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生命科学,蕴含着丰富的生活道理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极好素材。生物学科,不像有些学科,德育教育比较明显的显露在教材的文字中。我们往往会比较重视严密的知识逻辑的传授,而忽略了德育教育。事实上,在高中教材中,隐含了很丰富的德育教育的内容,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就能将德育有机地融合到教学活动中去,使学生既掌握生物学知识,又接受德育教育。
一、生物教学的德育内容和要求
生物课程在德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遵循德育的总体目标和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生物教学新大纲进一步明确了生物课程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要求。根据学科课程的特点,以及时代的要求,新大纲突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求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结合我国的国情,介绍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成就,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加强民族凝聚力。新大纲强调要引导学生通过生物课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认识生物体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生物观,认识生物发展变化的进化观和具有环境保护意识的生态观。而且通过科学家的事迹、生物科学发展史和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作用的介绍,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为适应今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还必须提倡集体主义精神,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生物本身和生物与环境之间就存在着辨证唯物性。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与环境”、“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生命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等内容在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如唯物主义肯定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生命也不例外。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演变成原始生命,生物经过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强调构成细胞的各种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命物质所特有的。各种化学元素又进一步构成各种化合物,每一种化合物都有其重要的生理功能,但是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这些化合物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生物学关于生命是物质的观点,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三、突出重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生物教材中有关爱国主义的素材十分丰富,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选取有关我国丰富的动物资源和我国人口、资源等方面内容,古代和现代的生物科学成就,向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家乡的政治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在国情教育中,教师可结合有关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的陆地面积不到世界的3%,但有高等植物达3万多种,居世界第3位,有“裸子植物故乡”的称号,其中珍稀树种居世界之首,如金钱松、珙桐、银杏、银杉等;鸟类有1186种,占世界总数13%,超过欧洲鸟类的总和;哺乳动物有430种,约占全球种类的10%;鱼类有2千多种,淡水鱼年产量居世界之首;此外还有许多闻名世界的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如银杏、水杉、珙桐、熊猫、朱鹮等。通过介绍,学生会对于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有较深的认识,并引以自豪,增强对祖国的热爱。教师还可以介绍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学家在生物学方面的众多成就和事迹,展现我国科学家的智慧,以及为世界科学所作出的贡献。如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1989年转基因鲤鱼的培育;1992年,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投放市场,在预防乙型肝炎发挥了重要作用;1993年,我国研制的两系法杂交水稻;1995年,抗虫基因棉花的培育成功;2001年,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课题,研究绘制人类基因图谱,等等。教师介绍这些内容,可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从而树立为祖国富强而献身的远大理想,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创新生物教学德育途径
生物教学中的德育切忌形式主义和空洞说教,教师要坚持教学的科学性与教育性的有机统一,要讲究方式和方法,要适应学生的特点,增强德育的实效性、趣味性。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应在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的参观、调查、实习等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这也是德育的重要途径。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校园、动物园、植物园;参加义务植树、爱鸟周、环境保护等活动;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进行课外实验等;采集、制作标本,写观察日记、小论文、调查报告,等等。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围绕研究性课题的开展,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如新教材中提供的研究性课题“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要求关注我国生物学技术发展,开展调查研究活动。这样的调查研究活动,能促进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教师利用生物科学发现史,渗透科学态度的教育也是德育的重要途径。生物科学发现史包含了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假设、判断和推理等全过程,体现了科学家的科学态度、严谨作风、探索精神。生物新教材中“光合作用的发现”、“孟德尔关于遗传定律的探索和发现”等内容,都是对学生加强科学态度的教育好素材,能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进一步培养。此外教师还可结合教学实际,在人体生理卫生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卫生保健教育、青春期及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生物遗传与人口教育中进行婚姻法和计划生育等有关的政策教育,在生物实验与观察中进行品德纪律和科学态度教育。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将学生的发展、社会需要和生物学科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将思想和情感教育寓于知识传授之中,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生物教学的德育内容和要求
生物课程在德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遵循德育的总体目标和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生物教学新大纲进一步明确了生物课程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要求。根据学科课程的特点,以及时代的要求,新大纲突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求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结合我国的国情,介绍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成就,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加强民族凝聚力。新大纲强调要引导学生通过生物课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认识生物体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生物观,认识生物发展变化的进化观和具有环境保护意识的生态观。而且通过科学家的事迹、生物科学发展史和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作用的介绍,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为适应今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还必须提倡集体主义精神,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生物本身和生物与环境之间就存在着辨证唯物性。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与环境”、“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生命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等内容在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如唯物主义肯定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生命也不例外。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演变成原始生命,生物经过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强调构成细胞的各种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命物质所特有的。各种化学元素又进一步构成各种化合物,每一种化合物都有其重要的生理功能,但是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这些化合物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生物学关于生命是物质的观点,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三、突出重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生物教材中有关爱国主义的素材十分丰富,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选取有关我国丰富的动物资源和我国人口、资源等方面内容,古代和现代的生物科学成就,向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家乡的政治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在国情教育中,教师可结合有关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的陆地面积不到世界的3%,但有高等植物达3万多种,居世界第3位,有“裸子植物故乡”的称号,其中珍稀树种居世界之首,如金钱松、珙桐、银杏、银杉等;鸟类有1186种,占世界总数13%,超过欧洲鸟类的总和;哺乳动物有430种,约占全球种类的10%;鱼类有2千多种,淡水鱼年产量居世界之首;此外还有许多闻名世界的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如银杏、水杉、珙桐、熊猫、朱鹮等。通过介绍,学生会对于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有较深的认识,并引以自豪,增强对祖国的热爱。教师还可以介绍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学家在生物学方面的众多成就和事迹,展现我国科学家的智慧,以及为世界科学所作出的贡献。如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1989年转基因鲤鱼的培育;1992年,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投放市场,在预防乙型肝炎发挥了重要作用;1993年,我国研制的两系法杂交水稻;1995年,抗虫基因棉花的培育成功;2001年,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课题,研究绘制人类基因图谱,等等。教师介绍这些内容,可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从而树立为祖国富强而献身的远大理想,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创新生物教学德育途径
生物教学中的德育切忌形式主义和空洞说教,教师要坚持教学的科学性与教育性的有机统一,要讲究方式和方法,要适应学生的特点,增强德育的实效性、趣味性。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应在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的参观、调查、实习等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这也是德育的重要途径。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校园、动物园、植物园;参加义务植树、爱鸟周、环境保护等活动;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进行课外实验等;采集、制作标本,写观察日记、小论文、调查报告,等等。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围绕研究性课题的开展,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如新教材中提供的研究性课题“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要求关注我国生物学技术发展,开展调查研究活动。这样的调查研究活动,能促进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教师利用生物科学发现史,渗透科学态度的教育也是德育的重要途径。生物科学发现史包含了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假设、判断和推理等全过程,体现了科学家的科学态度、严谨作风、探索精神。生物新教材中“光合作用的发现”、“孟德尔关于遗传定律的探索和发现”等内容,都是对学生加强科学态度的教育好素材,能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进一步培养。此外教师还可结合教学实际,在人体生理卫生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卫生保健教育、青春期及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生物遗传与人口教育中进行婚姻法和计划生育等有关的政策教育,在生物实验与观察中进行品德纪律和科学态度教育。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将学生的发展、社会需要和生物学科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将思想和情感教育寓于知识传授之中,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