把一个数估小了,说明带的钱要比4900元多。生2:第二种方法中,把一个数估大,另一个数估小,可以知道准备的钱是在5000左右。生3:第三种方法是把两个数都往大估了,比实际结果要大一些。师:哪种方法最有说服力,可以保证带的钱一定够用?生:第三种,估大以后是5500元,实际肯定比它少。
估算不单是一种运算技能,更是一种经历,一种意识,它只有融入到具体情境中,才能让学生去感知,去体验,形成估算意识,才能发挥估算的作用,体现它的价值。教师应创设“估”的具体情境,培养学生良好估算的意识,掌握正确的估算方法,灵活运用估算策略,便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